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地标建筑设计研究——以新疆昌吉文博中心设计为例论文_陈琦

【摘 要】在国家一路一带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以及产业的大量导入,让西部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化建筑的开发建设。众所周知,西部地区民族构成多样,历史渊源复杂,地理地貌独特,如何设计一个符合西部民族地区气质的文化地标,让各方面都能满意又不产生太大争议,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设计课题。

【关键词】博物馆;设计立意;地域文脉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6-0049-03

1.项目背景

昌吉市,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乌昌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昌吉”地名的称呼始于元代, “昌吉”是由蒙古语“仰吉”转化而来的,历史上为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边疆城市。现今昌吉市居住着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32个民族。昌吉市在距老城区约十公里的空地上建设一座新城,新城核心区域的规划包括市政府,中央公园,体育馆,文博中心,恐龙馆,图书馆等一系列公共建筑群。

2012年年底,本人有幸接受到昌吉文广局的设计竞赛邀请,参与昌吉市文博中心项目的设计竞赛。接受竞赛后的第一次基地考察,是本人第一次来到新疆。

2.项目概况

昌吉市文博中心位于昌吉市新区南部的核心地块,项目占地50.52亩,拟建总建筑面积1995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397平方米,地下3560平方米,地上面积中博物馆面积10366平方米,档案馆与城建档案馆6031平方米。

基地东面紧邻新区中央公园和滨湖河生态景观带,为项目建设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区位优势明显,西临城市快速路世纪大道,地段优越交通方便,作为昌吉市未来的文化名片,文博中心的地位不言而喻,必将成为崭新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拟建场地地形平坦,相对高差不大,所属地貌单元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地层由第四系冲洪积物组成。

3.设计立意的思考

拿到项目后,首先找出国内外类似规模的博物馆仔细研究一遍,纵观现代成功的博物馆设计案例,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设计特色:①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再现:建筑设计从不同层面体现昌吉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将建筑扎根于城市文脉,共生共荣。②丰富、流动的观览体验:通过巧妙的空间梳理和流线设计,突破传统的封闭式布局,营造丰富愉悦的观览体验。③与城市文脉的良性互动:通过丰富的场地和环境设计,创造宜人的户外活动场所,将建筑、场地、城市景观合理整合整合,度身定造适合于本场地的最优化建筑布局。④注重绿色生态和低碳环保:以多样的方式和设计手法,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融合入博物馆的设计中。

在这样的策略框架下,如何去寻找设计立意的切入点,成为了设计成败的关键。结合各类参考资料对新疆的了解,寻找新疆的名片:沙丘、天山、葡萄架、夯土民居、多民族共存的形象等各类可能的元素符号一起浮现在眼前,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既能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又不至于被框在某个方面无法全面展示,这是设计之初痛苦纠结的难点。

由于昌吉多民族混居的特性,从某一特定民族的符号或特征去寻找设计立意未必合理,容易引起争议。另外,设计立意也不能教条地以建筑师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先入为主地设定,需要在城市里多走、多看,充分感受当地的人文,风土,看看当地的特色建筑。还要多问多聊,听取领导、专家、当地居民的看法,到底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设计风格能最好地代表这个城市,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纷繁复杂、片段化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最后找到一个能综合平衡各方面诉求的设计立意。

在以上两方面汇总的各类信息,最后归纳出来的精要就是“大美新疆,大气昌吉”——以一种相对抽象的意象去提炼昌吉的地域文脉特征,同时辅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建构原则去诠释这样的设计立意,力求达到不同的人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既有当地民居的影子,又隐约有葡萄架,有回族图腾,有巍巍天山的意象,任何一点都不讲的太具象太透,但归根结底必须符合一点:一看就是新疆的建筑。

设计立意:文化磐石,精神绿洲

(1)理念提取

设计从昌吉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人文性格中汲取灵感。苍茫的天空,辽阔的戈壁,造就了昌吉人民坚硬的骨胆。建筑形体有如一组新疆地貌所特有的坚朗磐石,棱角分明、刚劲有力,是昌吉人民坚韧进取的精神面貌和硬朗体魄的象征,也是新疆几千年文化底蕴的积淀。各磐石之间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庭院,象征昌吉人民热爱生活,克服自然的阻碍,在荒漠中营造出一片美丽的家园,用知识和文化建设新的精神绿洲。

(2)形体塑造

文博中心作为城市文化的名片,力求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新疆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文明以及传统建筑特色。建筑各体块分合有致,有新疆传统民居建筑群的意象,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切割的形体,起伏的天际线,大气而雄浑, 与苍茫大地,巍巍天山相得益彰,彰显地域特色; 精巧排布的石材砌筑构造,则是对当地传统砖雕文化的现代演绎,也是对民间工艺文明的回应。此外,结合玻璃顶棚和外立面的遮阳构件而独创的细部设计,则是对昌吉地区回族传统文化图腾的一些提炼。

4.总体布局

文博中心将文博馆,档案馆和城建档案馆三大功能整合在一个建筑内。总体设计根据基地的特点展开。由于场地的面积相对比较大,设计力求避免过于紧凑的布局,而以相对舒展的形态与场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三大块功能分合有致,之间通过立体的观景平台联系为一体。博物馆位于南侧,通过南公园西路方向的入口广场进入。档案馆和城建档案馆则共用北侧出入口,车行交通及后勤流线主要布置于基地西侧,东侧对着公园的景观面则完全放开作为人行广场及室外活动场地, 合理的布置使各部分人流互不干扰,人车分行,舒适便捷。

西侧对应城市快速道路,采用完整连续的建筑立面形象,与周边建筑共同形成连续而大气的城市界面; 东侧面向风景优美的城市中心绿地, 则采用相对发散的布局, 形成多重观景面和开放的观景平台,同时结合室外展场的布置, 将城市景色与建筑形体相互渗透, 最大化地借景,融合。日后的城市公园可以和文博中心的室外展场联系一体, 共同举办主题户外文化活动,提升了文博中心的活力与市民参与度, 使之更好地与城市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4.1 内部空间及参观流线:

博物馆的展厅主要位于建筑的一层和二层,文物库房位于地下一层,办公及辅助用房位于一层的内侧。 有独立的货梯将库房与各层展厅以及职员办公部分联系到一起,使公众流线、员工流线、藏品流线相对独立,不交叉干扰,便于管理和使用。

博物馆以中庭为核心,通过连续而富有变化的流线将不同的展厅与公共空间联成一个起伏变化的流动空间,仿佛置身于艺术之河,富于诗意。参观流线设计融合立体空间概念,环绕中庭逐层参观,避免流线的重复博物馆二层出口与屋顶庭院相结合,穿过优雅的平台到达室外展场,参观者拾级而下,观看公园美景的同时沉浸于艺术的海洋之中。

此外,博物馆每一层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临时展厅和开放式活动布展区域,可以结合展览主题举行一些互动式的活动,提升日后布展的灵活性和使用效率。中庭一侧的景观边庭则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设计, 将观景区域与休息区域合理整合, 也是一项人性化设计措施.

5.生态景观设计

昌吉文博中心的总图设计时,在合理组织交通的同时也注重考虑了室外环境空间的设计,以优化建筑周边氛围并提高建筑自身品质。

生态化原则:尊重所在区域的自然及人工环境,创造一种在生态设计引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景观与生态设计。

(1)景观渗透:建筑设计中将景观庭院、立体绿化平台穿插入公共空间,形成相互渗透的景观视线。入口门厅与中庭上下渗透,形成开门见景,室内外一体化的视觉效果。

(2)多层次的绿化体系:文博中心东侧部分绿化采用抬起的草坡形式,与建筑体量相结合,形成不同于一般平面绿化的立体效果。基地内绿化结合富有变化的硬质铺地和植物点缀,突出自然而整体的效果。

6.结语

昌吉文博中心于2014年落成,2015年初开幕,这是昌吉新城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地标,这里陆续承接了各类展览及庆典活动,接待了新疆以及全国的各类参观人群,总体反响还是比较欣慰,基本都觉得这是一座非常有昌吉地方特色的现代博物馆,比较贴近设计的原始本意。

崭新的昌吉文博中心终于屹立于昌吉这座欣欣向荣的西部现代化新城,这是昌吉地区所独有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现代化建筑,有历史文化的底蕴,又有本土特色的建筑造型,有现代化的观览设计,又有另人振奋的形体冲击力。她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一景,成为昌吉,新疆乃至整个西部文化建设的重要地标。

论文作者:陈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6

标签:;  ;  ;  ;  ;  ;  ;  ;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地标建筑设计研究——以新疆昌吉文博中心设计为例论文_陈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