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心态解读_心态培训论文

下岗职工心态解读_心态培训论文

下岗职工心态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岗职工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显著的转变,企业富余人员下岗问题日益凸现在我们面前。今年初,我们就此采取访谈和问卷形式,对下岗职工心态作了多层面解读。

下岗心态面面观

武义全县有一定规模的76家国有、集体企业现有职工10206人, 其中下岗职工1017人,占职工总数9.9%。调查中发现, 对下岗泰然处之的不到20%,80%的下岗职工认为自己下岗是个难以接受的事实。由此产生了下岗后种种心态:

等待观望。等待政府安置,这是很大一部分下岗职工的想法。在回答“现在是否有临时性工作”时,65%回答“否”,有的干脆回答“在家里嬉”。王某原是武义服装一厂财务会计,中专毕业,有助理会计师职称,95年下岗后一直在等待重新分配,有好几位个私老板邀请他去管理财务,但每次都被他谢绝了。直到今年初,武义服装一厂正式宣告破产,王某一下由下岗职工变成了失业人员,才如梦方醒,感慨“三年的时光白白浪费,太可惜了。”

急于求成。与等待观望者相反,有的职工下岗后,四外求职,甚至“病急乱投医”。受骗上当的有之;乱投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有之;解困不成反而雪上加霜。吴某原是某国营厂工人,下岗后跑了几个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天,他看到一份报纸上刊登的广告:购买一套2000多元的设备和交纳800元的技术转让费, 只要家中有十几平方米的场地和220伏的电源,就可以开一家方便面工厂。 每袋方便面成本仅需0.25元,市场上批发价是0.50元,盈利率是100%。 读完这则广告后,他怦然心动。他从家中存款里拿出几千元,买回一台家用方便面加工机,还赊了几百公斤面粉,按照对方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生产。结果生产出来的“方便面”还需烘干才能装袋,包装费用从哪里来?既无商标,又无生产厂家和条码的“方便面”是无法推向市场的,他只好将这些“方便面”送给亲戚朋友。他白忙了两个月,赔掉几千元,还守着“方便面生产机”犯愁。浮选厂下岗工人陶某,在传销还没有被禁止的那段时间,经朋友介绍,听了一次“日宝来福”的传销讲座,便东挪西借筹齐2万余钱,从“上线”那里买来一张“日宝来福”床垫, 做起传销生意来。结果忙乎了半年,一个“下线”也没搭上,亏了老本不说,至今尚为避债东躲西藏。吴某、陶某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而类似因心急上当受骗的事例在下岗失业职工中却并不少见。

怨天尤人。有怨政府的,认为下岗是由于政府领导不力造成的,政府要负主要责任,少数人采取集体上访、游行请愿甚至围困政府机关等过激行动。97年,武义信访局收到的上访信件中,反映企业下岗问题的占1/4。集体上访共32批(不重复统计),其中下岗人员集体上访占一半以上,有的上访职工甚至打出“不要自由要吃饭”,“不要自由要工作”的口号。有怨企业领导的,把自己下岗全部归罪于企业领导,要么痛骂企业领导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要么找企业领导胡搅蛮缠:“我不比别人差,为什么有人上岗却叫我下岗?”这样的人占相当一部分。此外,还有人怨家人,怨父母没有帮自己找个好工作,怨丈夫无能,不能帮助找到新岗位,怨孩子不争气,使自己花费精力太多影响了工作。

死要“面子”。有一位国有企业的老职工下岗后,仍每天坚持按时上下班,原因是怕老婆知道唠叨他,怕亲属知道耻笑他。武义就业管理处的负责同志介绍:“下岗职工到社会上谋职时,很不情愿说自己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而且很不愿意去干当保姆、看大门、发报纸、扫院子等活,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国有企业职工,哪能去干那些‘打工仔’的活。”我们对部分下岗职工作过调查,在回答“如果再就业,您希望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时,72%的人选择政府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选择集体和个体企业的分别为16%和12%。大多数人认为,工作单位是身份的标志。干个体户、临时工,那不是“工作”,那只是没有工作单位的人的选择。

沮丧沉沦。徐某是原武义机械厂职工,工作勤奋,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原先未下岗时,徐某除上班外,家务事也抢着干,夫妻和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下岗后,徐某就像换了一个人,早上常常睡到老婆上班,孩子上学还不起来,饭也时常忘了做,菜也时常懒得买,晚上还常常去朋友家打牌,家中常闹得不得安宁。徐某干脆来了个破罐子破摔,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干了。更有甚者,因工作、生活无着落,便丧失信念,走上偷窃、欺诈、卖淫、抢劫等犯罪道路。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李某,下岗后因打架斗殴多次被派出所拘留,后来因敲诈勒索、诈骗钱财被判五年徒刑。下岗女工张某,因参与卖淫多次被公安局收容。

下岗心态不良成分深层探源

企业下岗职工心态中不良成分的形成,究其原因,可谓缤纷繁杂。在这里,就其历史、社会、个人三个角度作粗略分析:

1、传统观念是下岗职工心态中不良成分滋生的历史根源。 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社会主义没有失业”的观念根深蒂固。90年代以前,中国的工人阶级均以中国不存在“失业”为自豪,社会主义怎么能够剥夺工人的劳动权利?一旦“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并逐步实施,在这种历史反差下,有些职工不能理解也无法理解“下岗”现象,于是冲冠一怒为“下岗”。二是传统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在以前,工作由国家统包统配,“服从组织安排”可谓是最佳的就业态度。使得职工对政府产生了过多的依赖性,此外,计划经济时代对职业不成文的高低贵贱之分,造成有的职工死要“面子”,“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认为只有在国企工作才有地位,不肯到集体和个私企业就业,不肯干擦皮鞋、当保姆、扫院子之类的“下贱”活。

2、 转型期社会的不成熟是下岗职工心态中不良成分的滋长的现实根源。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是造成下岗职工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一旦下岗,职工最担心的首先是生活保障,病了谁给治,老了谁给养?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的社会保障机制至今尚未给下岗职工一个满意的答复,这就使得部分职工急于求成,病急乱投医。此外,必须承认,部分企业领导在下岗分流时有亲疏之分,减员增效,减的是领导的“对头”,增的是领导的“心腹”。而政府解决下岗问题,也存在着执法不严现象。比如职工安置费不足部分本由财政支出,然而由于僧多粥少,财政根本不能依法补足,等等。严峻的现实使得许多下岗职工的心理天平失去了平衡。

3、从个人角度看,下岗职工心理的不成熟、 不稳定是心态中不良成分产生的主观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下岗职工,心态必然有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其心理、情绪和行为面临着痛苦的“磨合”,这个时期,其心理承受力相对要弱一些,情绪容易激动,容易误入歧途。适应能力强的下岗职工,下岗后能尽快通过心理和行为的自我调整,走出下岗带来的阴影,走向新的生活。然而许多职工,心理适应能力较弱,下岗后,社会角色变换了,心理角色却未能相应变换,用老眼光、旧方法看待和解决新问题,因此,一旦发现现实与自己想法相左,就会表现得惶恐不安,无法面对和承受这一挫折。

对策与建议

在下岗这种剧烈的震荡中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是正常的。然而,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尽快向积极的心态、观念转化。

1、抓好教育,增强抗“震”能力

要增强企业职工对下岗的抗“震”能力,首先要加强形势教育,讲清国有企业职工出现下岗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所产生的必然现象,讲清部分富余人员下岗是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迫切要求,讲清部分富余人员下岗是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需要,从而取得他们的理解、配合、支持。形势教育,可采取新闻媒体宣传、组织宣讲团深入企业宣讲、通过先培训企业政工人员再分头授课等多种形式。教育力求贴近实际,生动活泼,切忌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2、加强宣传,转变择业观念

转变择业观念是切实解决下岗问题的思想基础,“观念一转天地宽”,我们必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下岗职工树立新的择业观。着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职工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一是破除“进了国企门,就是国家人”的旧观念,树立“岗位靠竞争,生存靠自己”的新思想。二是破除“劳动分贵贱”的观念,彻底改变那种“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和“等、靠、要”的就业观念。三是破除只在本地就业的观念,树立“走出去,赚回来”的就业新观念。这一点对于经济相当落后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另外在工作中要突出典型引路,用成功事例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

3、雪中送炭,体现组织温暖

当“下岗”落到某个职工头上时,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对下岗职工的实际问题,决不能回避推诿,而是要雪中送炭,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心,切实消除和调整下岗人员心态中不良成分。送温暖要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比如,采取与下岗职工结对子,通过提供职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采取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兴办职工扶贫市场,建立再就业基金,等等。

4、依法办事,营造公平环境

无庸讳言,政府、企业在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过程中,存在下岗不公平、有好岗位招工不公开、下岗安置不依法等情况。须知公平是消除不满情绪的最好方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一碗水端平”,坚持依法办事、秉公办事。一是把法律、政策解释清楚、解释透彻,让广大企业职工心中有数,变成广大企业职工的自觉行动;二是对解决下岗、再就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做到公开、公正,让企业职工在公平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让下岗人员在公平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三是要加大监督力度,设立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标签:;  ;  ;  

下岗职工心态解读_心态培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