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营的竞争战略_竞争策略论文

城市经营的竞争战略_竞争策略论文

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竞争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引入了“经营”的现代理念以后,“城市竞争力”也就与”经营城市”相伴而生,现在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正日益感受到业已白热化的城市竞争。如何应对城市之间的竞争压力,如何在城市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为城市发展创造内部活力和外在动力,是城市经营的题中之意和有效策略。

1

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背景及内涵

1.1 城市竞争产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城市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城市之间的不平衡性得以充分显现。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大大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南方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高于北方地区的城市。在同一省份或区域内部,有不少原来比较落后、基础条件差的地区和城市,经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城市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巨大差距,使许多城市的管理者们感受到来自先进城市的压力,城市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和竞争主体的地位也不断得到强化。例如90年代初中期,青岛市就提出了“学上海、赶大连”的城市发展追赶和学习目标;进入90年代末期,当其GDP超过大连后,又提出了“学上海,赶苏州”的口号,表明青岛的城市管理者已有强烈的竞争和发展意识。

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城市决策者审视应对、广大市民街谈巷议的热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城市竞争力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繁荣程度,决定了这个城市能给她的市民带来多少个就业岗位、怎样的就业岗位,也决定了这个城市能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创业环境和投资机会,从而大大影响城市中每一个居民的工资收入和家庭生活质量。为争夺最大化利益,争取最快速的发展,中国各城市政府需要了解决定影响城市竞争和发展的关键,需要知晓如何利用竞争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建立起促进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的竞争机制。

1.2 城市竞争与城市发展

尽管城市之间的竞争是间接的潜在的竞争,直到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还没有对各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直接的测评和通报奖励活动,但是各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的精神文明城市、模范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评比活动,无不使城市管理者们感到竞争的存在。发端于市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延伸为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较量,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许多城市已经把提升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表明城市管理者们更加强调和重视以城市特有的能力和实力与其它城市进行动态的横向比较和竞争。但是应当利用何种策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开展有效的竞争,采取什么对策激活城市细胞、提高城市活力,仍是处于探索阶段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3 城市竞争力与竞争策略

1.3.1 城市竞争力及其内涵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发展和竞争实践不断创新的产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曾经指出,一个城市竞争力乃是指城市的生产率,是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称,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主要由硬分力和软分力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分力=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设施力+区位力+环境力+聚集力;而软分力=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2002年4月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将城市竞争力划分为十大要素:城市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金融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政府与管理竞争力、城市文化竞争力、城市环境与治安、市民素质等。

由于城市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很多,因此提高城市竞争力,既要坚持全面性,全面推动,相互促进,又必须抓住关键和根本点。那么,城市管理者应当从何处着手、以什么为重点来有效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城市管理者借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所创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了率先提升、着力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但是,由于这一理念提出的时间不长,而且其理论研究落后于城市实践,所以至今关于“城市核心竞争力”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解释。

为了对这一概念给出一个比较完整、科学、恰当的表述,我们有必要简要介绍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或者说,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其实是企业价值链上那些对最终客户价值贡献最大的诸如关键技术、关键程序、关键机制等环节和要素。由于该理论力求追寻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本质的因素,更好地说明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一经提出就迅速被企业界人士所认可和广泛运用。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概念,我们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城市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优势的能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独特能力,即构成城市竞争力的诸要素和环节中对城市竞争力贡献最大、最关键的环节和要素。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异质性和延展性,即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是其他城市短时期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而且它对城市竞争力其他分力的提升有较大贡献和正强相关关系,它应是城市竞争的优势源泉和制胜关键。

由此看来,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正如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同志所言:一个城市关键不在今天已有什么,而在于明天会有什么,明天会有什么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当紧紧围绕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改善来进行。

1.3.2 城市经营中的竞争策略

所谓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就是以经营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在城市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理念,形成竞争和动力机制,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思路、制度、对策、手段、方法和谋划。竞争策略是城市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建形成和成功运用是有效开展城市经营的前提条件,而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经营的目标之一。

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虽然产生和借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原理和理论,但是两者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

(1)城市之间的竞争是间接的、潜在的竞争。不象企业之间在同行业内有比较直接和明显的竞争对手;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问题,不象企业可以实行跨地区兼并和市场收购、吞并等活动,城市之间的合并和城市的分立一般是采取行政手段以划拨方式进行的。

(2)城市经营中的竞争策略在运用上,一是可以利用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和市民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广泛参与城市经营活动;二是可以通过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城市经营者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积极开展经营活动。而企业经营中的竞争策略,其侧重点在于企业外部。

2 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类型与内容

由于城市竞争力是许多因素综合构成的。因此如果按照城市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划分,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涉及许多方面。本文仅从竞争理论和核心因素出发,来研究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

2.1 按竞争对象划分,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可分为:

2.1.1 外部竞争策略

即某一城市与其他城市,尤其是实力、规模相当的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GDP、居民收入水平、吸引外资规模、进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等方面的比较上,也表现在不同城市的管理制度与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和战略及其效果上。

2.1.2 内部竞争策略

城市内部各县区、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的竞争,主要是城市政府面向所属地区和部门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的经营与建设活动。

2.1.3 两者的关系

外部竞争是外因,可以为城市经营提供压力、形成动力;内部竞争是内因,是城市活力的主要源泉,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原动力。因为,只有在政府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有效的内部竞争,才能提高城市政府对外的整体经营能力;也只有通过城市内部各部门、各地区的公平竞争,才能找到最合理的资源配置办法和最合适的人才,逐步形成政府部门之间正向的竞争激励机制,城市经营、管理和运作的效率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城市的快速协调稳定发展才能有真正的保障。因此,研究城市竞争,应当以内部竞争为基点和重心。

2.1.4 内部竞争的具体方式

(1)政府审批并联制。在尽量压缩审批事项的同时,通过组建行政审批中心,让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在行政审批中心设置办公窗口,实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这样就可以使政府各部门之间处于竞争状态,因为如果甲部门每月只审批了100项,而乙部门却审批了200项,就说明甲部门的工作效率存在问题或者有故意拖延的现象。

(2)干部上岗竞争制。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一些地区跑官、买官、卖官现象严重。究其根源,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没有遵守“阳光法则”所致。干部任用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青岛市,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较早地实行“双推、双考”的干部竞争上岗选拔任用制度。不但消除了跑官卖官现象,有效地避免了腐败,而且使一大批拥有真才实学、年富力强的干部走向重要领导岗位,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3)管理目标责任制。城市目标管理是以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为整体管理对象,以促进城市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为目标,针对城市发展水平,依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特定时期的发展要求,提出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进而组织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职工共同努力,使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综合绩效型、竞争式管理方式。城市目标管理来自和借鉴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经营城市理念的出现和流行,又为其开辟了新视野。目前,全国已有包括近20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00多个城市运用了目标管理方法,在城市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是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推进器”和“发动机”。

2.2 按内容划分,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主要有:

2.2.1 特色竞争策略

特色竞争是城市竞争的最重要策略之一。正如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没有特色和个性,就难以在市场上胜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个性,便很难开展差异化竞争。因此,一座城市不是以规模来衡量其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城市的个性。最富有说服力的案例是,瑞士虽然只是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却“小国寡民,富甲天下”,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洛桑是国际奥委会的所在地,是享誉世界的体育之城;苏黎士是传统的金融中心,80%的居民生活都同银行业有关;首都伯尔尼则是钟表制造业中心;卢赛恩却以教育发达而出名,许多中国人去那里学习酒店管理;达沃斯则以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而扬名海内外。这些城市分工明确,百花齐放,共同组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多姿多彩的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城市的特色就不是很显明。

城市经营的特色竞争策略涉及城市的发展定位问题,它的制定和实施应当符合并突出城市的发展定位。可以借助并发挥城市的功能特色、地缘特色、产业特色、形象特色(如旅游城市、工业制造城市、信息城市、山水城市等)以及服务特色、文化特色等来开展外部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如浙江义乌市突出自己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功能;江苏的昆山市突出自己地处沪宁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的区位优势和服务特色,吸引大量外资;青岛市致力于发展海洋、港口、旅游三大特色经济,打造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船舶集装箱制造、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以突出自己的产业特色;广东来莞市致力于“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等,这些均是国内城市有效运用特色竞争策略的典型案例。以下几种竞争策略,也都可以理解为城市特色竞争策略。

2.2.2 成本竞争策略

城市经营的成本竞争策略,又称为最低成本竞争策略,即通过降低城市运作成本,来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运作成本包括城市政府运作成本和企业运作成本,而前者是要通过税费形式转嫁到后者身上的。企业运作成本又包括生产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生产经营成本包括资本、人力、土地、原材料、能源和服务等,交易成本是由办事效率、社会的诚信度、市场的竞争度等因素决定的。因此,降低交易成本是降低城市运作成本的政策着力点。因为经营成本价格高一些,可能是产品或者服务质量高的结果,某些情况下高薪也有利于吸引高档次的人才。即使由于存在政府垄断、市场垄断而导致某些生产要素和服务价格过高的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开放市场来解决。所以,降低城市运作成本应以交易成本的降低为着力点。降低城市运作成本,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进一步增强城市创造价值的功能,主要通过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建设,优化投资和创业环境来实现。二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主要通过压缩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程序、精简政府机构,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目标管理等来实现。三是进一步降低城市运作的每个环节的成本,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土地等。

2.2.3 人才竞争策略

在人类开始迈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任何组织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是智力的冲撞,谁拥有最超众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第一生产力,也就拥有了未来,广东、浙江、深圳、上海等省市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它们容纳了全国各地的大量优秀人才。城市管理者要通过调整人才政策,完善分配制度,规范用人机制,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措施,致力于建设人才高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2.4 品牌竞争策略

城市品牌竞争策略,就是通过政府培育、企业主体、社会保护等多因素的聚合,逐步塑造城市名优产品、名牌企业、支柱产业,并由此延伸到事业服务和机关服务领域,实现由经营一个个的城市品牌到建设整个品牌城市的目标。例如,作为中国第一个提出并实施“名牌战略”的城市——青岛经过20多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已有6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16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已成为国内拥有“中国名牌产品”最多的城市,初步形成了名牌经济良好氛围,引发了相当广泛的名牌效益。目前,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名牌产业群为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全国驰名商标和质量管理奖企业为龙头形成的名牌企业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名牌战略已为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城市之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进入21世纪,青岛正力争实现从品牌经济到品牌城市的跨越,分层次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使其向服务领域和机关事业单位延伸,让品牌成为青岛形象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象征,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品牌城市。

2.2.5 文化竞争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文化管理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先进文化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包括了这个城市的产业、环境、规模以及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教育投入等量化的硬性指标,还包含了作为一种整合力量的价值体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即城市文化。前者体现了城市的基础与依托,后者体现了城市的核心与灵魂。尤其作为城市文化内核的城市精神,在竞争中具有决定作用。之所以强调城市精神在城市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因为缄市精神决定一个城市的凝聚力量、影响范围和辐射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精神论输赢,以道德比高下,以文化求成败,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竞争的最终选择。

近几年,率先认识到这一点的国内先进城市都十分重视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城市精神的塑造,纷纷酝酿提出自己的城市精神。如深圳提出了“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城市精神;杭州提出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南京提出了“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城市精神;青岛提出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长沙提出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大连把“主人精神、开放精神、创业精神、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作为城市精神;上海则把“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作为城市精神。这些城市都把城市精神的塑造视为在更高层次上层开竞争的一个新起点,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2.2.6 环境竞争策略

所谓城市经营的环境竞争策略,就是通过投资环境或创业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政策、思路和谋略。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投资环境是指其与吸引投资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状态、氛围。所谓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与措施使本地区的情况、条件或状态因素朝着有利和适合于投资创业的方向转变,使之达到良性的状态、形成有利投资的良好氛围,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是否优良既有绝对性指标可以衡量,也有与其它地区比较而言的相对性。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一般是指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城市设施环境、城市气候环境、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生活环境等。如今建设绿色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非常重要的竞争点。为此,上海、深圳、武汉等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城市绿化目标,青岛也正以这些城市为参照系,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软环境则是指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一个城市的诚信环境、服务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文明环境等。这些因素基本上属于上述文化竞争策略的范畴。

从重要性上分析投资和创业环境,它事关城市发展大局,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这主要根源于投资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实践看投资环境,经济现代化与城市国际化的前提是资本的国际化,而吸引资本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投资和创业环境的优劣。

2.3 按地位划分,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主要有:

由于城市自身实力、规模和地位的不同,其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选择。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其只进行简要介绍和阐述。

2.3.1 领先竞争策略

正如市场上的领头羊企业一样,当一个城市在综合实力、发展规模、竞争地位,或者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时,可以采取领先竞争策略,将自己置于城市领导者的地位,在整个国家的城市建设、经营和发展中发挥示范、试点、带头和创新作用。例如国内的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城市就可以采取领先竞争策略。他们主要在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企业制度改革、原创性技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它城市产生较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被国内中小城市学习和借鉴。领先竞争策略也可以被有某些方面具有一定实力的城市所运用,例如广东东莞市计算机与电子制造业、青岛市的电子家电与海洋科技产业等,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就采取了领先竞争策略。

2.3.2 联盟竞争策略

城市联盟竞争策略主要是指中等城市之间或小城市之间,为了提高各自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通过不同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策略。宏观上看,表现为竞争中的合作与合作中的竞争;单就联盟的双方来讲,主要以城市间的合作为主。联盟的方式,既可以是优势互补,也可以是强强联合;联盟的对象既可以是全面的合作,也可以是在某一领域的联盟;联盟的对象既可以是国际间的,如国外的友好城市、姊妹城市等,也可以是国内的兄弟城市;联盟的领域有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科技研发、贸易领域的互补与市场开发、旅游领域的联合与项目开发等;联盟的目的是促进双方竞争力的提高和快速发展。例如在经济领域甲城市的产品作为乙城市的原材料等,乙城市的企业到甲城市兼并企业或合作办厂等,就是甲乙城市联盟竞争的具体策略。

2.3.3 依附竞争策略

城市经营的依附竞争策略,主要是一些中小城市主动接受大城市中心极的辐射和影响,依附于区域内的大城市而发展的竞争和发展策略。这种策略主要表现在,中小城市借助靠近大城市的区位优势,依靠为大城市提供产业匹配和联接,主动接受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为大城市提供服务,与大城市实现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并注意将一些产业培养成服务全国的优势或支柱产业,以此发展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2.3.4 利基竞争策略

城市经营的利基竞争策略,主要是一些小城镇在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从传统工艺、历史文化古迹、现代科技中挖掘地方特色,寻求利益基点的竞争发展策略。其基本思路,一是开发名、优、稀、特等新产品,填补市场空隙,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二是为大城市、大企业进行配套或填补他们的市场空隙。做大中城市目前不愿意干,但又具有一定市场需求和潜力的产品和产业。把小产品做大,把小产业做强,在空隙中生存,在利基上成长,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这应当是中国小城镇的佳略良策。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城市经营中竞争策略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从研究角度出发,为了表达和论述的方便。在城市经营的实际运作中,上述竞争策略类型的运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尤其对于大中城市而言,应当注意对它们进行有选择的系统运用和有机匹配,以发挥其最大竞争效果与发展动力。

标签:;  ;  ;  ;  ;  ;  ;  ;  

城市经营的竞争战略_竞争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