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流失的调查与思考_土地类型论文

对耕地流失的调查及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耕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耕地,耕地的增减又反过来影响着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虽然我国仅靠占世界总耕地面积6.4%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总人口,但我国的人地矛盾一直非常突出。由于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每一寸耕地已是当务之急。然而,大量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耕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这一趋势,必将引起粮食总产量的锐减,将关系到十多亿中国人的生存问题,也必将关系到国家存亡问题。带着几份忧虑和焦灼,利用假期,我们对浙、苏、皖、豫四省的若干县乡近几年的耕地变动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发现了许多问题。

一、惊人的耕地流失现状

浙江省桐乡市,近几年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随着耕地流失而出现的人地矛盾日益明显。1980年,全市人口为585152人,每一农业人口的平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到1988年为人均0.077公顷,而至1993年猛减到人均0.063公顷,与此同时,这两年的人口分别增加到612456人和637840人。从1980年到1993年的十几年间,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减少0.017公顷。不言而喻,人口在逐年增多,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见表1)。

表1 1980-1993年桐乡市历年耕地面积一览 (公顷)

上述统计表明,桐乡市的耕地逐年以133.33公顷以上的速度在递减,最多的是1985年,减少524.73公顷。1992年和1993年,耕地的净减数量有增长的迹象,分别为368.73公顷和395.87公顷。

安徽省当涂县,是安徽经济比较富裕的一个县,而该县的经济发展依然与土地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该县大公圩区的塘南、马桥、乌溪等乡镇以水产养殖而遐迩闻名,靠发展多种经济致富无可非议,然而这些乡镇的水产养殖却是以大量耕地毁坏为代价的。在这些乡镇,大量平坦耕地被开挖成水塘,本是粮仓的该地区,现在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表2是马桥乡三元行政村各自然村1994年土地流失的情况,表中的土地流失数,主要是养殖螃蟹而开挖成水塘的耕地数。

表2 马桥乡三元行政村各自然村耕地情况一览 (公顷)

江苏省江宁县,我们一行沿着205国道调查访问,出了南京市雨花区的沙洲开发区,展现在眼前的便是江宁县在该国道唯有的两个乡镇的乡级开发区,规模浩大,排场阔气,轰轰烈烈。先是江宁镇经济开发区,接着便是铜井乡经济开发区,占地都在千亩以上,而这些占地全都是坦荡无垠的肥沃耕地。访查中我们还了解到,计议中的牧龙经济开发区正在紧锣密鼓中筹备着。据知情人透露,江宁县的开发区远远不止上述已圈地的两个和计议中的一个,还有诸如东山镇等数个开发区。开发区成片圈占耕地超过其他形式的土地流失,其规模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类似这样的开发区,在全国,又岂止是一两个江宁县的问题呢?

河南省固始县,人均耕地占有量1979年为0.1公顷,而到了1993年则下降为人均0.06公顷,耕地在15年中净减了4125.93公顷,年均281.07公顷(见表3)。

表3 固始县1979-1993年耕地面积 (公顷)

从表3可以看出该县耕地面积减少有如下特点:(1)总体来讲,与全国各县市一样,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呈递减趋势。(2)耕地减少可分为几个阶段:1979-1983年每年平均减少49.73公顷,减少率为0.05%;1984-1988年年均减少达338.33公顷,减少率为0.33%;1989-1993年年均减少为468.8公顷,减少率为0.49%。(3)耕地减少逐年越来越大的情况,已经造成了一定后果。1984年该县人均粮食产量为450公斤,而到1993年则只达370公斤,并且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递减趋势还在加强。

二、耕地流失的类型及原因

不论是沿海的江浙,还是内陆的皖豫,耕地流失的类型大同小异。下面以浙江省桐乡市、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分别说明。

通过对桐乡市调查发现,其耕地流失趋势存在以下几种类型,即兴修水利工程占地、国家基建占地、乡村基建占地(含开发区占地)、改林占地、改桑茶果园占地、挖鱼塘占地以及其他各种占地。表4为1985年至1993年历年各种类型的占地数。

表4 桐乡市1985-1993年历年各种类型的占地数 (公顷)

表4资料显示,除1988年到1990年连续三年的改桑茶果园数据高于乡村基建占地外,其他年份均是乡村基建占地占去了每年减少耕地的大部分。结合桐乡市的实际情况,蚕桑业是农村主要的副业,因此在改为桑、茶、果园的耕地中,桑地占去了最大数额,如1990年改为桑茶果园的耕地为127.13公顷,约占98.4%。从1992年和1993年两年耕地减少情况看,乡村基建占地呈明显上升趋势。1992年乡村基建占地项目如下:农户建房21.87公顷,农村道路38.93公顷,乡镇企业106.87公顷;1993年各项目如次:乡村兴修水利占地2.47公顷,农户建房7.47公顷,农村道路43.93公顷,乡镇企业144.53公顷。非常明显的是,乡镇企业占去这一耕地减少数的大部。这是由于近年来该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发区勃勃圈地所致。

固始县,前面提到该县在1979至1993年的15年中耕地减少4万多公顷,而这4万多公顷耕地的流失大致也不外乎这几种类型:国家基建占地、乡村基建占地、林牧渔副业占地、农民建房占地及其他占地。(1)国家、集体对耕地的占用,包括国家、集体的道路建设,水库河渠的修建治理,各级开发区的占地及城镇扩建占地等等。据统计,1990年国家基建占用耕地57.6公顷,占该年度耕地流失总数的18%;1991年分别上升为706.2公顷和73%,为历年最高;而1993年则分别为90公顷及45%,总平均这几年国家基建占用耕地比例高达45%强。乡镇企业作为集体基建占用的耕地,情况也很严重。1990年,乡村基建占用耕地93.67公顷,占该年度耕地减少总数的29%,1993年则上升到76公顷和38%。乡村基建占地主要有二:一是乡镇企业、工厂的占地,二是乡镇集贸市场及集镇扩建占地。(2)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自1982年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建新房热潮,而在建房热的背后却是大片耕地的被占用。1990年,农民建房占地13.33公顷,占该年度耕地减少总量的4%,就我们所知,这还是一个被大大缩小了的数字,而且近几年占地建房热依旧热浪滚滚。(3)林牧渔副业占用耕地。近年来,由于农副产品的价格始终处于上涨的势头,耕地相当一部分被林牧渔副占用,1990年,该县林牧渔副业占用耕地134.73公顷,占该年度耕地减少总数的40%,近两年,这种趋势依旧在增加。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耕地流失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国家集体基建的占地,其次是开发区的圈地占地,再次是林牧渔等副业的占地,另加其他一些方式的占地,而这其中占地规模过大而又非必不可少的当数开发区占地和林牧渔等副业的占地。

从上面对耕地流失类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前耕地流失的原因,主要有:(1)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日渐受价值规律影响,用地向商品化方向发展,由过去的计划指导趋向市场指导。在桐乡市的调查发现,截至1992年的前5年间,耕地逐年减少,年均减少453.33公顷,经济效益较高的桑园发展较快,年均增加近246.67公顷,小桑苗、杭白菊等经济作物也在发展。在当涂县,由于近年螃蟹行情看好,一斤螃蟹卖到百余元,一时间挖田养蟹成风,而且此风正愈刮愈猛。在固始县,这种情况也很严重,旱地不再种小麦,而是种上红麻,栽上桑树,改成菜园、花圃、果园;水田不再是单一的水稻作物,而改成藕田、挖成鱼塘,养殖鱼苗。将耕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改成多种副业全上,从经济学角度和求富的心理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应该提倡的,只是这样一来,有限的耕地又被挤占去相当一部分,这不能不影响到粮食的总产量。实在想象不出,当有一天,我们人人手持大把钞票,而买不到粮食的可怕情景。(2)一些地方领导者好大喜功,铺过大的基建摊子,圈太大的开发区用地,他们不思更好地挖掘耕地的潜力,反而追求开发区的“短平快”,结果在全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圈而不开”的开发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沿海的江浙、内陆的皖豫有数不清的开发区,而且开发区类型甚多,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乡镇级的甚至村级的。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沿海县市接近乡乡镇镇皆有开发区。经过充分论证,上马一些有利可盈的开发区应该是件好事,可现实中的一轰而上、“圈而不开”,以致造成大批量耕地的流失,是十分令人痛心的。(3)非合理性、非计划性及非法制化地使用土地是导致耕地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调查中普遍发现,近些年来,农村用地的法制化管理趋向淡薄,乱占、乱垦现象十分严重,这尤其表现在农民建房占地和乡镇企业建设占地上。针对眼下农村建房热,虽然各级政府已制定了许多关于新宅基地建设的管理条例,但现实中不是农民不知道,就是执行不力,以致近些年来在广阔原野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房似布满天空的星星,造成耕地被分割被乱占的现象愈发严重。在无计划的建房热的同时,乡镇企业建设用地的非规范化,也同样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流失。

三、耕地流失的消极后果及其思考

(一)耕地的流失,直接导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减少,从而使我国的粮食供给危机四伏 各种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在198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这些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并有下降趋势。一方面我国总人口数在增加,另一方面粮食总量却在减少,这就势必影响到人均占有量的增减,耕地的流失,必将使我国的粮食供给危机四伏。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已经发现,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桐乡、江宁、当涂等县市,近年来供给国家及调往外地的粮食数量已下降到了历史的最底点,在当涂县的部分原盛产粮食的乡镇,甚至出现了买粮难的问题,粮食价格居高不下,高于城市水平。桐乡市位于历史上有名的“苏湖熟、天下足”的产粮地区,近几年耕地的大量流失,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粮食的总产量,继1984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409279吨之后,以后几年长期徘徊不前,其中1993年降到了近几年的最低点273079吨,十分令人担忧。盛产粮食的地区姑且如此,全国可见一斑。

(二)耕地的流失,导致农业经济中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的失衡,势必危害农业经济基础,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不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地步,耕地以种粮为主的观念却是永远不能改变的。而目前,耕地的流失及部分耕地被没完没了地用来发展林牧副渔等业,这终将导致农业经济中各业发展的失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全局,当农业经济基础出现失衡并发生动摇时,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必将随之摇摆。因而,耕地流失长期得不到扼制,危害将非常巨大。

(三)耕地的流失,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将引起社会的动荡 本来中国的人地矛盾就很突出,而现在大批耕地的流失,又游移出了一个不小的无地可耕的“悠闲群”,他们离开土地后,又没有一份称心的工作,他们便三五成群、昼伏夜行、偷窃扒拿,弄得本来清静的乡村不再太平,给那些依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这个“悠闲群”中的一部分又来到城市,拉帮结派,团伙作案,给城市治安带来了极大麻烦。还有,近年来耕地的大批量流失,这个“悠闲群”队伍还在壮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农民没有土地可耕而又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时,他会做什么?近年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正是耕地流失的后果。

(四)耕地的流失,使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走进了误区,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不利于社会主义长远建设 非规范化的耕地流失,使那些率先化耕为林、化耕为渔的农民富了起来,这部分人的致富虽然表明了他们有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但更大程度上却表明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善于投机与胆大冒险。这部分人对平静乡村的冲击很大,人们纷纷争相效仿,什么国家定购征购粮,什么国家计划政策等等全置之脑后,唯利是图。正像有的农民所说:“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只要我能赚到钱就好。”他们不再顾及政府的计划,双眼大睁寻觅政策的空隙处,并进而引发好逸恶劳、急功近利思想行为的出现。在农民中较流行的这段话就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官靠后台,发财靠胡来,读书没有用,辛苦不发财。”现状表明,如果还不有计划地利用耕地,控制耕地流失,引导农民走稳妥的致富之路,不让农民以切身利益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农民将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失去信心,这将严重地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流失及其原因,并考虑耕地流失的消极后果,我们的思考对策如下:

1.树立“土地意识”,加快并完善土地立法,依法管理、利用土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即或可以说成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了土地而斗争的历史,就是在这块平实的土地上,曾演绎出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当人民世代苦苦追寻的土地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土地却又遭受到了如此惊人的浪费,尤其是当前,一方面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形势喜人,另一方面农村耕地逐年减少,乱垦、乱开发、乱占耕地现象日趋严重,原来被农民视如生命的土地现在竟被当作发家致富的包袱,个中原因实在令人深思。1986年国家成立国土管理局并法定每年“6.25”为土地日,省、县、乡(镇)各级政府都设有土地管理局(所),以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然而由于宣传不力,执法不严,土地大规模流失,并未得到遏制,以至到1993年8月,国际土壤信息中心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把中国同印度、巴西、中美洲国家等列为全世界生产用地损失最严重的地区。在今天此种时刻,加强舆论宣传、树立全民“土地意识”尤为必要,让全民树立起土地是宝、无地不活、珍惜每一寸土地就像珍惜每一个人的生命一样的土地思想观,从脑海最深处再度唤起全民对土地的浓厚感情。同时,土地已经立法的要严肃执行,尚未立法的要尽快立法,以完善土地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法制化的手段来管理、利用土地,任何人(包括一些领导者)都不得越土地法律之雷池半步!

2.政府要增加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挖掘农业潜力,推动农业走科技兴农、生化兴农之路。近些年来,耕地流失之浪潮蓬勃高涨,某种程度上是与农业负担的过重联系在一起的。农民辛勤劳作,一年下来却入不敷出,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而冷了许多农民的心,他们能办厂的办厂,能改种的改种,能外出的就弃耕,整个土地的利用呈现一种全然的无序性。因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实在在地减轻农民的负担,就尤为必要。在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使农业真正走出以手工工具劳动为主的落后、劳累境况。当今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农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而要把这个潜力挖掘出来,离不开政府的科技、资金推动,离开科技兴农、生化兴农之路,是绝对不可能的。今天,从防止耕地流失的视角考虑,政府加强对农业的科研投入与资金投入,就显得极其重要。

3.充分利用土地,加强政策引导,协调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与工业、商业及农林牧副渔等业之间的关系。勿庸讳言,对必要的耕地流失,我们并不吝啬心疼,像交通状况的改善拓宽、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等。但由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星球上,因而,我们只能充分利用每寸土地,让每寸土地发挥出它的最大潜力。中国的经济虽然近些年有长足发展,但我们并未走出农业国的行列,故而,无农不稳的思想一点也不能动摇。我们为耕地的流失而忧心忡忡,某种程度上正是为无农不稳而造势。在有限的耕地上,既要解决人的吃饭问题,又要解决人的富裕问题,确实难度不小,因此,如何协调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与工业、商业及农林牧副渔业等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尤其是政府部门)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既要解决12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让12亿人富起来,既要保证粮棉供应,又要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这就涉及到土地利用的问题。在今天市场经济下,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各业的政策引导,固然要遏制耕地的流失,但更要对各业进行总体调节,使每寸土地都变成了宝库,使农、工、商、副各业同步前进,协调发展。其实,在今天,盲目发展副业,化农为副,一些人已经尝到了苦果。在保证粮棉基本供给之后,协调地有计划地发展林牧渔副各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切实可行的,但我们坚决反对盲目毁田而化农为林牧渔副等业。

标签:;  ;  ;  ;  ;  ;  

耕地流失的调查与思考_土地类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