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王翠芳,张泽健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 山东威海 264203

摘要: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术中行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例,A组于臂丛上支麻醉,B组于臂丛中支麻醉,C组于臂丛下支麻醉,观察3组麻醉效果,记录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结果:B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与C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低于A组与C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给予患者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于臂丛中支麻醉时效果最佳,可快速起效,减少麻醉剂总用量,降低麻醉并发症。

关键词:B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

上肢手术为骨科常见手术,术中麻醉时主要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了将麻醉效果提升,麻醉操作在B超引导下进行,但在麻醉过程中,注射麻醉药物位置存在较大偏差时,会影响麻醉效果,需要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臂丛上支、中支及下支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时可选择的麻醉位置,本研究中研究了这三个位置的麻醉效果,以从中选择出最佳的麻醉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术中行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48例,均为上肢手术患者,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6.1±2.6)岁。纳入标准:患者神志清楚,可配合麻醉操作及手术操作,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正常,排除伴有神经系统疾病、对麻醉药物过敏、进针部位破损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B组和C组各16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中均接受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禁食禁水常规进行,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等进行严密监测,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对侧,将穿刺点充分暴露出来,消毒穿刺点部位皮肤后,于肌间沟处垂直放置B超探头,进行定位,在颈动脉外侧,B超探头可将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扫描到,由扫描结果可知,臂丛神经横断面为串珠状低回声区,穿刺点选定后,在B超直视下注射麻醉药物。A组患者于臂丛上支处麻醉,B组患者于臂丛中支处麻醉,C组患者于臂丛下支处麻醉,麻醉药物为0.6%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记录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

1.4效果判定

优秀:阻滞范围完善,麻醉后患者无痛感,术中安静,可顺利完成手术操作;良好:阻滞范围欠佳,麻醉后患者伴有痛感,但手术可完成;尚可:阻滞范围不佳,术中患者痛感较强,出现躁动、呻吟,要求麻醉加深,手术可勉强完成;失败:麻醉效果不理想,在其他麻醉方法辅助下完成手术[1]。麻醉效果记优良率。

1.5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 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B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与A组、C组相比,*P<0.05。

3.讨论

目前,骨科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进行上肢手术,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尤其是应用B超直视后,进一步的提升了麻醉有效率,减少了患者术中的痛苦程度,减少并发症[2]。在B超引导下,于肌间沟位置处进行麻醉穿刺,穿刺位置应尽量与肌间沟臂丛上支、中支或下支靠近,以能快速的发挥痛觉阻滞效果,减少麻醉剂的使用量,保证手术操作顺利进行[3]。通过B超的直视作用,可实时监控整个麻醉过程,但个体不同,解剖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麻醉药物的分布及扩散效果受到影响[4]。将麻醉药物小剂量、低浓度局部注入肌间沟附近时,可通畅的扩散麻醉药物。由本研究结果可知,臂丛中支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臂丛上支和臂丛下支,而且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剂用量也少于臂丛上支及下支,具有满意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麻醉位置选择为臂丛中支的效果最佳,可提升麻醉效果,缩短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麻醉剂总用量,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促使手术顺利完成,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文四成,陈潜沛,罗培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13(23):3878-3880.

[2]薛卫东,曹建设,郭安梅等.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定位臂丛神经分支行臂丛麻醉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2(02):272-274+308.

[3]陈振华,黄惠英,罗小贞.三种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观察[J].右江医学,2014,8(03):269-271.

[4]王俊喜.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5(02):192-193.

论文作者:王翠芳,张泽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2

标签:;  ;  ;  ;  ;  ;  ;  ;  

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王翠芳,张泽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