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共享(IC)模型解读_图书馆论文

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IC)模式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模式论文,Commons论文,Information论文,I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获取、组织和传递方式的巨大变化,计算机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合作学习与协作研究促使学生利用大学图书馆,并使图书馆资源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读者期望获取更多格式的信息,包括纸本、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等,这导致了图书馆要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有一支专业的信息专家队伍为其服务,在图书馆的指导下完成信息的检索、利用及知识的创造过程。图书馆不仅要为读者提供使用图书馆OPAC的必要的技术支持,还必须为读者提供获取图书馆各种资源的工具和技术保障。

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及时做出调整以满足用户新的需求,采取新的服务传递模式,即建立了“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以下简称IC)”,通过重新配置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整合服务联结信息资源、提供技术和研究帮助的服务方式。

1 IC理念的提出

IC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大学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IC理论与实践的倡导者Donald Beagle在1999年描述的IC是“为整合的数字环境而设计的专门组织空间与服务传递模式”,这一观念引起了许多大学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兴趣。Beagle认为:IC从概念上讲,由物理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一方面是专指在线环境的共享,即读者可能通过网上一个用户交互界面或网络平台的搜索引擎获取各种数字资源。如同Gertrude Himmelfarb描绘的:“读者期待的这样一个在线环境:如同获得书、期刊、报纸甚至是手稿馆藏一样,在网络环境下还可以获得图书馆在线目录、各种其它目录、索引、数据库、CD-ROMs等资源。”[1]另一方面,IC也指一类新的物理实体空间,即围绕上述整合的数据环境资源专门设计或组织的学习、工作和服务传递的空间。IC作为物理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层楼或一个专门建筑。[2]

根据Beagle描述,IC是一种理想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热心、资深的参考咨询员陪伴图书馆用户,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最后还帮助用户将所需信息用一定格式表现出来。图书馆要重新确定传统参考咨询台提供的服务,图书馆员要重新定位自身在学术研究环境中的作用。这样的变化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是一种挑战。Beagle强调:通过整合的、动态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服务,创造一个合作的工作空间。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的变化纳入到一个整体中,创造一种全力支持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的环境,推动知识的发展[3]。许多IC的案例中,IC都被设计成为为用户提供图书馆资源和参考咨询服务的地方,IC提供各种应用软件和技术支持,为学生的研究到成果的整个过程提供一站式“购物”环境。有的还提供专门的写作中心、注册办公室或其它学生服务。IC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两个宗旨,即“获取信息”和“提升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的能力”(McKinstry and McCracken.2002)。[4]

Beagle的理念得到了Martin Halbert与PhilioTramdack的回应与进一步阐述,他们提出的共享理念与提供的需求有[3]:(1)研究指导与技术支持,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增加,为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2)提供各种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资源;(3)为用户研究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4)图书馆管理者、员工了解科研机构的科研过程,为其提供相应的组织与服务;(5)在高校图书馆中形成一种激励、带领、合作的文化环境与机制。至此,IC理念从实践走向了理论,并更广泛的在高校图书馆中实施与拓展。

2 IC模式的演变

IC理念的发展已有10余年,尽管相关的理论文献不是很多,但在实践中却发展很快,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服务模式。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UNCC)是较早实践IC理念的图书馆之一,并在Donald Beagle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所建立的IC模式成为许多大学图书馆建立IC的模板。

2.1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组织模式

图1中外部方框代表一个传统大学图书馆联盟,其有一部分基本服务是信息回溯和流通、典阅等,其中信息服务的核心部分包括参考咨询和媒体服务。国外传统图书馆典型的参考咨询技术有缩微胶片,而典型的媒体服务技术是16mm放映机。这些技术相互没有关联,也不可以随意地相互转换格式。它们服务传递模式是独立的,有各自独立的部门领导。更严重的是,这种差别在技术研究和教学指导中也被严格区分。因此,图书馆在不断地调整其技术与组织方式,以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在过去10年里,这些组织的数字信息服务和资源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服务部门的组织方式不得不适应这些巨大的变化。一个典型的改变是第三种服务方式的形成,这里称作研究数据服务(Research Data Services)。这项服务与国内的科技查新工作类似,是大型数据集的检索和处理,并且数据研究服务开始作为新的服务内容独立于其它部门(如图2所示)。

但是,这样的组织安排,仍有局限。数字化环境下的用户服务比传统环境下的用户服务有着更为广泛并且迅速的变化。传统环境下的用户从图书馆将纸本资料取回办公室,并且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服务将资源整合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而数字环境下则允许读者在图书馆提供的工作台上直接完成任务,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技术和服务上有更高的要求。在组织结构上,包括组织范围方面要重新思考与规划,这种再规划导致了IC模式的出现。

2.2 初级阶段的IC服务模式

2.2.1 技术与服务的整合

初级阶段的IC是数字化服务、技术和资源(还保留着传统印本资源和书目服务,在图3中圆内的方框代表)的整合。这种模式下,三个服务单元不再是完全独立,其边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在图中用虚线表示),这种新的边界是由技术的集中引发的。现代参考咨询由CD-ROM代替缩微胶片,现代媒体服务由数字投影设备或扫描设备代替16毫米放映机。这些技术相互交叉,可以相互转换(如图3所示)[2]。

IC是一种持续服务模式,包含三个核心服务内容:参考咨询、技术服务与媒体服务,这三者结合下的IC可以实现信息的识别、回溯、检索(参考咨询核心服务)、存储和加工(媒体服务核心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参考咨询中心向用户提供帮助信息,用户在研究数据服务中心进一步识别信息需求,通过检索电子资源,获取信息资源,并在媒体服务中心重新包装,将所需信息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出来。经过技术与服务合作后组成的IC创造了一种新环境,旧的各个部门的分割界线变得模糊,可以开展许多新服务[5]。例如,随着对教学多媒体和网络课件的利用不断增长,传统服务必然向多媒体服务扩展。通过网页检索本地大量的CD-ROM数据文档的需求不断增长,这要求参考咨询和研究数据服务之间开展更多的协作(如图4所示)[2]。这样一种工作模式促使各个部门领导在他们的核心服务上花更少的时间和注意力,而更多地关注部门间的协作。

2.2.2 特征

首先,这种模式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咨询台的重要作用。

如上所描述的IC在物理空间设计上各学校可能有所不同,但共同一点是专门物理空间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服务台在IC中是独立存在的,它已经从传统参考咨询服务中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其重要性。它是读者接触IC的窗口,完成将读者引向咨询服务、专家支持或图书馆相应的部门。它成为读者最先接触并得到一般帮助的中心。传统大学图书馆中,这种信息咨询台和流通部的工作台一样,经常被认为无足轻重。而在多伦多大学,其计划文献中提出[6]:信息服务台是新的重要部分,“我们认为,在IC中设置一个帮助前台,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为读者提供技术支持、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咨询导引。该帮助台可以通过电话、e-mail、WWW提供服务。该服务台里面配有图书馆员、研究助理和技术专家,在这里,用户可以接触到新的信息技术,如果愿意学习,可以利用所提供的一系列帮助软件,也可以在图书馆员工的指导下学习使用。通过这些新技术,用户能够更有效地使用检索工具,控制获取的信息。”

其次,这种模式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对IC的物理空间进行了重新部署。

IC在设计上设置了大小不等的学习室和研究室,提供合作学习的工作台等。如同Charlene Hurt所写的:“教与学变得更加合作化,图书馆需要合作学习室和桌椅、配备有学习和研究所需要的一些资料和设施(如工具书、计算机等),为集中学习、研究讨论提供了舒适优越的场所[7]。”并且Hurt在George Mason大学的Johnson中心的IC中在靠近咨询办公室的地方专设了网络指导室、小型讨论工作台和信息平台。

再次,IC作为物理空间与校园其它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设想。

典型的例子是亚利桑那大学的IC实例,该校的IC与学校的综合指导机构项目(IIF)进行合作:为新入学的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提升知识、技能和想法……这里的IC是大学教育中心、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中心。

2.3 成熟的IC模式

随着IC的应用发展,其模式也越来越成熟,一方面完善了基于组织和管理层面上的合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技术层面的功能整合。

2.3.1 组织与管理层面的战略整合

图5[3]中描述的是由IC领导下的五个部门组成,包括:参考咨询服务部门、研究数据服务部门、媒体服务部门、用户培训部门(这个部门从参考咨询部门中分离出来,与我国不同)和信息服务台(地位更重要),他们之间在组织和管理上是相互关联的(用实线表示其关系)。

这一时期的IC在部门和人员设置上有了新的发展,丰富了最初由三个主要部分(参考咨询服务、数据研究服务、媒体服务)构成的IC模式,其在人员构成和功能整合方面更加细化,规模也在扩大。主要体现在计划小组不仅将5个主要部分看作是IC的支柱,也开始意识到IC处于图书馆整个大环境中,也与其它部门存在非密切、间接的联系,包括合作或协助关系(即图5中虚线表示),这样进一步提升了共享的范围。外部支持服务包括:人员培训中心、系统服务、外联服务、馆藏与技术服务、特藏服务。

2.3.2 技术层面的功能整合

图6[3]所示为各部门功能进行的整合,要求馆员具备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并且有充分的能力与知识来支持新的服务模式。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组成具有多层次性与灵活性的特点,馆员、咨询馆员、专业馆员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专长进行合作。功能整合模式正是需要馆员们作为一个整体合作完成各项活动,强调综合功能:既包括在本部门内部成员之间垂直的合作,也包括部门间的横向合作。

注:粗黑线:直接而正式的联系;灰线:间接而非正式的联系。

图5 IC组织与管理整合

注:粗黑线:直接而正式的联系;灰线:间接而非正式的联系

图6 IC功能整合

这种IC服务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信息服务台,它是用户接触图书馆的第一环节,它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图书馆与学校的一般信息,同时与图书馆的其它服务台和各个区域相协调。在用户要求比较复杂而信息服务台工作人员不能解答的问题时,它们将用户需求推荐给其他相应的服务台或者专业的馆员或部门。在UNCC的IC中,信息服务台也负责图书馆合作研究区域的预约、协助管理图书馆安全、各种机器维护、夜间值班调度等工作。总之,信息服务台是整个IC的功能枢纽,IC各个分部门的工作都要围绕它接收的信息咨询问题而开展,主要提供下列服务:

(1)研究数据服务。提供资源和数据的检索与处理,其中技术资源(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在公共区域和馆员服务区域可以使用。工作人员帮助研究者识别数据,通过购买等方式获取数据,并以用户需要的格式处理数据并提交数据。工作人员也可以参与到研究人员的整个项目中,提供服务。

(2)用户培训。是向校园用户提供关于图书馆服务与资源的培训支持,多位专业馆员提供多层次水平的图书馆培训,可以是专门设置的课程,或是对研究过程的指导,或是参与大学课程的设置,也包括图书馆各种网络数据资源的培训课程设计等。同时配有PC机、试验设备、无线上网设备等。

(3)媒体服务。提供用户需要的各种媒体资源和设备支持,包括打印、扫描、音频和视频等。媒体服务也负责大学课程的应用设备安装、提供在线员工培训的服务、为远程教育提供技术上支持、视频会议、电视转播等。是传统电子阅览室的扩展服务,包括多媒体放映、图表制作、扫描资源和一般技术指导。

(4)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传统的和更高技术提升的服务。参考服务部门是连接印本馆藏和在线资源与出版商的向导和中介。馆员根据时间表安排在参考咨询台服务,一对一地指导读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期刊、报纸、政府出版物、全文资源、在线书目数据库和其它资源撰写论文、完成作业及科研工作。参考咨询人员也开设一些培训课程、建立并维护网页、推介资源及一般用户指导。

3 结论

正是在上述IC理念与模式的指导下,国外大学图书馆纷纷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共享空间。如,艾默里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密苏里州大学、多伦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印第安那大学等,它们在实践IC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10][11][12]。无论其规模大小,IC应具备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信息的自由分享、合理使用和参与者的直接互动。IC作为现代图书馆一种新型的动态服务模式受到国外大学的普遍欢迎。

IC不仅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丰富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而且影响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内容,即由以业务流程为中心设计和考核图书馆员的工作,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8]。IC通过对图书馆服务部门在组织、管理和技术设备层面上的整合,为用户营造了一种自由高效地利用信息的环境。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9]。这些真正体现了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需求决定存在,服务决定成败的理念。

在我国大学图书馆,IC并不是完全脱离我们正在从事的读者服务工作。事实上,IC正是图书馆现有业务的延伸、拓展与完善。并且,我国许多大学图书馆已经初步具备了构建IC的软硬件设施,包括丰富的资源、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物理空间。依靠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参考咨询服务、查新服务等基础上建立IC,提供信息资源和集成化的研究、学习和培训服务。尽管我们与国外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与水平上有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国外高校图书馆IC的发展轨迹找到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及不足的地方,来完善、创新我们的工作与服务。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和用户需求的IC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

值得高兴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图书馆员开始了解并认可IC;更可喜的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正在积极尝试建立自己的IC,将国外IC的理念与经验付诸实践,我们期待着它的成功,也期待着国内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翻开蓬勃发展的一页……

收稿日期:2006-06-22

标签:;  ;  ;  

国外信息共享(IC)模型解读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