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文明环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_精神文明论文

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文明环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_精神文明论文

全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明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丰硕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成果论文,环境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认真学习贯彻我们党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精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围绕我市“建经济强市、创旅游名城”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奋斗目标,紧贴全市稳定发展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在全市掀起了一个以“创、建、做”为良好开端的创建热潮;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以来,面对西部大开发机遇和入世挑战,自觉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委提出的“人人都是城市形象、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要求,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以人为本的“软件”建设和以提高城市品位的“硬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三大创建迈上新台阶,文明社区生机勃勃,经营城市理念不断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准越来越高。形成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军民团结蔚然成风,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呈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更加突出,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形成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十三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制订了“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及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管理规定等措施,建立了领导责任制,每年把各自具体的创建任务纳入市级重点考核目标,做到两个文明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加强了制度建设,完善了激励机制,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1998年,市委出台了一项重大举措,把对单位领导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成效与否,纳入了调整不胜任县级领导干部职务《条例》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党政“一把手、抓两手”对精神文明建设负总责的工作机制。

13年来,市委、市政府三届党政“一把手”都担任市文明委主任、副主任,每年都召开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会议和全市工作会议。通过多年来创建工作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乌鲁木齐精神文明建设已形成了从机关到基层,从城市到乡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市委、政府、军区、武警、兵团、民航、铁路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建首府的创建格局。“两手抓、两手硬”责任制在全市各级领导班子中普遍落实,全方位、多层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各族市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十三年来,全市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系列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促使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思想觉悟、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进一步提高,努力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在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相继开展了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活动,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及“三讲”教育和市委提出的“三个一”教育等活动,增强了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执行党的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心系改革开放的大局意识。

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以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倡导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以高尚的精神凝聚人的系列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先后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五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项教育活动。从1991年起,文明市民学校在全市应运而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教育遍地开花。从1993年至今,在各族市民中开展的“每周一提示”,“做文明礼貌乌鲁木齐人”活动坚持不懈。如今,《市民文明公约》、《市民文明手则》及文明行为规范已家喻户晓。谈吐高雅、仪表端庄、文明礼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尚,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如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已成为各族党员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逐年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体育事业的投入,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1991年,我市被列入全国首批“科教兴市”试点城市,教育为全疆“两基”达标地区,全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科普工作已深入到乡村、街道、社区之中。十三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正在形成,各族人民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涌现出了像广电校、京三组、红军师、空军医院、乌铁局和张忠庆、郑燕萍、杜养富、木拉提.肉斯坦木、赵新民等一大批立足岗位,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不畏艰难;见义勇为,弘扬正气;维护稳定,不怕牺牲的先进群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楷模,塑造了乌鲁木齐人的良好形象。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创新,成就斐然

十三年来,我市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为主体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始于九十年代初,十五大以来,创建力度不断加大,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龙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七区一县文明城区(县)竞赛评比为载体,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基础,着力抓了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交通秩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强化细胞建设、创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市民生存环境人手,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提升了城市整体文明水准,取得了可喜成效。

致力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社会基础细胞建设,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楼(院)、民族团结大院、文明居(家)委会、文明街(巷)、五好家庭、文明单位“六个一”创建活动,夯实了文明城市的创建基础。1989年至1992年间,全市涌现出648个“三优一学”竞赛优胜单位,128个文明居(家)委会,709个民族团结楼(院),437户五好家庭标兵。截至2001年,全市已有“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673个,市级文明单位956个,区(县)文明单位582个,五好文明家庭160539户。

坚持开展创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的“三优”活动,成效显著。优质服务,从树立公仆意识入手,在全市各单位持续开展了“楷模工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勤政、树公仆形象的活动,在“窗口”服务行业和执法部门开展了纠风塑形活动,促进了服务部门的“行风”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坚持从作风建设入手,坚决克服“四难”现象,已初步建设了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如今,“您好”、“请坐”等“十字”文明用语,已成为各级机关、部门单位工作人员的“口头禅”,挂牌上岗,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服务,已成为各级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标准和基本规范;优美环境,以整治城市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多年来,认真落实市政府“六不准”通告,在全市开展了让“街道美起来”、“市场美起来”、“郊区美起来”、“环境美起来”、“大气净起来”的“四美一净”活动和“管住嘴不讲脏话、管住腿不乱踩草坪、管住手不乱扔垃圾”的“三管住”活动,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观;优良秩序,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始,坚持开展了“一五”、“二五”、“三五”普法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工程,不断提高各族市民的法制观念和遵章守法的自觉性,持续开展了整顿经济秩序、集中整治和打击非法音像制品专项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始于1997年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以“窗口服务行业、文明服务示范点”为重点,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纠建并举”的塑行业新形象活动,突出了行业特点,体现了行业风貌。先后开展了乌铁分局北京支队的“用心服务”、工行市支行的“站立服务”、民航的“周到热心服务”、司法局的“148法律服务热线”、首府的“女子巡警队”、税务部门的“限时公开服务”等活动。现已推出国家级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示范点63个,市级示范点136个。以点带面,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创建,已创建成国家级文明行业2个,自治区级文明行业11个,市级文明行业2个。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配合小城镇建设,全市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把乡(村)创建活动纳入城市化管理,提升了创建工作的档次和水平。近年来,乌鲁木齐县加大了对南北郊乡(村镇)创建工作的力度,乡镇道路、绿化、净化工作有了较大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各乡(村、镇)普遍开办了村民文明学校,讲三德、学科技、求发展已逐渐成为农牧区的新风尚。乡村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真心实意为农牧民服务,受到农牧民欢迎。把法律知识、公民道德、科普知识编成曲谱搬到农牧区的“阿肯弹唱会”,使牧民受到了教育。现全市有“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2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14个,市级文明村镇24个,县级文明村镇44个,农牧区十星级文明户15000户。

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为扎实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1998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创建文明社区五年规划,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大变样,力争5年内把全市441个社区创建成为市级文明社区”的创建计划,市政府启动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星光计划”。一个把社区建设和文明社区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正在我市蓬勃发展。现全市已建成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一个,自治区级文明社区25个,市级文明社区36个,区级文明社区72个。

双拥共建、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我市从1992年至今,已连续4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拥军优属已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了完善的优抚网络体系,现有776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1709个优抚帮困服务小组,37132人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他们都活跃在优抚工作的第一线。全市各商场、医院、车站、机场、银行、公园等服务窗口,均设置有“军人优先”、“军人免费”、“军人候车室”等标志,形成了为军人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双拥双模工作新思路,取得了新业绩,把双拥共建引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广泛开展了“首府拥军走边关”和“边疆官兵看首府”活动,常年开辟了《西部长城》、《西部屏障》、《西部军人》等专栏,真情奉献,共驻共建。目前,全市有军民共建点500个,一批军地单位被中宣部、总政治部授予军民共建先进单位。三年来共安置退伍士兵2736人,安置军转干部910人,我市连续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截至2002年,我市已参加了11次全疆文明城市、城区(县)评比竞赛活动,有六区一县跨入自治区级文明城区、先进城区(县)行列。我市96年获“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市”称号,99年连上两个台阶,先后被自治区、中央文明委命名为“自治区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开展的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了城市发展、市民生活两个环境,提高了市民素质,树立了首府良好形象,提高了城市品位。“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标签:;  ;  

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文明环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