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的研究

疟疾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的研究

王星, 周红宁[1]2018年在《我国疟原虫PCR常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属全球关注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消除疟疾工作开展,疟疾本地感染病例得到有效控制,但输入性病例仍不断增加,采取快速准确诊断技术及时发现病例,对遏制疟疾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常用的疟疾诊断方法主要有显微镜镜检技术、血清学快速诊断检测和PCR检测技术。显微镜镜检技术虽然操作方法简单,便于现场使用,但对于低原虫密度和使用过抗疟药物等患者较容易漏诊或误诊;血清学快速诊断检测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未能对疟原虫进行分型和混合感染诊断;PCR技术检测疟原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较容易检测出低密度疟原虫。为此,本文就我国PCR检测疟原虫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焦炳欣, 郭杰, 陈志海, 李兴旺, 杨晓玲[2]2012年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疟疾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共67份和健康人血样20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疟原虫检测,并与镜检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对临床确诊的20例疟疾患者在抗疟药治疗前后的虫体密度与3种方法检测的疟原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7份患者血样用荧光定量PCR法、镜检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的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62.7%、56.7%和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3种方法检测20份健康人血样结果均为疟原虫阴性,特异性为100%。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镜检虫体密度呈直线相关(r=0.958,P=0.042)。原虫血症较高水平时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治疗后原虫血症较低水平时,虫体密度<50/μl时,镜检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仍为阳性,总疟原虫拷贝数均值为2.92×102拷贝/ml,提示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于镜检法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疟原虫快速敏感,且特异性强,可作为镜检法的补充。

江晓玲[3]2000年在《疟疾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疟疾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其防治深受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快速、有效的疟疾诊断方法,已成为疟疾防治问题的迫切需要;而简便、快速定量检测疟原虫的方法,更因能准确定量检测疟原虫,不仅在研究疟原虫的感染程度与疟疾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抗疟治疗的监控等方面具有深化疟疾防治研究的良好功能,同时也可为新药和疟疾疫苗的研制和评价提供更客观、可信的量化资料。 近十年来迅猛发展起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及以其为基础的定量技术,以其快速、简便以及高灵敏度等优点,在疟疾的诊断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存在有产物的污染易致假阳性、PCR扩增后期出现“平台效应”而难以准确定量等问题。1995年出现的一种以有探针、可实时定量监测为特征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因能有效克服上述缺点,而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在病原体检测中有取代传统PCR的趋势。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建立两种最常见的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为开发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疟原虫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 根据两种疟原虫SSU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针对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特异的引物和探针(探针位于上、下游引物之间),并对探针进行荧光标记。采用PCR产物克隆法分别构建恶性疟和间R疟SSUrRNA靶片段重组质粒,用作荧光定量PCR的阳性标准对照,分别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和标准曲线的建立。最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样品检测,通过与常规PCR、镜检结果的比较,对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作出评价。 结果显示,所克隆的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重组质粒,通过酶切鉴定和对克隆基因的测序鉴定,表明克隆基因的片段大小和基因序列与目的基因完全一致。 对荧光定量PCR进行条件忧化的结果为,Mg’”的最佳浓度为。5刀mmol/L,退火延伸最佳温度为55℃。在此条件下,对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阳性定量梯度模板进行扩增,得到PCR扩增的动力学曲。线图。分析表明,不同起始浓度的模板。在反应后平台期的产物量相。差不大,而如果将检测点定为产物大量生成初期的循环数一循环阈值。 uT值),则发现起始模板浓度的对数值与 CT值之间呈良好的直线才关关系,十关系数分别为 0.998(P<0二001,恶性疟)和 0.996 …狈.001,间R疟),两种疟原虫的检测阈值均值为100拷贝/ul。 进行样品的荧光定量检测时,均设阳性定量标准模板对照和阴性对照。将每份样品检测所得曲线的CT值与CT一模板浓度相关曲线相比较,即得出定性和定量结果。对 127例疟区患者血样的定性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镜检、常规PCR、荧光定量PCR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33.l0、39.4o,40.2O:问H疟原虫镜检、常规Pm、荧光定量叮R阳性率分别为36二%、忙.5%和忙厂%。统计学分析表明三种方法两两之间有一致性h.001),而荧光定量PCR与镜检法之间存在差别 …狈.01 人与常规PCR法无显著性差异巾川.05)。对镜检阳性血样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定量检测的拷贝数和镜检感染率之间具有直线相 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另 为0.961(p(0.001,恶性疟)和0.95 9(狈.001,间日疟\另外,荧光定量mR还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恶性疟检测的灵敏度为 IXIO’%(原虫感染率,每 100个红 3细胞中的原虫数),间R疟为1.26XIO’%(原虫感染率),此浓度下的血样DNA模板用荧光定量PCR扩增仍可出现典型‘S”形曲线,而镜检法在原虫率为4X10-’%时己很难得出阳性结果,而对非疟区m份正常人血样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上述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镜检法和常规PCR法。 研究表明,我们已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小样木血样的检测反映了此法的准确性和优越性。为研制疟原虫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也为更深入的疟疾防治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王飞, 田茵, 杨静, 孙福军, 孙宁[4]2014年在《纳米磁分离法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纳米磁分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快速准确地检测恶性疟原虫,为输入性恶性疟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基因组18S rRNA保守区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探针;构建质粒标准品,拟合标准曲线,采用纳米磁分离法提取核酸,建立恶性疟原虫纳米磁分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并进行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结果与常规法(镜检法和快检法)相比,该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更加灵敏,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在(2.5×101~2.9×108)copies/ml拷贝数范围内循环阈值(Ct值)与质粒标准品拷贝数的对数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应用该方法从非洲维和部队13名归国人员中检出1例低水平恶性疟原虫感染者,而常规法(镜检法和快检法)未检出。结论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恶性疟原虫,在口岸低密度恶性疟原虫感染者的检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李欢[5]2014年在《SYBR Green实时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SYBR Green实时PCR法,并将建立的方法进行初步临床应用。方法:1.针对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设计2对(3条)外引物和2对(3条)内引物,建立可同时扩增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特异性片段的多重巢式PCR方法,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评价和临床标本检测。2.利用上述巢式引物进行SYBR Green实时PCR反应,同时进行熔解曲线和Tm值分析。优化实时PCR的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并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结果:1.多重巢式PCR可同时扩增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62bp(恶性疟原虫),112bp(间日疟原虫),并能检出混合感染,该实验检测间日疟原虫的灵敏度为101copies/μl。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每对引物只检测对应的虫种,54份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与镜检法无差别(P>0.05),敏感度为97.30%,特异度为5.88%。2. SYBR Green实时PCR构建的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为101.884%,检测灵敏度为101copies/μl,从提取DNA到完成检测只需3小时,重复性好。该方法与三日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无交叉反应,对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与多重巢式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巢式PCR方法可同时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用于基层部门对疟疾的检测与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鉴别。2.本研究建立的SYBR Green实时PCR方法具有污染风险低、灵敏度高、不需荧光标记探针、成本低及高通量等优点,适用于疟疾的检测与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鉴别。图11幅,表7个,参考文献53篇。

营雅茹[6]2014年在《快速检测试剂条、镜检和PCR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镜检、RDT和PCR三种检测方法对网报疟疾病例复核检测,比较三种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为科学地分析判断复核检测结果,以及RDT能否在基层替代疟原虫镜检提供依据。RDT检测时,同时使用进口和国产RDT两种产品进行检测,通过比较两种产品的敏感性、特异性,为监测工作中产品选择的可行性提供依据。动态观察疟疾病例镜检、PCR和RDT的检测阴转时间,以及经治疗后疟疾病人镜检原虫的密度随时间的变化,为疟疾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2012年1月~2013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传染病报告系统的网报267例疟疾病例的血片、抗凝血,病例报告类型包括实验室、临床和疑似三种;50例非疟疾病人血样,来自芙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7例流行病学调查表来自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对血片和抗凝血分别进行镜检、RDT和PCR检测,并将快速检测试剂条的结果与镜检法和PCR的结果对比分析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收集安徽省立医院及肥东县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3年9月疟疾住院病人37例,确诊后连续采血7天,若病人治愈出院、转院等情况,以镜检与PCR结果有转阴时间为标准,纳入研究范围。使用EDTA管采集血样,并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每天采血后立即涂制血片,同时做RDT,并提取DNA准备做PCR。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检测,观察不同检测方法的阴转时间,经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s)中的Wilcoxon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收集267例网报病例的血片,镜检复核疟原虫阳性148例,阳性率为55.43%,其中恶性疟117例,间日疟20例,卵形疟10例,三日疟1例;267例抗凝血样采用PCR法检测,疟原虫阳性者150例,阳性率为56.18%,其中恶性疟119例(包括镜检检出的117例),间日疟20例,卵形疟10例,三日疟1例;采用进口RDT试剂对267份抗凝血血样进行检测,检测出147例阳性,阳性率为55.06%,其中非恶性疟21例(包括镜检和PCR均检为间日疟的19例和镜检和PCR均检为恶性疟的2例),恶性疟126例(包括镜检为恶性疟的114例,另12例镜检阴性;PCR检为恶性疟116例,另10例PCR检为阴性),因此,RDT未检出1例间日疟和1例恶性疟,并将2例恶性疟检为非恶性疟,10例PCR和镜检均检为阴性的病例检为恶性疟,10例卵形疟和1例三日疟均未检出;50例非疟疾病人RDT、镜检和PCR检测均为阴性。以镜检为标准,对间日疟和恶性疟进行分析得出,RDT的敏感度为98%,特异度90%,假阳性率10%,假阴性率2%,阳性预测值92%,阴性预测值98%;以PCR为标准,对间日疟和恶性疟进行分析得出,RDT的敏感度为98%,特异度91%,假阳性率9%,假阴性率2%,阳性预测值93%,阴性预测值98%。采用国产RDT检测结果为阳性143例,阴性124例,其中非恶性疟18例,恶性疟125例(包括进口RDT检为恶性疟的123例,另2例进口RDT检为非恶性疟,但是镜检和PCR均检为恶性疟)。因此,国产RDT未检出3例恶性疟和1例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均未检出。将国产RDT的检测结果与进口RDT结果进行比较,两方法配对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方法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4.000,P>0.05),Kappa检验结果P<0.001,且Kappa值0.97,提示两方法高度一致。动态采集37例确诊疟疾病人血样,镜检转阴时间1~5天,中位数为2天;PCR转阴时间1~6天,中位数为3天,经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s)中的Wilcoxon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6,P<0.05),PCR转阴时间约比镜检长1天;RDT的阴转时间长于7天。37例病例镜检结果转阴时间为1~5天不等,16例病人第二天即转阴,其中1天后阴转病例密度中位数为3571/μl血(267/μl血,38790/μl血),2~5天后阴转病例密度中位数分别为第1天38385/μl血、第2天11456/μl血及第3天147/μl血,呈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课题使用RDT产品无法检出卵形疟和三日疟;对于恶性疟和间日疟,RDT与镜检和PCR相比,RD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由于PCR在基层较难普及,而镜检对技术的要求较高而且人员培训周期长等原因,RDT有望在基层取代镜检进行疟疾监测。国产RDT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可以在基层取代进口RDT进行疟疾病例监测工作。三种方法RDT的有效检测时间最长,长于7天,PCR次之,约为3天,镜检阴转时间约为2天,PCR阴转时间一般比镜检迟1天,为疟疾病例复核以及疫点是否处置提供了依据。疟疾病例原虫密度变化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指标。

宋观波, 徐超, 李瑾, 孙慧, 魏庆宽[7]2018年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与展望》文中认为疟疾与艾滋病、结核是世界公认的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公共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6年全球还有44.5万人死于疟疾,疟疾的早期快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感染病例,降低死亡率,显得尤为重要。疟原虫诊断主要分为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传统病原学诊断是疟疾诊断公认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病原体检测较为费时费力,且受专业镜检人员匮乏,临床经验等因素限制,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已远不能满足疟疾防治工作的需要。免疫学诊断主要采用检测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方法,由于可用于检测的特异性抗原较少、抗原抗体反应的干扰因素较多,血清抗体产生的时间较长等因素,使疟疾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上还有待提高。进入21世纪,随着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下一代测序技术等的应用,为疟原虫的实验室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文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疟疾诊断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作一综述。

张媛[8]2008年在《肉(鱼)源性寄生虫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容摘要: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但食品中寄生虫(卵)污染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流行,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日益严重的肉类及水产品中寄生虫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力研究和发展新型、快速、灵敏、集成、高通量的检测技术,己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而现有的检测方法还仅仅局限于病原学检查和寄生虫免疫学诊断技术,只能在患者发病后才能做到,此时只能治疗而不能预防。因此,建立食品中主要寄生虫的快速检测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应用普通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和实时荧光PCR分别对鱼源性寄生虫中最常见的华支睾吸虫进行检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三种肉源性寄生虫(绦虫、弓形虫和旋毛虫)进行检测。其中在对鱼源性寄生虫的检测中,利用寄生虫核糖体非转录区的ITS2区域高度可变的性质,设计特异性普通PCR引物;使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在可变区设计合成华支睾吸虫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引物特异性实验证明,自行设计的普通PCR引物及实时PCR检测用引物和探针特异性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华支睾吸虫法的灵敏性都达到了1.37×10~(-5)ng/μL。本文还利用基因芯片方法建立食品中绦虫、弓形虫和旋毛虫三种肉源性寄生虫的快速检测技术,选用弓形虫B1基因、旋毛虫SB2基因、绦虫12SrDNA上的可变区设计引物及探针,点样于玻片制成基因芯片;寄生虫DNA经过引物扩增后与芯片上的探针杂交,然后通过扫描图象对结果的特异性、灵敏性等进行判断,此外还进行了模拟污染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能够扩增三种寄生虫,而且探针的特异性很高。本体系的基因芯片杂交检测灵敏度约为1.5×10~(-5)ng/μL。以食品中弓形虫和旋毛虫为例,每200mg模拟污染样品中可以检测出10个弓形虫速殖子;每200mg模拟污染样品中可检测出1条旋毛虫。

梁克峰[9]2016年在《NDiV致病性初步研究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Nam Dinh virus(以下简称NDiV)是近年新发现的虫媒病毒,本课题组在国内首次成功从成蚊中分离,但该病毒流行病学意义和检测方法尚鲜见报道。本次研究拟建立一种特异、快速检测成蚊中NDi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环境中的蚊虫携带NDiV的状况提供快速检测的方法提供参考。通过动物试验了解NDiV其致病作用,为指导虫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C6/36细胞培养Nam Dinh病毒,待4-6天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时离心纯化病毒,50%细胞终点法测定病毒滴度。将已测定滴度的NDiV分离物分别在蚊虫细胞(C6/36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观察NDiV在不同细胞的生长状况。动物实验:(a)3-4日龄乳鼠,分组处理后在乳鼠脑部、腹腔和鼻腔接种不同剂量的病毒分离液,观察乳鼠接种病毒后的发病情况并作记录,提取发病组织研磨液核酸做RT-PCR检测并做病毒鉴定。(b)6日龄SPF鸡胚,分组处理后在SPF鸡胚卵黄囊、尿囊腔、羊膜腔接种不同剂量的病毒分离液,观察其孵育情况。(c)雏鸡,分组处理后在雏鸡的脑内接种、翅膀刺种和口服的途径接种病毒分离液,记录出现症状的雏鸡数。收集乳鼠和鸡胚的发病部位或组织,研磨后提取核酸做RT-PCR检测。以上实验均设立对照组。分析NCBI中的越南和中国的NDiV病毒株全序列特征,选取保守区域RdRp基因,设计NDiV的特异性引物与TaqMan-MGB探针,通过优化试验后验证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应用性。建立特异性高、灵敏度强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结果利用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NDiV分离物在蚊虫细胞(C6/36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随时间的生长情况,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只在蚊虫细胞中有增殖,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无生长。NDiV对C6/36细胞有明显的病变效应,C6/36细胞是NDiV的敏感细胞;经C6/36细胞50%终点法计算得出NDiV病毒滴度为:1.41×106PFU/ml。乳鼠、鸡胚和雏鸡的不同部位经不同剂量的NDiV染毒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发病情况。通过多次的优化试验首次建立了NDiV MGB探针RT-PCR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用时短,灵敏度高,最低检测下限为1PFU/ml。该方法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登革热1-4血清型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轮状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无交叉反应;4份核酸含量不同的NDiV标准品重复测5次,Ct值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67%~3.68%,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检测,龙岗区蚊虫NDiV携带率为18%,以居民区、医院和场馆的蚊虫携带NDiV比例最高,分别为22%、25%、31%。其它区域蚊虫携带NDiV比例较低。结论C6/36细胞是NDiV感染的敏感细胞,NDiV在C6/36细胞能产生病变效应,但病毒在哺乳类动物细胞未见增殖。通过实验观察发现,NDiV对乳鼠及鸡胚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NDiV的TaqMan-MGB探针RT-PCR方法是一种特异、快速、灵敏高及稳定性好的方法,可应用于NDiV的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提高该病毒的快速检测的能力。

毛瑞[10]2018年在《核酸现场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癌症和传染性疾病等仍为人类健康生活的严重威胁,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快速、准确检测是有效应对的前提。蛋白和核酸标志物是当前体外诊断的主要目标分子,而针对蛋白检测的免疫技术一般敏感性较差,故核酸分子靶标为对象的检测技术成为主流。核酸检测中成熟的PCR及其衍生技术因严格的温控和精密仪器等需求而限制了应用场景。而以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为代表的新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优势。然而,LAMP等恒温扩增技术引物设计复杂并受到严格专利保护,制约了真正的应用。同时,微流控芯片的流体精准操控及规模化集成优势可将核酸检测步骤高度集成,将明显降低人工操作步骤、缩短检测时间,其固有的微型化优势亦使得便携式现场多靶标高通量的核酸分析成为可能。本研究以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多重多靶标核酸检测和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技术的研发为核心,结合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基本完成了现场核酸检测关键技术体系的构建。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构建了基于LAMP技术的多重多靶可视化及荧光核酸的现场核酸检测平台,实现了应用于疟疾疫情防控的6指标同时检测可视化芯片研发及应用于中东呼吸道综合征病毒(MERS-CoV)的10指标同时检测荧光检测芯片研发,并探索配套常温储存试剂的冷冻干燥技术。(2)研发了基于竞争性互补配对的核酸恒温扩增技术(Competitive annealing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CAMP),该技术利用混合引物的设计思路和DNA聚合酶的链置换活性,通过引物结合、延伸、解链、临近互补、再次延伸的循环,实现了恒温条件下核酸扩增的目的。该方法与LAMP技术相比,引物设计难度和目标核酸长度要求明显降低。此外,在CAMP中引入外引物和环引物可进一步提高核酸扩增速率。随后针对CAMP技术进行了反应体系中反应成分、引物设计、荧光试剂的优化,最终建立了 CAMP这一新型恒温扩增方法。(3)将新研发的CAMP技术应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犬病毒等病原的的检测获得了成功。随后利用已建立的微流控检测平台并结合快速核酸提取技术实现了鲤疱疹病毒的微流控CAMP现场检测的技术体系构建。(4)提出并验证了另一种基于螺旋环结构的核酸恒温扩增新方法(Helix loop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HAMP),同 CAMP 一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我国疟原虫PCR常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王星, 周红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

[2].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J]. 焦炳欣, 郭杰, 陈志海, 李兴旺, 杨晓玲.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2

[3]. 疟疾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的研究[D]. 江晓玲.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4]. 纳米磁分离法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的研究[J]. 王飞, 田茵, 杨静, 孙福军, 孙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4

[5]. SYBR Green实时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方法的建立[D]. 李欢. 中南大学. 2014

[6]. 快速检测试剂条、镜检和PCR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营雅茹.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7].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与展望[J]. 宋观波, 徐超, 李瑾, 孙慧, 魏庆宽. 中国热带医学. 2018

[8]. 肉(鱼)源性寄生虫检测方法的研究[D]. 张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9]. NDiV致病性初步研究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梁克峰. 广东药科大学. 2016

[10]. 核酸现场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初步应用[D]. 毛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疟疾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