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攀西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

新阶段攀西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

唐勇智[1]2003年在《新阶段攀西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WTO的加入,农业生产结构矛盾突出,解决当前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本研究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背景出发,把攀西地区划分成5个农业区域,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分析攀西地区整体及各个农业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劣势,分别提出各自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并且设计了一套指标来具体衡量攀枝花市各区县的农业生产优势,按照计算的指标结果确定其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根据攀西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构建一个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贷政策,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改革农业税收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保险工作,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推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

郑捷[2]2005年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节水灌溉的目标是获得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节水灌溉效益的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在分析节水灌溉效益评价研究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篇论文打破了传统的节水灌溉经济效益分析主要从工程项目入手的方式,而以作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灌溉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不同品种的作物,在不同的地理、土壤、气候条件下,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为研究内容,为地区农业确定作物的种植比例提供了更直接和可靠的依据。该论文以攀枝花市为实例,结合攀枝花市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的实际编制工作,阐述了以作物的经济效益来评价当地节水灌溉项目的可行性。本篇论文是为配合攀枝花市农业节水发展而开展的相关科研项目之一。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攀枝花市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农业概况,种植业结构调整概况以及节水灌溉规划分区结果和当地特色作物的发展情况等内容。攀枝花市利用独特的光热生态资源发展各种名特优稀果品的生产,本篇论文中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在这些果品中选取了芒果、葡萄、枇杷、柑橘、石榴这五种最具代表性的作物,对其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进行效益分析、比较和评价。最终定出今后当地发展这五种特色果树的种植比例,使地区果树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本篇论文中在综合评价这五种作物时,参考了节水灌溉项目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方法,确定了这五种作物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了主观赋值法给各评价指标赋权值,然后给五种作物的综合评价指标打分,根据评价指标值和各指标的权值,得出了五种作物的综合评价的结果。

李春海[3]2004年在《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指出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昌盛时期。与此同时,中国农业本身的转型和WTO的外部环境交织在一起,因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而备受关注。毕竟,能否正确抉择,对于13亿人口和8—9亿农民的发展中转型大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增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理论界和决策层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政策问题。如果不能在这一领域取得进步的话,对农业将带来很大的威胁。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迫切需要,推动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WTO框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比较优势何在?这是中国农业必然面对的重大问题。我们从农产品贸易格局,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变化,农业政策效应,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判断和评估WTO框架中国农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探讨和论证的问题:一是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不一致问题。二是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仅是价格因素,非价格因素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叁是在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制度和环境因素中,存在两种作用不同的政策措施,即贸易保护和国内支持;四是WTO带来的意义在于加速结构改革,而不是其本身。论文除导论外,共有八章。结构安排和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对竞争力的来源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通过农产品竞争力的界定,探讨农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和决定因素,提出农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第二章是针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和现状,对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农产品变化和趋势中提出要探讨的问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不一致,在于讨论的基准不同。市场化趋向的改革,中国农产品贸易逐渐趋于比较优势法则,这是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选择。同时,要动态规划农业发展和增强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第叁、四、五主要是讨论有关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和实现机制的问<WP=4>题。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仅是价格因素,非价格因素同样发挥重要作用。要根据不同农产品各自的特点,对其品质特性、安全性、以及农业生产满足特殊市场要求的服务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和系统评价。第叁章是生产成本—价格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从生产成本的考察开始,研究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失去价格竞争力原因。同时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按比较优势调整生产结构是必然逻辑。第四章是流通费用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降低流通费用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价格,而且流通的合理、流畅反过来促进生产和提高竞争效率。本章就流通中发生的物流费用、商流费用、信息流费用、资金流费用、以及制度和准入费用等系统论证各种流通费用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并就流通费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章是农产品差异化对竞争力的影响。除了价格竞争之外,以产品差异化为主要内容的非价格竞争越来越重要。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精细加工、规格、花色、包装装潢等方面缺乏差异化竞争力,致使劳动密集型领域的优势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本章主要把产品差异化理论应用于农产品竞争力分析,就是把质量、营销和品牌、特色农业等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下,不仅提供更具解释力的理论依据,而且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是环境和制度因素。贸易保护和国内支持都是对农产品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性因素。普遍认为,在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应该开放他们的市场,而不应该设置各种壁垒。同时,国内支持的力度和效率对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有重大影响。这就是农业应对政策选择对于发展机遇的利用尤为重要,第六章分析贸易保护和贸易环境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考察了贸易保护和贸易环境对市场的扭曲,以及引发的利益冲突和贸易争端。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受阻,国际贸易制度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要促成建立一个更公平、更符合中国利益的国际农业规则新框架任重道远。<WP=5>第七章是国内支持的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农业保护手段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以WTO成立为标志,农业政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支持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尤其是非经济因素影响更大,它们受到国家宏观环境、财政支付能力以及各项改革目标的制约。国内支持是中国政策调整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保持和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第八章是总结。给出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结论;并简要分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本文正是基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从生产成本、流通费用、产品差异化、贸易保护制度、国内支持等多层面、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农产品价格竞争因素和差异化(非价格)竞争因素,指出把握比较优势原则和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是达成满意结果的重要条件。本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有创新价值的研究:1. 从选题和研究视觉看,重点放在对中国当前经济问题有独特的视觉上。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比较系统、全面、深入地阐述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着眼于农产品竞争力的基本构成和路径选择问题,提出农产品竞争

谢永利[4]2006年在《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系统优化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贵州省区域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现状,建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目标优化模型,并研究了对优化调整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方法。这对于当前研究和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运用较为前沿的数学方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系统地定量研究,建立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优化方案。最终优选出方案4,以发展畜牧业和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饲草饲粮种植,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挥比较优势,强调各产业均衡发展。旨在为贵州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是本论文最大的特点,重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国内外以及贵州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2.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推进当前我省农业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所建立的结构优化多目标模型能够根据调整目标和策略求解优化方案,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最终优选出的方案4,体现了我省农业产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对贵州农业产业结构微观发育机制进行取证分析。笔者就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到黔南州的独山、都匀。毕节地区的大方、毕节、黔西。黔北地区的遵义、赤水,黔中地区贵阳。铜仁地区的铜仁、德江。农业产业发展是由各种农村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组成的大量的微观经济活动集合起来,决定农村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和变动。农村改革以来,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权扩大,这种发展格局将会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规范化。因此,微观经济单位如何选择经营方向,怎样决定经营规模,为什么调整生产结构,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力量之一。 4.提出优化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及对策。 5.针对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农业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

符礼建[5]2002年在《长江上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容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和重要内容。文章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农业多因素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并针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脆弱性、经济二元性等特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该地区农业生态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等重要问题。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路线,专题论述了长江上游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叁峡库区、攀西地区和云贵高原等重点区域各具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若干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胡洹[6]2015年在《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流域经济开发已成为内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金沙江下游属长江上游川滇黔叁省结合部,处于攀西-六盘水的核心地区,是川滇黔叁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抓手,为保障叁峡大坝安全、东部清洁能源供应、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该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突破当前发展瓶颈,开发建设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已成为川滇黔叁省沿江数千万百姓的期盼。本文紧紧围绕当前我国重点区域战略和重点产业战略,聚焦于金沙江下游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推动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金沙江下游区位特征、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路径分析、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任务。通过资料整理和数理分析发现,金沙江下游具备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当前金沙江下游地区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并有机协调金沙江下游航运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跨区域合作、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漆雁斌[7]2007年在《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己经不可逆转,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必将受到外部经济的巨大竞争压力。因此,国内各个地区的产业不仅要具有国内竞争力,而且要力求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四年颁发“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件明确地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其最终目的就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竞争力。那么,各省市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分析各省市农业竞争力的现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原因,本文对中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近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7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研究和比较了我国各省域的经济竞争力,这是我国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但是,对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见。本项研究便是这一方面的尝试。相信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全面分析和对比我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四川农业竞争力问题。四川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主要是靠初级的、数量型的粗放式发展占领市场,而在农产品的质量、精深加工、品牌、差异性等方面缺少集约增长。四川有中国农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四川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升农业的国内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进一步了解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分析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努力提升四川农业的竞争力,对四川农业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竞争和WTO框架协议下的国际市场竞争,对积极发展四川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农业竞争力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回顾与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基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范式,分析了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和来源,指出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各国各地各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区域农业竞争力与很多因素相关,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整合共同对竞争力产生决定性作用。需求因素、自然资源与机遇属于外在因素,是较难改变的,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劳动者素质则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体系调整是农业竞争力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区域农业竞争力是个相比较的概念,因此它是通过选择一定评价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规模要适当。根据这个出发点,设计了由农业生产竞争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农业资本竞争力等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按照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市场占有率分析的竞争力评价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组合评价等方法对中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可见,运用单一的某个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难免有失偏颇。因此,运用组合评价法对各种方法评价结果进行有机组合是更为重要和更加必要的。最后,重点分析了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和薄弱环节,并结合四川省情,提出了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建议。中国30个省市农业竞争力排名以及分类结果显示,各省市之间农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这种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素质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差距目前并没有减少,还在扩大。对第叁梯队地区而言,如何遏制这种差距扩大的不利发展势头而迎头赶上,切实提高其农业竞争力的水平和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对于不同水平及发展阶段上的地区来说,农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不应完全一致,应立足各个地区的区情和资源特色及优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通过发展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具体农业门类,促进各个区域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可持续提高。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从实证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四川农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还是不错的。四川农业生产竞争力实力较强,优于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资本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四川相对薄弱的环节。说明四川农业现实生产能力较强,但在农业技术研究、市场开发和农业资本投入特别是资本更新等方面是不足的,因而四川农业潜在的或长期的获利能力是不强劲的。要提高四川农业综合竞争力,在这些薄弱环节下功夫是极其重要的。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和省情,本文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增强四川农业总体竞争优势,是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努力方向。依据四川资源的特点和优势,调整和优化四川农业产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组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产业竞争力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阐述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和来源,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在此基础上,对四川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提升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措施。本文可能的贡献是: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作了新的探索。近几年的研究大都基于农产品视角,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基于产业整体视角,对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层面,对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视角的拓展与更新。第二,在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本文基于产业视角,为能达到全面、准确反映竞争力的目的,设计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尽量消除指标在表征竞争力时的重迭性,增加了指标的可获得性,减少了工作量。这是一种大胆和有益的探索。第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和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有些方法在工业竞争力研究中有所应用,本文加以借鉴,选用了五种方法在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上进行应用,这是一种探索;同时,基于最近的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市农业最新的相对地位,对各省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四,对四川农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界定了四川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分析四川农业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提升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建议,或许能为四川各级政府所参考。

严江[8]2005年在《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与反贫困这一世界性、全局性的重大历史问题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摆在贫困地区决策者、组织者、建设者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大难题。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历史上形成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社会成员内部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究其原因,还在于在贫困地区这一“问题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比一般区域更大的难度。贫困地区不仅经济条件、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且自然条件也非常恶劣,生态脆弱,环境破坏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和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川贫困地区地处川西北高寒藏羌区、攀西大小凉山彝区、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川中丘陵地区,多为民族聚集区和革命老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呈点状分布。在这样一个复杂区域、特殊区域进行扶贫开发,继

张颖聪[9]2012年在《四川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在给人们提供粮食、原料的同时,还提供了众多生态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营养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特别是在当今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更加不可忽视。生态服务价值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货币化”,目前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原、水体、湿地等方面,而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有研究成果表明,耕地也具有很高生态服务价值,利用经济机制约束对耕地无节制利用的行为,有利于协调好耕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耕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当前农业立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在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保障农产品供给能力前提下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更高,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其一,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其二,研究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时空特征及变化规律。其叁,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其四.在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前提下,研究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提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有着复杂的影响。既包括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持土壤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又包括化肥、农药的长期过量使用和施用方法及配比的不合理、农膜的不科学使用、畜禽粪便的不当处理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既有宏观层面上不同农业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产生不同影响,又有微观层面上不同耕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农业微气候环境、土壤养分迁移、净化环境功能的影响,从而影响耕地生态服务功能。(2)四川省耕地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且时空变化明显。运用能值法估算的2010年生态服务价值为2682亿元,运用相对较为成熟的价值量法验证估算2010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2988亿元,两者相差约10%,这表明能值法估算的生态服务价值具有可信性。从时间变异特征来看,1980-2010年四川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曲折增长趋势:从空间变异特征来看,各地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差异较大,南充市、达州市、成都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甘孜州、阿坝州、雅安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小;从各项生态服务功能所占价值比重来看,净化环境价值和大气调节价值所占比重最大.而其他几种类型功能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则较小:从耕地利用角度来看.冬闲田土生态服务价值处于最低位置。(3)影响耕地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水田与旱地面积比、农业耗电量、农用机械动力、复种指数,其中粮经作物比例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程度较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粮食作物对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大于经济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呈正相关关系,水稻、小麦、油料对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高。从总体情况来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引起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原因: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引起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原因。同时,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主要还是受自身积累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累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作用逐年加强。(4)在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住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的前提下,十二五期间要通过调整耕地利用类型来实现耕地生态-经济价值最大化,需做如下调整:一是增加中稻、晚稻、油菜作物播种面积作物;二是保持早稻、小麦、玉米、薯类、大豆、花生作物播种面积不变;叁是充分利用冬闲田土,增加油菜、蔬菜、小麦播种面积。本研究的创新点是:一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归纳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并对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发现耕地利用结构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度最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如何通过调整耕地利用类型来实现耕地生态-经济价值最大化。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引入能值分析法测算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揭示其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并用目前相对较为成熟的价值量法予以佐证。

张治会[10]2017年在《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面临的是一个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如何通过工业化完成现代化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好中国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西南山区历来是我国“落后”地区,严重制约国家现代化整体目标的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丘陵、平原呈现明显的梯度。以攀枝花市为例,解析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点,可为西南山区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首先通过规范分析,厘清农业现代化的逻辑,构建“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水平测度数学模型;在系统刻画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质现代化指标体系”和“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分别测度攀枝花市1980-2015年以及西南山区省域尺度2015年农业现代演进化水平;以测度结论为依据,分别从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解析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和特点。其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动态分析攀枝花市1980-2015年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生态承载力变化,揭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再次,以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为核心,梳理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九大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山区农业现代化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探寻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的新动能,提出实现“两个转变”、“叁个协调”的政策操作思路以及走产业融合带动、物质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协调演进的对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物质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农业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和价值诉求缺乏体现和判断,测度结论可信度值得商榷,对农业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演进动力过早衰减解释乏力。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演进动力做出合理解释。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水平略高于全国,演进速度提前进入衰退期。固定资产投资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演进,2015年投资增加到2000年的95.5倍,达到国际完全现代化标准值的5.94倍,演进水平与物质资本投入力度不匹配。直接原因在于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滞后、“回流效应”未形成,农业从业人员(农民)现代化程度偏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如果未来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攀枝花市将在2028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59年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攀枝花市及西南山区承载力水平较低,整体上“生态赤字不高,生态压力极大,生态协调度差”,攀枝花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极低,资源利用效率很高。西南四省市农业现代化处于快速发展初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年,除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之外,物质资本投入极低,导致演进乏力。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西南山区应以工业为支撑,实现叁次产业融合,特别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必须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严守生态红线,遴选比较优势产业,以要素驱动并迅速转向效率驱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演进,实现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阶段攀西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D]. 唐勇智. 四川农业大学. 2003

[2].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D]. 郑捷. 北京工业大学. 2005

[3]. 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D]. 李春海.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4].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系统优化决策研究[D]. 谢永利. 贵州大学. 2006

[5]. 长江上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符礼建. 四川大学. 2002

[6]. 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研究[D]. 胡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5

[7].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漆雁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8]. 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严江. 四川大学. 2005

[9]. 四川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D]. 张颖聪.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10].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D]. 张治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标签:;  ;  ;  ;  ;  ;  ;  ;  ;  ;  

新阶段攀西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