如何管理旅行者腹泻

如何管理旅行者腹泻

一、旅游者腹泻如何自治(论文文献综述)

陶巍夫[1](2020)在《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文中提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um)和芽囊原虫(Blastocystis)是四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肠道原虫,可感染人、野生动物、伴侣动物、鸟类和多种家畜,免疫正常的人群感染此类疾病通常无明显症状,而对于儿童或免疫缺陷的人群感染后可导致严重的腹泻。我国已经在不同地区发现家畜或圈养野生动物可以感染这些寄生虫,然而关于这四种肠道原虫在我国东北地区梅花鹿的传播与流行情况尚不清楚。因此为了解这四种肠道原虫在东北地区梅花鹿的感染情况及人兽共患传播风险,本研究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集东北地区13个养殖场共计818份梅花鹿粪便样本进行四种肠道原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经PCR扩增、电泳鉴定,测序分析、序列拼接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基于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发现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1%(9/818,95%CI 0.39-1.82)。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在0%1.49%之间,其中吉林省感染率最高1.49%(8/538,95%CI 2.80-13.86),而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未检测到隐孢子虫感染。在其他类别中,断奶后梅花鹿感染率为1.14%(9/787,95%CI 0.40-1.89),高于断奶前梅花鹿感染率0%(0/31);雄性梅花鹿的感染率为1.29%(9/699,95%CI 0.45-2.12),高于雌性梅花鹿感染率0%(0/119);养殖基地的感染率为1.49%(8/465,95%CI 0.53-2.90),高于单牧场感染率0.28%(1/353,95%CI-0.27-0.84),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梅花鹿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与养殖地区和养殖模式无显着相关性(P>0.05)。通过序列分析共鉴定出1种隐孢子虫虫种:Cryptosporidium deer。2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的巢式PCR扩增发现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3.57%(111/818,95%CI 11.22-15.92)。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在0%17.84%之间,吉林省的感染率最高17.84%(96/538,95%CI 14.61-21.08),内蒙古自治区未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在其他类别中,断奶后梅花鹿的感染率为14.10%(111/787,95%CI 11.67-16.54),高于断奶前梅花鹿感染率0%(0/31);雄性梅花鹿感染率为15.88%(111/699,95%CI 13.17-18.59),高于雌性梅花鹿感染率0%(0/119);养殖基地的感染率为20.22%(94/465,95%CI 16.55-23.88),高于单牧场感染率4.82%(17/353,95%CI 2.57-7.06),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与养殖地区和养殖模式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本研究共鉴定出6种已知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JLD-III、JLD-IX、JL D-VII、EbpC、BEB6和I)和10个新基因型(LND-I、JLD-XV-JLD-XXIII),其中BEB6为优势基因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EbpC在Group 1d组;JLD-III、JLD-XIX、JLD-XVII、JLD-XXII和JLD-XVI在Group 1a组;其他10个基因型JJLD-IX、JLD-VIII、BEB6、I、JLND-I、JLD-XV、JLD-XXIII、JLD-XX、J LD-XVII和JLD-XXI在Group 2组。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选择MS1、MS3、MS4以及MS7位点对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进行多态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11份阳性样品中,共有16份阳性分离株在至少2个位点同时扩增成功,形成10个多位点基因型(Multilocus Genotypes,MLG s),结果显示相同的基因型之间存在不同亚型,表明东北地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通过巢式PCR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BG基因(β-giardinβ-贾第素)、G DH基因(glutamate dehydrogenase谷氨酸脱氢酶基因)和TPI基因(triose-ph osphateisomerase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三个位点进行扩增。分别在BG基因检测到3个阳性样品,GDH基因检测到3个阳性样品,TPI基因未检测到阳性样品,其中1个样品在BG基因和GDH基因同时检出,检测的总感染率为0.61%(5/818,95%CI 0.00-1.15)。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在0%0.93%之间,吉林省的感染率最高0.93%(5/538,95%CI 0.12-1.74),其他三个地区未检测到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在其他类别中,断奶后梅花鹿的感染率为0.64%(5/787,95%CI 0.00-1.19),高于断奶前梅花鹿感染率0%(0/31);雄性梅花鹿感染率为0.72%(5/699,95%CI 0.00-1.34),高于雌性梅花鹿感染率0%(0/119);养殖基地的感染率为1.08%(5/465,95%CI 0.13-2.02),高于单牧场感染率0%(0/353)。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东北地区梅花鹿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Assemblage E和Assemblage A,优势基因型为Assemblage E。4基于芽囊原虫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常规PCR扩增发现芽囊原虫总感染为1.22%(10/818,95%CI 0.47-1.98)。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在0%1.86%之间,吉林省感染率最高为1.86%(10/538,95%CI 0.71-3.00),而其他三地区未检测到芽囊原虫感染。在其他类别中,断奶后梅花鹿的感染率为1.27%(10/787,95%CI 0.49-2.05),高于断奶前梅花鹿0%(0/31);养殖基地的感染率为2.15%(10/465,95%CI 0.83-3.47)高于单牧场感染率0%;雌性梅花鹿的感染率为3.36%(4/119,95%CI 0.10-6.64),高于雄性梅花鹿感染率0.86%(6/699,95%CI 0.17-1.54),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梅花鹿芽囊原虫感染率与性别有显着相关性(P<0.05)。本研究共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基因型ST10和S T14,其中ST10为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人兽共患病风险进行了调查评估。研究结果不仅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防控四种肠道原虫在人和动物间的传播提供了基础数据。

高宏[2](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徐宁[3](2019)在《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掌握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及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等肠道原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预测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为制定我国农村地区肠道原虫感染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以湖南农村地区为研究现场,根据地理方位将湖南省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随机抽取2个片区,在每个片区内随机抽取一个市/州,在每个市/州内按照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一个乡镇,在该镇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人群纳入本次研究中。每个镇每年至少调查300人,总计每年至少调查600人。收集其新鲜的粪便样本并抽提粪便样本DNA,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获得其感染率及亚型/种/基因型/集聚体特征,采用单因素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该地区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2.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上述调查地区结合人群居住环境,随机收集不同种动物的新鲜粪便样本,抽提动物粪便样本DNA,并采用PCR方法检测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获得其感染率及亚型/种/基因型/集聚体特征。3.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利用2014、2016、2017和2018年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数据,建立非等间距灰色模型,预测未来两年该地区人群隐孢子虫的感染趋势。模型的检验采用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研究结果:1.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共检出人芽囊原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2种肠道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未检出。人芽囊原虫阳性率为5.5%(34/619),其中男性感染者占26.5%(9/34),女性感染者占73.5%(25/3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是否饮用生水是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χ2=6.282,P=0.012;χ2=11.972,P=0.00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12,OR=0.363,95%CI:0.165,0.797)、饮用半瓶生水/周(P=0.001,OR=4.282,95%CI:1.855,9.885)、饮用多于半瓶生水/周(P=0.040,OR=2.562,95%CI:1.044,6.290)和家中饲养家畜(P=0.048,OR=4.356,95%CI:1.014,18.702)是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农村人群中检测出人芽囊原虫包含5种亚型,其中ST1占20.6%(7/34)、ST2占 11.8%(4/34)、ST3 占 58.8%(20/34)、ST5占 2.9%(1/34)和 ST7 占 5.9%(2/34)。本研究在该地区农村人群检出3份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2份来自男性,1份来自女性。对3份阳性样本进行生物学分析,均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2.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共收集192份动物粪便样本,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均检出,感染率分别为14.6%(28/192)、1.6%(3/192)、0.5%(1/192)和0.5%(1/192)。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动物分别为鸡(n=16)、鸭(n=5)、猪(n=4)、犬(n=2)和猫(n=1)。人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5(1/28)、ST6(2/28)、ST7(23/28)和ST10(2/28)。在1只鸡和2只猫粪便中检出隐孢子虫,分别为C.avian genotype Ⅲ(n=1)和C.felis(n=2)。在1只犬粪便中检出贾第虫,为集聚体A。在1头牛粪便中检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3.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本研究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预测模型为:X(0)(k.+1)=-6.8395/Δki+1(1-e-0.2891 Δki+1)e-0.2891Δki+1。根据该模型得到的 2014、2016、2017和2018年的拟合值分别为:2.9%、1.5%、1.0%和0.7%。2019年和2020年的预测值分别为0.5%和0.4%。预测模型绝对误差分别为0.000 0、-0.001 6、0.136 8 和-0.121 4,相对误差分别为 0.000 0、0.001 1、0.124 4 和 0.202 3。关联度r=0.667 7,后验方差比C=0.106 8,后验概率P=1.00。研究结论:本研究中,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以ST3亚型为主,其中女性、饮用生水和饲养家畜等因素为该地区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提高对这类人群的健康宣传,控制肠道原虫病的感染。该地区农村人群微孢子虫感染率较低,均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本研究未在研究人群粪便样本中检测到隐孢子虫和贾第虫。该地区动物粪便样本中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均检出,且大部分具有人兽共患性,因此应该提高对该地区动物粪便的管理以及人群的卫生意识,防止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本研究建立的广西宾阳地区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本地区隐孢子虫的预测。

洪灏源[4](2019)在《旅游场域下李庄古镇的“他者性”建构与展演》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案例地李庄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近郊的长江南岸,坐拥“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镇”,距今已有1470多年的建置史。李庄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在抗日战争期间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李庄古镇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旅游者们前来休闲探秘的旅游目的地,并成为了四川旅游与中国抗战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本文以“旅游场域视角下’他者性’的建构与展演”为研究主线,在厘清李庄古镇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域”理论与“他者性”理论进行梳理与归纳,探讨在旅游场域下李庄古镇所拥有的“他者性”是如何被建构,而李庄古镇的居民与旅游从业者又是如何对李庄古镇被建构出的具有旅游特点的“他者性”进行展演从而获取相应的收益。最后,基于对李庄古镇“他者性”的建构与展演方式与过程的个案分析,本文对旅游场域下李庄古镇的“他者性”建构与展演的基本逻辑进行归纳与总结。本文认为:李庄古镇“他者性”的建构是来自于旅游者们在李庄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镜像体验。旅游者们对李庄古镇与李庄居民的想象与凝视使得旅游者们收获到了与其惯常生活环境所截然不同的体验。这种充满着“异质”特性的体验就像是一面镜子,不仅让旅游者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方式,也让旅游者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产生了反思。而就李庄古镇“他者性”的展演来看,由于旅游元素的介入,促使着李庄古镇居民们发现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因此,在旅游的场域下,古镇居民们与旅游从业者们借助旅游者们所建构出的“他者性”要素,一方面对自身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进行包装与演绎,另一方面则对古镇的空间进行着充满“他者性”色彩的改造,从而使李庄古镇逐渐被旅游场域中的权力关系所覆盖并侵蚀。

徐晶晶[5](2018)在《旅游开发下西塘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旅游的形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江南水乡古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富有韵味的水乡风貌成为广大旅游者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江南水乡古镇在近几年一直处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阶段,遗产保护工作也在不断的进行着。然而在旅游业的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也逐渐显现出来,出现各种问题,旅游开发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一种商业性的破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课题选取江南水乡古镇中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古镇之一——西塘古镇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历史沿革、历史风貌特征、历史文化内涵,并对其旅游开发下的现状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旅游开发下的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为西塘古镇的发展提供思路,同时也为其他发展旅游业的古镇提供发展的借鉴和参考。论文一共分为五章进行。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的现状研究、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框架等基本情况。第二章从西塘古镇的基本情况、旅游资源以及总体规划情况三个方面对西塘古镇进行了介绍。第三章对西塘古镇的整体结构,包括建筑、街巷、水系、桥梁等,商业环境,旅游开发,游客满意度的实地调研,进行统计分析,为之后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重点章节,第四章通过对西塘古镇的调研,对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双重作用下的西塘古镇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旅游开发下产生的连带效应,其次研究了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双重作用下的西塘古镇的新现实情况,最后对旅游开发下西塘古镇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在前四章的铺垫之下,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开发下西塘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讨,分析其要保护与发展的有关内容,以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原则,最后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刘晴[6](2018)在《大理地区人群贾第虫、芽囊原虫和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和毕氏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我国人体肠道中最常见的三种寄生性原虫,其宿主广泛,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几乎所有脊椎动物。贾第虫和微孢子虫呈机会性致病,易感染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缺陷患者,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研究旨在研究这三种原虫在云南大理地区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和基因型分布,为这三种原虫造成的疾病及其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大理地区在校大学生和白族聚居村居民的粪便样本,基于贾第虫核酸丙糖异构酶基因(TPI)及β-贾第素基因(BG)基因、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SSU r RNA)部分片段序列和微孢子虫转录间隔序列(ITS),使用PCR的方法扩增从粪便中提取的DNA样本,检测贾第虫、芽囊原虫和微孢子虫的阳性率,再通过基因测序、系统进化分析等方法鉴定其基因型,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三种原虫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从云南省大理大学共采集到了426份在校大学生粪便样本,基于贾第虫TPI基因、芽囊原虫SSU rRNA部分片段序列和微孢子ITS基因,检测出18份贾第虫阳性样本、6份芽囊原虫阳性样本、1份微孢子阳性样本。贾第虫感染率为4.23%(18/426,95%CI 2.32-6.14)。农村地区学生感染率5.57%(17/305,95%CI 2.99-8.14),城镇地区学生感染率为0.83%(1/121,95%CI 0.77-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男性大学生感染率6.37%(10/157,95%CI 2.55-10.19),女性感染率2.97%(8/269,95%CI 0.94-4.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不同民族也无统计学差异(P=0.20)。18个阳性样本均测序成功,鉴定为蓝氏贾第虫AI亚型,该亚型具有人畜共患性。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41%(6/426,95%CI 0.29-2.53)。性别、民族、生源地等与感染率均无明显相关性。6个阳性样本成功测序,均鉴定为人芽囊原虫ST1型,该亚型有人畜共患性。微孢子虫感染率为0.23%(1/426),经测序鉴定为毕氏微孢子虫EbpC型;通过进化树遗传学分析,认为该基因型具有人畜共患性。该部分研究还发现了1例蓝氏贾第虫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的病例。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从云南省大理市周边白族聚居村共采集到596份居民的粪便样本,基于贾第虫BG基因及芽囊原虫SSU rRNA部分基因序列检测到了4份贾第虫阳性样本,芽囊原虫未检出。贾第虫感染率为0.67%(4/596,96%CI0.02-1.32),男性感染率为0.66%(2/301,95%CI 0-0.016),女性感染率为0.67%(2/295,95%CI 0-0.016);白族感染率为0.95%(3/317,95%CI 0-0.020),汉族感染率为0.36%(1/279,95%CI 0-0.011);农民感染率为1.09%(4/364,95%CI0-0.022),其他职业未检出阳性;老年组感染率为1.85%(3/162,95%CI 0-0.039),中年组感染率为0.29%(1/324,95%CI 0-0.009),其他年龄组未检出阳性样本。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份贾第虫阳性样本经基因测序鉴定出2株为蓝氏贾第虫B型,2株为蓝氏贾第虫E型。【结论】云南省大理地区在校大学生贾第虫感染率为4.26%,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41%,微孢子虫感染率0.23%;大理白族聚居村居民贾第虫感染率为0.67%。本实验成功鉴定出18株蓝氏贾第虫AI亚型,2株B型,2株E型;6株人芽囊原虫为ST1亚型;1株毕氏微孢子虫EbpC型;本实验首次在我国人体粪便中检测到蓝氏贾第虫E型,并发现了1例蓝氏贾第虫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的病例。

兰海军[7](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指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董斌彬[8](2016)在《目的地游客安全:网链现象、套链管理结构与模式创新》文中指出游客安全作为旅游业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以及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常态下,源自游客自身、人群交织以及目的地环境所引致的游客安全事件日趋复杂,游客安全管理的困难性凸显,社会综合治理的作用明显。随着游客游览路线由“景点-酒店”两点一线逐渐向周边社区扩展,周边社区承担着游客安全管理与服务功能。本研究以景区及周边社区的小尺度目的地游客安全为研究命题,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遵循从现象入手构建理论,用案例实践佐证理论的研究思路,得到以下结论: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呈现复杂网链特征,游客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主体间关联度以及方案体系与其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现象以及目的地行政环境密切相关。(1)从八个案例地五年来近十万条警情数据中筛选出9587条游客安全案情,分析不同旅游吸引物类型、封闭程度、地理环境的目的地的游客安全案情在表现形态、时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复杂性。游客安全案情的引致因素包括人、机、环、管四个大类60个直接引致因子,游客进入目的地空间范围的时间周期内,与不同群体交织、与景区管理方博弈、与环境不安全状态的耦合的过程中各种引致因子单一或随机组合所生成的游客安全案情呈现网链现象特征。(2)通过实地调研,归纳出小尺度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景区管委会主导、社区主导、景区安全委员会主导、外包、分类管理等五种模式,各种模式的套式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但共同面临着政府部门间横向协作不足、公安部门承担过重的管理职责、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目的地原生安全管理系统的各主体以追求游客安全度为目标,通过主体自组织运行链优化、主体间横纵向链搭建演化而成的符合游客安全管理和服务需求的立体性结构,即“套链管理结构”。研究对游客安全管理的主体要素、链结构、套结构、套链结构等进行了界定,结合游客安全案情处置及游客安全风险防控实践归纳出套链管理结构类型,研究发现,五种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呈现在游客安全案情处置中高度依赖于公安部门的纵向单链及纵向链状结构、通过方案体系搭建的横向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不稳定性的共性,进而提出优化路径。套链管理结构在游客安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从两方面展开探讨:第一,选择福建崇武作为案例地,分析案例地警务“旅游+”模式实施前后的套链管理结构差异,通过公安派出所实现政府科层结构与多源网络结构的“握手”,是公共安全资源服务于游客安全管理的尝试,但存在基层推动力不足、科层制藩篱难以破除、考核体系缺乏等不足;第二,借鉴国内外游客安全管理经验,从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对崇武模式进行套链管理结构优化,探索性地提出“政府负责、警务主导、社区参与、社会支撑”的旅游警务模式。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景区与周边社区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拓展了小尺度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范畴;(2)以公共安全部门的游客警情数据为基础,翔实地分析了游客安全案情的复杂网链特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小尺度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五种模式;(3)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4)构建了适用于小尺度目的地的旅游警务模式。

李柏桐[9](2016)在《满族旅游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文中认为满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独特而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我国近年来对满族文化研究愈加的重视,成果也日渐丰富,然而,对于满族文化的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满族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仍处于急迫的需求之中。青龙满族自治县是一个满族入驻历史相对较久的地区,且满汉文化在此地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在诸多满族自治地区中较有代表性。本文首先是对本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背景进行介绍,以及简要提出本文的基本思路、理论与方法,自下面正文第一部分起便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一部分对青龙满族自治县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概况、人口比例作简要介绍,着重呈现该地区目前满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情况,并针对现状予以分析,推导出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发展需要围绕一个核心物质,它应既能很好地承载青龙满族传统文化,也能有着经济或旅游的开发价值;第二部分是对青龙满族工艺品的研究,因其中剪纸、皮影、家织布在技艺传承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方面较为突出,故于其后通过对这三样青龙民族工艺品的历史传承与现状、内容与特点、制作技艺、文化与艺术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论述,表明了青龙满族工艺品,能够作为核心物质,来满足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从三种工艺品中再次对比筛选,提出青龙满族剪纸应作为该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三部分进一步对于青龙满族剪纸的开发方式进行思考,一方面是对青龙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于青龙满族剪纸的旅游开发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之后将二者结论结合便推导出了应将青龙满族剪纸进行旅游开发,打造以剪纸工艺品为核心的青龙满族文化旅游业这一结论,进而针对这一开发方式,从旅游参与者和开发环境、市场开发和销售手段、旅游开发影响与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展开探讨;第四部分是对青龙民族工艺品旅游开发的再思考,重新审视选择青龙民族工艺品作为开发对象的原因和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旅游开发给当地人和青龙满族文化可能带来的益处,并积极防止可能的不良后果,尤其是保护当地人的利益。

唐弘久[10](2013)在《大型突发危机事件的区域旅游业影响的评估测量研究 ——以“5.12”大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影响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旅游研究中的所谓突发危机事件,是指可以对旅游业造成突然冲击和重大影响并导致旅游业发展出现不利局面的突然性自然—社会过程,它可以任何形式类型出现,通常会以人类或者自然成因的各种灾害形式而发生。大型突发危机事件对当地的旅游业往往会造成明显的影响,通过旅游业发展指标进行评估测量可以发现其影响特征。四川省受到突发危机事件损害较为频繁,尤其是大型自然灾害给当地人员生命财产、社会经济、生理心理等方面造成过巨大伤害,本文以发生在四川省的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为例,评估测量“5.12”大地震对省域旅游业所造成的影响及其特征,并检验“5.12”大地震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景区的影响与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宏观层面上变化规律的吻合情况。同时评估测量九寨沟景区的游客感知可进入性和游客客源地分布受“5.12”大地震影响前后的变化特征,以期对四川省所出现的影响特点进行说明和原因分析。本文的评估测量方法采用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宏观视角(省域范围)主要基于12项反映四川省2006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旅游业发展指标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其间每月的旅游业发展得分,并结合K-均值聚类方法,运用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手段分析旅游业发展指标的宏观变化特征规律。微观视角(具体案例地)研究首先将九寨沟景区所处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在入境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方面与四川省旅游业相关方面进行对比,检验与四川省旅游业发展规律是否吻合;其次,基于2008年、2011年处于“5.12”大地震前后的两次九寨沟景区实地问卷调研,把这两年的游客群作为两个独立样本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合感知可进入性测量模型从组内、组间两个角度研究突发危机事件对游客感知可进入性的影响;最后,以2008年与2011年不同时期来九寨沟景区旅游的客源地分布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12”大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影响的评估测量可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展开。①大型突发危机事件对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影响的评估测量可通过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方面指标变化来测量。从国际旅游方面看,四川省受2008年“5.12”突发危机事件消极影响较大;从国内旅游方面看,四川省受2008年“5.12”突发危机事件消极影响较小,其发展带有“刚性”特点,恢复较快;而国际旅游对突发危机事件反应比较敏感,受消极影响明显,旅游业波动较大,可能是国内、国外旅游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差异;②“5.12”大地震对国际旅游方面影响: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变化趋势存在大地震前后明显差异,大地震前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国际旅游发展变化基本与四川省国际旅游业发展保持一致,但大地震后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国内旅游方面无论“5.12”大地震前后,其发展变化趋势与四川省整体发展变化趋势相差较大。③远距离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感受,其前提至少要保证自身的人生安全。潜在游客有对九寨沟景区或者旅游沿途发生突发危机事件的担心和恐惧的心理,游客在四川省“5.12”大地震前,主要是担心那里的“人身安全”因素,“5.12”大地震后,主要是担心“交通通畅”因素;④“5.12”大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的外省游客与本省周围游客比例出现明显变化:大地震前,外省远距离游客是九寨沟景区主要客源部分,所占比例为69.78%,而本省及邻近省份的客源市场比例只有30.22%,所占比例较低;大地震后,外省远距离游客所占比例为58.47%,而本省及邻近省份的比例为41.53%,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四川本省客源比例大幅度增加,并且大地震前后,旅游客源“极点”出现不同兴衰变化分布。

二、旅游者腹泻如何自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者腹泻如何自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隐孢子虫
        1.1 隐孢子虫概述
        1.2 隐孢子虫的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
        1.2.1 隐孢子虫感染的临床症状
        1.2.2 隐孢子虫的诊断方法
        1.3 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虫种及亚型
        1.3.1 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
        1.3.2 隐孢子虫的基因型及亚型
        1.4 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 毕氏肠微孢子虫
        2.1 毕氏肠微孢子虫概述
        2.2 毕氏肠微孢子虫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
        2.2.1 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的临床症状
        2.2.2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诊断方法
        2.3 毕氏肠微孢子虫生物学特性、基因型及亚型
        2.3.1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
        2.3.2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及亚型
        2.4 毕氏肠微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3 十二指肠贾第虫
        3.1 十二指肠贾第虫概述
        3.2 十二指肠贾第虫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
        3.2.1 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的临床症状
        3.2.2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诊断方法
        3.3 十二指肠贾第虫生物学特性、基因型及亚型
        3.3.1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生物学特性
        3.3.2 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及亚型
        3.4 十二指肠贾第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4 芽囊原虫
        4.1 芽囊原虫概述
        4.2 芽囊原虫临床症状、诊断方法
        4.2.1 芽囊原虫感染的临床症状
        4.2.2 芽囊原虫的诊断方法
        4.3 芽囊原虫生物学特性、基因型及亚型
        4.3.1 芽囊原虫的生物学特性
        4.3.2 芽囊原虫基因型及亚型
        4.4 芽囊原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1 隐孢子虫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粪便中DNA的提取
        2.5 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鉴定与分型
        2.6 PCR产物检测
        2.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种系发育分析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
        3.3 隐孢子虫种系发育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1 毕氏肠微孢子虫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粪便中DNA的提取
        2.5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与多位点序列分析
        2.5.1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
        2.5.2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析
        2.6 PCR产物检测
        2.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种系发育分析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毕氏肠微孢子ITS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
        3.3 毕氏肠微孢子虫种系发育分析
        3.4 毕氏肠微孢子虫MLST分型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十二指肠贾第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1 十二指肠贾第虫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粪便中DNA的提取
        2.5 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鉴定
        2.6 PCR产物检测
        2.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种系发育分析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十二指肠贾第虫BG、GDH和 TPI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
        3.2.1 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
        3.2.2 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芽囊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1 芽囊原虫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粪便中DNA的提取
        2.5 芽囊原虫基因型鉴定
        2.6 PCR产物检测
        2.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种系发育分析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芽囊原虫18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
        3.3 芽囊原虫系发育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1 东北地区梅花鹿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2 梅花鹿肠道原虫混合感染情况
    3 讨论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3)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四类肠道原虫的概述
        1.2 四类肠道原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1 人芽囊原虫
        1.2.2 隐孢子虫
        1.2.3 贾第虫
        1.2.4 毕氏肠微孢子虫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基本信息
        3.2 肠道原虫的感染状况
        3.2.1 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亚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3.2.2 微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析
        3.2.3 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感染状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3.1 粪便样本的构成
        3.2 动物中肠道原虫的感染状况
        3.2.1 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及亚型分析
        3.2.2 隐孢子虫的感染状况及虫种/基因型分析
        3.2.3 贾第虫的感染状况及集聚体分析
        3.2.4 微孢子虫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隐孢子虫感染率
        3.2 预测模型及感染率
        3.3 模型拟合效果检验
        3.3.1 残差检验
        3.3.2 关联度检验
        3.3.3 后验差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1. 研究结果
    2. 研究意义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附件

(4)旅游场域下李庄古镇的“他者性”建构与展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选题旨趣
    第二节 案例地概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案例地及核心概念的有关研究
    第一节 李庄古镇及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第二节 “场域”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第三节 “他者性”理论及相关研究
第二章 “他者性”的来源:历史语境下的李庄古镇世俗百态
    第一节 仙缘福地:山水浸润下的古镇人间烟火
    第二节 乡贤聚居:青砖黛瓦中的李庄豪门大族
    第三节 文化后方:抗日战争时期的学府与师生
第三章 “他者性”的建构:旅游者对李庄古镇的想象与凝视
    第一节 我者的想象:精神冲动与文化感召下的李庄梦
    第二节 质朴的居民:旅游者对李庄百姓的接触与认知
    第三节 他乡的美感:旅游者对李庄生活的凝视与体验
第四章 “他者性”的展演:场域内的认同、演绎与空间生产
    第一节 冲突与包容:李庄百姓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认同
    第二节 异化的淳朴:旅游场域下李庄百姓的日常行为演绎
    第三节 精装的舞台:规划指引下的李庄古镇旅游空间生产
第五章 李庄古镇“他者性”建构与展演的总结与评述
    第一节 建构之维:外来旅游者对李庄古镇的镜像体验
    第二节 展演之思:权力关系对李庄古镇的改造与异化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旅游开发下西塘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民旅游时代背景
        1.1.2 申遗及遗产保护背景
        1.1.3 十三五规划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2.2 有助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1.2.3 改善古镇居民及游客的空间环境质量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3.3 关于江南水乡古镇及西塘古镇的研究
        1.3.4 关于城市设计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2.1 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开发
        1.4.2.2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
        1.4.2.3 城市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收集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图表分析法
        1.5.4 综合分析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西塘古镇概况
    2.1 西塘古镇基本概况
        2.1.1 行政区位概况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人文历史概况
        2.1.4 经济发展概况
    2.2 西塘古镇旅游资源
        2.2.1 自然旅游资源
        2.2.1.1 历史水系
        2.2.1.2 古树
        2.2.1.3 古井
        2.2.2 人文旅游资源
        2.2.2.1 代表性建筑
        2.2.2.2 特色街巷
        2.2.2.3 桥梁
        2.2.2.4 河埠及缆船石
        2.2.2.5 园林
        2.2.2.6 民俗活动
        2.2.2.7 民间文化艺术
        2.2.2.8 风味小吃
    2.3 西塘镇总体规划情况
        2.3.1 旅游发展规划
        2.3.2 保护规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塘古镇调研及结果统计
    3.1 调研内容
        3.1.1 古镇结构调研
        3.1.2 商业环境调研
        3.1.3 公共空间调研
        3.1.4 旅游开发调研
        3.1.5 游客满意度调研
    3.2 调研方法
        3.2.1 文献调查法
        3.2.2 访谈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统计调查法
    3.3 调研统计表及问卷设计
        3.3.1 设计目的
        3.3.2 设计原则
        3.3.2.1 客观性
        3.3.2.2 可接受性
        3.3.2.3 逻辑性
        3.3.2.4 严谨性
        3.3.2.5 简洁性
        3.3.3 设计内容
        3.3.3.1 调查问卷内容
        3.3.3.2 统计表内容
    3.4 西塘古镇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3.4.1 基本功能要素情况
        3.4.1.1 建筑物各要素统计分析
        3.4.1.2 街巷各要素统计分析
        3.4.1.3 水系各要素统计分析
        3.4.1.4 桥梁各要素统计分析
        3.4.2 旅游开发情况
        3.4.3 游客满意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双重作用下的西塘古镇分析
    4.1 旅游开发下的连带效应
        4.1.1 正面效应
        4.1.1.1 基础设施的建设
        4.1.1.2 社会民族文化的传播
        4.1.1.3 经济快速增长
        4.1.2 负面效应
        4.1.2.1 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
        4.1.2.2 加速旅游资源的损耗
        4.1.2.3 冲击历史民族文化
        4.1.2.4 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4.2 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双重作用下西塘古镇的新现实
        4.2.1 商业环境与古镇职能
        4.2.1.1 商业规模的扩张与商业重心的转移
        4.2.1.2 现代商业与历史商业的对比
        4.2.1.3 古镇职能的改变
        4.2.2 古镇空间格局
        4.2.2.1 空间结构的改变
        4.2.2.2 建筑风格的改变
        4.2.2.3 公共空间的改变
        4.2.3 古镇文化
        4.2.3.1 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本质改变
        4.2.3.2 旅游纪念品非本土化及传统手工艺商品化
    4.3 旅游开发下西塘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4.3.1 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相冲突
        4.3.2 当地居民生活与旅游活动相冲突
        4.3.3 商业环境不良
        4.3.4 缺乏文化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开发下西塘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探讨
    5.1 保护与发展的内容
        5.1.1 历史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5.1.2 现代生活与旅游活动协调
        5.1.3 公共空间的优化
        5.1.4 商业环境的改善
    5.2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5.2.1 开发与保护平衡
        5.2.2 现代与传统平衡
        5.2.3 地方性与商业化平衡
    5.3 保护与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
        5.3.1 空间功能的优化
        5.3.1.1 优化商业空间
        5.3.1.2 创造趣味性空间
        5.3.1.3 丰富文化空间
        5.3.2 保持公共空间界面和尺度的延续性
        5.3.2.1 保持建筑界面和尺度的延续
        5.3.2.2 保持街巷空间界面和尺度的延续
        5.3.2.3 保持水巷空间界面和尺度的延续
        5.3.3 微空间的激活与再生
        5.3.3.1 空间划分
        5.3.3.2 空间功能
        5.3.3.3 公众参与
        5.3.4 重要功能类型建筑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5.3.4.1 保护建筑风貌的完整性
        5.3.4.2 功能的合理更新及延续
        5.3.4.3 装饰构件的继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大理地区人群贾第虫、芽囊原虫和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贾第虫、芽囊原虫和微孢子虫研究进展
第二章 大理地区在校大学生贾第虫、芽囊原虫和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大理地区白族聚集区居民贾第虫和芽囊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人体贾第虫病流行病学及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7)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立题旨意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一、公共服务
        二、旅游公共服务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二、调查对象特征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二、分项目标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一、优化顶层设计
        二、优化技术支撑
        三、优化应用体系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一、强化质量导向
        二、强化质量提升
        三、强化质量奖励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存在不足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8)目的地游客安全:网链现象、套链管理结构与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预期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理论
        2.1.2 生态系统和生物链理论
        2.1.3 供应链理论
        2.1.4 治理理论
        2.1.5 国内外安全管理模式
        2.1.6 游客安全管理对相关理论的借鉴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旅游目的地
        2.2.2 游客安全、游客安全管理、游客安全管理模式
        2.2.3 网链现象、套式结构、套链管理结构
    2.3 文献综述
        2.3.1 目的地游客不安全现象研究
        2.3.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研究
        2.3.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2.3.4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述评
第3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的“复杂网链”现象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样本地选取
        3.1.2 研究方法
    3.2 游客安全案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分析
        3.2.1 游客安全案情表现特征的多样性分析
        3.2.2 游客安全案情的时间特征的复杂性分析
        3.2.3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空间的复杂性分析
        3.2.4 游客主体特征所导致的游客安全案情复杂性分析
    3.3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机理分析
        3.3.1 游客安全案情生成机理的“层链结构”分析
        3.3.2 游客安全案情引致因素分析
    3.4 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现象分析
        3.4.1 游客安全案情的“人际交织”网链现象分析
        3.4.2 游客安全案情的“客管博弈”网链现象分析
        3.4.3 游客安全案情的“人环耦合”网链现象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1 研究设计
    4.2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1 景区管委会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2 社区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3 景区安全生产管委会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4 外包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5 分类管理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引发肇因
        4.3.1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现实问题
        4.3.2 基本肇因
    4.4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趋势
        4.4.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主体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提升
        4.4.2 目的地政府与多元主体横向协作的逐渐增强
        4.4.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纵向职责的横向整合
    本章小结
第5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构建
    5.1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思维与认知
        5.1.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思维变迁的推动力分析
        5.1.2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思维”的阐释
        5.1.3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认知
    5.2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阐释
        5.2.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主体要素分析
        5.2.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链”结构和“链层”结构
        5.2.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套”结构
    5.3 基于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实践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
        5.3.1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的安全管理等级划分
        5.3.2 基于游客安全案情网链现象的套链管理结构类型分析
        5.3.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
        5.3.4 小结
    5.4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优化
        5.4.1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优化的价值取向
        5.4.2 策划环节优化——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和管理方案的制度化
        5.4.3 实施环节、检查环节、反馈与修正环节优化——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长链机制创新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警务:一种基于套链管理结构的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创新模式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案例地的选取
        6.1.2 研究方法选取
    6.2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特征分析
        6.2.1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类型、表现形态及损失规模分析
        6.2.2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时空特征分析
        6.2.3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特征分析
        6.2.4 小结
    6.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
        6.3.1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6.3.2 案例地警务“旅游+”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
        6.3.3 案例地警务“旅游+”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评价
    6.4 旅游警务模式:一种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创新
        6.4.1 国内外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6.4.2 结合我国具体实践的旅游警务模式构建
        6.4.3 旅游警务模式的学理性、法理性和可行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呈现复杂网链特征
        7.1.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与目的地行政环境及游客安全案情网链现象密切相关
        7.1.3 提出目的地游客安全的套链管理结构,系统分析其内涵、类型、特征
        7.1.4 基于套链管理结构构建一种适用于小尺度目的地的旅游警务模式
    7.2 主要创新点
        7.2.1 研究内容创新
        7.2.2 研究素材创新
        7.2.3 研究尺度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游客安全案情的表现形态和损失规模的交叉列联表
附录B 不同旅游吸引物类型目的地的游客安全案情类型及表现形态
附录C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时刻聚类分析表
附录D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场所、发生区域的聚类分析及风险地图
附录E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半结构访谈大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满族旅游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 问题的产生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对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研究
        (二) 对民族工艺品的研究
        (三) 对青龙满族工艺品传承与开发动态的研究
        (四) 对民族旅游的研究
    三、基本理论
        (一) 文化残余理论
        (二) 结构功能论
        (三) 文化功能主义
        (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五) 民族心理观点
        (六) 文化传播论观点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田野点概况
        (一) 自然地理情况
        (二) 历史渊源与人口状况
第一章 青龙满族工艺品传承现状
    一、青龙满族剪纸工艺品
        (一) 青龙满族剪纸的历史传统
        (二) 青龙满族剪纸的图案内容
        (三) 青龙满族剪纸的用途
        (四) 青龙满族剪纸的制作方式
        (五) 青龙满族剪纸的技能传承
    二、青龙满族皮影工艺品
        (一) 青龙满族皮影的制作方式
        (二) 青龙满族皮影戏内容
        (三) 青龙满族皮影的技艺传承
        (四) 青龙满族皮影的发展特点
    三、青龙满族家织布
        (一) 青龙满族家织布历史
        (二) 制作流程概况
        (三) 青龙满族家织布的特点
    四、小结
第二章 青龙满族的文化发展现状与工艺品特点
    一、青龙满族文化发展现状
        (一) 青龙满族文化发展分析
        (二) 青龙县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特点
        (三) 青龙满族文化传承的日常生活体现
        (四) 日常生活中的青龙满族文化传承断层
    二、青龙满族的工艺品特点
        (一) 图案来源
        (二) 制作工艺
        (三) 用途
        (四) 传承
    三、小结
第三章 以剪纸为核心的满族工艺品旅游开发
    一、进行旅游开发的缘由
        (一) 县域经济走势低迷
        (二) 旅游开发现状不佳
        (三) 满族特色产品尚待开发
    二、青龙满族剪纸工艺品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 民族文化传承与变化
        (二) 青龙满族剪纸特色
    三、旅游开发的环境状况
        (一) 政府辅助引导
        (二) 本地参与的推动
        (三) 媒体的宣传推广
        (四) 游客的购买倾向
        (五) 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现有的问题
    四、剪纸工艺品的销售
        (一) 合理的定价
        (二) 准确的销售地定位
        (三) 销售方式革新
        (四) 避免产业化生产
    五、影响与发展
        (一) 文化影响
        (二) 青龙满族剪纸的发展优势
    六、小结
第四章 对青龙满族工艺品旅游开发的再思考
    一、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发展困境与目标
    二、青龙满族工艺品的开发与反思
        (一) 工艺品开发对满族文化发展的益处与可行性
        (二) 发展青龙满族文化和工艺品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B 相关图像资料
致谢

(10)大型突发危机事件的区域旅游业影响的评估测量研究 ——以“5.12”大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影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突发危机事件和旅游业相关概念
        1.2.1 突发危机事件相关概念
        1.2.2 旅游业相关概念
        1.2.3 游客感知可进入性
        1.2.4 客源市场结构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3.1 旅游竞争力理论
        1.3.2 突发危机事件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理论
        1.3.3 旅游业发展的衡量实证相关理论
        1.3.4 可进入性对旅游业的影响理论
        1.3.5 旅游业影响的评估测量理论
        1.3.6 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相关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1 研究的目的
        2.1.2 研究的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2.2.1 研究思路
        2.2.2 数据信息获取方法
        2.2.2.1 文献研究法
        2.2.2.2 问卷调查
        2.2.2.3 国家和地方旅游统计年鉴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5.12”大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影响的评估测量
    3.1 研究区域情况
    3.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过程和分析
        3.3.1 旅游发展得分计算和聚类分析
        3.3.1.1 旅游业发展得分计算及分析
        3.3.1.2 聚类分析来测量大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3.3.2 旅游发展指标测量比较
        3.3.2.1 入境旅游人数变化
        3.3.2.2 国内旅游人数变化
        3.3.2.3 旅游外汇收入变化
        3.3.2.4 国内旅游收入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九寨沟景区发展影响的评估测量和当地变化特征
    4.1 九寨沟景区概况
    4.2 研究方法、数据、样本描述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数据
        4.2.3 样本描述
    4.3 研究过程与分析
        4.3.1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业与四川省关于旅游发展指标的对比
        4.3.2 九寨沟景区游客感知可进入性变化特征
        4.3.2.1 游客感知可进入性组内(出游前后)对比
        4.3.2.2 游客感知可进入性组间(2008年与2011年)对比
        4.3.3 九寨沟景区客源市场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5.2.2 研究手段的创新
        5.2.3 评估测量方法的创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2006年—2012年期间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情况
附录2:2006年—2012年期间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标准化后的数据
附录3:调研问卷
    2008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游客调查问卷
    2011年九寨沟游客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主要参与项目

四、旅游者腹泻如何自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D]. 陶巍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3]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D]. 徐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 [4]旅游场域下李庄古镇的“他者性”建构与展演[D]. 洪灏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旅游开发下西塘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D]. 徐晶晶.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6]大理地区人群贾第虫、芽囊原虫和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刘晴. 大理大学, 2018(01)
  • [7]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8]目的地游客安全:网链现象、套链管理结构与模式创新[D]. 董斌彬. 华侨大学, 2016(12)
  • [9]满族旅游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D]. 李柏桐. 西北民族大学, 2016(03)
  • [10]大型突发危机事件的区域旅游业影响的评估测量研究 ——以“5.12”大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影响为例[D]. 唐弘久. 南京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如何管理旅行者腹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