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教学《那个星期天》为例论文_李佳忆

摘要: 《那个星期天》以儿童的角度来叙事,结构随性轻松,文字浅显易懂。教学时,可以通过指导欣赏简单的叙事形式,品味浅显生动的语言特色,感受文章细微真挚的感情道理,以此训练学生的文章概括能力,语言品析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记叙形式 语言特色 感情道理

《那个星期天》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没有极其精妙的结构,华丽的辞藻,跳跃的情节,复杂的视角……相反,其内容简单,浅显易懂,从儿童的视角进行记叙,富有童真童趣,真实地反映出孩子一场难忘的盼望经历。这真是应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句!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文章的美。

一、 欣赏简单随性的记叙形式

课文的行文看似闲散自由,其实不难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因此,在教学时不妨依据时间,采取要点概括式,引导学生选择性梳理与概括。比如,我会设置表格,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表格,完整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

(一)速度课文,结合文章填空。

整体感知课文环节,运用表格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文章的脉络。再以填空补充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对应标志性的词句,从而提炼出关键信息。这种训练方式,既让学生有了最初的阅读体验,又能有目的性地筛选课文信息,从而获得关键词句。

二、品味浅显生动的语言特色

课文的语言朴素生活细腻,在看似浅显易懂的文字下是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平静的故事背后有最让人惊叹的情感。读这篇课文时,犹如在听一位天真的孩提平静地陈述“那个星期天”发生的一切,但在我们心里却激起了千万层情感的浪花。教学时,我采用朗读品鉴、想象补充、角色模仿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细读文章,品味语言的朴素感与生动感。例如这段文字的语言教学: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从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基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他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在教学这段文字时,我采用朗读品鉴和想象补充的方法。先让学生批注朗读时应主要的重音和停顿,指导示范朗读的抑扬顿挫。如一些动词和限制词的重读“踏着”“看着”“蹲在”“拨弄”“就我一个”“坐在”“想象”等等。如停顿:“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和老师反复地朗读琢磨中,切身感受到“我”的百无聊赖和孤独。

文段中的动作描写、排比句四个“想象……”句和诗意的环境描写“荒草”“绿色”“云彩”“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等等,又让我们体会到其语言的生动性,把我们拉进了一幅真实的画面。借此机会,让学生闭目想象文字中呈现的景象,真切感知“我”在等待过程的漫长,等待时的寂寞、执着。

像这样的教学我还运用在了第七段“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在这里让学生试着勾画出动作描写“蹲”“哭”“流泪”“甩了甩”“拉”“亲吻”“不停地说”“依偎”“闭上眼睛不再看”……,神态描写“惊惶”,环境描写“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学生代表动情范读旁白,老师配乐,请两位学生合理想象,适当添加动作,模仿再现这段情景,如:男孩蹲在洗衣盆旁时,学生会加上手的细节,抑或环抱母亲;抑或失望地垂在腿边紧攥着手指;抑或不住地擦拭眼角的泪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文字与视觉冲击中强烈感受此刻 “我”的极度悲伤和母亲的紧张慌乱,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人物细节刻画的能力。

通过这三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风格,这也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对课文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技巧等有具体的分析,在教学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生动性。

三、感受细微真挚的感情道理

儿童情绪是多变的,文章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在跃动的文字中“我”心情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不是无缘由的,并且变化中,作者还透露出一些的人生道理。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文章就写到“我”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而对于母亲答应的具体的事情,我早已忘记。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对于儿童而言,记忆犹新的不一定是星期天母亲答应的内容,而是自己期盼时的那种兴奋、焦急无奈等情感,学生在看到这个问题时,自然会在后文去找整个等待过程中的各种情感。)

师:“我”的情感变化,有一部分是能在原文中找到的,有一部分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结合句子说说。

(如“让我盼来了”“焦急又兴奋”“孤独而惆怅”等词语是在文中有的,学生很容易找出来,但有一些情感如:“委屈”“失望”“绝望”等情感,需要学生透析细微的文字,结合自身感受,作者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去理解提炼。)

生: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明确:“光线暗下去”运用了双关,一方面是天色渐渐暗下去,黄昏的到来,另一方面也指“我”的心情越来越低落,惆怅。“缥缈”的是“我”所期盼的美好的星期天,也就是母亲一早答应的“那个星期天”。母亲搓衣服的声音像无休止的时光脚步,运用夸张和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等待时间的漫长,等待中的孤独和等待无果后的悲伤。也为后面“我”情感爆发做铺垫。事实却是也是这样,“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最后一动不动地哭起来。所有的委屈、悲伤、绝望都爆发出来。)

师: “我”是如何等待的?最后情感宣泄方式说明了“我”是怎样的孩子?又怎么评价母亲?

(无论是起初的兴奋还是最后的悲伤绝望,“我”都耐心执着地等待,说明“我”是乖巧、懂事、体谅母亲的孩子。)

师:评价母亲时,不妨了解作者本篇课文选自《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结合《秋天的怀念》,了解史铁生与母亲的关系。再评价本文中的母亲形象。)

生:这里的母亲也有作者母亲的影子,她勤劳,辛苦而忙碌。她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太沉浸在自己的劳作中,以致于暂时忽视了“我”。

师:是啊,儿童的情感世界是丰富而敏感的,在生活中,我们怎么逾越和家长们的鸿沟呢?那就是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父母也要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要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是本课想要告诉大家的:懂得相互体谅,学会表达想法。

这样的教学,从文字细微之处深入到文章背后的真挚情感。出示史铁生的经历和母子关系,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到情感的变化和母亲最后的紧张惶恐。文章没有剧烈矛盾的冲突,平静地揭示出道理:亲子间要相互体谅,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父母对孩子也要信守承诺。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最后的悲伤与绝望。

总之,《那个星期天》犹如一汪清浅的小池水,只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巧用要点提炼法,再细细品味言语的意味与情味。当中独特的儿童视觉,恰当的修辞,诗意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感情道理,无不精彩完美地呈现出来,恍如灵动的巨龙令人惊叹!

论文作者:李佳忆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教学《那个星期天》为例论文_李佳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