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论文_刘从蓉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论文_刘从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市 201620)

摘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消费文化快速发展,影像在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照片随着印刷、电视等传媒的高度发展也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苏珊·桑塔格看到摄影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对摄影现象进行了美学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解剖。

关键词:传播;现象;美学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消费文化快速发展,影像在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原来以理性主义为特点的语言文化形态,越来越受到感性的视觉文化的挑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开始改变。照片随着印刷、电视等传媒的高度发展也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人们在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时,具体可感的形象成为替代语言声音符号文字的直接媒介。苏珊·桑塔格看到摄影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对摄影现象进行了美学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解剖。她积极地参与了西方对传统价值和文化观念的革命,其思想的颠覆性,令整个西方知识界为之瞩目。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被誉为摄影批评的经典之作,是苏珊·桑塔格的一系列关于摄影随笔和论文的结集。书中对摄影作为文化现象做了最深入的评论,被认为是一部迄今为止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她所讨论的问题,涉及摄影与知识、权力、历史消费伦理阐释等多方面的关系。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的开篇就以“在柏拉图的洞穴里”为题,论述了摄影对传统认识论的哲学挑战。“人类还冥顽不灵地呆在柏拉图的洞穴里,一如既往地、乐不可支地咀嚼着真理的幻影。”什么是洞穴?什么是柏拉图的洞穴?当人类还处于衣食无着的原始阶段,就已经将所见所感刻划在洞穴的石壁上,方便后人研究远祖的生活。她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建立非图像认识世界方式的标准来松弛我们对图像的依赖性。

人类发明了摄影术,一切记录都更方便了,定格下来的东西,我们才觉得理解,备份下来的东西,我们才觉得已经拥有。人们清楚地知道这些记录对于历史的价值。“照片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代码,改变并且扩大了我们的以下观念:即什么是值得看的,什么是我们有权看的。摄影是一种文法,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观看的伦理观。”摄影是一个光影、现象、社会关系的洞穴,摄影给了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看方式。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电影和电视节目照亮一面面墙壁,明灭闪烁。而就静止的照片而言,物象同时也是物品,重量很轻,制作起来并不昂贵,携带、收集、储存都很方便。”“摄影就是挪用所摄的东西,意即将自己投入到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去,这世界似乎明白易懂——因而似乎可予以支配。”“摄影就是对拍摄对象的占有,它意味着摄影者使自己与一个类似于知识--因此类似于力量--的世界发生某种关系。”“影像就是世界”摄影可以说是另一种表述。“由于摄影给人以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它们也就帮助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摄影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否定经历的方式。”“照片既是虚拟的现实,也是一份缺失的表征。”“围绕着摄影影像,人们又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关于信息的观念。照片乃是一则空间和时间的切片,在一个由摄影形象支配的世界里。”

“影像能刺穿人的心,也能使人麻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字可以记录历史,但读者对于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瞬间必须通过想象去完成和补充,最后才能在人的脑海幻化出相应的形象画面。而当一幅纪实摄影作品出现在观赏者的面前时,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的是其瞬间性所带来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时间消逝后的历史感。苏珊·桑塔格认为在一般人的目光中,摄影并非是一种艺术,它所具有的只是这样三种功能:一种社会礼仪——如各种场合的纪念照;一种抗拒焦虑的屏障——如旅途中的情感释放;一种权威的工具——记录和证明某种存在。

摄影起源于绘画。在照相术发明之前,绘画承担了描述特定年代社会风俗、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使命。二十世纪以后艺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这些改变有着诸多的原因,但其中摄影的发明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的诞生,使西方艺术从再现写实的传统中解放出来。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这样评价摄影对绘画的冲击:“摄影所从事的就是篡夺画家的任务,提供精确地模仿现实的形象的任务。为此‘画家应深表谢意’,就像许多摄影家在此之前和从那以后所表达的那样,将这种篡夺看成是事实上的解放。”摄影最大的贡献用桑塔格的话讲,是“通过接管迄今被绘画所垄断的描绘现实的任务,把绘画解放出来,使绘画转而肩负其伟大的现代主义使命——抽象”。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桑塔格做了十分简洁、精到的阐述“画家建构,摄影师披露。”一个来源自美术的功能——美化,一个来源自摄影的科学和技术特性——讲真话的道德标准。

桑塔格在书中对摄影与道德的关系也做了十分清晰的表述:“照片不会制造道德立场,但可以强化道德立场——且可以帮助建立刚开始形成的道德立场。”我们不可能用摄影去确立人们的道德规范,但是如果漠视摄影对社会生活的道德影响,也是不可取的。1972年,黄吾功的《村子被烧了》,同时获得“普利策”和“荷赛最佳摄影奖”。毁灭村庄的汽油弹,张开双臂奔跑的烧伤儿童,触目惊心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令民众为之震撼和痛心,激起了全世界的反战浪潮,虽然不能说照片直接导致了越南战争的终结,但它对反战舆论的增强和反战力量的扩大所发挥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苏珊·桑塔格也说:“照片是时间与空间的切片。”按下快门,用图片收集世界。数码影像急速发展,摄影的操作、控制更加简便、快捷和精确。读图时代的今天,每一秒钟都可能有成千上万架照相机的快门被按下,每天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扑面而来的各式各样的图片。摄影究竟是什么,摄影的局限性体现在哪里,摄影与文化的关系如何,当代摄影语言究竟有什么特点,历史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运动是他的基本本质。摄影是静态的表现,它只是截取了运动中的一个瞬间,认识了摄影的瞬间特征,也就是把握了摄影的本质。摄影的本质特征究竟如何,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求。

《论摄影》从文化的诸多层面上阐述了影像世界理念。桑塔格深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以及摄影的侵略性等等,这本书不仅仅在于得出丰富性和深刻性结论,其精辟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应到我们对摄影作全方位的思索与考察。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刘从蓉(196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 研究方向为摄影。

论文作者:刘从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论文_刘从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