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开发_教学过程论文

论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开发_教学过程论文

论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3)07-0043-03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含教材)开发。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实施过程,既是对已编制的教材的继续开发过程,也是对学生主体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过程。充分认识这一点,对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教学过程即教材不断开发的过程

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开发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先由一批人(如专家)来负责开发,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一批新的人员(教师)开始第二步工作。”[1]

可见,教材编制之后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过程,也是教材开发过程。据此,我们不妨认为:教材的编制是对教材的第一次开发,教师备课、教学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

怎样认识教师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呢?

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第二次开发教材表现在使用教材时“从中挑选出他们认为合适的材料,然后加以讨论、修改和加工,把其转化为适合自己班级的材料”[1]。可见,教师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过程即教师的备课过程,其所形成的“适合自己班级的材料”即教案,这在课程理论中被称为“运作课程”。

谈到教师对教材的备课开发,是自有教学活动以来就客观存在的事实,只不过少为广大教师所认识罢了。教师备课,包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制作教具,直到最后“运作课程”的形成,这一系列环节即是一种对教材的继续开发过程。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站在“课程(含教材)开发”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备课,去思考“运作课程”的形成。

但是,对“课程(含教材)开发”仅仅认识到教师的“备课开发”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

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它始于学校外部的一个核心组织的工作,而止于课堂教学情景”[1]。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以下两点:

其一,教师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不仅仅表现为“备课开发”及所形成的“运作课程”,同时还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含“运作课程”即教案)的“现场开发”(也称“临场开发”)及所形成的“现实运作课程”。可见,教师对教材的开发,不是通过“备课”一次完成的,因为备课形成的“运作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由于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运作课程”还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情境随之改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再进行一次临场选择与加工,即对教材(包括“运作课程”)继备课之后的再一次现场开发,亦即教学过程中的“临场开发”。

其二,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开发者,不只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而且主要是学生。因为教材是编给学生学习的,学生是教材的根本使用者和根本“用户开发”者。学生使用教材究竟是怎样一种过程?学习科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主要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是一种对教材知识自主发现、自动探究、主动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过程。据此我们不难认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发现、探究和运用过程,即是学生对教材的开发过程。教材做为一种教育资源,在未被学生使用时只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只有在学生对教材所蕴涵的知识进行发现、探究和运用并被内化与形成能力之时,其潜在性才能变为现实性。此即学生对教材开发的客观存在与学生开发教材的意义所在!我们不妨称学生对教材的这种开发是学生继教师对教材第二次开发之后对教材的第三次开发,既包括对教科书(教材)的开发,也包括对教师通过备课所形成的“运作课程”以及对教师通过教学“现场开发”的“现实运作课程”的开发。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对此不仅仅是缺乏认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仍旧用讲授取代学生对教材开发!

“教学过程即教材不断开发的过程”的命题,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课程理论研究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课改实践上的意义。那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学生对教材的第三次开发为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新的实践操作视角。

二 教材第三次开发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可见,在新课标教材编制之后,逐步实现上述“四个变革”,是课程改革的4项具体任务。因为它将最终影响到课改目标的能否实现,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

但在这“四个变革”中,哪一项是最根本性的变革呢?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最根本性的变革。其理由在于,学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而非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即主要取决于学生内因的作用而非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外因作用。这诚如钟启泉教授等所指出的:“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2]也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J.B.Biggs)所说: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但主要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3]

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在学生对教材的开发过程中。

教材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指导自身发展活动的知识)。这3类知识都是以潜在的形式蕴涵在教材之中,要将其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对教材必须经历如下开发过程:

1)发现过程。教材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读去发现,更需要学生通过鉴别和思考去发现,以判定它对自己是不是“新”知识。这种读的过程、鉴别与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对教材就是一种开掘的过程即开发的过程。

2)认知过程。任何一个新知识都不会一经发现就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而需要有一个思考—理解—内化的过程。此过程是沿着教材对知识的呈现逻辑而展开的,学生最后是否将新知内化,完全取决于学生对教材所蕴涵的知识形成的逻辑的发现—思考—理解过程。这种过程对教材同样是一种开发过程。

3)运用过程。学生要把新知转变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知识即形成能力,还必须经过运用新知与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沿着教材所描述的新知形成的逻辑和教材所设计的练习等而展开的。其展开的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因此,运用过程是比发现过程、认知过程更为复杂、深刻的对教材的开发过程。

由此可见,学生对教材的开发过程,即是学生学得知识、习得能力的过程。这一切,完全取决于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内容(教材)为“讲授式”的呈现方式,它剥夺了学生对教材知识开发的机会,学生所能得到的不过是教师“口授”的陈述性知识。

教育的真正价值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在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的发展。自主性、主动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创造性是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得以培养和发展呢?其关键是看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开发过程。

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发现”过程,源于学生的自主发现意识与自主发现精神、主动发现意识与主动发现精神的启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以及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的意识与精神便在其一次又一次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发现过程——对教材开发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知”,源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启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是在其对教材知识一次又一次的认知过程——对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与此同时,知识内化的过程也得以顺利完成。

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源于学生对知识所进行的自主、主动的实践,其实践过程是对教材所蕴涵的能力因素的开掘和具体运用的过程。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实践过程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思维个性和操作个性出发的,其思维和实践的独立性、独特性与创造性便孕育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自然也孕育其中。

显然,不同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开发,其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形成与发展的水平是不相同的,这是由不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开发方式即学习方式不同以及开发投入程度的不同所决定的,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材的开发程度又取决于其所处学习主体地位的情况。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对教材开发的过程即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一种客观存在。遗憾的是,传统教学无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无视学生对教材的开发,所重视与强调的只是教师的讲授与灌输,学生可能有的发展就是对知识的记忆与积累。这就是我们必须站在教材开发角度去认识和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变革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 教材第二次开发与教师教学方式变革

传统教学把教师“备课”当作为教师“教”(讲授)作准备。现代教学把教师“备课”当作为学生“学”作准备,为学生的教材开发作准备,这是因为学生是教材的根本“用户”,是教材的根本开发者。据此,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即教师开发教材的基点是:适应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需要,适应学生开发教材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基本要求有以下几项:

1)教学内容(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自己学。近几年,不少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上自学,便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2)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德、智、体、美等诸多教育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应学生现代学习方式需要的教学方式设计,为指导学生认知和形成能力作准备。

3)设计启发、引导、指导学生“发现”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加以实施。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发现,以其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前提。因此,启动学生“发现”的自主性、主动性并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备课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发现”能力与水平是有差异的,且教学情境千变万化,教学中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发现”方法的再指导,就成为教师“现场开发”教材的一项重要任务。

4)设计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加以实现。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知,以学生认知的兴趣、求知欲、自主性和主动性为依据,更以科学的认知方法、思维方法为条件。因此,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性、主动性,以及进行认知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备课开发”的又一重要任务。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存在差异,教学情境又各不相同,教师“现场开发”教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的兴趣、求知欲、自主性、主动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发和培养,对认知方法、思维方法进行相应的指导。

5)设计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加以实施。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基于其运用实践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创造意识、创造精神是学生运用实践的重要的心理基础,与此同时,学生的运用实践又以科学的实践方法和创造技法为条件。因此,激发、启动学生运用实践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切实指导学生的运用实践,特别是创造性实践,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备课开发”的再一项重要任务。鉴于不同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尤其是创造性实践能力水平的不同,以及教学情境的各异,教师“现场开发”教材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运用实践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和培养,对实践方法特别是创造性实践方法进行相应的指导。

如此等等,无一不说明教师对教材的“备课开发”和“现场开发”的目的在于适应学生开发教材的需要,适应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程”在教育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学程”到“教程”,又由“教程”到“学程”的演变过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之后,人们多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与赫尔巴特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课程”的涵义逐渐从“学程”演变成了“教程”。到了现代,随着人们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课程”的涵义又逐渐从“教程”回到了“学程”。“课程”涵义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价值的不断认识的过程,人们不再认为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不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怎样学教材”。可见,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是现代教学所要求的,是把“课程”做为学生的“学程”所要求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造个性充分发展所要求的。这就是我们站在教材开发的角度来认识教师教学方式必须变革的结论!

标签:;  ;  ;  ;  

论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开发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