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的关系_双语教学论文

论我国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的关系_双语教学论文

试论我国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试论论文,语言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应着重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关系的研究。在民族教育中教学与研究最具特色的便是双语性,用双重语言制改进教育,发展教育,是关系到实现四化、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民族教育 民族语文 关系

民族教育,在多民族的国家里是指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在我国,是指对汉族以外其它民族实施的教育。民族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客观存在,它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民族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及民族地区与民族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从而使民族教育成为我国整体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平等,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上述诸多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

民族教育同其它教育相比较,有共同之处,即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即个性,也就是民族特点。离开民族特点,那只能是无的放矢,便没有任何科学意义。民族教育的特点,从宏观上看,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主要由两大系统构成,一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系统,即第一文化背景系统,一是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文化背景系统,即第二文背景系统。第一文化背景系统,它是民族教育具有特色的决定性因素,起着主导、决定性作用,而第二文化背景系统,它是制约和影响民族教育发展外在因素。在某一特定时期,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第二文化背景系统的影响也是很强烈的。第一文化背景系统与第二文化背景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古今各国少数民族教育中均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着。由于文化传播规律所决定的第一文化背景系统与第二文化背景系统的普遍的、广泛的联系和影响,是构成民族教育的根本因素。我国的民族教育是一个科学的教育系统,具有多元文化的丰富性特征。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文明基础上,以传播现代文明为主要使命,它是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汇口,它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系统的碰撞、选择、渗透、吸收,经过“异文化互动”实现文化传播、文化更新、文化整合的涵化过程。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在我国,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民族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鼓励民族学生学习母语,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又要学习汉语,学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建设的经验等。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更要注意培养学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祖国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加强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其中应着重对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关系的研究。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的一个特征。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又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记载着传播着本民族人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宝贵经验,而且保存并传播着本民族人民创造丰富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财富。民族语言的地位往往被视为民族地位的标志。各民族人民对其语言与文字及其教育有着天然的、特殊的感情。语言文字是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载体。发展民族教育总是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密切联系着。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育人的全过程的。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有80多种语言,40余种文字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地进入了学校。这样,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便是我国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它有关法规中更作了一系列规定。它体现了民族平等,承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1992—2000)中指出:“在教学中,正确贯彻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凡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要搞好‘双语’教学,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和民族语文的双语教学研究。”这里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民族教育和对语文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明确指出了民族教育中教学与研究,最具有特色的便是双语性。

双语(Bilingualism)是指个人或语言集体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现象。双语制是多民族国家的一种语言制度,是语言使用的法规。我国的语言规划的完善,正沿着民族语言、族际共同语,即民汉双语方向发展。“双语教育”是双语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教育系统中,它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组织教学构成的教育整体;“双语教学”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实施双语教育的一种体制或过程。它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民族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教育系统工程中,应建立各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长期并在的中国式的双重语言制,用双重语言制度改进教育,发展教育。合理地使用双重语言制,既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和运用,又要注意汉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这不仅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教育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维护祖国统一、安定团结和各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双语的发展同科学文化的提高密切联系着,科学文化水平越高,对双语的要求越迫切,操双语的越多。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现象比较普遍,应该实行双语教育,实行双语教育又是达到双语现象的最好途径,同时又可引导双语现象向着健康而又利于社会发展的轨道前进。正确的双语教育必须以语言平等为基础,以搞好本民族语言教学为前提,体现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良性“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统一的互动性质。我国的双语教育是建国后,以党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为指导,以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为依据,以我国存在的双语现象为条件,在民族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双重语言与文化的培养教育。这是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教育更好地为新时期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保存、弘扬、发展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有力举措,也是走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我国,在民族教育中实施双语制,事实上已成为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象征,成为各级党、政府和各界人士普遍关注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的体现。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和人们的观念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这无疑也是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1958—1978年的20年间,由于“左”的路线干扰,民族语文工作和民族语文教学受到极大的影响,推行单一的汉语教学,双语教学被“直接过渡”所替代,民族教育几乎处于停顿和瘫痪的状态。进入80年代,民族教育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如,四川省在总结过去民族教育和民族语文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探索、调查研究,规范了双语教育体制,于1988年9 月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同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颁发了《关于彝、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这是四川省民族教育工作的一个飞跃和质的突破。继后,各州据此分别制定了“双语教学发展规划”,提出了走双语教学振兴民族教育的思路。该《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四川省民族教育中实行一种体制,即指少数民族地区用民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两种类型,即第一种类型以民族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第二种类型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把民族教育建成为有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加强人才成长的高效益阵地。

民族教育体系中实行两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计划是在充分认识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社会功能基础上建立的。这两种类型的功能是,第一种类型旨在既能继承、弘扬、发展本民族传统语言与文化,又能掌握主体民族语言文字从而更有利于直接吸取接受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接受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第二种类型旨在保存民族语言文化,使本民族学生不致因为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字而失去或降低本民族语文的使用能力。我们把这一种体制两种类型概括为:“一个目标——民汉兼通,两种作法——各有侧重”,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通晓两种语言,具备两种参与能力的建设人才。从1989年四川省有计划地实施双语教育7年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学生入学率、巩固率、 合格率明显上升。双语教育面逐年扩大,正在从小学向初中、高中、师范、专科、本科延伸。1995年仅川西彝、藏地区有1874所中、小学开展了双语教育,其中以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类型的学校301所, 接受双语教育的中、小学生已达1,340,42人。其中接受双语教育的彝族学生占彝族中、小学学生总数的38.5%;接受双语教育的藏族占藏族中、小学学生总数的49.98%,比1994年增长6.8%从而使民族教育事业呈现出空前未有的蓬勃生机。鉴于各类双语师资匮乏的矛盾,各州先后成立了中等师范学校和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设立了民族语文专业,培养了文理科双语师资。各州还相应地抓了双语教材的建设。培养各类高级双语人才是民族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其他任何一类高校所不能替代或完成的。设在成都的西南民族学院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和依靠其拥有的学科力量,撤销了民语系建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彝语言文学系、藏语言文学系、彝汉双语教学中心、藏汉双语教学中心,开办了民汉双语师资、文秘、行政管理、法律等专业;在双语研究方面,学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国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四川民族地区‘双语制’问题研究”和“四川省彝、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研究”课题,我国第一部《双语研究》一书已经问世;从1991年开始招收双语理论研究硕士研究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高层次的双语教学和研究人才。从而使四川省的各类民族学校形成相互衔接的宝塔式的双语教育网络和体系,体现了双语教育的多功能特点。

全国各地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合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所表现的现状的,它是利用母语优势发展智力、普及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增强民族团结、加速少数民族人才成长、培养各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正确途径。

双语性是民族教育的特色,它丰富了民族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人才和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要靠民族教育来实施;发展民族教育,不能离开民族语言文字。民汉双语教学并举体制,体现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构建双语教育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理论问题,又有实际问题,它是教育改革和民族工作中的大事,涉及到教育思想、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考试、升学、就业,也包括民族语文政策的贯彻和语言规划的落实等诸多方面。今天,从整体上看,我国民族教育中的双语制虽可以说已具雏型,但是这种双语教育的内容、程序、速度、规模、层次、比例、重点、师资培养、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以至社会心理、群众认识等方面,把它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也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总结。要建设成一个完整的双语制教育体系,主动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改革的要求,尚待教育界和民族语言学界同仁共同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为此,我们要加大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即把民族教育中的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民族学中的语言文字研究结合起来。教育是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社会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我们必须注意克服封闭意识,坚持改革开放,要从开放中获得新思路,从管理中求得质量,从改革中求得发展。为此,民族语言教学要服从和服务于民族教育的现代化。双语制教育要对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才的需求,强化精品意识,增强双语教育对环境的适应性,激发民族教育的活力,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适需对路”的人才,接受市场的评判和选择。我们必须坚持把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学习国外其他的一切文明成果相结合。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文字要作到有利于本民族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科学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既要有很高的热情,高瞻远瞩,又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按照“认真重视、大力支持、积极引导、注意效益”的16字方针,发展民族教育,并逐步完善具有竞争活力的双语教学系统,使双语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逐步实现双语制的自我完善和促进双语制合理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一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民族教育中的双语制体系,以适应各民族发展的需要,达到提高我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素质,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党的民族政策服务,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推动双语教育与研究工作沿着科学化、规范化、民族化的道路不断发展提高,去迎接充满希望的21世纪。

标签:;  ;  

论我国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的关系_双语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