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_投资率论文

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_投资率论文

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要条件论文,我国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资本论》中,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提出了两大部类及其比例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这种合理的比例,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再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马克思所列扩大再生产的公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69-571.)来看:

第二年的终末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第三年的终末

Ⅰ.4840c+1210v+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第四年的终末

Ⅰ.5324c+1331v+1331m=7986

Ⅱ.1936c+968v+968m=3872

两大部类在量的增长过程中保持着协调的比例关系,即两大部类内部及两大部类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始终为33∶16。

两大部类之间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比例?这种比例能否由政府职能来确定?什么因素决定或制约着这种比例?在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分析中,仅仅假定了一个积累率,生产的比例和各部类之间的交换依积累率而定。“在后来几乎所有的扩大再生产比例分析中(包括列宁关于第一部类优先增长规律的分析中),都沿用了这一方法,并试图在此假定下说明许多它所不能说明的问题,造成了理论上的一些混乱。这些混乱至今未得到澄清。”(注: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62.)至今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一般是从历史的或别国的经验数据找根据,并认为是由政府政策所决定的,应由政府职能来调整。这种认识对于如何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如何维持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笔者试图从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入手,研究这种比例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分析政府能够发挥的作用,维持我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政策措施。

二、基本概念及基本假定

笔者用到的几个概念,在现实中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为了避免混乱有必要作出适当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

1.两大部类: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门。这里,生产资料指生产各种商品所必需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工具及正常生产和交换所必需的材料物资、产成品的必要储备,简称资本品或资本;消费资料指其使用和消耗不能增加商品生产能力的各种商品,包括国防安全及社会福利类消费品、家庭生活消费品,简称消费品。

2.投资:指旨在增加商品生产能力的各种生产设施的建设,不包括旨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公共设施投资、国防投资及民用住宅投资。

3.经济均衡增长:严格意义上来说,经济均衡增长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各类资本正常生产情况下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全部出清,或者说,市场出清的产品量与资本量之间保持正常的比例,即生产能力利用率正常;(2)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3)物价水平基本稳定;(4)较高的就业率。在比例关系研究中主要指(1)、(2)两方面。

4.资本产出率:生产资料在正常利用情况下,具有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量商品的能力。这里把单位资本正常利用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生产商品的量,称为资本产出率。我们常用资本产出比这一概念,它是资本量与一定时期商品产出量之比,与资本产出率互为倒数,之所以界定资本产出率,是为了分析和公式中方便。资本产出率概念反映生产能力利用率,进而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本产出率高说明生产能力利用率高,商品市场需求旺盛,资本产出率过高则说明生产能力超负荷使用,商品市场供不应求,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资本产出率低则说明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存在生产能力闲置,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社会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

5.资本淘汰率:指资本品因磨损、毁坏、更新、企业破产等原因而遭淘汰的比例。这里所说的资本淘汰重在强调生产能力部分或全部的丧失,与一般所谓资本折旧、资本损耗强调资本价值的变化不同。例如,一座厂房、一台设备使用两三年,其价值会因磨损、技术进步等原因而降低,但其生产能力一般不会下降,因此,其中存在资本折旧或资本损耗,不存在资本淘汰。

(二)基本假定

1.生产资料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和家庭对消费品的需要,社会及投资者不会不考虑消费品生产的需要而一味地增加生产资料的生产。

2.商品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会导致生产者调整产量。当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产品积压时,生产者会减少产量,从而使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资本产出率下降;当市场需求旺盛、商品供不应求时,生产者会增加产量,从而使生产能力利用率上升——资本产出率上升。

3.资本产出率的变化导致投资的相应变化。引致投资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市场情况的预期,这种预期的正确性最终反映在资本产出率的变化上。投资者之所以增加投资是基于对未来市场行情的乐观预期,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之后,如果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能力利用率、资本产出率不会下降,投资倾向不变;如果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能力利用率、资本产出率会下降,投资倾向会发生改变。

4.本期投资转化为下一期的生产能力。这里不考虑从开始投资到完工投产之间的间隔时间,这种抽象有利于后面的分析,它不会影响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三、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及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比例关系

这里所谓均衡增长指(1)、(2)两方面的含义。

命题1:在封闭经济系统中,一定时期内(设为一年),如果资本淘汰率为e、正常资本产出率为n,则经济要实现(1)、(2)两方面均衡增长且增长率为i,两大部类的生产必须保持Y[,Ⅰ]∶Y[,Ⅱ]=(e+i)∶(n-e-i)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资本存量、投资量也必须保持上述比例关系。

证明:

(1)首先分析两大部类的生产比例。

设基期资本总量为W[,0]、总产量为Q[,0]、消费为C[,0]、投资为I[,0],则Y[,Ⅰ]=I[,0]、Y[,Ⅱ]=C[,0]、Y[,0]=W[,0]*n=C[,0]+I[,0]。(Y[,Ⅰ]为第一部类产量、Y[,Ⅱ]为第二部类产量、Y[,0]为基期总产量)

①假设两大部类生产不保持上述比例关系,即Y[,Ⅰ]∶Y[,Ⅱ]≠(e+i)∶(n-e-i),则:

I[,0]∶C[,0]≠(e+i)∶(n-e-i)

I[,0]∶(I[,0]+C[,0])=I[,0]∶Y[,0]≠(e+i)∶n

由此推出I[,0]≠W[,0]*e+W[,0]*i。

因为第二期资本总量W[,1],等于基期资本总量减去基期资本淘汰量,再加上基期投资,即W[,1]=W[,0]-W[,0]*e+I[,0],所以W[,1]≠W[,0]+W[,0]*i(注I[,0]≠W[,0]*e+W[,0]*i)。

W[,1]*n≠W[,0]*n*(1+i),Y[,1]≠Y[,0]*(1+i)经济无法实现均衡增长,增长率不为i或资本产出率不等于正常产出率n。

②两大部类保持上述比例,则:

I[,0]∶C[,0]=(e+i)∶(n-e-i)

I[,0]∶Y[,0]=(e+i)∶n

I[,0]=W[,0]*(e+i)

W[,1]=W[,0]-W[,0]*e+I[,0]=W[,0]*(1+i)。

Y[,1]=W[,1]*n=W[,0]*n*(1+i)=Y[,0]*(1+i)。

经济系统可以实现(1)、(2)两方面均衡增长,增长率为i。

(2)由于两大部类生产必须保持上述比例,两大部类资本产出率、资本淘汰率相同的情况下,两大部类资本存量比例、投资比例也必须保持上述比例关系,证毕。

上述命题中假设正常资本产出率n始终不变,若考虑科技进步情况下正常资本产出率发生变化,设正常资本产出率增长率为θ,则两大部类生产、资本、投资的比例应为[e+(i-θ)/(1+θ)]∶[n-e-(i-θ)/(1+θ)]。由于θ的数值很小,短期分析时可以忽略不计。

命题2:在封闭经济系统中,假设资本淘汰率为e,资本产出率为n,两大部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若要实现经济均衡增长且增长率为i,则投资增长率必须为i,消费增长率也必须为i。

证明:

要保证经济实现(1)、(2)两方面均衡增长,且增长率为i,资本总量必须以i的增长率递增。根据命题1,经济均衡增长要求两大部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不变,资本总量以i的增长率递增,资本产出率不变时,第一部类的资本量必须以i的增长率递增,第一部类总产出也以i的增长率递增。另外,经济均衡增长要求产品必须全部出清,第一部类产出必须全部用于投资,则投资增长率必须为i,由此可知消费增长率必须为i,证毕。

命题3:在其他条件不制约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设资本淘汰率为e、正常资本产出率为n、消费增长率为i′,两大部类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则经济均衡增长率也必为i′,且经济均衡增长的投资率(投资占总产出的比例)、储蓄率为(e+i′)/n。

证明:

经济均衡增长要求两大部类保持一定比例不变,消费(即第二部类产出)以i′的增长率递增,第一部类的生产也必须以i′的增长率递增,社会经济增长率必为i′。根据命题1,经济均衡增长且增长率为i′的情况下,两大部类生产比例为(e+i′)∶(n-e-i′),则第一部类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为(e+i′)/n,经济均衡增长要求第一部类产出必须全部出清,即第一部类产出全部用于投资,因此投资率等于(e+i′)/n。储蓄率取决于投资率也等于(e+i′)/n,证毕。

在投资率、储蓄率的决定问题上,许多经济学家——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还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消费会挤占投资、降低投资率和储蓄率、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保罗·萨谬尔森认为“用宏观经济学语言说,相应于收入的高消费会引致低投资和慢增长;相应于收入的低消费会引致高投资和快增长。”(注: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32.)“战后储蓄率低的原因是各家庭需要弥补战争时期的不足,而在那以后储蓄率就一直稳定在6%-8%的范围内。”(注: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40.)斯蒂格利茨也这样写道“损害生产率增长的多种因素不是很快或容易得到扭转的,比如说低储蓄率……促进储蓄的因素:降低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对储蓄者减免税收。”(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15.)曼昆也说“政府预算赤字代表负的公共储蓄,从而减少了国民储蓄和可用于为投资筹资的可贷资金供给。当政府预算赤字挤出了投资时,它就降低了生产率和GDP的增长”(注: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9.)。樊纲指出“现代新马克思主义者突出地强调了经济利益矛盾在决定资本主义积累率和增长率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指出:这种划分决定了积累的来源的大小,从而积累率、增长率的高低变化”(注: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82.)。这些大腕经济学家的观点很值得怀疑,投资率、储蓄率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缺乏生产资本设备的技术、方法及生产能力,往往是落后经济社会低投资、低储蓄的根本原因;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当今大多数国家低投资、低储蓄的真正原因。家庭消费需求、政府预算赤字真的能挤占投资吗?只有在社会经济处于超级充分就业状态时,消费才可能挤占投资。看看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即使在二战时期,战争导致美国极高的社会消费和人力消耗,但其投资率、储蓄率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战后家庭消费何以会挤占投资、降低储蓄率呢?大萧条时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人们消费水平大幅下降,其投资率、储蓄率却是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最低的。

总之,消费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技术、资源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但只要存在可供利用的资源,社会生产能力没有达到绝对充分就业,消费的较高增长率会使投资的收益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追逐利润的投资者会通过具有货币创造能力的货币市场大规模筹集资金、扩大投资规模,投资率、储蓄率也会随之提高,社会经济也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只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预算赤字再大、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再快,只会引发通货膨胀,绝不会挤占投资、降低投资率和储蓄率,反而会刺激投资需求,从而提高投资率、储蓄率。

一个封闭性的经济系统,如果保持合理的经济比例,投资、消费均衡增长,社会经济将均衡稳定地增长。假设某经济系统中,资本淘汰率为10%、正常资本产出率为0.68、消费与投资均以4%的速度增长,基期资本总量为2000,两大部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即:生产与消费两大部类生产比例、投资比例、资本比例均为(10%+4%)∶(0.68-10%-4%)=26∶100,则经济将以4%的增长速度均衡稳定地增长,且投资率、储蓄率为20.59%。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均衡增长与经济比例模拟数据

年份 资本总量正常产量 投资消费

资本 资本投资率%经济

淘汰量净增量 增长率%

1 200013602801080

20080 20.59

2 2080

1414.4 291.2 1123.2 208

83.2 20.59

4

3 2163.2 1470.976302.8481168.128216.3286.52820.59

4

42249.7281529.815314.9621214.853224.9789.99220.59

4

表中比例关系发生变动,经济将无法均衡稳定地增长。

命题4:在其他条件不制约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设资本淘汰率为e、正常资本产出率为n、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消费倾向为c,则长期经济均衡增长的增长率i不能超过n*(1-c)-e,否则将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证明:

设经济均衡增长过程中某期资本总量为W,则国民生产总值为n*W,国民总产值中消费为n*W*c、投资为n*W*(1-c),由消费倾向决定的投资率为1-c;由命题1、命题3可知经济均衡增长条件下,投资率应为(e+i)/n,因此1-c=(e+i)/n,即i=n*(1-c)-e。

当i>n*(1-c)-e时,消费倾向所决定的消费为n*W*c,维持经济增长所能保证的消费为n*W-n*W*(e+i)/n(小于n*W*c),即消费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消费倾向所决定的投资为n*W*(1-c),维持经济增长所要求的投资为n*W*(e+i)/n(大于n*W*(1-c)),即资本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倾向,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引发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型通货膨胀,证毕。

表2根据中国的边际资本产出比近似估算资本产出率,1996年之后由于经济滑坡、社会需求不足边际资本产出比明显上升,不利于正常资本产出率的估算。1980至1995年间边际资本产出比基本上在2的水平上,因此可以近似认为资本产出率等于0.5。

表2 中国的边际资本产出比

年份GDP增量

全社会固定资本

边际资本-产

年份GDP增量

全社会固定资本 边际资本-产

(亿元) 投资(亿元)出比

(亿元) 投资(亿元)

出比

1980 479.6910.9

1.919913069.9

5594.5 1.82

1981 344.6 961

2.79

19925020.3

8080.1 1.61

1982 432.3

1230.4

2.85

19937996.3 13072.3 1.63

1983 639.8

1430.1

2.24

1994 12125 17042.1 1.41

19841236.5

1832.9

1.48

1995

11718.7 20019.3 1.71

19851793.4

2543.2

1.42

19969406.5 22913.5 2.44

19861237.8

3120.6

2.52

1997 6578 24941.1 3.79

19871760.3

3791.7

2.15

19983882.6 28406.2 7.32

19882965.8

4753.8

1.619993722.3 29854.7 8.02

19891980.9

4410.4

2.23

20007336.1 32917.7 4.49

19901638.7 4517

2.76

注:边际资本产出比=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GDP的增量,即“资本边际产出率”的倒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国家统计局,2001)。

我国1980—1995年间,正常资本产出率基本上为0.5、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635、资本淘汰率设为0.08的水平上,则我国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宜超过0.5*(1-0.635)-0.08=10.25%。

上面笔者探讨了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及消费增长率对经济均衡增长率的最终决定作用,由此得出了两大部类之间、消费与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及投资、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现实生活中,经济总是在非均衡状态下运行,并且在波动中不断发展,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经济波动具有什么特点、能否保持上述比例关系呢?

四、经济波动及实际经济比例

由命题1、命题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经济系统不能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或者消费与投资不能以相同的增长速度稳定增长,将导致经济系统非均衡运行,从而引起经济波动。社会经济很难严格保持上述比例,消费与投资往往以不同的速度增长,经济总是在非均衡状态下运行,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实际经济运行、经济波动具有如下特点和规律性:

社会经济一旦偏离均衡状态就要进行调整。经济系统依靠内在的调整机制,会对非均衡状态做出反映,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超过消费增长速度,一定时期的高投资将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超过消费需求水平,导致商品市场供过于求,企业产品积压、产量下降、资本产出率下降,企业间竞争加剧、盈利率下降,这种情况下,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减少,经济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转入衰退后,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企业盈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减少,并且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将导致部分企业的破产倒闭,社会资本淘汰率上升,资本领域的低投资高淘汰将使生产能力与社会需求逐渐趋于一致,社会经济将转入复苏和高涨阶段。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阐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调整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经济比例失调、或者消费与投资不能均衡增长,也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系统也具有上述调整机制。

短期来看,经济比例不协调、消费与投资增长速度不一致是经常发生的,经济增长速度时高时低的情况不可避免,但经济系统向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长期来看,经济总是围绕均衡状态波动发展,经济比例围绕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比例波动,实际投资率围绕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投资率波动。下面笔者通过美国经济统计数据来分析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及经济比例。

从美国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30多年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3.6%、投资率在20%-21%的水平上上下小幅度波动;尤其在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的60年代,经济增长率平均4.4%、投资率基本上维持在21%的水平上;而在经济大幅度波动的30、40年代,投资率也以较大的幅度波动。虽然没有准确的美国资本淘汰率和资本产出率的资料,但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之间的依存关系、经济系统的比例关系已经很明显。

从资料中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80年代以来,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1%,而投资率在17%-18%的水平上波动;经济相对稳定的1992-2000年,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3.69%,投资率却只有17%-18%,这种现象反映了正常资本产出率变动对投资率的影响。80年代以前,美国经济主要是以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投资大、正常资本产出率低;80年代以后,随着家用计算机的普及,以计算机、应用软件、信息、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具有投资少、产出率高的特点,知识经济的兴起提高了正常资本产出率,从而具有使投资率降低的倾向。

从资料中还应特别注意:二战期间,美国经济以历史最高速度增长,投资率、储蓄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一般认为,过高的消费会挤占生产建设资金、挤占生产资料,不利于经济发展;更有一些观点认为,应通过提高储蓄率、投资率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的历史证明情况恰恰相反。二战中,美国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战争物资的消费大幅度增加,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拉动美国经济以高达17%的速度增长,同时还应注意,期间大批劳动力投入战争;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随之下降,投资率、储蓄率也都降低。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了消费对投资和储蓄的决定作用,当然,这种决定作用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也不应鼓励家庭高消费,但可以考虑社会环境、公共设施方面的高消费,改善基础设施、公共福利设施,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在经济增长率较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投资率储蓄率,而且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为下一步经济高速增长储备充足的购买力和发展后劲。

表3 美国经济增长率及投资率

年份 GDP 投资率% 年份GDP 投资率% 年份GDP 投资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1929 —

19.31954

-0.7

20.019793.2

22.4

1930-8.6 15.919557.1

21.61980

-0.2

20.8

1931-6.4 11.919562.0

22.219812.5

21.6

1932

-13.0

6.219572.0

21.41982

-2.0

19.1

1933-1.4

6.71958

-1.0

19.519834.3

18.3

193410.8 10.319597.2

20.919847.3

19.9

1935 9.0 12.819602.5

20.819853.8

18.5

193612.9 15.219612.3

20.719863.4

17.5

1937 5.3 17.519626.0

21.219873.4

17.1

1938-3.5 14.419634.3

21.719884.2

17.5

1939 8.1 16.019645.8

21.619893.5

17.9

1940 8.5 19.319656.4

22.119901.8

17.3

194117.1 23.819666.6

22.11991

-0.5

17.2

194218.4 23.919672.5

21.019923.0

16.6

194316.5 21.619684.8

20.519932.7

16.6

1944 8.2 19.319693.0

20.419944.0

17.1

1945-1.2 15.119700.2

19.319952.7

17.3

1946

-11.1 17.719713.3

19.619963.6

17.6

1947-0.7 19.819725.4

20.019974.4

18.6

1948 4.3 21.219735.8

21.719984.3

18.4

1949-0.6 17.71974

-0.6

20.719994.1

17.9

1950 8.7 21.01975

-0.4

19.220003.8

17.1

1951 7.6 23.019765.6

19.920010.3

15.3

1952 4.0 21.419774.6

20.5

1953 4.6 20.719785.5

21.7

注:GDP增长率以1996年不变价计算;投资率为投资占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网站

我国从1978—1995年经济增长率平均9.9%,投资率在36%的水平上波动。我国投资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率较高,另一方面资本产出率相对于美国、日本要低一些,资本产出率之所以低,主要因为福利性住房制度、公共教育体系及地方保护主义所形成的非竞争环境。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也达到9%以上的增长率,但日本的投资率比中国低很多。

表4 我国GDP增长率及投资率

年份GDP增长率% 投资率% 年份 GDP增长率% 投资率%

1978

11.7

38.0 1990 3.8 34.7

19807.8

35.2 1991 9.2 34.8

19851.8

37.8 199214.2 36.2

19868.8

37.7 199313.5 43.3

1987

11.6

36.1 199412.6 39.9

1988

11.3

36.8 199510.5 40.5

19894.1

36.1

注:GDP增长率以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可以发现经济波动具有这样一个显著特点:在经济波动周期中,经济增长所持续的时间比经济衰退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的增加受到资金、资本品生产、资本品价格的制约,投资形成生产能力也需要较长的建设期,生产能力上升速度较慢,经济衰退时期,生产能力因自然淘汰、企业破产两方面的因素而减少,淘汰率上升;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时期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而经济衰退时消费需求往往并不减少,即使减少,幅度也很小,两方面原因使经济衰退持续时间很短。

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却是个例外,关于大萧条形成原因,理论界有多种观点,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政府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尤其是对金融企业的倒闭袖手旁观。银行的破产使许多家庭辛苦积累的货币收入一夜间化为乌有,使家庭购买力大幅度下降,一家银行破产对消费需求所产生的影响要比若干家企业倒闭的影响大得多。银行破产不仅影响家庭,还会引起其他企业和银行的连锁式破产,使本已萧条的经济雪上加霜,导致持续性的、严重的大萧条。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政府职能无法直接作用于经济比例、投资率、储蓄率,政府只能通过其消费行为对经济比例产生影响,政府大幅度提高公共消费需求,可以使社会总需求提高,从而拉动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使投资率、储蓄率提高(美国二战时的经济历史可以说明这一点),并且政府的各类物资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产生很大影响。冷战时期,前苏联对军事物资的巨额需求,使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过大,导致其经济畸形发展。

五、我国经济滑坡的原因及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自1980年至1995年经历了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1996年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滑坡。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经济增速放慢?理论界从多方面作了分析,主要的观点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效率下降、私人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等。根据上述对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分析,我国经济滑坡的根本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也不大。投资效率下降、私人投资不足则是市场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必然结果,绝非经济滑坡的原因。消费需求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经济滑坡的原因

1.20世纪90年代初期投资增长过快及部分行业重复投资所引起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这种状况导致许多行业市场供求状况恶化,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其结果一方面表现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影响私人部门投资倾向。

2.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抑制了多数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力度加大,尤其1994年后全面推行住房商品化,取消大学公费教育,取消公费医疗,这些改革措施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公民消费心理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多年的积蓄要用于购房,甚至举债购房;还要为子女求学攒钱;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得不考虑将来的医疗和养老问题。所有这些,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增长,加之随后出现的经济滑坡及减员增效等措施的实施,使人们消费心理的调整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体制改革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是我国八年来经济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当然,经济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上述改革措施对于理顺经济关系、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我国已经顺利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艰难的时期。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收入水平是决定人们消费的经济基础,收入两极分化导致消费基金不足、消费增长速度放慢。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者的货币收入中将有较大比例用于储蓄或投资,消费占收入的比例相对较低;低收入者尽管消费率较高,但其货币收入总额有限,从国民经济整体上看,消费基金将出现不足。另外,高收入阶层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受到高档消费品技术进步速度的制约,在技术进步不出现突飞猛进的条件下,高收入阶层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不会很快;中低收入阶层消费水平较低,对现有商品有很高的需求欲望,提高中低阶层收入水平,其消费需求将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从而拉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收入两极分化不仅影响了前一时期经济,更可能成为影响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两极分化问题,防止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制定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和收入调节机制,使我国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黑色收入、灰色收入不仅挤占政府预算收入和消费基金,而且对生产和投资基金的影响更大,使大量货币资金一定时期内退出商品流通,降低商品交易总量。非法收入往往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降低其他公民的收入,并且非法收入获得者短期之内不会大幅度提高消费水平;企业不正之风会大幅减少企业收入,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大大降低潜在投资人对企业追加投资的可能性。打击不正之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仍然是政府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上述主要原因中,前两者的影响已经基本结束。2003年至2004年,我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迹象,人们消费心理的调整过程基本结束,各行业生产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将步入下一个高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如何规划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基本类型,通过哪些手段调控社会经济?从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出发,笔者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建议。

(二)经济发展战略

1.从我国当前的就业状况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来看,我国经济仍然需要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而且需要20到30年的高速发展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实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也不能太快,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应控制在9%—12%之间。发展速度太慢不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速度太快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

2.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大国,发挥我国人口优势,避开资源相对不足的劣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家用汽车、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宜过快,不应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这些行业需要依托丰富的资源支持、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不适合我国国情,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加大教育、科研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科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3.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所依靠的技术、资本支持,主要靠学习和引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技术,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应继续加强,把加大教育设施、科研设施投资力度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府支出的主要构成项目。

4.扩大出口、引进国外资本、发展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有利于提高我国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生产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拥有13亿人的人口大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内需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应成为我国经济今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5.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调控宏观经济

首先,建立稳定的货币收入增长机制,确保家庭可支配收入总额以10%的速度递增,尤其保障中低阶层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调节机制,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时降低工资增长速度或停止加薪,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提高工资增长速度,长期中保证其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同步增长。收入水平、积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稳健的货币收入增长机制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消费需求稳定增长,进而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最有效手段。

其次,政府财政政策,尤其是政府支出政策应作为调控短期经济波动的主要手段,政府投资应重点放在基础设施、能源、教育科研、社会福利设施等领域。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调节作用极其有限,货币政策应以有利于商品流通、有利于提高放贷质量,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为目标,中长期贷款利率不宜超过10%。高利率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作用不大,只会加大社会资金使用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收入分配两极分化。

就我国当前经济来说,不论是从技术上、资金上,还是资源、劳动力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潜在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相比,还有30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空间。我国应主要通过稳定的货币收入增长机制维持经济稳定、高速、持续增长,加大教育科研投资力度,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能力保障。

标签:;  ;  ;  ;  ;  ;  ;  ;  ;  ;  ;  ;  ;  

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_投资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