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夏油墨测试的本质_罗夏论文

罗夏油墨测试的本质_罗夏论文

罗夏墨迹测验的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迹论文,测验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罗夏测验自1921年问世后,即引起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界的极大兴趣,并被广泛应用。但关于罗夏测验的争议也最多。批评它的人认为它不具备心理测量学所要求的信度和效度,不能有效地预测行为。赞同它的人则认为它能探索人的深层心理,把握人的整体人格。争议的存在使人们难以对罗夏测验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妨碍了它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本文将结合有关研究,对罗夏测验存在的问题,它所涉及的心理机制,它的真正的性质及其理论和实用价值进行重新探讨。

一、罗夏测验存在的问题

对罗夏测验的批评主要来自坚持心理测量学观点的心理学家。严格地说,罗夏测验是不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缺乏解释者信度(注:Pervin:《人格心理学》,郑慧玲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98页。),即不同的测验者会从同一被试的罗夏测验结果中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测验者使用的标准不一致造成的。Rorschach在创立该测验的第二年即去世,他的后继者在他最初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各自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罗夏测验系统。 这些系统(或派别)主要有Beck 系统,Klopfer 系统,Piotrouski系统,Hertz系统和Rapaport系统(注: Exner: TheRorschach:a comprehensive system,1986,Vol.1,P.20.)。这五大系统除使用共同的刺激物——10张瑞士标准墨迹图版,保留了罗夏最初的基本记分方法外,其余在测验的实施、记分、解释上都根本不同,这就使得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第二,测验的实施者片面地坚持了精神分析的理论立场和基本方法。即仅仅使用投射的观点对罗夏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这是导致罗夏测验面临批评的主要原因。

Rorschach在创立本测验时,并未引入精神分析的观点。 受早期的智力、人格测验的影响,他一开始就试图将对该测验的解释建立在客观的量化标准之上。由此他发展出了一套测验记分系统,这就是最初的罗夏系统。该系统由三类符号组成:一类代表被试作出的反应所基于墨迹图的那个部分;另一类表明被试所报告的物体的主观印象特征;最后一类表示被试所报告的物体属于什么种类。Rorschach发现, 精神分裂症和非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记分结果是不同的,而且,不同人格类型和特质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记分结果。

Rorschach的早期追随者Beck和Hertz坚持了他的基本研究方向。但到1935年,Morgan和Marray创立了主题统觉测验(TAT),Morray 借助Freud 的投射理论论证了不明确的刺激情境能引发人的真实人格的投射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Frank完善了投射假说,并把使用10 张模糊图形作为刺激物的罗夏测验归入投射测验之列。投射概念的引入改变了罗夏测验的命运。四五十年代是精神分析运动盛行的时代,Frank 的投射假说的提出激起了对罗夏测验和TAT研究的广泛兴趣。 有关的研究急骤增长,罗夏测验的声誉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精神分析的观点在测验的解释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特征是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动力性和整体性,把人格视为个人独有的各种力量(如动机、驱欲、需求、冲突)交错而成的动力组织,它不象特质论那样通过定量地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而发现建构人格的一个个“砖块”,而是整体地给个人的人格一个定性的解释。在Frank的投射假说的影响下, 坚持精神分析观点的罗夏测验实施者假定被试的每一个反应都是他潜在人格的投射,而综合被试所有的反应则形成对他整体人格的认识。他们的另一个侧重点则是致力发现被试人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并假定最特异,与大多数人的回答偏离最远的反应最有意义(注:Pervin:《人格心理学》,郑慧玲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100页。)。 由于精神分析学家偏重于对独特的人格动力整体形成认识,而不同人的人格甚至同一个人的人格在不同时期的表现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使得我们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对其结论进行验证。我们也不能就人格的某一部分进行验证性研究,因为精神分析学家所谓的人格,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累加,而是一个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他们所谓的人格,或某种人格特征,不一定能被观察到,即与外显行为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正是测验实施者的这种基本观点和方法,将罗夏测验的研究工作引入了误区,招致了对罗夏测验的越来越多的批评。

二、对罗夏测验实质的重新探讨

Frank 是这样论述投射机制及投射测验的:“(建议采用)‘有弹性’的情境,或相当不具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刺激,于是我们就引发了个人私有世界的投射。因为他必须组织外界,解释事件,并对它作出有效的反应。更具体而言之,用投射法研究人格,就是将已设计好的或选择好的刺激情境呈现给受试,因为它(刺激情境)不具备预先设定的意义,故被试必须主观地组织它,并赋予它独特的、

私有的意义 (注:Pervin:《人格心理学》,郑慧玲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91页。)。”Frank 将投射假说用于罗夏测验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罗夏测验的刺激物——10张墨迹图是完全无组织、无结构的,因此,无论被试对它作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是对它赋予了独特的、私有的意义。正因为意义是被试主观地赋予的,其中就理所当然投射了被试真实的人格。据此可以推断,被试对每一张图版的每一个反应中都包含了投射。那么,事实是否真正如此呢?这首先要看墨迹图是否真是无组织的和模糊不清的,而很多研究否定了这一点。测验实施前,主试就通过测验的指导语向被试注入了这样一个观念,即被试要看的是墨迹图形,而非某种实物。当主试问“这可能是什么”时,绝大多数被试是根据图形的整体或部分与他记忆中的什么东西最为相似而作出反应的。而图形本身,也确实与现实中的某些事物有相似之处,这是被试反应的依据。资料显示,10张图版中的9张有常见回答,即1/3以上的被试都会作出的同一种回答,因此有理由相信,被试所报告的物体与相应的墨迹图形间确实相像。

Exner的实验也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 %Exner:The Rorschach:acomprehensive system,1986,Vol.1,P.37—39.),比如,60 %的正常成人将卡Ⅰ的墨迹整体视为蝙蝠,但若把图形染成彩色,则极少有人认为它是蝙蝠了,若删去原图的突出部DD34,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对其他图版的类似处理,得到的结果也是一致的。这些研究表明,大多数被试的反应是按照墨迹图的固有特征进行的,而不是完全根据想象,任意地赋予它“私有的”意义。因为对大多数正常人而言,与现实事物确有相似之处的图形已预先具备了某种意义。因此,罗夏测验与要求被试脱离刺激情境去编造故事的TAT 测验是根本不同的。 由此可以推断, Frank的投射假说不完全适用于罗夏测验。

那么,罗夏测验涉及了怎样的心理机制呢?Rorschach 本人在使用此测验时,并未运用投射的观点对其结果进行解释。在Rorschach 之前,泼墨游戏已在瑞士民间广为流行,Rorschach 自小就对此类游戏非常感兴趣,成为精神科医生后,他开始将墨迹图用于鉴别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并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记分系统。

Rorschach 的记分系统是和格式塔学派关于图形与知觉的研究分不开的,因此他最初将此测验称为“图形解释测验”。他认为被试的反应是在整合刺激图形引起的感知觉和已有记忆痕迹的基础上形成的。被试认识到图形虽与记忆中的事物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于是根据测验任务有意识地将图形或其部分识别为某种物体。

Rorschach从知觉和认知的角度解释测验所引起的心理机制, 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事实上,被试听了主试的指导语后,就试图将图形识别为某种事物。对大多数正常人,罗夏测验引发的是他们回忆、再认的认知加工过程。被试往往要经过一番分析比较,找出记忆中的哪些事物与墨迹图形最为相像,因此他们的大多数反应是与墨迹图形基本吻合的。与此相反,TAT 测验和语词联想测验则主要涉及了被试的自由联想过程。因此,Exner 在论述罗夏测验的实质时认为与之有关的心理过程乃是一个问题解决的任务完成过程< %Exner: TheRorschach: acomprehensive system,1986,Vol.1,P.29.)。 被试主要是根据经验从图中识别出某种他见过的物体,而非赋予图形以某种从被试人格中投射出的意义。

三、被试的反应过程及人格因素对被试反应的影响

既然罗夏测验引发的是被试的问题解决行为,那么,其人格和心理特征将如何在测验中体现出来呢?为此,必须对被试在测验中的反应过程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大量研究发现,不同的指导语会导致被试产生不同数量的反应。五大罗夏系统(使用不同的指导语)的平均反应数量分别是:Beck 系统31.2,Hertz系统32.9,Piotrouski系统33.8,Rapaport系统36.4 ,Klopfer 系统23.9 。 而综合罗夏系统则平均为22<%Exner: TheRorschach:a comprehensive system,1986,Vol.1,P31—35.)。不同指导语条件下的被试的反应为什么会差别如此之大? 为解决这个问题,Exner(1978)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选择了100名被试,实施测验时,10张图版每个呈现60秒,在每次呈现间隙让被试尽可能多地报告能看出的物体。结果被试看出的物体的总数,相当于正常测试条件下的3—5倍。而实验条件下形状质量为正的反应(即报告的物体的形状与墨迹图基本符合)占总反应数的百分比并不低于正常测试条件。这说明,在实验条件下被试报告的物体的数量虽然增多了,但反应仍大多是依据墨迹图的固有特征作出的。实验条件下被试反应的增多可以使我们确信,在不限制时间的正常测试条件下(上述实验是限制时间的),被试实际看到的物体应远远多于他所报告的,但为什么被试只报告了有限数量的物体呢?为明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从被试开始注视墨迹图到作出反应的过程划分为如下6个阶段:

1.视觉输入或对刺激野的视觉编码阶段。视觉信息的输入是一个非常快速的过程。Exner通过对被试扫描刺激野时的眼动记录发现, 被试只用0.5秒的时间就能将卡Ⅰ的全部区域审视一遍, 有的部分甚至被重复扫描。而看完象卡Ⅲ这样各部分彼此分离且不规则的图形也只用1.1秒的时间。但被试的反应时间(自测验开始到说出第一个反应)却长得多,如卡Ⅰ为5.79秒,卡Ⅲ为7.74秒,中间有很长的时间延搁。在这段时间延搁中,发生了如下复杂的过程。

2.对墨迹图整体或部分的识别。视觉信息输入后便贮存在短时记忆里,同时,被试会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记忆表象信息与之相比较,将墨迹图或其部分识别为某种物体。这是一个包括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双向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被试要对刺激野进行组织、筛选和重新组织。在这一阶段,被试可能形成了很多潜在反应,但并未报告出来。

3.通过对潜在反应的排序而放弃一些不恰当的回答。有些被试在看图时会自言自语“这部分像××,又像××,但更象××”,最后他报告了他认为最合适的物体,这种情况是典型的。这种现象反映了被试对所有测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在完成其他测验(考试或智力测验等)时,被试总希望答题能准确而有效,以便得到主试的良好评价。在这种测验定势的影响下,被试不会不考虑墨迹图的固有特征而任意报告物体。他会尽量根据图形作出较恰当的回答。这是一个比较、筛选的过程。

4.通过审察机制放弃一些回答。研究表明,在MMPI卡量表上得分高的受试,对罗夏测验的反应偏少。这是因为这些人由于对社会接受性的过多关心而放弃了许多可能“不受欢迎”的回答,过多地使用了审察机制。被放弃的潜在反应大多包含有关性、伤害及暴力等的内容。态度和蔼。

5.人格类型或特质影响被试选择不同种类的反应。人格类型或特质指人的有代表性的、长期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他应付事件、解决问题的操作中体现出来。由于罗夏测验是一个问题解决的任务完成过程,被试面临这一刺激情境时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就必然受其人格特征的影响。这就使得被试在完成测验时无意识地选择特定的潜在反应而舍弃另一些潜在反应。因此,对被试反应的记分中也就包含了被试人格类型或特质的信息。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综合罗夏系统中有关人格特质的记分都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如Exner发现, 涉及稳定的人格特质的罗夏测验记分间隔一年和三年的重测信度都是非常理想的(注:Exner:The Rorschach:a comprehensive system,1986,Vol.1,PP.45—47.)。这种一致性不是指具体某个反应的前后一致,而是指总记分的前后一致。

6.心理状态影响被试对反应的选择。一般而言,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的,但一些偶然的因素,如欲求与情绪、应激与冲突等心理状态性特征也能暂时改变人的行为。罗夏测验的结果也会受被试暂时心理状态的影响。这在一些重测不稳定的罗夏测验指标上表现较为明显。

以上6个阶段的划分为科学地认识罗夏测验奠定了基础, 也为罗夏测验在人格研究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四、罗夏测验中的投射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罗夏测验的过程主要是一个图形识别的问题解决过程。那么,投射会不会发生呢?判断被试的反应中是否有投射发生,要看反应与墨迹图形相应部位的相符程度。实际上,主试的指导语、墨迹图的固有特性(形状、颜色、阴影及各部分的关系)、以往形成的测验定势等都对被试的反应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被试先是形成多个潜在反应,然后经过筛选作出自己满意的回答,这就使得罗夏测验具备了一些客观测验的性质。这类反应一般不会超出墨迹图的固有特征,因此投射是不会发生的。但罗夏测验又不同于客观测验,因为图中许多部分的结构是相当模糊的,为被试主观地赋予它独特的、“私有的”意义提供了可能性;另外,测验也不限于仅要求被试报告一些物体,还鼓励他(尽管不是明确地)对物体进行进一步的联想,这就为投射开了方便之门。从这一点上看,罗夏测验又在一定程度上类似TAT测验。 所以,在测验中投射是有可能发生的。对大多数正常人而言,投射仅仅是一个伴生的心理过程,其出现并不是普遍的。

判断被试的反应中是否包含了投射要依据以下两点:1.被试的反应是否歪曲了墨迹图形。这表现为测验记录中形状质量为负的记分(即对墨迹图歪曲的、任意的反应,记分为“—”)。这一类回答中的事物与图形不符合。其发生是由于知觉或形成概念时的认知错误,或由于先占观念的干扰。几乎所有的被试都会作出负反应,但其未必都有投射。只有那些因先占观念的存在而引起的负反应,才可以认为包含了投射。为避免滥用投射假说,综合罗夏系统规定了如下较为保守的原则:只有包含相同内容的负反应重复出现,且被试不存在认知上的问题(如精神分裂症)时,投射才有解释性意义。如,有严重驱体疾病的病人反应中有很多与X光片和解剖学概念有关的内容, 这些内容表达了他们对躯体的先占观念,投射了他们的情感和态度。2.对反应的修饰中是否加进了主观的、脱离墨迹图固有特征的意义。这主要发生在询问阶段,即在报告物体之后,在主试要求下被试对所作反应的进一步的说明。投射多在这一过程中发生。询问中,不同被试对同一反应内容描述的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卡Ⅰ,最简单最常见的回答是“蝙蝠”,但接着被试会对它作进一步说明,如“这是个飞翔的蝙蝠”,“这是个死亡了的蝙蝠”这些修饰有的是基于墨迹图的固有特性,有的则完全出于被试的想象,加进了主观的意义,这些反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投射信息。

尽管罗夏测验为投射开了方便之门,但在应用投射假说时必须慎重,许多似乎包含了投射的反应中却未必有投射发生。如对卡Ⅰ的D1,最常见的反应是“两个人”,因图形的轮廓很容易使人产生运动联想(即两个人在干什么),若被试报告的是有形的运动(主动运动,如洗衣服、抬东西等)则不应认为此类运动反应中有投射,因为这是由图形的固有特征引起的。若是无形的运动(即被动运动,如两个人互相仇视,或在含情脉脉相望等),则有理由认为其中包含了投射,因为图形本身并不能提供此类运动的线索。

Exner认为,尽管某些反应中包含了投射, 但只有当投射的主题(如仇恨、悲观、友爱、和平等)反复出现时,才能得出实质性的结论。在综合罗夏系统中,有些记分是专门用于包含投射内容的反应的, 如COP、AG、MOR、CP等,若被试的有关记分高于常模,才能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罗夏测验有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但心理学界一直未停止对它的研究。因为它能提供被试未经伪装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的信息,这是其他心理测验无法提供的。因此,罗夏测验在心理测量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证明,罗夏测验激发了被试有意的和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涉及了被试在解决问题、应付事件时的更普遍的心理过程,引发了被试潜在人格的投射。因此,罗夏测验的结果不仅象传统上认为的那样反映了被试的心理动力学特征,也能反映结构性的人格特征;既能揭示长期的稳定的人格因素,也能反映生活压力和病理因素造成的短暂的或持久的心理状态性特征。它为我们了解被试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因此,它在人格心理和病理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都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标签:;  ;  ;  ;  

罗夏油墨测试的本质_罗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