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力平衡自动生成”的逻辑机制及其内在缺陷_华尔兹论文

论“权力平衡自动生成”的逻辑机制及其内在缺陷_华尔兹论文

论“均势自动生成”的逻辑机理及内在缺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均势论文,机理论文,自动生成论文,缺陷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6世纪以来,近现代国际体系及其中大多数成员国不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 如何应对那些力图并能够在整个体系中占据压倒性优势的霸权觊觎国以及由此产生的各 种称霸努力,而有关均势的思想则是对这一问题历来最流行的标准答案。一般来说,均 势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虽然古已有之,但有关均势的系统论述则最早起源于17世纪,英国 学者马丁·怀特曾指出:“如果说反对菲力二世的斗争使均势进入了实际运作的话,那 么反对路易十四的斗争则使其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注:Martin Wight,“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Order”in Allan James,eds.,The Bases of

International Ord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97.)在近代西方国际 关系思想史上,均势思想虽然历来构成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传统均势思想 的一大缺憾在于对均势的生成机理始终缺乏一种系统而明确的阐述,而这恰恰使传统均 势思想长期以来仅仅只能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性和明显的推理”之上。(注:David

Hume,“Of the Balance of Power”,in John Vasques,eds.,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86,p.282.)进入20世 纪以后,随着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的正式建立,有关均势的生成机理才开始得到了比较系 统的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当代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 生成论”。(注:Michael Sheehan,The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Routledge,1996,p.193.)自从80年代以来,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虽然一直是西方学者考察 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现状及演变趋势的主要依据之一,但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在运用这一 例题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对这一命题的本身进行过深入探讨。鉴于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 动生成论”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系统地分析和阐述这一命题的 逻辑机理及其内在缺陷,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命题的真正含义,对国际关系理论 研究的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 两种形式的均势理论

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思想史上,均势就是指国际体系中的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 间的权势分布呈现出一种大致的平衡,这种平衡足以能有效地阻止其中一个特别强大且 意欲统治或支配国际体系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实现其称霸的野心。(注: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p.97.)在理论 上,均势理念的形成深受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均势概念反映了启蒙时代的各主要 思想家的信念。在他们看来,宇宙(包括政治领域)就是按相互制衡的理性原理运行的。 理智的人们做出的似乎无规则的举动,总和起来将趋于公共的善。”(注:Henry

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4,pp.21-22.)按照启蒙时代的 思想标准,那种在国际关系中的“公共的善”就是指均势,正是因为如此,1713年的《 乌得勒支合约》和1815年的《巴黎和约》都是将均势原则置于一种国际社会宪法性原则 的地位。一般来讲,均势的功能大致有两种:一是确保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元、以相互 承认主权的独立和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国际体系的稳定延续;二是确保这一体系中大多数 成员国的独立生存,即保持它们作为主权实体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根本属性。(注:

Hedley Bull,The Anarchical Society,p.102.)摩根索曾指出:均衡的目的不仅是维持 体系的稳定性,而且是不破坏体系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如果目标仅仅只是稳定,那么 让其中一个要素破坏或压倒其他要素并取而代之就可以实现这种稳定。由于均衡的目的 是稳定加上保存体系的所有要素,因而均衡的目标必须是防止其中任何要素凌驾于其他 要素之上。”(注:[美]汉斯·摩根索著,卢明华等译:《国际纵横策论》,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在历史上,均势原则所以受到推崇,其原因就在 于这一原则的实施历来是人们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维持一种基本的秩序和正义的必要 保证。正是因为如此,20世纪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代表人物,即汉斯·摩根索 和肯尼思·华尔兹,都是将均势理论作为其构建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的核心成分,而这 两种均势理论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对均势的生成机理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

对于摩根索来说,各国对权势的追求虽然可能导致均势的出现,但均势的形成本质上 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以有关的国家对均势原则的普遍接受为前提的。按照摩根索的看法 ,均势所以不会自动生成是因为:首先,均势自动生成“要求一个容易辨识的、各国间 的相对权势可以据此以衡量和比较的量化标准,”只有通过这种标准,各国才能对权势 分布做出正确估价,然而,权势的复杂性限制了各国对权势的准确估量,这就使“对各 国间相对实力的理性推算这一均势生命线变成了一系列猜测,至于是否正确,只有事后 回顾才能明辨。”其次,由于权势无法准确衡量,因而为确保任何错误不至威胁到国家 安全,所有那些积极参与权势争斗的国家,实际上并不以均势(即相等)为目的,而是以 追求权力的相对优势为目标,这样一来,那种在各国的权势追逐中存在的追求优势强权 的欲望,“在各国寻求均势的过程中找到了促使其转变为现实的强大动力。”(注:[美 ]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第265、271页。)有鉴于此,摩根索认为,均势最 终能否形成并顺利地运作,取决于有关的国家能否为此而达成一种普遍共识,即“相互 争斗的各国必须承认均势体系是它们各种努力的共同框架。不论他们多么希望改变两个 秤盘中的砝码分配,它们必须达成一种默契,即无论争夺的最终结果如何,两个秤盘必 须依然存在。他们必须同意,不论一端上升多高和另一端下沉多低,两个秤盘必须仍然 是联系在一起和悬在同一根秤杆上的一对,从而能根据未来的砝码分配加以调整。各国 无论怎样谋求改变现状,它们必须承认一个因素不可改变,这就是两个秤盘的存在,即

均势本身这个现状。”(注:[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第285页。)正是 基于这一认识,摩根索明确地表示,维护体系的稳定不仅需要各国间的权势分布保持一 种大致的平衡(即均势),而且需要各种制度因素(例如国际道德、世界舆论、国际法等 等)来作为均势机制顺利运作的必要保证。

同摩根索的看法相反,华尔兹认为均势的形成是必然的,因为均势是无政府状态中的 各国为追求生存而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结果可能同大多数甚至是所有国家的主观 动机不相吻合,即“不论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是否有意地去寻求建立和维持一种均势 状态,或者,不论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是否想追求普世的统治,均势最终都必然是倾 向于形成。”对于华尔兹而言,无政府状态中的均势能否形成同体系中的各主要成员国 是否能以均势作为它们之间的共识是两码事,华尔兹特地以类比方式说明了这一点:“ 在一种纯粹的竞争性经济中,个人获得利润的企图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若是在变化几 乎停滞的情况下,如果让竞争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那么每个人的获利率将是零。如果 从这个结果中推断出每个人或任何人都力图在降低利润,并进而推论说为了让体系能够 发挥作用,竞争者都必须接受这一目标并以之作为其行为规则的话,那么这种推论实际 上是极度荒谬的。”(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Hill,1979,pp.118,120.)对于华尔兹来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两个 条件且只要两个条件得到了满足,均势政治就必然风行起来,即秩序是处于无政府状态 的,同时在这种秩序中生活着一群希望生存的单元。”正是因为如此,华尔兹认为,“ 均势与其说是政治家强加于事态发展的,不如说是事态发展强加给政治家的。靠雄辩不 能消除均势。要消除均势,只有改变产生均势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不过是有一些想保持 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并不表示 某种均势一旦形成后将得到无休止的维持,而是指均势一旦遭到了严重破坏,它迟早将 被某些国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重新建立起来并加以维持。(注: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121,128.Kenneth Waltz,Man,the state and W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p.209.)

二 “均势自动生成论”的逻辑机理

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有其逻辑依据,这就是国际体系的“深层结构”(即 国际无政府状态)对单元(国家)行为的一系列限制性作用。这种作用集中地体现为无政 府状态中的单元行为普遍会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即“趋同”和“制衡”,而所有两 种行为最终都指向同一种结果,即均势的反复和自动的生成。应该注意的是,华尔兹提 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完全是建立在两个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1)国际无政府状态 是一种缺乏对武力的使用进行有效控制的公共政府的自助状态;(2)生活在这一状态中 的单元的基本行为动机是生存(即保持它们作为主权实体的各项根本属性)。(注:

Stefano Guizzini,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New York:Routledge,1998,pp.130-131.)

国际无政府状态的“趋同效应”

华尔兹认为,由于主权国家间的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缺乏国际公共权威的自助状态,因 而各国为生存必然会模仿那些比自己更为成功的国家的做法以维持彼此间的实力平衡, 而这种模仿长此以往必然将造成各国在功能及行为上呈现出普遍的相似性,这就是无政 府状态的“趋同效应”。(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 .125-126.)

按照华尔兹的看法,无政府状态中的各国所以模仿那些比自己成功的国家的做法,关 键是因为在一种缺乏公共政府的自助状态中,“各国的命运必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对其 他国家所做事情的反应。冲突将会以武力方式进行的可能性导致了各国在使用武力手法 及武力工具上的竞争。正是这种竞争造成了各竞争者间趋于一致的趋势。”(注:

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126.)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中 的生存压力迫使各国要完成相同的任务并具有相似的功能,因而当一国发展出一种更有 效的竞争技能或竞争技术时,其他国家的选择只能是采取相同的技能或技术,否则将面 临落后甚至淘汰的命运,而这恰恰是无政府状态中的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代价。(注 :Christopher Layne,“The Unipolar Illusion”,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4,1993,p.15.)当然,华尔兹阐述的“趋同效应”并不表示无政府状态中的各国会具 有完全的同一性,而是表明只要各国不希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后甚至淘汰,那么从 长远看它们在行为和功能上必然将呈现出普遍的相似性。

在本质上,华尔兹阐述的“趋同效应”实际上乃是一种“逆向的第二意象理论”,这 种理论的特点就是强调国家的外部环境对国家内部构成的影响作用。(注:Peter

Goureitc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2,No .4,1978,p.882.)19世纪德国大历史学家奥托·欣茨曾指出:各国的内部组织方式必然 会反映出“各国间的相对实力地位及它们在世界上的总体实力地位”,而所以如此是因 为各国间的激烈竞争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各国的内部构成。(注:Otto Hinze,“

Military Organiz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ate,”in Felix Gilbert,

eds.,The Historical Essays of Otto Hinz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183.)同这一论断相类似,20世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查理·蒂利也指出: 在近代历史上“是国家发动了战争,但战争同时也塑造了国家。”也就是说,生存的压 力迫使近代历史上的各政治行为体采取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措施,从而最终是促成了 早期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巩固。(注:Charles Tilly,“Reflestion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tate Making”,in Charles Tilly,eds.,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42.)奥 托·欣茨和查理·蒂利的论断同华尔兹的“趋同效应”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它们 都表明了无政府状态中的生存压力必然会导致各国间在行为及功能上不断趋于一致的趋 势。

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制衡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无政府状态中的各单元之所以会模仿那些比自己更为成功的单元的做 法,其目的就在于缩小彼此间的实力差距,然而,任何模仿必然受单元自身条件的诸多 限制,因而除模仿外,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必然以各种方式去制衡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 单元,这就是无政府状态的“制衡效应”。(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126-128.)

对于华尔兹来说,在一种自助性体系中,“那些不自助的行为体或是在自助行为上做 得不那么有效的行为体,就不能繁荣,就会面临危险,就会遭受损失。”正是为避免这 不如意的后果,无政府状态中的各国必须防止任何一国相对权势的不断增长,因而它们 必然会时刻关注彼此间的实力消长。(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118.)对于华尔兹而言,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以制衡方式行事的目的,就是 为防止或纠正国际政治中的业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权势失衡,因为这种失衡将会使那些 弱势国家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即生存压力造成了制衡行为成为无政府状态中单元行 为的普遍特点。(注:Christopher Layne,“The Unipolar Illusion”,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4,1993,p.1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各国以制衡 方式行事的最终目的是确保自身生存,因而各国为此而结成了同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即“如果形成了两个同盟,而其中一个同盟的实力变弱了,那么我们就可以预见 到另一个同盟的军事准备的放松或相互团结的松弛。”(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126.)

一般来说,制衡行为所以会成为无政府状态中单元行为的普遍特点,其根源就在于单 元间的“不平衡增长率”从长远看必然将造成国际权势分布状况发生根本的变化,而这 种变化带来的一个主要结果往往是霸权国家的兴起,而这对弱势国际的生存势必构成严 重的威胁。(注: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95.)华尔兹认为,弱势单元在面临威胁时一般有 两种选择,即“制衡”和“搭车”,而不同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单元会做出不同选择:在 国内政治中,由于失败者的生存不会有危险,因而搭车行为是明智之举;在国际政治中 ,由于失败者可能丧失生存权,因而制衡行为是明智之举。(注:Thomas Christensen & Jack Snyder,“Chain Gangs and Passed Buck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4.No.1,1990,pp.137-139.)华尔兹指出,由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追求的主要目 标是安全而非权势,因而它们必然以制衡的方式来行事,也就是说,“如果二流国家能 够自由选择的话,那它们将涌向较弱的一方,因为是较强的一方威胁了它们的安全。假 如它们加入的同盟能获得足够的力量防止敌国进攻,那么站在较弱的一方,就既能获得 尊重,同时也更加安全。”(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121.)

三 “均势自动生成论”的内在缺陷

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就其实质而言,实际上也就是华尔兹从其创立的结 构现实主义理论构架中推导出的、有关国际政治现实的一个核心命题。正因为如此,这 一命题的正确与否原则上必须取决于它最终能否从客观的经验事实中得到有效的验证, 而这点可以说恰恰是暴露了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的内在缺陷。(注:John Vasquez,“The Realist Paradigm and Degenerative versus progressive Research Program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1,No.3,1997,pp.910-912.)

首先,任何对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的检验,都要求有一个能帮助人们判 断无政府状态中的权势分布究竟平衡还是失衡的客观标准。然而,华尔兹并没有给出这 样的一种标准,而这就意味着人们无法对无政府状态中的权势分布究竟平衡还是失衡进 行确切估价。对于华尔兹来说,无政府状态中的权势是指一国拥有的全部综合力量,各 国在国际权势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取决于它们在“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资源储备、经济 力量、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性及领导者能力”所有这些因素上的得分。(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124-125.)然而,由于华尔兹指出的这 些力量及力量组合间难以进行准确的比较和衡量,因而人们对国际权势分布究竟平衡还 是失衡的估价最多只能是一种经验性的猜测,而这就意味着,人们对无政府状态中的均 势究竟能否自动生成的命题无法进行有效的检验,因为缺乏一种相对准确的权势衡量标 准的均势,仅仅是预测了一种被松散定义的并且是极其多变的平衡状态,因而很难说有 哪种特定的权势分布状况能够否定这个理论。(注:Paul Schroeder,“The

Nineteenth-century System,”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5,No.1,1989 ,p.135.)正因为如此,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预测了一 种不确定的行为结果,而人们对这一命题正确与否的判断同样也只能是一种纯粹的经验 性的猜测。

其次,由于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揭示的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中生存压力导 致的行为结果,因而人们很难对这一命题提出任何证伪性的假设。华尔兹认为,“均势 自动生成论”真正揭示的只是一种制约所有国家的力量,虽然对这种约束力的认识为我 们理解各国可能做出的反应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线索,但仅靠这一命题解释不了这些反应 ,因为各国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不仅取决于结构性约束力,同时也取决于各单元自 身的特点。华尔兹指出,“均势自动生成论”仅仅是表明了“为什么我们能预想那些处 在相似情形中的国家的行为必然会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如果我们要解释各国在 它们对结构性约束力的反应上存在的各种巨大差别,那么我们就必须展示出“各国不同 的国内结构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动的。”(注:Kenneth Waltz.“

Evaluationg Theori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1,No.3,1997,pp .913-914.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121-122.)也就是说 ,无政府状态中的均势最终究竟能否生成,不仅取决于体系层次上的权势分布是否发生 了严重失衡,而且取决于单元层次上的有关国家是否对这种权势分布的失衡做出了必要 反应。必须注意的是,华尔兹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的上述规定,实际上正是使这一 命题成为一个我们根本无法加以证伪的命题,因为一旦某种形式的均势没有能够形成, 华尔兹完全可以说这是由于单元层次上的各种国内因素导致了制衡努力的失败。(注:

Stefano Guizzini,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pp.131-132.)

值得一提的是,华尔兹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为“均势自动生成论”设计过两种检验措 施,即“严格的证实性检验”和“比较结构相似的领域中的行为”。前者指选择某些不 容置疑的实例(即各方有理由按照同某一命题的预测完全相反的方式来行动的情形)来验 证某种理论,后者指如果“在实质不同但结构相似的领域中都能够发现行为上的相似性 ,”那么我们建立的理论便就是合理的。(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13-16,123-125.)然而,华尔兹设计的两种检验措施实际 上根本就不能用于对“均势自动生成论”的检验:首先,华尔兹认为经济市场同国际体 系间由于结构上的相似(即两者都是在自助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可以进行类比的可 能性实际并不存在,因为国际体系中的自助行为要涉及武力使用,而经济市场中的自助 行为则不涉及武力使用;(注:参见:Robert Powell,“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8,No.1,1994,pp.313-344.) 其次,华尔兹提出的“严格的证实性检验”摆脱不了自圆其说的嫌疑,因为任何人都能 从历史或现实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证据,至于究竟对这些证据做出什么样的解释则 完全依赖于我们各自的理论。(注:参见:Justin Rosenburg,“What's the Matter

with Realism”,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6,No.2,1990,pp.285-303.)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的两大内在缺陷实际是造 成了我们难以对这一命题进行任何有效的检验。例如,华尔兹可以说,冷战时期苏联的 对抗政策证明苏联试图抗衡西方,而冷战后苏联的和解政策同样也能被解释为是苏联抗 衡西方的表现;同理,华尔兹也能说,以往国家间的相互制衡主要是通过军事手段进行 的,而现在国家间的相互制衡同样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正因为华尔兹提出的“ 均势自动生成论”能够对国家的任何一种对外行为(除那些自我毁灭的行为外)进行一种 高度灵活的解释,因而这一命题很难被称为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概念。(注:[美]亚历山 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20页。)

四 “均势自动生成论”的政策涵义

在理论上,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实际是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事实,即 无政府状态中的均势最终能否生成,不仅要取决于体系层次上的权势分布是否发生了严 重失衡,同时也取决于单元层次上的有关国家是否为此做出了必要努力。有鉴于此,华 尔兹提出的这一命题实际上应该有两重政策性含义:首先,这一命题表明任何一种形式 的单极世界都无法永久地持续下去;其次,这一命题表明无政府状态中的均势最终能否 形成同样也取决于有关的国家能否为此而做出必要的努力。

对于华尔兹来说,单极世界所以无法永久持续下去,关键是因为各国间的“不平衡增 长率”从长远看必然造成国际权势分布的根本变化,而由无政府状态中的生存压力导致 的“趋同效应”和“制衡效应”迟早会迫使体系中那些有能力的单元成长为能够同现有 的霸权国家分庭抗礼的国家:“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上,不断有一个又一个的大国看起来 已经是或可能会变得过于危险的强大,例如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威廉二 世和阿道夫·希特勒的德国。然而,在每一种情况下都出现了一个对立的同盟并最终遏 制了企图扩张的国家,历史的教训是非常明确的:在国际政治中,成功往往会导致失败 。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果过度地积累权势必然将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对。”(注:

Christopher Layne,“The Unipolar Illusion,”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 .4,1993,pp.9-10.Kenneth Waltz,“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5,No.1,2000,pp.10-11.)另一方面,由于华尔兹提出的 “均势自动生成论”明确地表明了无政府状态中的均势最终究竟能否生成,“不仅取决 于结构性约束力,而且要取决于各国自身的特点。”(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122-123.)因而华尔兹提出的这一命题实际并不意味着无 政府状态中那些关注均势的国家可以对彼此间的权势消长高枕无忧,相反,这一命题恰 恰表明: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如果要营造一种均势,就必须努力去认识、开拓、培育那 些有利于对霸权进行制衡的各种条件。而这点也正是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 包含的另外一条政策性含义。

一般来说,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为营造均势之所以必须努力去认识、开拓、培育有利 于对霸权进行制衡的各种条件,其关键是由于国际政治中的均势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 ,因而均势的形成必然会涉及无政府状态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从理论上 说,任何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途径大致上有三种:(1)由某种形式的政府提供,并通过 强制性征税或征集的方式支付必要的费用;(2)由某个在消费方面享有最大利益的消费 者提供,并由其承担全部或主要的费用;(3)以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自愿协议的方式来 提供并承担所需的费用。必须注意的是,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均势只能通过第三种方式 加以提供,因为第一种供给途径必须有一个政府的存在,这点同国际社会的根本属性相 违背,第二种供给途径则含有霸权存在的意味,这就同均势的本质相违背,然而,正是 第三条供给途径最易受制于“集体行动的困境”。(注:时殷弘:《制衡的困难》,载 《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第54页。)实际上,要造就或维护一种均势,有关国家 彼此间不仅必须同心同德,且必须坚决抵制因为背叛同盟而可能带来的各种利益的诱惑 ,正是这些因素使均势在现实中难以形成,因为均势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必然将引起许 多不为之努力而坐享其成的行为,即“免费搭车”。此外,相关国家间往往也会因为谁 将从均势中获利最多而争吵不休,而这种为均势而带来的公共收益的分配发生的争执, 必然会妨碍均势的形成和维持。(注:Richard Rosecrance & Chih-cheng Lo,“

Balancing,Stability and War”,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0,No.3,19 96,p.481.)事实上,正因为一种均势的形成存在诸多的困难,华尔兹才会提出“两极结 构”比“多极结构”更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及和平的论断。对于华尔兹来说,“两极 结构”所以比“多极结构”更具有优越性,实际上就是因为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那 妨碍均势的形成及维持的所谓“集体行动的困境”(注:Thomas Christensen & Jack

Snyder,“Chain Gangs and Passed Buck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4,No .1,1990,pp.137-139.)

五 结束语

自从近代国家体系诞生以来,均势的自动生成机制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某种不言自明的 真理,而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也正是有关这一机制的 最完整、最系统的一种理论表述。一般来说,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实际是 华尔兹从其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中推导出的、有关国际政治现实的一个核心命题,而 这一命题的逻辑依据也就是华尔兹揭示的国际政治体系的“深层结构”(国际无政府状 态)对单元行为产生的一系列限制作用,正是这种作用使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行为普遍 地呈现出“趋同”和“制衡”的特点,而所有这些行为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无政府状态中 均势的反复和自动的生成。

总的来看,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虽然具有其合理成分,然而,这一命题 的本身却存在两个重大缺陷:首先,这一命题仅仅是预测了一种被松散定义的并且极其 多变的平衡状态,因而很难说哪一种特定的权势分布能否定这一命题;其次,这一命题 揭示的是一种由无政府状态中的生存压力导致的单元行为的必然结果,因而人们很难对 这一命题提出任何证伪性的假设。在理论上,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实际上 包含了两重政策性含义;首先,这一命题表明了任何形式的单极世界从长远看都无法永 久地持续下去;其次,这一命题同时也表明无政府状态中的均势最终究竟能否形成,同 样也取决于有关国家能否为此做出必要的努力。

标签:;  ;  ;  

论“权力平衡自动生成”的逻辑机制及其内在缺陷_华尔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