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_竞技体育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地区间体育发展不平衡成因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区间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发展不平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日益扩大,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先后制定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肯定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全体国民的体质发展。在群众体育方面,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方针正确,措施得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在竞技体育方面,近年来,我国连续5届亚运会上蝉联金牌总数第一, 并在近两届奥运会上金牌数位居第四,基本保持了第二集团前列的位置,写下了中华民族奥运史上的光辉篇章。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的落后状况,“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建立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初步实现。体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地区间体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本文通过对其成因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剖析,为寻求新世纪初控制和逐步缩小这种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客观依据,使我国地区间体育事业取得更加快速协调的发展。这里,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是依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资料,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未包括台湾省)划分为东中西部。东部为沿海12个省、区、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西部为西北和西南9个省、区,包括四川、 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中部为东、西部以外省、区,包括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1 我国地区间体育发展状况和差距的比较

我国幅原辽阔,民族众多,加之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地域特色,多样的国民习性,形成地区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不平衡现象更呈扩大趋势。下面就能反映体育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问题,对我国地区间体育发展不平衡情况作以比较。

1.1 东中西部体育先进社区、先进县情况比较。

争创体育先进社区、体育先进县活动是开展全国城镇社会区和农村体育的战略措施,对促进城镇社区和县级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它反映着一个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体育人口是反映一个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信息,但因时限(体育锻炼的次数、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够统一,加之调查统计误差较大,而体育先进社区、先进县有统一的评选标准,因此这里只就地区间体育先进社区、先进县的情况作以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体育先进社区、先进县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分别为62.66%和52.52%,而西部则分别为13.29%和14.25%。东部是西部的4倍,即使按省的平均值也在3倍左右,其差距是明显的。

表1 东中西部体育先进社区、先进县统计表

先进地区 先进县

地区

全国

158

5.27

556 18.53

东部99

8.25

292 24.33

中部38

4.22

182 20.22

西部21

2.3382

9.11

注:据1998年《中国体育报》资料统计

1.2 东中西部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情况比较

全民健身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因为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学校体育又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多年来实施的达标活动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情况不仅反映着政府、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反映着学生积极参与的效果及体质状况。因此,这一标准应是能反映体育开展情况的和主要的参考依据。

表2 东中西部学生达标情况统计表

项目东部 中部 西部

应参加达标学生 () 5736029 60290843016511

(AKX-) 5623533 57702802896283

实际参加达标学生 (%)98.04 95.74 96.01

(AKX-) 5274723

52354452575771

达标人数 (%)93.80 90.73 88.93

注:据1998《体育事业统计年鉴》

从表中看,青少年儿童达标率东中西部呈下降梯度,东部比西部高出近5%。

1.3 东中西部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情况比较

体育竞赛是开展体育工作的杠杆,也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

从各地区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的平均次数及参加人数来看,存在着一定差距。从表中其它系统举办运动会的次数和比例,可充分反映出该地区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体育的社会化,由社会办体育,不只由政府来办,这是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也反映出社会体育组织的健全和运作机制的成熟与否。从表中反映出东部地区体育社会化已有一定基础,比中西部分别高出5.59%和9.33%。

1.4 东中西部体育经费投入比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逐步增长,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对体育的资金投入也有长足的增长,体育经费投入额度和合理调配反映了一个地区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管理水平。

表3 东中西部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情况统计表

项目东部中部 西部

运动会次数() 17991745 1531

参加运动会人数()742645 864378673718

其它系统举办 (AKX-) 948 822

664

运动会次数 (%) 52.7

47.11 43.37

注:据1998《体育事业统计年鉴》

表4 东中西部体育经费投入与流向情况表

项目东部中部 西部

总经费 ()

185652 86954 56890

(AKX-) 42277 22643 20883

基本建设投资 (%)

22.77 26.04 36.71

(AKX-)112113 42663 33180

竞技体育以外的投资 (%) 60.39 49.06 58.32

注:据1998《体育事业统计年鉴》

体育经费各地区按省平均总投入来看,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分别是中西部的2.14倍和3.26倍,西部远远赶不上东部对体育的投入总额。另外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展开,各地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经费支持,因此,东中西部用于群众体育的经费比例较为合理。再则对体育基本建设的投资比例西部略高于中东部,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区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加之体育基本建设本来又十分落后,急需加大投入,而东部经费总额就大的多,其投入比例即使低于西部,而经费额度也远远大于西部。还有,东部地区社会多渠道的对体育的投入未统计在内,东中西部体育经费投入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5 东中西部竞技体育水平的比较

竞技体育的发展,已引起各地区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竞技体育有着多种丰富的社会职能,它对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东中西部竞技体育的差距可从全国第6、7、8届运动会金牌数与总分两项的比较中得出结果。

表5第6、7、8届全运会东中西部金牌、总分情况

地区

第6届全运会 第7届全运会

金 牌 总

分金牌总 分

东部20817.33

6228 519

220

18.33 6637.5 533.13

中部 79 8.78

2544 282.67 102

11.33

3012

334.67

西部 37 4.11

1347 149.67 37 4.11 1455.5 161.72

地区 第8届全运会

金 牌 总 分

东部

22318.58 13821 1151.75

中部

10411.56 5908

656.44

西部 29.5 3.27 3114

346

注:据《中国体育年鉴》、1987年《中国体育报》资料统计

全国运动会是国内最高层次的比赛,各省、市、区都高度重视这一赛事。从3届全运会竞赛的总分按省均值来看, 东部省份远远高于中西部的省份,是中部地区省份的1.8倍以上,是西部地区省份的3.4倍以上。获金牌数按省平均第6、7、8届全运会,东部比西部分别高出3.22、3.46、4.68倍。如上表在亚运会、奥运会上获奖牌总数, 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更大。

2 地区间体育发展不平衡成因剖析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体育的发展差距是明显的。地区不平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国东中西部体育发展差距的形成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自然条件的不同,也有地理区位差别,既有政府行为,也有经济因素……。

2.1 地缘因素是体育发展差距扩大的基础条件

地缘因素指地理位置以及和地理位置相关的气候、自然资源、物质基础、人文条件等。地缘因素是既定的、客观的。东部沿海地带气侯温和,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和热带亚热带农产品及经济作物的生长。东部沿海地带除拥有长长的海岸线,便于通过海上交通发展对外贸易,另外还具有相对发达的基础设施,如作为东部动脉的京广铁路,把东南沿海各省贯穿在一起,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纵横交错的公路,初具规模的邮电通讯设施,较为完备的工业基础设施,为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东部地区人文条件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些省份有大量的人口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居住,他们在考虑投资方向时,重要的因素就是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使得沿海地区口岸发达,侨民众多,适遇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外资向这一地区的流入规模逐步扩大,地缘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很好的发挥。西部地区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相对稀疏而又分布极不均匀的多民族地区。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6%,而人确占22.86%。本区地势高峻,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尤其是西北部,多数以上地区均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性气侯和高原气侯,因此农业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有的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造成种植业生产低而不稳或完全依靠人工灌溉,有的则因地处高寒,热量不足,使多数地区不宜农耕,只能放牧。降水不足和水资源贫乏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限制性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地形、气候复杂和长期开发利用不当,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而频繁。而西南部除四川盆地及个别低热河套地带外,多为高原特征。土壤一般较为脊薄,坡耕地多,地广人稀,耕作粗放,常毁林开荒,陡坡垦植,林草资源破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并且地形险阻,影响与外地的沟通和交流。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铸造人们的习惯、文化素养、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对体育的态度、习好和精神。西部地区因气候和地理原因相当部分体育项目无条件开展;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现代体育的传播、交流缓慢,使体育长期处在徘徊不前,人进而我不进,渐而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2.2

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面临的不同起点是体育发展差距扩大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比较明显,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这主要归于两点:一是我国东中西部今天差距的扩大是同原有差距的存在有紧密的联系。旧中国占国土面积不到14%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聚集了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广阔的内地特别是西部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代工业几乎是空白。面积占国土68%的西南、西北和内蒙古,其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9%。 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具有鲜明经济发展梯度的区域分布格局。建国后,这种差距只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但并没有消除。到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8年,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2%、31%、17%、。1996年,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0%、25%、15%。这表明,当我国开始步入市场经济时是带着巨大的地区落差的,历史起点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东中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接近或易于经济发达区(太平洋经济发达圈)的辐射源联结,因而吸引外资多,产业较易与国际接轨,投资效益较高;对发展新产业、高技术产业、金融、商贸、信息等产业较有利。而随着向中西部延伸,这种有利条件逐步减弱,造成东中西部对外开放不均等的势差和投资量的巨差,使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离差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体育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事业,必须以经济为发展基础,因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能为体育活动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发展体育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强烈差异,决定了体育文化投入的巨大反差。在东部,体育经费构成成分明显增多,体育产业日益兴旺,而西部仍完全依赖于政府投入和支持,长之以往,其差距越来越大。

2.3

实施“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是体育差距扩大的宏观因素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共和国建立之后,政府高度重视地区经济均衡发展问题。在这一战略推动下,国家把投资重点放在内地和中西部。截止1978年,整个区域布局是向均衡方向发展,内地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28%上升为56%。逐渐加快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得东部与中西部的摩擦减小,地区差距有所缩小。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发展战略上作了重大调整,即是将原来的均稀布局战略转变为“非均衡战略”,即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原来的向内地倾斜改变为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在经济战略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投资、外资投资的重点均放在东部沿海地区。1978—1984年,东部12 省市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08亿元,占省市区同期投资总额的60.5%,中西部投资仅占39.5%,同时沿海发达地区中央项目人均投资额大大高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投资额水平。例如:1993年在基本建设投资中, 北京的中央项目人均投资额为884元,而贵州人均投资额仅为48元,两者之比高达17.9倍,两者的绝对差距高达796元。 在全国中央项目人均投资额居全国前列的都是东部沿海地带。加之对沿海采取的特殊政策,就更加扩大了东中西部开放程度和投资后果等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东中西部发展梯度的梯距。体育的基础(场馆、设施)建设与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中西部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投资额度也呈增加态势,但西部尤其是西北及西南的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因省内财政的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了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业余训练、竞技体育经费也是十分的缺少,从而制约和阻碍了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成为体育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又一因素。

2.4 教育、 卫生事业和思想观念的落差是体育发展差距扩大的现实条件

教育对于人口素质和人的智力水平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统计,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是:东中西部文盲率分别为14.37%、13.49%、21.16%;小学率分别为40.15%、 41.74%、43.1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则仍是东高西低的梯度。 卫生保健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据卫生部等5部委1992 年对全国各地区农村HFA/2000试点评达标情况统计, 东中西部试点县分别为总县数的19.52%、16.26%、15.56%。其中试点达标比例分别为:45.26%、52.50%、23.53%;试点基本达标率为:41.61%、32.23%、29.41 %;试点未达标率为:13.14%、8.26%、47.06%,西部的试点未达标比例高出东中部约3.6和5.7倍。在思想观念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人们对健康、娱乐、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的认识日益更新,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方式,文化、体育的消费比重逐渐上升,追求健康、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成为一种趋势。这不仅说明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说明了一种主体意识由生存走向享乐和发展的转变。我国西部受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制约,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落后,思想封闭保守,文化、体育的消费水平低下,成为东中西部体育发展差距扩大的现实条件。

(本文为199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98TYDD2)子课题)

(收稿日期:1999—08—30)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_竞技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