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论文_闫小红

闫小红 (庆阳市人民医院妇科 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300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所需要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少,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意义,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子宫肌瘤 腹腔镜下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64-01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30~50岁的中年女性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其临床发病率高达26.4%[1]。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对患者实施开腹手术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是由于手术会造成较大创口,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部分耐受性差的患者无法坚持手术完成,给治疗带来了困难[2]。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30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别实施腹腔镜下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300例,年龄分布为29~54岁,平均年龄为44.5±3.2岁,术前对患者进行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共计有106例单发性肌瘤,48例多发性肌瘤,87例肌壁间肌瘤及59例浆膜下肌瘤。其中7例患者存在既往盆腔手术史,12例患者月经不正常,经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常规消毒后进行开腹操作,进入腹腔后对腹腔情况进行探查,剔除肌瘤后对瘤腔进行缝合,然后逐层缝合腹腔。实验组:行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进行常规消毒后取膀胱截石位,按照四孔法进行穿刺入腹,在内视镜的辅助下观察腹腔是否存在粘连及其他异常,同时对子宫肌瘤的数目、尺寸及位置进行检查。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将最明显的肌瘤突出部位切开,将穿刺针刺入子宫肌层,将10U垂体后

叶素注入病灶附近,使用单极电凝将肌瘤表面假包膜切开直至肌瘤体,将瘤体牵引出并将假包膜分离开,分离时使用电凝进行止血并将肌瘤切开后分次取出。缝合肌层并将瘤腔关闭,对腹腔进行清洗并进行切口缝合。浆膜下肌瘤剔除术:对于瘤蒂较细的肌瘤,使用电凝将瘤蒂直接切断并摘除瘤体,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对于瘤蒂较粗的肌瘤,将假包膜切开然后将瘤体牵拉出后使用0号可吸收线进行8字缝合。将两组患者的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然后给予花怒着3d抗生素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排气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对两组资料比较进行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表现见表1。由表中可知,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均为发生切口感染,其中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伤口脂肪液化,造成伤口延期愈合,实验组3例患者术后出现双肩酸痛,3d后自行消失,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 1 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数据对比结果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女性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有效帮户患者的生育能力,称为理想的治疗方案[3]。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视野好,操作简便,技术难度小的特点,一度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但是研究显示,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会对腹腔造成较大创口,术中出血量较多,同时由于会对患者盆腔内环境造成感染,术后感染几率较大。本次研究中,术后对所有患者实施抗生素防感染,术后无1例患者有切口感染发生。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在开腹手术的基础上发展的,手术仅需较小切口,同时由于对患者腹腔内环境的干扰较小,因此患者术后愈合较好,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109.4±35.4ml)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135.6±43.7ml),且由于腹腔镜手术所需创口较小,降低了对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18.4±3.2h)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33.6±6.8h)。

部分研究显示,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患者的肌瘤直径与数量会对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效果造成影响[4],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在术中进行正确的层次分离,在对肌瘤进行剥离时,首先进行电凝止血,然后将其切断,同时通过在剔除肌瘤前通过注入垂体后叶素有效的减少了术中出血。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所需要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少,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意义,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颖杰,舒明炎.实用妇产科新型手术图解[M].广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38-243.

[2]夏恩兰.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4,19(1): 9-11.

[3]冯凤芝,冷金花,郎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 : 65-67.

[4]汪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0,31(9) : 81-82.

论文作者:闫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论文_闫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