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例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论文_滕美艳,刘洁(通讯作者),唐银发,汤辉

66例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论文_滕美艳,刘洁(通讯作者),唐银发,汤辉

滕美艳 刘洁(通讯作者) 唐银发 汤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急诊科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 总结66 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包括合理安置、迅速扩充血容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去除休克病因等。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抢救 组织灌注 血管活性药物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104-02

各种原因引起的创伤性休克的病人日益频繁。除了枪弹伤、烧伤、冲击伤等战伤以外,平时多见于交通事故伤、生产事故伤、自然灾害伤,还有较大的手术打击等都常发生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我们在院前急救中最常见的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颈部大血管损伤、胸部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肺挫伤、腹腔内出血、骨盆骨折伴休克;下肢长骨干骨折;四肢广泛撕脱伤等。创伤已成为青壮年死亡的重要原因,而创伤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创伤性休克的抢救中,强调时间概念,按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主动实施抢救措施,是创伤性休克抢救治疗成功的重要一环。2010 年5 月—2011 年5月我院收治创伤性休克病人66 例,经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创伤性休克病人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16岁~53岁,平均35.5岁,以青壮年多见;肝脾破裂10例,血气胸8例,胸部外伤24例,股动脉破裂2例,下肢多发骨折22例。

2 急救与护理

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是急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我科在院前抢救中探索出3种结合,做到“三个快”,即:①警医结合呼救快即市区所有交警中队、大队部及交通要道都有本地区急救中心的急救专线电话,一旦发生意外,立即使用各种通讯工具呼叫急救中心;②医车结合出车快,急救中心配有4辆急救设备齐全和车式对讲机的救护车,日夜待命,当接到呼叫信号后可及时出车。③内外结合快:我科在各城乡结合部设有4个医疗点,每个点都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急救车辆,尽可能缩短了与多发事故区距离,一旦各点救护车赶赴现场,可以通过电话与现场取得联系,了解更多现场情况,同时现场人员可根据病人数量和伤情及时与院内联系,院内亦做好进一步处理病人的各种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 伤情评估 院前救护既要快速,又要强调有效。救护人员对病人要及时进行伤情判断,迅速有效地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这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在急救中,由于病人整体伤情重,病情危急,需要紧急处理,必须遵循“抢救先于诊断和治疗、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的原则”,采取边诊断、边救治的措施。

2.2 合理安置 安置病人于抢救室,应按照保持呼吸道通畅(A) 、建立静脉通道(B) 、监测生命体征(C) 、药物治疗(D) 等“ABCD”链式流程,实施稳健有序的救治,缩短了创伤病人在急诊科的有效抢救时间[1]。

2.3 液体复苏:迅速扩充血容量,尽早、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提高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灌注的根本措施[2]。注意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尿量及心肺情况,防止并发症发生。

2.4 纠正酸中毒 由于组织缺氧,体内的乳酸、丙酮酸蓄积,休克常伴有不同程度酸中毒,视病情补给碱性溶液。

2.5 改善微循环:可应用多巴胺和血管活性药物,辅助升高血压,但必须首先补充血容量,然后才可用小剂量血管收缩剂,使血压升高,而且必须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并根据血压的变化适当调节药物的浓度和滴速。

2.6 术前准备 创伤性失血病人同时伴有多处损伤、骨折、脏器破裂等,需及时手术止血及清创等,对有急诊手术指证者,在抗休克的同时,及时做好了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麻醉科进行急诊手术。

2.7 一般护理

2.7.1 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意识、瞳孔变化,应用监护仪,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氧饱和度,并详细记录各项抢救措施,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2.7.2 观察尿量 尿量的变化常反应肾灌流的情况,尿量减少一半是休克的早期表现之一,当尿量少于20mL/h,提示肾血流灌注不足,应加速补液,休克好转时尿量可恢复,如每小时尿量达30mL以上,表示循环状态良好。

2.7.3 观察微循环的改变 皮肤黏膜的温度、色泽、湿度是体表灌注情况的标志。

2.7.4 注意保暖 低温影响血流速度,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对微循环不利。

2.7.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休克时常采取许多侵袭性的措施,如导尿、插中心静脉压导管、气管内插管等,这些都是潜在的感染源,在进行此类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

结果:本研究中6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其中轻度(1.2-1.5)20例,中度(1.5-2.0)24例,重度(>2.0)22例.通过积极院前急救护理,液体复苏、手术等,成功救治64例(96.97%),死亡2例(3.03%),所有患者均进行不同手术救治。手术方式主要有:1.开腹探查,行肝脾修补术,2.开胸探查,胸腔闭式引流。3.四肢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小结

创伤性休克发生机制:1.出血引起的有效血容量不足,造成机体器官灌注不足,组织和细胞缺血、缺氧,2.创伤后细胞受损,释放出各种炎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补体系统和激肽系统,引起器官微循环障碍,导致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是机体严重创伤刺激后引起的应激反应,多数是由骨折和脏器损伤后的急性失血、失液引起,同时组织分解代谢的毒素作用和强烈的疼痛刺激也是引起休克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微循环、体液代谢的变化和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故应积极挽救,因此迅速处理好活动性出血伤口是早期急救的重要手段,严重创伤病人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静脉畅通,以保证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及时输液输血,防止低血压所致的脑缺氧,心搏骤停和肾功能损害等恶性循环的发生。总之,对于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手术最为重要,其次是救治的时间、创伤程度、休克程度,应大力提倡院前救治,缩短现场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同时输血和输液的多少并不能显著改善预后,但早期需维持机体的有效循环,改善微循环,保护的重要脏器的灌注,以降低早期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高慧平.临床实用护理常规指导手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2]陈秀华,张雪梅,侯芳.1例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2008,18(8C):1503.

论文作者:滕美艳,刘洁(通讯作者),唐银发,汤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3

标签:;  ;  ;  ;  ;  ;  ;  ;  

66例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论文_滕美艳,刘洁(通讯作者),唐银发,汤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