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企业携手并进与中国经济风格的共鸣_科技论文

科技与企业携手并进与中国经济风格的共鸣_科技论文

科技与企业携手 共振中国经济雄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雄风论文,科技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设想,我国经济必须保持快速和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以尽早实现小康,并开始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与此同时,我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等问题的挑战,我们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水平,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无疑这将给我国科技界和企业界带来紧迫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国科技界有责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科技角度看,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围绕我国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针对复关后技术亟待更新换代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目标,和企业界一起为提高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D)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水平而努力。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企业的R&D力量一般占全国R&D力量的40~50%。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走向。而我国目前企业R&D的力量,无论是规模和水平都需要一个大的发展。可以相信,中国的科技界,谁对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工艺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谁将会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充分重视、支持和应有的回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有责任也有信心和企业界紧密合作,共同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一、现代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然趋势与特点

在现代生产经营、市场流通、金融信息活动中,智能性要素特别是科学技术逐渐上升为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取代资本成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要素,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取得优势,科技与经济结合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如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我认为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

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自80年代末苏联、东欧集团解体以来,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特征的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近年来,世界经济除亚洲部分地区外,发展比较迟缓,特别是发达国家,长时期难以走出停滞和疲软状态。而科学技术则发展十分迅速,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愈来愈大;从事R&D的社会劳动比例越来越高;科技进步速率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周期越来越短;生产与销售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科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已从一般意义的为经济发展服务,进而成为带动经济起飞的翅膀。因此,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性竞争的关键性因素。例如高清晰度电视,日本企业界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没有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即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方向,仍采用模拟技术方案,结果导致了战略性失败。而美国正是利用基础研究的优势正确地选择了数字技术路线,夺取了领先地位;并可能在家电产业向数字化转化过程中,使家用电器和计算机、通信全面结合,重新取得战略优势地位。再如日本的汽车工业,靠低油耗车型、柔性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先进技术,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在本世纪初的大规模生产自动线技术,在国际汽车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还有其它一些例子,如光盘技术集激光、数字、电子技术等为一体,开始替代磁记录技术,光纤通信和数据压缩技术使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依靠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可降解塑料农膜、低残毒农药等,将使种植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等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特别是高技术的优势,同不发达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已成为其保持经济领先地位的主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力图利用后发优势,力争在科学技术方面迎头赶上,从而实现经济腾飞和超越。

展望21世纪,这种竞争会愈演愈烈。世界经济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我国所在的亚洲地区,是当前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唯一地区。亚洲的崛起,正带动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而中国是这个地区中科技力量最为雄厚的国家之一。建国45年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由于全国各界包括企业界的大力支持,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与其它亚洲国家相比,我们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力量,这是我们在今后竞争中立足的根本优势。如何发挥好这个优势,是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共同任务。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等原因,科技界大量的潜能未能得到发挥。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既为企业发展,也为研究单位的发展,以及双方的结合创造了新的途径和动力。

第二,当代科研与产业之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具有更紧密的有机联系,并形成了科技产业化的整体系统。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活动开始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这种社会分工的结果,使科学技术同时获得了自身发展逻辑的推动和外部生产需求的驱动这两种动力,从而使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迅猛发展,同时也更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同时,科学技术与产业之间、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进入本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生产力要素的流动性加强,尤其是科技要素,一项关键技术过去可以垄断市场许多年,而今已不可能。只有那些最快和最善于把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化的国家、地区或企业,才有可能保持优势。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当然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趋势并不意味着社会分工的消亡,那些综合性的、基础性的和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仍然要依靠专门科研机构或专职科研人员来承担。中国科学院是由国家集中优势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与发展历史所形成的我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的中心。作为这样一支科技队伍,在深化自身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和企业界的结合,一直是我们在改革与发展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我以为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考虑。一是在国家宏观层次上,围绕国家重大科技、经济计划和重大基础建设工作,当前主要是“九五”及2010年发展计划,积极加强科学院与企业的结合,共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共同解决一些重大、关键、共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二是中国科学院要成为企业的科学技术服务中心,特别是针对关系国家命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不断辐射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三是要大胆改革和探索,鼓励研究所与企业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包括在企业中创办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在中科院所内创建联合实验室等。我们也希望得到企业界的积极响应,双方携手,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第三,探索有效的结合途径,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之路。

科技与经济结合,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各国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求各自最有效的途径。例如美国70年代推出大学-工业合作计划,80年代组建工程研究中心;法国科学中心80年代与企业合办研究所;日本80年代实施官产学联合研究开发计划等。在注意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认真研究并着眼于我国国情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有两点是必须考虑的。一是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80%的企业属传统产业,这些企业中的相当部分,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比例。有效的、可行的途径是加快用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尽快争取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准。二是我国的科技队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整体上已形成了一支有相当实力和高度敬业精神的科技队伍,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我们政策和改革措施得当,有可能孕育产生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自实行“一院两种运行机制”以来,已陆续创办了近4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些已初具规模。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社会的支持,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完全靠科研部门“造船出海”是有一定困难的。如中科院发展比较好的联想集团,就是以我们的技术和香港公司的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金融界的资金支持,抓住市场机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93年销售额已达40亿,成为我国计算机行业中最重要的企业之一。再如中科院的尼塞拉公司,与日本合作,利用其掌握的市场和先进的生产管理,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93年利润总额达3300多万元,年人均利润达16.444万元。其它如科健公司、三环集团等,也都是通过和国内外企业合作而取得了更大发展的。我们设想,下一步的发展还是要“借船出海,扬帆乘风”,扬科学技术之帆,乘市场经济之风。

二、中科院与产业部门合作的实践与回顾

早在五、六十年代,中科院急国家之所急,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在新材料、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化工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无论在向产业部门输送人才,还是在研究工作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科院更努力探索和寻求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并且积极进行着预期的实践。目前中科院和40多个省市、部门和行业建立了各种合作关系,大约有两万人参与了各种联合与合作。合作的主要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科技优势,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几年来,通过中科院研究所与企业的合作,在帮助企业技术改造进而形成行业优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沈阳自动化所与兰州连城铝厂合作,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三级管理控制一体化的大型计算机管理综合网络系统,使该厂吨铝节电近400度,年增效益1700多万元,通过推广工作,使整个行业形成了竞争优势。沈阳自动化所还与天津市第二煤气厂合作,研制开发了计算机集成监测控制高度管理一体化系统,从而提高了煤气二厂生产自动化和管理水平,经一年多运行情况估算,年增效益约1000万元。金属腐蚀与防护所,为抚顺市热力工程解决管道腐蚀问题,使其使用寿命从原来的7~8年延长到30年。

1993年,中科院与武汉钢铁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化冶所设计制造的氧气炼钢用氧气喷枪,在武钢试用后,可使每炉炼钢时间缩短半小时。

山西煤化所研制的DS-948催化剂,被天津石化公司用于取代引进装置中美国VOP公司的S-12催化剂,1993年6月一次开车成功。现已证明其脱硫效果明显优于美国S-12。

第二,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联合攻关。

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发挥双方优势,形成一种“集团性研究开发力量”,有利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大连化物所与抚顺石油二厂进行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的新工艺,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的,该示范工程完成后,预计企业可增产值6000万元。

沈阳计算所与沈阳机床三厂合作,在消化国外80年代中后期水平的高档数控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出国产“蓝天一号”高档数控系统,而且通过共同承担国家“八五”攻关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了多种具有自主版权的数控系统,经国家计委批准,现已在沈阳计算所建设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沈阳市的支持下,沈阳机床三厂由此走上了生产高档数控机床为主的道路,1991年该厂产值由过去的6000万元上升到1.37亿元,全年订货合同超过2亿元。

值得指出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在这些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对发展我国科学事业,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其中相当一部分也可能找到直接的应用。如中科院进行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是一项很基础的工作。一些应用成果,如中科院利用重组工程菌生产的白细胞介素-2、人生长激素等,已经开始形成产品,并可望在医疗、保健等方面形成市场。再如中科院对永磁材料的物理研究,一直处于国际前沿。对第三代永磁材料钕铁硼的研究,只比领先的日本人慢了几个月时间。这项研究成果很快转化变成了产品,成为中科院三环集团的主要拳头产品,同时也带动了全国其它企业。现在三环集团公司作为全国钕铁硼生产的协调单位,正在和有关兄弟企业一起,共同发展我国这个新材料产业。其它在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甚至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科院都有一批可能产生技术创新或者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成果。

第三,共同承担产学研工程项目,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在国家经贸委的支持下,科学院与企业共同承担5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它们是: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其制品、数据卡及电子设备、激光加工技术和精细结构陶瓷等。参加的研究所有13个,目前,这些项目已开始起动实施,有的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第四,从研究项目合作到组织结构创新,共建研究开发联合体。

近几年,中科院有关单位与企业合作共建联合体的做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技术入股、合资经营、共建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到与产业部门共建研究开发实体。如沈阳自动化所、成都计算应用所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贵阳、遵义卷烟厂以及国家、省烟草总公司等共建“六合公司”,专门从事烟草企业生产、管理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安徽光机所与淮南煤矿机械厂共建纳米级高纯超细氮化硅微粉中试基地;化学所与北京涤沦实验厂共建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中试基地;力学所、化冶所与北京门头沟区共建超细微粉中试基地;中科院与石油部门结合,共建了渗流力学研究所与界面科学联合实验室等等。

三、进一步合作的思考与设想

科技与经济结合是科技界,也是中科院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即使今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完成,过渡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仍需不断努力探索。这里,我只着重讲其中两个问题。

第一,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关于科研机构同企业的合作,虽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但始终存在着基本的困惑。研究所的感受是,企业确实存在着广泛的科技需求,但更大程度上依靠全套引进。如何应用我国研究机构成果,如何依靠自身力量,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机制。社会对知识产权和专利、Know How的价值观念还较低,研究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利益和产权知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研究所的成果即使符合需求,但也往往存在成果工业化程度低,系统性、成套性差等问题,按照目前企业的承受力和价值观,还不可能承担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具备较强的工业性开发能力。实际上,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种促进科技进步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社会机制。

这个机制,就是公平的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和政府的有效科技规划和科技政策。一是科研单位创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能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因此,以应用为目的的科研项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二是由于技术商品凝结了科技人员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企业应按其价值确定价格,既不能贱价收购,更不能无偿占有。因此,除研究单位要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进行成本核算和技术经济分析外,企业应根据技术产生的效益给研究单位和科技人员以必要的补偿和回报,使双方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市场和市场机制应该是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良好舞台和催化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规划职能与主要依靠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制定有利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规划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政策和投入。同时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调整自身行为,淡化部门观念,为企业和科研机构创造公平竞争、合作的社会环境;为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流动,为基础的、长远的、前沿的科学技术研究提供资助;为科技转化为规模生产力,中试和工业化承担部分风险资金;为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总之,要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造更好的环境,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为企业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是提高企业R&D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企业R&D能力的提高,除了加强技术、知识积累和精良的技术装备外,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技术人才和既懂科技又懂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而这方面,科研部门和高校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我国企业培养和凝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是提高企业R&D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应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当今,在全球规模的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中,竞争的焦点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这些传统的因素,而是一个国家人才的质量水平和开发利用的情况。因此,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培养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例如日本的教育经费三年中增加了2倍。美国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生产力的提高,半数以上是由技术创新带来的结果,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发展,半数以上是来自科学家和工程师新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中科院以及科技界、教育界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为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基础。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关系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工作。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这一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在即将到来的“九五”期间和21世纪,愿科技界与产业界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密切合作,争取更大进步。

标签:;  ;  ;  ;  ;  ;  

科技与企业携手并进与中国经济风格的共鸣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