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论文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论文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

梁清云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性,不管是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都受到来自民族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高校必须理性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仰教育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全方面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水平。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

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信服、践行。2018年 5月,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与北大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表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如何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对促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以高校为载体,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当下高校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做简要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

1 有关研究述评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术界长期以来把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研究重点。现有研究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度调查研究、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面临的必要性、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路径研究。对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度调查研究,有学者在对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之后认为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和信仰多元化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存在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不认同和不清楚的现象。还有学者研究表明,由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限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民族地区传播有限。虽然未有研究在全国范围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度调查,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情况尚且不容乐观,结合上述民族院校调查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更加严峻。对于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逐渐成长为服务党和国家民族事业、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观念是否成熟,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败。对于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路径研究,有学者提出,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将校园民族文化活动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抓手。

2 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或者说在理论层面探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究。前文总结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度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已有所改善,学者提出的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路径建议在部分民族地区或高校也有所实践并有一定的成效。但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复杂、动态过程,新局势下有些突出的问题还依然存在。如何有效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性作用,越来越成为各大高校唱响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难题,以下三个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2.出台针对基层统战干部的表彰奖励制度。为保证统战干部对统战对象、统战工作的熟悉度,应鼓励其长期从事基层统战工作。为此,应建立基层统战干部“功勋奖励”机制,可考虑经由中央统战部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对长期从事基层统战工作并取得成绩的党员干部发放纪念章或勋章,对在统战工作某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统战干部”予以单项表彰,并作为统战干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2.1 文化的冲击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被弱化

长期以来,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极力煽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极端宗教活动,一些民族大学生由于没有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蛊惑。而在高校,不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宗教信仰,带有浓郁的宗教氛围。一般来说,少数民族拥有民族语言,就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情况来说,民族语言更是给民族宗教迷信思想带来便利。在民族语言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独特的文化背景,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时往往在语言中融入深层次的情感。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但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时可能需要比汉族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效果不佳。由于文化背景和习俗的差异,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与汉族学生不太相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现象,群体观念强,社交范围小,主动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相对较少。

2.2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单一

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接收资讯、表达思想的主要平台,新媒体平台对抵御不良文化冲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学生电视台、校园期刊、广播、新媒体等全方位立体化辅助宣传手段,可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浸润,提升其品格、陶冶情操的同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将马克思主义故事、观念、态度隐藏在新媒体推送素材、情节和细节之中,做好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通过线上线下搭建马克思主义学习交流、竞赛平台。总体说来,新媒体载体要充分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价值,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了解和认识世情和国情的信息渠道,扩宽其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视野,利用其碎片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并产生深远影响。

2.3 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职业素质不足

针对以上提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高校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难题,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向日常化、高效化转变提出对策思考和建议,当然也可灵活适用于其他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配合教育现代化的漫长又具有动态性的过程。

3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建议

如果对于重大的国家共同记忆知识缺乏足够的教育,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对此提高职业素质的紧迫性毫无察觉便是教育的漏洞,职业素质不足又如何以身示范。就目前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准入机制、考核机制未健全,业务知识与信仰相关知识的培训未能体系化开展,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更是难以量化和监督,或者把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程度等同于学习成绩。对信仰教育过程和效果更是缺乏专门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导致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决策时间过长或难以推进。绝大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停留落实上级部门的指令上,可持续性低,没有形成日常化、主动教育的工作模式,采取消极的态度也不在少数。

3.1 运用民族文化表达马克思主义

借助少数民族习俗、语言、活动等传统文化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信仰的重要手段。牢牢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为核心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团建和党建工作。尤其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式与政策等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关任课教师应该发挥教育双主体的互动作用,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适当增加答疑时间并针对性地提供理论引导帮扶。总之,不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要在民族文化中产生信仰共鸣。

3.2 利用新媒体展示马克思主义魅力

诚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读原著、学原文开始,但其过程往往是机械传授,课堂单一枯燥,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引导。部分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内容形式固化、忽视互动的现象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在被教育过程中理解科学信仰对人生道路的启示意义、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其思想不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难以坚定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至于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马克思主义能否满足现实实践需要、能否满足大学生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显而易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信仰教育目标的初级阶段,如果只满足于初级阶段的成果,或者连初级阶段的成果都难以保障,就无法体现信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常规之家。各级老干部局、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这都是我们老干部的常规之家。我们现在的情况是,14个县(市、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全部达标创优,全省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达标创优现场会曾经在忻州召开。老年大学,现在我们有4家达到了全省的示范校标准,有3家老年大学正在改建、扩建教学规模。

NASA-TLX采用6个维度分析任务负荷,每个维度以1到21的刻度表示任务负荷。6个维度下的分数被重新量化为0(低任务负荷)到100(高任务负荷)的值。NASA-TLX 6个维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见表2。

3.3 聘用高素质马克思主义教育者

明确权责。一是高校专职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制度方案。应设立专职部门,并确保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时有成文规章制度可循,要主动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习大众化教育经验、了解民族新环境新变化,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开展专门工作。二是各个学院,居于从属地位,帮助专职部门相关计划落实到个体。主要由各学院辅导员构成。辅导员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知识的学习,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注意将宗教与教育相分离。三是学生,为教育模式的落脚点,需要加强学习和自我管理,需要积极主动寻求学业指导和帮扶,与实践相结合以减小接受相关理

【参考文献】

[1]成媛,韩冀宁.民族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调查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84-88.

[2]兰亚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 想 教 育 研 究,2011(10):82-84.

[3]刘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策略和方法研究[J].贵 州 民 族 研 究,2016,37(11):1-4.

[4]崔榕.新时期民族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研究——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7(16):105-106+212.

[5]郭望远.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立破并举”[J].黑龙江教育 (理 论 与 实 践 ),2019(05):12-14.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6-0154-002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6.066

作者简介: 梁清云(1998—),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

标签:;  ;  ;  ;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