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别行政区的经济运行模式_国际市场论文

浅析特别行政区的经济运行模式_国际市场论文

特区经济运行方式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特区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1980年试办经济特区以来,历经十五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特区经济发展模式。了解这一模式有助于把握我们正在创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而了解这一模式首要的是分析特区经济运行方式。

特区经济是在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中成型的,它的运行方式特点,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一、在利用外资当中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较为健全的市场机制

大胆引进、利用外资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引进外资必须创造优良的投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给“三资”企业以特殊的优惠政策,制定专项法律给予可靠保障等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外商能够获得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条件。外商赢利主要靠经营,而经营当然离不开市场。外商也习惯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获得利润。因此,市场是外商所期望的良好条件中最主要的条件。我们要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首要的是创造市场条件。这客观上促使我们打破旧的经济格局,朝创办市场方向努力。

外商投资所要求的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条件,主要是指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市场途径获得。企业创立后正常运营所需要的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条件,也要能够在市场上及时补充,企业产品能够通过市场售出并及时收回成本、得到利润,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如更新的技术、设备,追加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等,也要能够从市场上及时获得。总之,外商独立投资或合资企业的创办、运营、发展,都与市场密切相关,我们为了引进外资,必须创办市场。特区正是这样做的。我国特区大量引进外资并为此创造市场条件的结果,使特区经济逐渐转化为市场经济。这有如下主要标志:

第一,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引进外资而创办的“三资”企业不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它主要是按市场规则运转、服从价值规律的经济实体。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不依赖计划供给渠道,而是从市场购买,虽然市场价格高于计划价格,但自主定价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来补偿由于高价购买生产资料带来的“成本损失”,并且获得高额利润。这往往在竞争中比通过低价获得计划调拨生产资料,又把产品按计划价格调拨出去的国营企业占有优势。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三资”企业按市场规律运营,迫使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方式,也使自己成为市场的主体,摆脱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因此国营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也必须逐步走向以市场为主要手段的途径。由此可见,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冲击了旧的经济体制,使存在于特区的全部企业,都采用自行决定生产和销售计划,设置组织机构和人员,确定工资制度,决定利润的使用和汇出,决定设备的更新和改造,自行决定扩大再生产或转产,自行确定产品价格。在企业运营的拉动下,特区的市场也逐步完备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特区本着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保障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试行股份制和企业破产制度,建立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率先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些改革又进一步完善了市场。

第二,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健全。“三资”企业通过市场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要求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这促使特区逐步形成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市场机制也随之健全起来。特区出现的生产—市场—供求—价格—生产的良性循环,表明了市场已经能起到调节生产和流通的中介作用,市场价格能灵活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已是调节企业的手段。一句话,市场机制已经健全起来了。“三资”企业拉动市场完善及其机制的健全,为国营、集体企业走向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当国营、集体企业也接照市场的导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市场获取所需生产要素时,又对市场体系产生更高的要求。这进一步要求消除行政力量和垄断力量等对市场运行的阻遏,加快了市场体制完善和机制健全的步伐。

第三,宏观调控力量的形成。特区市场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又对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要求。“三资”企业要协调、高效地运转,需要有宏观经济管理来保障。因为宏观经济管理能起到消除市场自发作用的不良后果,保障企业权益的作用。但宏观经济管理必须是间接的,通过调控市场,由市场信号的变化引导“三资”企业活动,而不是把“三资”企业当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来指挥。在“三资”企业拉动下走向市场的国营、集体企业,也对宏观经济管理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因为在“三资”企业受间接调控的情况下,如果国有企业仍受直接调控,一方面国有企业在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不能及时为市场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使“三资”企业不能生存,这就根本不可能引进外资。为了满足特区内所有企业接受间接调控的愿望,特区实行了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价格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加强了政府的服务功能,建立起了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完善都创造了良好条件。

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市场发育成熟和宏观间接调控体系的形成,确立了特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

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了企业和市场两方面的活力

邓小平是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而在这方面他对特区的要求更高。他认为特区应该成为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创办以来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特区经济运行充满活力。这主要从企业和市场两方面来看。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如要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消化、吸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且有所创新。而企业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动力来自企业机制。企业只有期望或看到技术进步的后果,才会愿意通过引进、学习外国的技术和经验求得企业发展。企业对技术进步后果的关注,实际是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的关注,这是以承认企业具有自身经济利益为前提的。不仅如此,企业只有具有引进技术自主权、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时,才能自主地进行技术引进和开发,并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引进、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提出了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的要求。正是为了适应引进、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要求,特区加快了企业改革的步伐,而“三资”企业加入竞争,也对特区原有企业改革起着推动的作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特区的企业便大部分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活力大大增强了。

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一个起码的条件——技术市场。有技术市场,企业才能及时获得先进技术,同时获得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的其他必要条件。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提供者,也只有通过技术市场,才能得到相应的收益。我国经济独立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活动本身提出的方便要求都决定,这个技术市场不能存在于国外,而必须存在于特区经济体系之中,与特区经济紧紧揉和在一起。否则,即使对外国、对我国其他地区及企业适用的有价值的技术和经验,也不一定能被特区企业顺利而及时地引进和吸收。另一方面,企业在引进、吸收技术和经验之后,还有个再传播的过程。这种再传播,不仅对我国整体经验发展有益,而且是特区企业自身利益所决定的,因为在不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居于劣势的前提下,技术和经验的传播会使企业获取应得的收益。而企业对技术和经验的再传播,也需要通过技术市场进行,也要求技术市场的存在和健全。而技术市场的存在,又要求市场体系发育成熟因而具有活力。这是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所必然带来的结果。

企业和市场活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为引进、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良好条件,由此形成引进技术以增强市场、企业活力;市场、企业活力的增强反过来促进引进技术的良性循环。特区设立以来,走的正是这条路子。十几年来,特区不断改革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逐步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传播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与此同时,在企业引进技术和经验的带动下,市场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为技术引进和经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结果,企业和市场的活力都增强了。

三、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使特区经济带有适应世界市场的特点并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

邓小平认为,经济特区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应该广泛发展对外贸易关系。不仅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而且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不仅要“引进”,还要“输出”,即增加出口创汇,发展对外投资事业,发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等等。十几年,特区正是按照小平同志这一设想发展的,在“两头在外”方针之下,特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全面发展起来。特区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活跃,对特区经济运行方式也产生了影响。

第一,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使企业具有及时反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特区企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经营活动,又要开辟国际市场以销售自己的产品,而有许多企业则直接从事国际性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都要求企业对国际市场有深入的了解,打开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渠道,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为满足这一要求,企业必须在宏观调控下,拥有涉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为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而对外运营,同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企业拥有宏观调控下的自主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权力,才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采取灵活的对策,作出及时的反应。如果企业没有这种自主权,则不仅存在信息不灵、决策周期长等方面问题,而且企业因自身没有直接利益而减弱其对外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常常会使企业丧失参与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良好时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客观上促进了特区企业制度改革,使企业增强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扩展,要求企业深入了解国际市场,使自身进入国际市场,并参加国际分工与协作,否则,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而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造,增强其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增强了企业及时反应国际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第二,国际市场中通行各国共同遵循的国际惯例。这种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做法或规则,反映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区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必须遵循国际惯例。为此我们要学习、掌握这些国际惯例,但更重要的是改革特区经济体制,使其运行方式适应国际惯例。我国经济特区在这方面作了大胆试验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例如,特区不断完善经济立法,使特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够体现国际惯例的基本要求,适应国际经济联系的需要。同时,完善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经济法规,也有助于维护中外厂商的合法权益,从而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此外,特区政府在对外贸易和涉外经济活动的管理方面,也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效服务。

特区发展对外贸易,一方面,使企业增强了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性,成为能够根据国际惯例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因而具有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使特区加快经济改革,完善经济法规,使特区经济与国际惯例相适应,这两方面都使特区经济带有适应世界市场的特点,并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特区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

特区经济运行方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特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因其收到了企业发展快、职工收入多、上交利税多的效果,而引导我国其他地区也采用这种方式。特区改革后,企业和市场两方面活力的增强,对我国其他地区也起到了示范作用。特区适应世界市场的特点及其与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也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市场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提供了经验。特区经济运行方式,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标签:;  ;  ;  

浅析特别行政区的经济运行模式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