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有益探索——李鹏图《社会科学发展散论》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有益论文,李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和知识经济的悄然来临,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我国也已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在科学发展和知识创新战略中,社会科学不仅是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而且是指导整个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四大以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但是,从宏观上对社会科学发展战略和知识创新体系的研究,与自然科学宏观综合理论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时代的进步,非常需要强化对社会科学发展战略和知识创新体系的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李鹏图所著的《社会科学发展散论》(以下简称《散论》),就是踏着时代的脚步应运而生的一部新作。这部论著集录了作者近年研究社会科学发展的论文32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当代社科发展的战略思路,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力,而且浸润着作者刻苦创新的心血和不断求索的改革开放意识。同时,论述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朴实。这也许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一种新的境界。在该书所收录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一文中,作者倡导:“要作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就要重视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寓科学理论、知识于通俗之中。”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科学是历史发展的理论先导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导致了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创立,标志着西方科学一个新纪元的开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时代。邓小平理论,推动了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理论先导作用日益重要。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社会科学不仅是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知识资产和智力资本。尤其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同样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体现着“文化资产”或“文化资本”的价值。《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就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里一切其他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注:1967年修订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7款,转录自《中国商业百科全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6页。)都作为资产加以保护。所谓“知识产权”,就是“知识资产的所有权”。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定义,“资本就是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世界范围的商品经济活动中,科学及其他精神生产的成果,早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资本。注册商标的创意、经营管理思想、CI战略思路,甚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等,事实上早已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从文化产业领域来看,社会科学成果及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成果,本来就是“文化产业”赖以创造效益和利润的核心资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音像产业等领域的版权、著作权、影像权等知识资产所有权,毋庸置疑的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本(注:参见拙作《文化资产价值论》,载《河北学刊》1997年第5期。)。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阐明了我国社会科学的时代特征,而且充分肯定了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散论》在这一领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在论述当代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方面,《散论》收录了作者11篇论文。围绕我国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基础理论、时代特征、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理论研究与普及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深刻剖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在《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作者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充分论证“马克思主义科学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最强大的精神武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同时,科学地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我国社科界率先系统地论述了“社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这一观点,逐步成为社会科学理论界的共识。在这一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呼吁“要在加快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同时,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并从科学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范畴,论述了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巨大影响和渗透。
对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意义,作者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一文中,从三个方面作了系统阐述。首先论证:“科学普及工作是实现科学知识这种潜在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其次,论述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从科学的继承和发展规律方面,阐述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条件”的道理。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大胆、严谨地提出了在社会科学成果管理体制中重视普及工作的政策思路,主张“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要对科普著作和学术研究著作一视同仁,使科普作品在优秀成果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社会科学管理机制与队伍建设方面,收录了作者《论科学与人才》、《建立激励机制,繁荣社会科学》、《修身·文化传统·知识分子》、《为农民社科院鼓与呼》等5篇论文。作者运用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和科学管理思想,从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论述了加强社科队伍建设和扶持人才的重要性。运用历史与现实的大量实例,论证了“科学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的哲理。同时,强调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科学队伍》一文中,作者指出:“社会科学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科学队伍,是发展、繁荣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针对河北省10万社科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作者从政治思想建设、学识水平的提高和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社科队伍的战略思路。主张进一步加强对“拔尖人才”的科学化管理;为重大学术著作的出版创造物质条件;加大对优秀专家、学者先进事迹及其重要成果的新闻宣传力度,促进全省社科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针对社会科学精品战略、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社科与自然科学的沟通等问题,作者在《社会科学研究要选准主攻方向》、《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要协调发展》、《要重视对重大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要重视对当代世界新变化和各种思潮的研究》、《为精神文明建设中新生事物提供理论支持》、《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热点”问题》等论文中阐述了许多新的见解。仅从这些论文的选题就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每篇论文都紧密结合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适应时代需求,反映时代主流。站在时代前列,探讨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前瞻性的问题。即使对社科领域的一些老话题,作者也从跨世纪的高度,谈出新思想、新观点,不入俗套。譬如《努力创办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盟》等论文,都是老课题,但是,作者从当前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原因,提出发展方向。针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作者主张首先要协调两大科学领域的研究规划,特别是确定相互交叉的研究课题;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发展战略,要组织两大科学领域联合研讨和攻关;同时提出,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审中,要互相吸收专家学者参加评委,以期对交叉科学研究成果作出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