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伊拉克武器核查的历史和现状_国际原子能机构论文

联合国伊拉克武器核查的历史和现状_国际原子能机构论文

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的历史与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联合国论文,对伊论文,现状论文,武器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终是影响美伊关系及世界局势的重要因素。今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13日伊正式宣布将无条件接受该决议。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武器核查将很可能再度成为美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导火索”。

一、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在美国推动下启动。1990年8月,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17日,美率多国部队对伊发动了“解放科威特”的战争。战后,为彻底削弱伊拉克这只“海湾虎”的实力,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于同年4月3日通过对伊制裁的第687号决议。决议要求伊必须向联合国申报其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核、生、化武器和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弹道导弹,以及生产这类武器的能力,包括使用的材料和设施,并保证不再研制此类武器。决议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建一个负责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特别委员会,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伊拉克任何需要核查的地点,并要求安理会每60天对决议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审议。伊无条件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联合国将考虑取消制裁。5天后,伊拉克正式接受这一决议。1991年6月17日,安理会通过第699号决议,重申伊拉克必须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定。1991年10月,安理会又通过第715号决议,决定对伊武器生产实行长期的监督与核查。

根据安理会决议,1991年5月,联合国特别委员会成立,对伊拉克生物、化学和导弹武器及生产能力进行现场核查,并负责销毁、转运或拆除工作,监督伊销毁所有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导弹及相关设施。特委会成员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21名核、生、化及导弹专家。首任主席是瑞典原驻联合国裁军大使罗尔夫·埃克乌斯,副主席是美国人罗伯特·盖洛西。特委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设立了主席办公室,在巴林和巴格达设立了两个办事处。

二、核查进程跌宕起伏。自1991年5月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始对伊拉克实施武器核查,至1998年12月美对伊实施“沙漠之狐”军事行动,核查被迫中断为止,联合国对伊进行了长达8年的武器核查。期间,美伊在核查问题上风波叠起,危机与冲突不断。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大至可分为3个阶段。

(一)相对平稳期(1991年4月—1995年8月)。海湾战争停火后,安理会于1991年4月3日正式通过第687号决议,对伊实行部分禁运和武器核查,除古巴、也门与厄瓜多尔弃权外,12个成员国均投票赞成。根据此决议,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91年5月15日开始对伊核查。经调查后发现,伊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已存在10年之久。1991年7月,国际原子能组织宣布伊违反《核不扩散条约》,要对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做进一步的查实。至1995年4月,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共派出110多个核查组到伊各地查实,查出并销毁大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相关器材和设施。同年4月,特委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报告认为,伊核、生、化武器的核查工作已基本完成,伊已丧失研究和生产此类武器的能力。

(二)危机高发期(1995年8月—1998年12月)。1995年8月,萨达姆两个长期担任伊工业和矿业部长兼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女婿卡米勒兄弟叛逃,核查进程骤然逆转。根据他们供出的内幕情报,特委会在伊拉克一农场发现大批相关文件资料。伊为扭转被动局面,紧急邀请特委会主席到访,交出一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资料,并将“隐情不报”的罪责推到卡米勒兄弟身上。但特委会认定伊未如实申报其生、化武器方面的研制情况,推翻了1995年4月向安理会提交的报告,要伊重新申报。此后,伊多次提交“最后申报”,但都未获特委会认可。双方围绕核查问题的磨擦增多,不断爆发危机。伊当局认为,特委会已变为美国的工具,故意挑起事端,拖延核查进程。1997年10—11月,伊要求所有在伊美国核查人员7天内离境,并不准特委会使用美国U—2飞机在伊领空执行侦察监视任务,禁止核查人员检查“总统官邸”。特委会主席巴特勒于11月中旬率全体核查人员撤出伊。伊的行为激怒了美国,美开始向海湾调兵遣将,准备对伊进行军事打击。后在俄罗斯的斡旋下,危机暂时得以化解,特委会人员重返伊拉克。

1998年1月,伊拒绝特委会对总统属区进行核查,指责以美国人斯科特·里特为组长的16名核查小组成员中有9名美国人,结构不合理,决定中止核查小组在伊的活动。美国迅速向海湾增兵,危机一触即发。此后,经俄、法等国调解,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伊会见萨达姆,并同副总理阿齐兹进行多轮会谈调停,2月23日双方签署了《联合国与伊拉克谅解备忘录》,危机再度缓解。

同年8月,特委会宣称伊部分导弹弹头中填装过VX神经毒剂,认为伊仍隐瞒了不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未申报。伊一怒之下,决定部分中止与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要求重组特委会,将其总部从纽约移至日内瓦或维也纳。中、俄、法3国及联合国秘书长等联手做工作,伊则提出要安理会立即全面审议取消对伊制裁问题。10月初,安理会通过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同特委会继续合作,否则将加重制裁。伊不但没有接受劝告 ,反而中断同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切合作。伊此举使局势急剧恶化。美国反应强烈,准备对伊进行大规模军事打击,向海湾增派兵力和航母战斗群。伊于14日妥协,同意无条件恢复同特委会的合作。11月下旬核查人员返回巴格达。但在核查伊复兴党总部时与伊发生争执,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借口伊不充分合作,撤出全体核查人员,为美国对伊实施军事打击提供了口实。12月16—19日,美、英发动了代号“沙漠之狐”的大规模空中打击,向伊境内100多个军事目标和部分民用设施发射了415枚巡航导弹,给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三)核查停顿期(1999年1月至今)。美、英未经安理会授权单方面对伊动武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遭到中、俄等许多国家的谴责。巴特勒领导的特委会因为美、英空袭提供依据而威信扫地,大失人心。“沙漠之狐”行动后,伊宣称除非联合国解除对伊制裁,否则决不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伊。武器核查陷入全面停顿。为尽快打破僵局,中、俄、法3国在安理会内部积极磋商和协调立场,寻找解决方案。1999年1月30日,安理会经过激烈辩论达成一项协议,决定成立裁军和长期监督、人道主义问题、战俘问题3个评估小组,对伊的武器核查、人道主义形势和归还科战俘、财产和档案文件问题进行评估。评估小组由当时安理会主席——巴西常驻联合国代表阿莫林担任。但伊表示反对,认为3个评估小组的工作要进行数月,目的是拖延和维持对伊制裁。

1999年4月,俄罗斯提出一项分阶段解除对伊制裁的决议草案,建议首先从石油和民用品贸易开始,军事制裁可维持到完全解决裁军遗留问题之后,并建议成立新的核查机制。法、中基本持支持态度,但美、英则坚决反对。为此,英国和荷兰针锋相对地各提出一项既要恢复核查也要维持制裁的草案。围绕这两个对立的方案,安理会进行了长时间争论和磋商,仍无法统一。此后,法国综合两个方案的要点,单独提出一项新方案,英国也对前一方案提出修改意见。1999年12月17日,安理会以11票赞成、4票弃权(中、法、俄、马来西亚)正式通过了关于伊问题的第1284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监督、核查和视察委员会(UNMOVIC),简称监核会,代替特委会负责对伊武器核查工作,该机构负责人由联合国秘书长指定。监核会可无条件检查伊任何可疑地点,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向安理会提交报告。如报告认为伊在各方面予以合作,联合国可在120天后停止对伊制裁120天;如伊不合作,则重新启动制裁。但此协议被伊拉克拒绝,伊指责该协议是对安理会第687号决议的篡改。2000年1月17日,安南秘书长根据第1284号决议提名前特委会主席、瑞典驻美大使埃克乌斯为监核会主席。俄、中、法不愿让核查机构再次被美、英所利用,因此不支持这一提名。伊更是强烈反对,称宁可继续接受联合国制裁,也绝不同意埃克乌斯重返伊。此后,安南提名瑞典前外长布里克斯为监核会主席获安理会通过。伊方对布里克斯个人能够接受,但对第1284号决议涉及的其他问题仍持异议。

2001年初布什政府上台后,针对国际社会要求解除对伊制裁的呼声,提出对伊实施“聪明制裁”,即放松经济制裁而加强军事制裁。这一方案不但遭到伊强烈反对,也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很快“流产”。至此,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始终未能恢复。“9·11”事件后,萨达姆察觉布什欲借反恐实施“倒萨”的战略图谋,为免于军事打击,于2002年1月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对其核材料和设施进行核查,并表示愿与联合国无条件恢复对话。但美抬高要价,要求伊拉克必须解除武装,甚至公开提出要萨达姆下台。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萨达姆除接受核查外已别无选择。

联合国对伊核查先后已经历了8年时间。期间,特委会派出397个核查和监督小组、3500多人次,对伊全境7000多个地点进行了2万余次核查,并重点对400多个“藏匿疑点”逐一进行了严格核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发现50公斤可用于生产核武器的铀,同时证实伊存在秘密核武器计划,估计其核设计能力为每年4枚原子弹。1991年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和销毁了伊部分关键设施和设备,把高浓缩铀进行同位素稀释,对其他难以转运的设备作了无害化处理;销毁了8000升炭疽、肉毒毒素和单端孢菌生物制剂,炸毁了一座生产能力为1.3万加仑化学武器制剂的工厂。特委会核查小组在伊销毁了3.8万多件化学武器,包括已填装和未填装的化学弹头、500吨化学填装剂及48万升芥子气、沙林和VX神经毒气等化学制剂,销毁了113枚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导弹及其存放库、30枚特殊化学和生物弹头、10多个导弹发射架、40多个固定发射台。核查后销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数量约等于美在海湾战争中所摧毁的两倍。军事专家们普遍相信,伊事实上已不可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三、目前联合国武器核查进展情况。1998年12月,美对伊发动“沙漠之狐”行动后,伊中断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活动,1998年12月16日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全部撤离时,称伊境内仍有1400余处未来得及完成核查。此后伊长期拒绝恢复核查,并指责负责武器核查的联合国特委会为美情报机构服务,为美军事打击寻找借口,并坚持恢复核查要与解除制裁挂钩。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多次磋商中,美坚持在伊未完全销毁违禁武器之前绝不取消制裁,而俄、法、中与美意见相左,致使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久拖不决,停滞4年有余。

“9·11”事件为美借反恐解除伊拉克武装提供了新契机。2002年10月美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授权对伊动武议案后,美重点转向联合国,争取安理会通过有关新决议。在经过长达7周的艰难磋商后,联合国安理会终于在11月8日以15票赞成的情况下一致通过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

该决议内容分序言和执行两个部分。序言部分除重申安理会此前通过的有关决议外,主要还包括强调安理会要求各方认真执行2001年11月29日通过的第1382号决议;重申联合国全体会员国尊重伊拉克、科威特及其邻国有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承诺;敦促伊拉克全面履行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决议,同时警告伊拉克如果不履行决议或不与联合国“充分合作”,将面临严重后果。

执行部分由14个条款组成,对伊拉克提出了硬性要求:决议通过7天内,即11月15日前,伊拉克必须接受决议规定的条件,并承诺履行决议;1个月内,即12月8日前,伊政府应就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向安理会、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简称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一份“准确、充分和完全的当前情况申报”,“任何虚假报告或隐匿、遗漏报告内容均将被视为伊拉克对其销毁武器承诺的新的实质性违反”;伊政府应允许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可以无阻碍、无限制地视察任何地方、设施、建筑等,无限制和无障碍地单独接触所有伊拉克官员和其他人员,并与他们在伊境内外进行面谈;决议通过45天内,即12月23日前,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恢复对伊武器核查;在核查恢复后的60日内,即在决议通过的105天内,也就是2003年2月21日前,向安理会汇报工作进展状况,并提交有关报告。

联合国第1441号决议通过后,11月12日伊拉克国民大会以该决议“存心不良”为由,一致建议萨达姆政府拒绝联合国决议。但在武器核查上态度一贯强硬的萨达姆在距11月15日是否接受决议最后期限大约仅两天的时间,通过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杜里突然向联合国递交了表态信件。这封长达9页的阿拉伯文信件大量引用《古兰经》的有关章节,仅用几行文字表示愿意与该决议“打交道”,称伊拉克政府已经做好执行决议的准备等,但全文自始至终并没有明确使用“接受”这一词汇。同时,信中呼吁尊重伊安全和主权,取消对伊制裁并在包括以色列在内的整个中东地区设立无核区。

伊拉克接受1441号决议后,联合国很快就着手组建对伊武器核查小组并开始工作。核查小组成员主要来自布克利斯领导的联合国监核会(负责核查伊拉克是否拥有生化武器和运载这些武器的远程导弹)和巴拉迪领导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确定伊拉克是否有秘密核武器研究项目)及其下属机构。据布克利斯称,核查人员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核查人员均具有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和特长,具有导弹知识和相应军事背景;二是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目前,核查小组由来自48个国家的301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13名中国专家。因此,布克利斯称此次武器核查的准确性、公正性是完全有保证的。

在武器核查进展方面,11月18日,联合国首席武器核查官员布利克斯亲自率领20多名先遣人员抵达巴格达,就在大批核查人员开赴巴格达之前落实与伊方事先达成的一些后勤安排。11月25日,由包括18名专家(12人来自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6人来自国际原子能机构)组成的首批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约100人)抵达巴格达,27日开始在伊各地展开工作,正式恢复已中断4年的对伊武器核查工作。今后,核查人员将对伊拉克可能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场所进行“无限制”的搜索,将在这些场所采集土壤、水及空气等标本做检测。按照联合国第1441号决议,到2003年1月27日,核查人员将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第一份有关对伊武器核查的报告。

联合国对伊武器核监会主席布克利斯11月21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进展顺利。但他同时强调,伊拉克必须遵守其承诺,如果伊方合作,使武器核查人员能顺利完成工作的话,那么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尽管伊拉克在武器核查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而且联合国首席武器检查员布克利斯也

明确表示,新组建的检查小组将是公正和中立的,检查员将严格做到不偏不倚。然而联合国以往的武器核查历史表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是否公正,以及如何评判伊拉克对武器核查的态度等,都是一个伸缩性很大、且最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工作的恢复是解开伊拉克难题的钥匙,还是通向战争的“导火索”,人们将拭目以待。

标签:;  ;  ;  ;  ;  

联合国伊拉克武器核查的历史和现状_国际原子能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