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_夏秋

解放军第四二五医院干部空勤科 572000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将9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入院前后采用QOL调查问卷(SF-36)评价两组病人的QOL。[结果]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研究表明,截至 2000年全球有 1700 万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我国 2007 年流行病学调查中,冠心病约占心血管疾病总病死率的 67.1%,到 2020 年,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经升至第 1 位,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冠心病的护理措施已经逐渐引起临床广泛关注[3]。因此,医护人员如何做好患者术后处理,有效减轻晚期癌症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为广大医护人员面临的问题,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疾病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期望,自我效能护理方式通过多种护理方式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增加对自身和疾病的认识,使患者战胜疾病,获得健康。因此,我们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次序,运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 53~79 岁,平均(65.5±7.3)岁;病程 1~10 年,平均(6.7±0.1)年。参照 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单纯性心肌梗死30例,心肌梗死陈旧期8例,心绞痛间歇期7例。观察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 54~78 岁,平均(66.3± 7.0)岁;病程 2~11 年,平均(7.1±0.0)年。其中单纯性心肌梗死 32例,心肌梗死陈旧期8例,心绞痛间歇期 5 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主要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在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成立增强自我效能干预小组,由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担任课题组小组长,完善自我效能主要相关理论的培训,进而制订增强自我效能的方法以及路径,由相关的责任护士进行系统的自我效能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增加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度 根据自我效能的理论思想,具有良好的社会以及家庭支持是建立与发展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支持和亲情的慰藉 能使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减少抑郁的发生,同时可消除或减轻悲观的情绪及负性情绪,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5],为预防及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着深远的意义。住院期间可鼓励家属探视,鼓励家庭成员花时间多关心、多陪伴离退休老人,调动家属的支持力量,为其提供更多有关其配偶和家庭的信息,给予更多的生活上的照料及心理情感支持,从而维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2.2加强健康宣教和自我管理 冠心病患者对自身病情关注度高。应由课题组护理人员专职负责,采用个体床旁指导和集中授课的方式,对自我效能管理理论的概况进行讲解,阐述自我管理水平同日常生活方式与疾病的息息相关的联系,鼓励离退休病人自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6]。教育和指导病人坚持长期服用药物,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控制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 烟 酒,按时作息,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大喜大悲。设立阅读专区,配备冠心病常见疾病及有关预防的书籍,或保健养身报刊,供病人阅读,不易理解和不掌握的知识给予耐心解释,满足冠心病患者对保健知识的需求。定期组织并鼓励冠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身体状况开展各种活动,如各种琴棋书画的培训、保健知识的相关讲座等,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而心情愉快。此外通过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干预,从而使他们对其本身的相关 疾病和发病的诱因有一定的了解或者理解,督促他们养成比较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1.2.3调整心态,接受角色的改变 病人在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患病住院,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不愿面对病人角色的改变,不甘心成为病人,害怕孤独与寂寞。护士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经常与病人进行沟通及情感的相互交流,深入病人病房,及时了解、评估,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改善不良的情绪。对于病人的称呼,不能直呼病人的姓名,更不能叫床号,可以根据他们以前的职业或者岗位给予恰如其分的称呼,要耐心听取患者不同的意见,使之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和关心。在疾病恢复期,指导病人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逐渐建立信心,调整心态并接受角色的改变。

1.2.4 激励与心理疏导 疾病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患病期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常有失落、恐惧感出现,会使其产生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患者担心疾病给家庭、子女加重负担,因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因此,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制订心理卫生宣教计划,加强心理护理与情绪调节,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确保患者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冠心病患者这一群体的负性情绪反应,应当尽快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安慰,必要时鼓励,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悲观情绪,通过面对面交流予以心理暗示,使病人能面对疾病和现实;建议病人互相分享成功体验;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自己的潜能和希望,增强其对治疗和疾病恢复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 观察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平均病程、冠心病类型情况。

1.3.2 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后健康调查表 SF-36 情况[5] 参照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制定的简明健康测量量表,针对患者生活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 8 个维度情况,从而反映两组患者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情况,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后8个维度评分变化情况。得分范围为0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 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 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的管腔狭窄或者阻塞,和(或)冠状动脉功能性发生改变(痉挛),诱发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出现猝死[7]。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梗、心衰甚至猝死等。冠心病的发生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较高,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自我效能干预措施可引导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让患者更新观念、提高保健意识,提高患者对追求健康能力的信念,获得更强的自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自我效能可以影响患者行为的选择和坚持,影响患者对疾病的以及思维和情感,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探讨自我效能护理干预方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患者生活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 8 个维度显示的评分中,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说明自我效能护理方式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提升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综上所述,采用情绪调控、经验指导、自我调控能力等的自我效能护理方式,干预冠心病患者,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提升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琳.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4-5.

[2] 孙玉玲.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2,33(3):1247-1248.

[3] 陈胜男,邓婷,孙玫.冠心病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护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12):3183-3184.

[4] 王立军,王朝娟,宋润络,等.个性化护理对放化疗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35 - 137.

[5] 杨辉,宁卓慧.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9B):2260

[6]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

[7] 杨德英,欧少君.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0):103-104

论文作者:夏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  ;  ;  ;  ;  ;  ;  ;  

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_夏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