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治疗肩胛下肌损伤引起上肢痛的临床观察论文_祝,君,陈,敏

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治疗肩胛下肌损伤引起上肢痛的临床观察论文_祝,君,陈,敏

祝 君 陈 敏

(沭阳县中医院 江苏 沭阳 223600)

【摘 要】目的:观察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治疗上肢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方法治疗肩胛下肌损伤引起上肢疼痛的机制及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68例上肢痛病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止痛、营养神经、针刺”等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的方法治疗,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治疗肩胛下肌损伤引起的上肢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齐刺;天宗穴;肩胛下肌损伤;上肢痛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56-01

肩胛下肌因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后局部肌肉、筋膜充血、水肿、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刺激肩胛下神经而引起上肢痛。肩胛下肌属上肢带肌,随着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长时间伏案工作、坐姿不当及受凉等原因,肩胛下肌损伤越来越多,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肩胛下肌损伤致上肢痛常规治疗是采取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止痛、营养神经及中医针刺、推拿等治疗,疗效不满意。2013年笔者采用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治疗肩胛下肌损伤引起上肢痛38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8例来源于2013年02月—09月我科门诊肩胛下肌损伤引起上肢痛患者,对照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8~53岁,平均39.2岁,病程2天—90天;治疗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27~55岁,平均38.7岁,病程38~86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1肩胛骨内酸痛不适,且同侧上肢疼痛部分伴麻木;2查体:肩胛骨背面冈下窝中点处压痛强阳性、上肢放射痛(+),颈椎棘突旁无明显压痛、放射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3辅助检查:肩关节x片、胸部x片均正常;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肌梗塞。

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25~55岁之间;肩胛下肌损伤引起上肢痛;同意参加本次治疗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55岁或<25岁;(3)颈椎影像学检查提示C5/6、C6/7、C7/T1椎间盘突出较大、患侧神经根明显受压者;(4)合并者有严重冠心病、高血压等严重基础疾病者;(5)久痛体弱,妊娠者;(6)不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予丹参注射液、英太青、甲钴胺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营养神经;配合针刺,常规取穴患侧天宗、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改予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治疗。取穴:以左上肢疼痛为例,患者右卧位,左上肢下垫一枕头,使患者保持舒适姿势。医者取患侧肩胛骨背面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压痛点(即天宗穴)。采用齐刺,行捻转泻法,使之得气,有上肢放射感尤佳。得气后配合予艾灸,同时,常规取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穴,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两组均连续治疗20天后,进行疗效统计。

3 疗效观察

3.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肩胛骨冈下窝压痛、上肢痛等症状体征。

3.2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疗效,治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自如;好转:原有症状明显减轻,肢体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以治愈加好转来评判临床有效率。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 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结果

(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8 6.3±1.21.9±0.6﹡

对照组30 6.2±1.33.4±0.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治疗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为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8 1321489.5﹡

对照组30 614106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上肢痛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本研究组患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剧烈。结合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系由寒邪致病,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不通则痛所致,当属痛痹。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上肢痛往往合并有患侧冈下窝软组织区域高度敏感的压痛点,且放射痛(+),而该处即为天宗穴范围。《针灸甲乙经》中最早提出天宗穴,主治:“肩重,肘臂痛不可举”。《灵枢 经脉》篇中记有:“小肠行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作为太阳经脉气所发的天宗穴,具有舒筋活络、理气消肿之疗效。

齐刺法在《灵枢。官针》中早有记载,指在病变部位直刺一针,再在其两旁针刺一针,令三针尖指向病变部位,三针同时用,又叫三刺,治疗邪气小而深的寒痹。因寒性凝滞,痹阻较甚,予齐刺刺之,得气速,通导作用倍增,感应强烈。同时,现代研究中,张建斌[2]等针刺天宗穴诱发感传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天宗穴与上肢经络线存在广泛的联系,尤其是与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所以齐刺天宗,结合温针灸,不仅可使其针感传布小肠经脉以舒筋活络、理气消肿、散寒止痛,还可以激发手三阳经经气,疏通上肢三阳经脉气血,气血通畅而痹除。因此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为主治疗肩胛下肌损伤引起的上肢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肩胛下神经分布于肩胛骨背面而非上肢部,肩胛下肌损伤刺激肩胛下神经之所以会引起上肢痛,其发生可能与同根反射现象有关,具体在以后相关研究中深入探讨,此外同根反射现象与诱发感传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2]张建斌,刘德昌.针刺天宗穴诱发感传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1):31-32

论文作者:祝,君,陈,敏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齐刺天宗穴结合温针灸治疗肩胛下肌损伤引起上肢痛的临床观察论文_祝,君,陈,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