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论文_徐斌芳

上海第七人民医院 上海 200137

【摘 要】目的:对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实施护理干预前的血透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再选取实施护理干预后的血透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分析血透室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透室护理中,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技巧,完善血透室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血透患者发生不安全因素的机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对策

血透室患者大多数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而且由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比较复杂[1],且护理环境较差,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制约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治疗效果,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不安全因素防治,降低安全隐患,从而全面的提升血透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2]。我院搜集了最近几年来血透患者资料,并进行详细分析,现将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将未实施护理干预前的血透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45.9±9.1岁),患者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2年。将实施护理干预后的血透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22~83岁,平均年龄(44.5±8.8岁),患者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11年。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在分析了相关不安全因素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以下护理干预:①血透室内的规章制度要完善化,对于仪器设备的操作,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操作手册,定期对血透室内的设备进行维护与检查。设立质量管理小组,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护理工作的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②分析并讨论血透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相关对策,加强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培训,每月考核一次。由高资质护士向工作经验较少的年轻护士传授护理心得和经验,提高对护理仪器、制度和相关技术的学习,严遵护理中各操作步骤与规章制度,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维护患者权益。③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指导患者去听健康知识讲座,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病症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针对患者的担忧与疑问,医护人员需要给予耐心解答,这样能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时常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病症,这样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血透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比较实施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患者资料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x±s)、(%)表示,并分别展开t与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血透护理中,常见以下不安全因素。

①设备配置不合理

血透室护理所应用的设备均应当是精尖设备,而且所使用的设备数量较大,对专业化操作要求比较高,另外,由于血透室的设备技术难度较大,其操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若血透室设备配置不合理或者操作不专业、不规范,则会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血透室设备往往与医院的水路、电路交叉分布现象较为严重,容易引发水灾、火灾等。

②环境因素。

血透室中各设备如果布局不合理,极有可能引起患者的摔伤和跌倒。另外,污染区通道和清洁区一次性医药用品如果消毒不彻底,也有可能引起患者感染,医务人员如果做不到无菌操作,会进一步提高患者感染的风险。

③护理人员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纪律意识淡薄,未能严格遵守血透室的规章制度与操作章程,存在细心度不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同时部分人员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且缺乏风险识别意识,对易导致风险的问题失去事前控制机会;此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熟练的操作技术,均可致使风险事件的发生[3]。

由此可见,血透室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治疗场所,治疗仪器数量多,大部分比较先进和精密,操作相对困难,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加之患者众多,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繁重,故尔更需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以此杜绝各类风险事件[4]。通过分析护理过程中常见不安全因素,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建立和谐友善的护患关系,避免护理中的操作失误,对提高治疗疗效,保护患者身心安全与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旨在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从思想上引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加强培训力度,令年轻护理人员掌握过硬的操作技术与技巧,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其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意识,在高资质医护人员的引领下,从整体上提高护士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其面对突发风险事件的应变能力,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从而使护患关系友善和睦。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仅为7.6%,远低于干预前的42.7%,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较之以往大幅度提高,达到了96.3%,而在干预前,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只有68.5%。

总之,对血液透析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霞.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103-104.

[2]顾艳.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5):295-295.

[3]孙莉,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及对策[J].临床医学,2013,33(7):126-128.

[4]陶敏茜.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探讨[J].健康前沿,2016,23(4):90.

论文作者:徐斌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  ;  ;  ;  ;  ;  ;  ;  

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论文_徐斌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