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8)10-0012-07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一项动员群众、武装群众、鼓舞群众、凝聚群众的实践活动,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不断改进、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与巨大成就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发挥作用的见证。

一、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这里,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指导作用的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1.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与指导

毛泽东所确立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曾在我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极“左”思想和教条主义的冲击,使党犯了严重错误。邓小平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从教条主义、错误的观念和“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开拓进取;就是要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阐述了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内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的快速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思想,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在新形势下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党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中的重新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全党、全社会思想教育、思想建设的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目的“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就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正是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才有效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广泛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大增强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活力。

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与发展,是一切工作发展、创新的灵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与发展的指导。根据党的思想路线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假、大、空”的教育状态,实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转变,不断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按照党的思想路线关于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首创精神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倾向,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遵循党的思想路线关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原则,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立、发展新学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与新方法,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与说服力。

2.党的基本路线的丰富与指导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总政策,也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轮廓。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明确概括:“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四大将基本路线载入党章,成为全党统一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六大强调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党的十七大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进党章,并在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中增加了“和谐”目标。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目标不断明确和具体,指导作用不断深化和加强。

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引导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路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证我国长治久安的路线。正是这条路线的形成、发展,明确并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与行动,强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武装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理论武器,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指导理论。首先,党的基本路线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根本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全面、远大的目标,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凝聚、激励广大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其次,党的基本路线所强调的“一个中心”,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确定了基本准则。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再次,党的基本路线所提出的“两个基本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基本内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既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又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既是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实践教育的生动教材。最后,党的基本路线所要求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总之,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它赋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而且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指导

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灵魂与旗帜。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明确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社会是难以维系和发展的。正如西方思想家威廉·A·多诺休所指出的,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个人随意选择接受某个规范或价值,随意放弃他不同意的东西,这对于社会的存在是颠覆性的。因而,坚持价值主导,进行价值观教育,便成为各个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赋予社会主体与个体自主权利;实行对外开放,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社会主体与个体由于获取利益的目的、条件、方式不同,因而在价值取向与获取利益上必定呈现多样化与差异性。不少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多种价值取向、价值观念进行了研究和概括。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只有进行正确引导,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主导,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旨在对社会进行符合我国传统与现实需要的价值引导。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在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006年党中央立足我国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发展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这样,党中央把改革开放以来引领、主导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理论进行了综合,形成了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是由其丰富的蕴涵与内容决定的。它蕴涵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坚持“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目标与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标,因而是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则需要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才能培养这种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奠定良好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主导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统一整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既表现为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有益文化知识、吸收各个学科最新研究理论成果,更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我国各条战线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

1.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培训、教育内容的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及时将创新成果作为学习内容,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思想,用以指导实践,这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这一传统更加富有时代性与创新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与“左”的思想束缚,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进行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时代新特征,研究新情况,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明确方向、统一认识,本身就是一次广泛、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和社会转型的复杂局面,邓小平强调,不仅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P39) 而且“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2](P146-147) 因而,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学习。除群众性的学习之外,重点抓干部的学习与培训,从1982年到1987年,全国通过县以上党校、干部学校培训的干部就达734万人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党中央根据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精心编辑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和增订再版第1、2卷,连续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研讨班,印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此后,中央有关部门又分门别类编写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邓小平教育思想学习纲要》、《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等,全国各地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研究会等。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学习党章的“双学”活动,全国共有5600万名党员参加。1998年中央专门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进一步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同年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全国有70万县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党的十五大后的五年中,全国有3700万干部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脱产学习,约占干部总数的90%。

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战略举措。2003年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随后,学习、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在全国广泛展开。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提高理论水平与执政能力,坚持进行了40多次集体学习,并已形成中央决策层的一项制度,给全党加强学习带了一个头,为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示范。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活动,更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我国各条战线深入展开。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政组织以中心学习、集体学习的方式;各个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研究会以召开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的方式;各基层单位、群众团体以宣讲会、报告会的方式,广泛深入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并形成了制度与特色,这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正是这些富有新的理论内容与新的方式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与规范行为的作用,有力推进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快速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丰富与发展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丰富与发展。1978年高校恢复正常教学、招生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与教学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78年教育部下发了恢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件。1982年教育部为了结合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学生进行教育,决定在高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并纳入教学计划。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对高校理论教育内容提出了重要的改革要求,即在强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史教育的同时,要“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明确要求把改革开放理论、政策纳入课堂教学之中。1987年国家教委在高校增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要求开设“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确定了高校理论教育的重点。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高校迅速开展推进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1998年经党中央讨论批准,决定在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突出了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战略部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实现了理论综合,决定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更加全面、系统。

总之,改革开放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通过课程改革、调整、综合的举措,采取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的办法,运用课堂教学的主导方式,不断更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理论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广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坚持全面发展。这也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正是理论内容的不断丰富、发展,赋予高等学校理论教育的时代特征与说服力,正是理论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保证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创立、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与范畴、原理与方法、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涌现出一大批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价值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的人文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学科、针对性与实效性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因而,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运用正确理论进行教育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与准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发展主旋律教育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是对外开放的环境,随后是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全球化发展与民族化发展既分化又整合的趋势下,如何坚持主旋律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与价值所在。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的游戏规则,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输出价值观、推行文化霸权、干涉别国内政,对我国社会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与冲击。民族发展是世界各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立足本民族发展的过程和状态。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的态势,往往首先在思想领域发生矛盾,既存在模糊民族界限、淡化国家意识、忽视民族文化的所谓全球价值、普世道德、世界公民主导倾向,也存在思想封闭、忽视国际竞争、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这两种倾向,既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根据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坚持面向世界和立足民族发展的辩证关系,探索和发展适应开放环境与信息社会的主旋律教育,引导人们确立面向世界、立足民族发展的思想,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面向世界和立足民族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既揭示了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当今世界只有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学习别国经验,借鉴有益成果,才能尽快发展自己。但中国又始终是西方国家关注和企图改变性质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渗透的重点。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正视矛盾和面对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现实,研究加强主旋律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特点,以增强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回避全球化或忽视民族性,都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与错误。

2.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准则,发展理想信念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当国门大开和“左”的思想束缚被冲破之后,国外的一些思想、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也开始发掘,多样文化、多样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来,人们思想逐渐活跃。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主体性的增强,不仅迅速推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且有力促进了人的个性化发展。面对这种多样化发展的客观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坚持主导性、如何坚持主导性的问题,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研究的重要理论与实际课题。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实际上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现代社会朝着文明、和谐的方向向前发展,鼓励人们个性与特长的充分展示,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人们全面发展的愿望。但是,在社会和人们的多样化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坚持主导性。所谓主导性,就是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性与规范性,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具体表述:在经济层面要坚持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国家政治主导;在文化层面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中的民族文化主导;在社会层面要坚持社会多样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导。多样化发展只有遵循国家发展的方向与规范,才能明确发展的目标,得到发展的保证;主导性只有以多样化发展为基础,才能实现主导目标,体现其主导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即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促进社会与人的多样化发展。

应当看到,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的确立上,在人们的目标形成与规范遵循上,主导性与多样性常常发生矛盾甚至冲突,如在理论教育中社会实际与人的发展实际的“教条化”倾向;在实际教育中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西化”倾向;在系统教育中忽视主旋律教育而侧重于其他教育的“边缘化”倾向,以及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的倾向,都是主导性与多样性脱离、对立所发生的问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按照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研究和发展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价值追求。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主导目标与主导价值取向。只有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实际,结合个人不同的思想实际与个性特点,深入研究主导的长远性、共同性、根本性利益,与人们现实性、个别性、具体性利益的内在关联,帮助人们实现思想境界的超越,实现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理想信念才能确立。脱离人们的多样化实际,空讲理想信念,主导性是难以对多样性发挥作用的。因此,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在多样化发展条件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主体性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思想,发展道德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依赖性,增强了人的自主性与竞争性,这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又是一种规范性经济,具有高度社会化特征,它要求人们遵循竞争规则,遵守法纪,注重道德和诚信。因此,坚持提高人的主体性与发展社会化相结合,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的发展愿望。

但是,在适应和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人只注重市场经济体制所赋予的自主性与竞争性,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社会化与合作性,并以为自主性就是个人的完全独立与自由,就是自身利益的任意获取,走向了本位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一种经济形态,正因为如此,所以它能有效推进生产、资源的社会化配置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不仅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化的一般要求,而且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所强调的集体性、全局性,已经包含着社会化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既要发展自主性、独立性、竞争性,又要发展社会化、合作性、集体性。所谓发展社会化、合作性、集体性,就是要认同、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法制、道德规范,并按照规范融入社会生活,增强群体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如果只注重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忽视社会化、合作性,必定走向个人本位、个人中心,甚至导致新的自我封闭。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增强主体性和发展社会化相结合的准则,既要强化自主性、竞争性教育,以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也要强化社会化、合作性教育,用法制、道德规范行为。这是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也是法制、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辩证关系。割裂、对立这两个方面,不是走向个体主义和自我封闭,就是忽视以人为本。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研究个体自主性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整体性、全局性的内在关联,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主性与社会化、竞争性与合作性、自由性与规范性的关系,自觉遵循道德与法制规范。

4.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互联网一经出现,便迅猛地开辟了虚拟空间,形成了与现实社会既相衔接又有区别的虚拟社会。虚拟社会中的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的延伸,虚拟关系是现实关系的拓展。虚拟社会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集散地”,信息选择、整合的“优化场”,关系调节、时空运筹的“新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大知识视野和交往空间,优化发展方式和自主培养能力。因此,虚拟社会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体现,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互联网出现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现实性是虚拟性的前提与基础,虚拟性是现实的拓展与延伸,两者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往往不是那么简单,在把握两者关系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一是对虚拟社会认识与把握不及的问题,表现为对虚拟社会的忽视,甚至轻视,其结果是信息来源、信息选择、发展空间受到阻碍,脱离虚拟实践,视野、思维跟不上形势,其生存与发展状态缺乏现代性,显得被动、困难与传统。二是对虚拟社会依赖过度的问题,表现为“网瘾”、“网迷”、“网虫”,在少数青年学生中尤其突出,其结果是主体性消解,脱离现实社会,淡化现实关系,视野、思维陷于虚拟,其生存与发展状态缺乏现实性,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针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研究人的现实性发展与虚拟性发展、现实主体性与虚拟主体性的关系,研究虚拟社会的发展规则、道德与心理,开辟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为人们有效把握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辩证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标签:;  ;  ;  ;  ;  ;  ;  ;  ;  

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