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问题研究: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_大学教育论文

企业大学问题研究:现状探析及未来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现状论文,未来论文,大学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33-0036-06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创新、信息爆炸以及市场日趋全球化,建立以人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1991)[1]说:“在这个时期成功的企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最有竞争力,最富有生产性的管理人员的需求;一个是把办公室与教室连在一起。”学习和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增量和存量的最佳方式,而建立企业大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企业的国际化强化了对人力资源的深度需求,使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必然。但是,当前国内企业大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无论是在自行建构企业大学模式还是学习或者移植西方企业大学运行模式的过程中,从理念到实践均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大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何使国内企业大学真正能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培训员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工具,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现有企业大学的研究成果,重点探究企业大学的概念内涵、发展脉络及其运行机理,以期对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企业大学研究的现状探析

(一)研究出发点:企业大学的概念内涵

对于企业大学的界定直接关系到企业大学的组织设置、功能定位以及运作机理,因此研究企业大学的概念及其内涵历来是企业大学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纵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企业大学概念。从对企业大学定义方向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企业战略导向和以人力资源为导向的两大定义方法。

第一,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企业大学界定法。该观点更突出企业大学的企业性,认为企业大学是以服务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而存在的职能机构。目前国内关于企业大学的研究文献大都引用了Jenny C.Meister(1998)[2]对企业大学所下的定义,即“企业大学是一把发展及教育企业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的战略伞,以达成企业目标及商务战略。”英国教授和咨询家Richard Dealtry(2000)[3]对企业大学定义为“一个组织性的专业管理流程,在演变的商务环境中,不断注入一种尊重知识,方便领导的企业文化。”任之光、张彦通(2009)等人[4]提出,“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又称作公司大学,是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混合式培训模式设立的现实或虚拟化的企业学习基地,它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入和企业学习习惯的培育,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人才加工、市场竞争的智力平台,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力武器。”

第二,以人力资源为导向的企业大学界定法。该观点强调企业大学的教育本质,认为虽然企业大学是为企业战略性发展而服务,但究其根本企业大学还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教育实体。企业大学专家Mark Allen(2002)[5]提出“一所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的实体,是作为一个战略工具,借着不同活动来启发及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知识及智慧,以协助公司达成任务。”郑宏伟、管晓永(2001)[6]认为“企业大学是由企业自身创办的、旨在适应技术发展需要而适时培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内设职业教育机构”。杨丽(2003)[7]认为:企业大学是企业为确保员工取得相关技能而在企业内部常设的培训机构,主要通过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与企业实际相关的教学手段来培训员工,以满足企业目标的需求。岑明嫒(2006)[8]提出,“企业大学是企业内部常设的培训和教育基地,是一种由企业出资建立的新型教育培训组织,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对员工、客户以及价值链合作伙伴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教育。”

关于企业大学的概念内涵,尽管国内外各学者阐述的角度和重点均有所不同,但不难发现企业大学绝不是以往公司培训部门的简单升级,不能简单定位于企业内部职业培训机构,单纯满足服务于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的提升,企业大学应是公司发展战略定位下的知识组织形态,其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不仅能充分满足员工具体的学习需求,同时亦能极大推动组织在经营策略上的战略性提升。理解企业大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大学内涵理解

1.企业大学为企业战略和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系统中的一部分,企业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支持着企业前进中人才战略、管理战略以及成本控制战略等一系列战略的后备力量补给和相关资源的扩展。通过对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企业大学为企业发展中设定的业务增长方式、业务赢利模式、业务市场推广策略、战略举措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从而确保各项战略举措和资源配置的有效实施。

2.企业大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企业大学通过内外部途径的扩展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帮助。首先,可以向不同层级的员工宣传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行为规范;其次,通过学习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一种对企业的共同认识,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另外,企业大学对外部学员、潜在客户及战略合作伙伴的培训可使他们了解更多的企业文化,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巩固合作者之间忠诚度和稳定关系,进一步做到品牌营销,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3.企业大学为企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企业大学不仅是对员工知识的补足和技能的训练,更是对员工潜在能力的开发,从而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员工在参与和个人工作联系紧密的专业学习中往往会产生丰富的感悟,愿意在实践中进行尝试,这会使人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难理解,员工在企业工作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后,往往更注重个人发展,培训则会被看成是企业对他的最高奖赏,进入企业大学学习更能激发员工的进取热情,从而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二)研究关键点:企业大学的运作机理

在企业大学问题研究上,作为一个知识型组织和经济型组织,企业大学的内在运作机理素来备受学界关注,既是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研究难点,从而成为该问题研究的关键部分。Jenny C.Meister(1998)[2]认为一个企业大学的普遍模式(corporate university model)其核心是基于五年实证调查得出的企业大学构造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是一所企业大学(无论实体的还是虚拟的)的基本要件所在,涉及企业大学的性质、价值取向、教育对象等多个层面。Richard Dealtry(2000)[3]在有关企业大学经营战略中一文,描述了企业大学通过委托人、策略管理等途径,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并指出企业大学在发展策略学习项目以保证组织和竞争效果中将扮演关键角色。Judy C.Nixon和Marilyn M.Helms(2002)[9]则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对企业大学运营模式进行了科学划分:根据企业运营的内在特点和企业大学教学的主导内容,将企业大学运营模式划分为生产技能型、服务沟通型、科技创新型三种主要类型。周江林(2005)[10]以企业母体与企业大学之间的关系为视角,介绍了转换、合成和派生三种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秦敏、项国雄(2007)[11]则从培训服务对象角度将国内企业大学的经验模式分为对内式企业大学、对外式企业大学和内外结合式企业大学。官志华、曾楚宏(2007)等人[12]对西方企业创办企业大学的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出网上课程模式、以技术为背景的商业运作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和配合知识管理的虚拟大学四种模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大学运营模式的选择可分为横纵两个方向(如图2所示)。横向是企业大学运营模式的目标,即企业大学在运营模式的创建和选择过程中是以培养市场所需人才为导向;纵向则是企业大学运营模式的发展与创新。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并不唯一,从不同维度划分,可分为多种模式,但其模式的选择必定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与企业战略研究之后做出的。企业大学的运行模式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竞争战略的改变不断地进行修正与调整。

图2 企业大学运营模式选择

(三)研究着力点: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

企业大学课程是其运营模式的组成单元,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微观载体。课程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大学功能的发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应当如何有效设置企业大学的课程,以便企业大学达成其战略发展目标。综合比较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可以从代表人物、核心观点以及企业大学课程设置关键点三个方面加以归纳(如表1所示)。

比较国内外关于企业大学课程设置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关于企业大学课程设置研究已自成体系:从课程设计的理想环境、遵循原则、设计方法以及课程对企业的适应性,均已形成一套有效的评估方案与反馈流程。比较国内外关于企业大学课程设置的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在研究广度与进度、研究数量与质量还是研究方法上国内均滞后于国外。综合而言关于企业大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基本特点:

1.研究广度与深度。国外研究基本覆盖了企业大学课程设置的理念、原则、模型、方法等众多方面,研究视野相当开阔。国内主要已有研究多为对事实的基本介绍,对课程深度开发所应遵循的原则、步骤、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展开缺乏深入探讨,缺乏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的总结与归纳。

2.案例分析与调研。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与考察,详细描述了企业大学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国内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或者转述国外已有案例研究,缺乏对本土准备开办企业大学的企业和已有企业大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和调研。

3.研究方法与体系。国外研究成果丰硕,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关于企业大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体系。而国内研究仍处于学习模仿阶段,缺少对企业大学课程的专门研究,研究方法局限,采用的参考文献大量雷同,很多观点与内容高度一致,缺乏独特的理念与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企业大学的快速成长。

(四)研究落脚点:企业大学的价值功能

1.价值反思:对企业大学兴起缘由的探究。关于企业大学兴起缘由的探究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发掘企业大学兴起的背景及其根源从而更为深刻地探寻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企业组织与员工协同发展的运作机理以及企业大学价值功能的深度挖潜。Macduffie和Kochan(1991)[26]研究指出,投资员工培训较高的公司,其生产力比较高。因此,企业必须致力于提高整体组织的素质,强化员工的培训,努力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正统学院及企业内部培训已无法满足企业面对剧烈竞争的要求,才推动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张竞、马福二(2002)[27]认为企业大学繁荣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变革、社会职业竞争加剧、教育需求膨胀、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陈晓敏(2003)[28]认为企业热衷于办企业大学的原因有:企业大学以培训留住人才;企业大学为企业以技术推动进步提供可能;企业大学构建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的良好关系;企业大学有着明显的专业优势。王海东(2004)[20]认为企业大学的兴起有三个方面的直接原因:对传统大学培训模式的日益不满;满足公司雇员们日常和长期的学习需求;保护本公司的知识。陈静宇,彭应军(2007)[30]在关于公司大学的理论模型研究中指出我国企业大学的迅速崛起有三个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人才与学习力的竞争。周江林(2007)[10]分别从高校、社会及企业三个不同角度探究了企业大学的兴起原因,研究视角不仅局限于企业单方面的需求,同时阐述了知识经济、科学技术的客观推动作用以及企业大学对传统教育不足的弥补。任之光、张彦通(2009)[8]等人则认为,不断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教育培训在当今企业中地位的提升以及企业基业长青的客观需求,是促使企业大学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因。

综上所述,企业大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原先产出型转变为人才竞争,企业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建立企业大学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途径。企业通过整合企业自身精华资源和商业精髓,借助企业大学平台,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不断培养与之适应的高素质员工,既有利于企业人才战略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价值演变:对企业大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企业大学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呈现出的价值功能有所不同。探究企业大学的价值功能必须对企业大学的发展阶段进行合理划分。

企业大学的开端起源问题。任之光、张彦通(2009)[8]、张瑜(2007)[31]一致认为1956年成立的通用电气(GE)克劳顿学院标志着企业大学的诞生,但秦敏、项国雄(2007)[11]认为企业大学应当起源于192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学院(General Motors Institute)的创建。然而,文献资料表明大多数学者都将1974年摩托罗拉大学的成立作为企业大学新时代的开端,这为当前企业大学的案例研究提供了注脚。

企业大学的阶段划分问题。国内学者对企业大学的发展阶段划分基本相同。袁锐鹦,文金桃(2002)[32]认为企业大学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是美国若干大型金融类、制造类企业的内部培训机构,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变革阶段、学习型组织阶段。学者钱小英(2007)[33]、闫芬(2008)[34]等人则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为萌芽、管理变革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三个阶段。

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问题。对于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大多数学者仍然持乐观态度。James,H.和S.M.Daivs.(1994)[35]列举了麦当劳大学、假日饭店大学等典型例子深刻阐述了企业大学的发展状况,并一致认同“许多公司都已经创办了企业大学来应对学习的挑战,企业大学虽然与传统学校不同,但致力于学习和教育这一点是相同的,并且公司大学的学习能够保持雇员对于公司和市场的价值。”Gordon Thompson(2003)[36]指出,由于商业领导已经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对公共教育机构培养出的毕业生不满意,因此,企业大学迅速兴起并将蓬勃发展。

有学者预言,企业大学可能会对传统大学造成重大威胁,但这种危机预言目前还没有实现。事实上,在传统大学不断变革以应对企业变革对人才需求的同时,企业大学亦在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大学的发展已由慢车道进入快车道。单青、燕缘(2007)[37]在研究中指出,企业大学是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战略,企业大学应当扩大服务,与价值链成员结成伙伴,并充分利用技术来改变学习,同时,各种中小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网络培训学院。凯洛格(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其《2007年度企业大学白皮书》中提到,自从1993年摩托罗拉公司给中国带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的企业培训理念和模式之后,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大学,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建立企业大学的热情也在日益高涨。

3.价值发展:对企业大学具体功能的探究。袁锐鹦、文金桃(2002)[32]认为:“企业大学的发展就是企业界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强有力的表征和纽带。”王伟(2002)[38]认为企业大学的功能首先在于其能有效地设计、开发并提供各种学习项目以支持企业核心战略的发展,其次在于其能极大地推动新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培训乃至影响整个价值链。就此,张竞(2002)[39]从公司战略管理角度指出,迅速崛起的国外企业大学能把大学的教学、知识创新和服务的功能带进企业,为企业创建了强大的学习平台、知识创新和共享环境,把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大学功能与企业的战略和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大学的管理成为整个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他(2003)[39]还深刻地指出国外企业大学不仅给公司发展以学习支持,而且在推动公司知识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公司提供知识循环与共享平台,并直接为公司创造价值。另外,马晋红(2001)[21]、张纯娜(2001)[40]、童星(2003)[41]、窦连池(2003)[42]、杨丽(2003)[6]等人也在该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各种研究一致表明,建立企业大学本身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企业大学不仅能够促进知识共享,推动知识创新,把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还能够帮助组织文化的表达和创新,能与外部企业结成广泛的学习网络和知识的互动体,公司大学在企业文化、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及公司战略的实现。

二、企业大学研究的展望与启示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的全球竞争,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跨国文化冲突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多重拷问。企业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但国内企业大学发展急需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大学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发现关于国内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在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还有许多方面亟待深入探究。

(一)研究展望

未来关于企业大学问题的研究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强化企业大学本土化研究。国内关于企业大学的研究大多数只是呈现西方企业大学的成功案例,在探寻企业大学运作机理与发展模式时缺乏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未来研究应当更多结合中国文化、市场机制以及国内企业特点,无论是特大型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或者中小型企业,均应探究一条适合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的运营模式。

2.不断拓展研究视角多样化。关于企业大学的研究重点应更多地落实到微观层面,并充分挖潜多学科视角,从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角度深度探究企业大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的创建理念、建设原则、运营模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为我国企业大学的创办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切实推动研究方法实践化。研究过程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应仅仅依靠参考国外调研数据和研究结果分析国内情况,研究过程中应注重“田野研究”,实地走访中国各大企业,调研第一手数据资料,把握国内发展趋势,据此研究成果才能切合中国企业大学的实际情况,促使其蓬勃发展。

(二)启示: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策略

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建设企业大学更要注重以下几点:

1.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大学的内涵本质,即到底什么是企业大学。只有了解了企业大学的本质内涵才能建设真正对企业发展战略有利的企业大学,才不会出现兴办的企业大学所属“浑然不知”型、“挂羊头卖狗肉”型、或者“骑虎难下”型等与建设之初相违背的现象。同时,才能有效地将培训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而这些正是目前国内企业大学所欠缺的。

2.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大学。企业大学的建设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前文分析可知,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可多样化,在了解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企业大学运营模式。中国企业更要创办有自己特色的企业大学。因为对于管理科学来说,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只有发展最适合自身特点的运营模式,才能最大化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3.优化企业大学课程体系。企业在具体落实企业大学建设的过程中,课程教授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合理,并配备课程考核指标。从纵向角度来看,企业大学应当建立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有利于企业为管理者和员工安排其所需课程,同时也方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知识地图,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做出规划。从横向角度来看,企业设计课程时应当将课程与技能要求进行系统性分类,可以将不同课程按照企业各层级各岗位及综合层级进行分类整合,并嵌入知识库中。如果不能对建设课程进行有效评估,就无法进行有效管理。这不仅要考核员工在培训过后能否达到预期要求,即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要考核企业大学的课程教授能否契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出现不符合企业发展的情况,当及时予以调整。因此配备一套健全的考核体系十分必要。

企业大学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教育领域,由于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促进企业大学发展,建设适应中国发展的企业大学;如何使企业大学教育转化为企业真正的效益,提高企业生产率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充满活力又专业性极强的教育来补充、辅助我们的传统教育形态,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标签:;  ;  ;  ;  ;  

企业大学问题研究: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_大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