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一种应积极发展的教育形式_自学考试论文

自学考试:一种应积极发展的教育形式_自学考试论文

自学考试:一种应该积极发展的教育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学考试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令人鼓舞的数字

近日看材料,读报纸,参加研讨会,获得不少信息,其中有许多数字令人鼓舞,发人深思: 1.我国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5年来,全国参加考试的人数累计达2000万,开考本、专科专业约240个,开考课程达1000多门,已有110多万人获得大专或本科毕业证书。

2.1989年原机电部委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在全国开办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截至1995年4月底,全国累计有3.1万名机械科技人员先后报名参加学习和考试。1993和1994两年,全国已有2600多名学员修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过实践性环节的训练与考核和国家的统一考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思想品德鉴定,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预计到本世纪末毕业生总数可超过一万人,约为普通高等学校相应专业同期累计毕业人数的一半。

3.国家统计局1985年委托全国考委开考统计学专业,10年来,共有49.3365万人参加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共计20.3773万人,其中中专2.7974万人,专科17.4375万人(含专科专业证书6万人),本科1424人,使全国统计干部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由1985年的3%上升到1995年的9%。

4.华中师范大学每年颁发约5000张专科毕业文凭,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2;而培养成本费之比却为1:50:140。

5.根据抽样调查,1992年北京市培养一个自学考试专科毕业生的经费只相当于培养一个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生的0.2%。

6.1988年到1992年全国举行三次律师资格考试,烟台市罘果区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科毕业生的合格率居各类考生之首;1988年烟台市招考干部,11个区、县中有7个区、县的第一名是自考毕业生,1988年还有2名专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现已取得硕士学位。

7.1995年春季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365万,比1994年春季276万考生增加89万人,比1994年秋季290万考生增加75万人,连续2年创历史最高纪录。1995年春季的考生,50%为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学校的学生,或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举办的全日制或半日制助学班的学生,50%为业余自学的考生。

这几组数字从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几个方面说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作为一种以考试为主的制度开始,发展成为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正呈现出勃勃生机。放眼世界,可以看到我国自学考试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兴起与发展,同美国社区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兴起与发展很有些相似之处。探究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会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迪。

二、符合国情的创举

我认为,自学考试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之所以能广泛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这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既完全符合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又适应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竞争就业对教育的社会需求。

同“人口众多”相伴生的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大;同经济体制转轨相伴生的“竞争就业”加剧,又愈加扩展了这种需求。据1993年统计,我国初中阶段毕业生1149万,其中升入高中(包括职业教育)的518万,占应届初中毕业生的45%。高中阶段毕业生445万,升入高等学校的92万,占21%。这就是说,每年有630万初中毕业生和353万高中阶段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据预测,到2000年这两个绝对数将有较大幅度增加,每年将有超过1000万的初中毕业生和445万高中阶段毕业生不能升学。这既是丰富的生源,又是巨大的压力。如果能有效地开发这个丰富的资源,则将转化为巨大的财富,不然,则有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甚至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

我国正步入老年化社会。如何做到“老有所为”?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据统计,现在全国有科技人员1860万,按60岁退休、每人一生工作40年计算,每年将有46万科技人员退休。若按60~70岁为可发挥“余热”的年龄段,则社会上将有460万希望“老有所为”的庞大队伍,其中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其数量就将超过目前1080所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总和(40万人),这里尚不包括隐性失业的在职科技人员。这是巨大的“自考助学”教师的人才库。华中师范大学一批离退休的教授、副教授和总支书记去助学点当班主任,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就是有力的佐证。

同“发展中国家”相伴生的是国家财政能力支撑教育的经费有限,而有限的教育经费需要重点支持的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高等教育只能满足适龄青年中的一部分人的要求(目前为5.7%,预计到2000年约为8%,2010年约为12%)。

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包括家庭、个人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势头将更加强劲。“自考助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必将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加强社会参与,发展民办教育,已被中央确定为我国今后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上述的国情特点表明,在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办学形式,既有迫切的需要——可以上大学的数以千万计,可以“教”大学的数以百万计;又有现实的可能——社会力量可以也愿意支持;但是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一般都难于达到按国家标准举办普通高等学历的投资水平,因而这种花钱不多的助学考试的教育形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个人认为,这种教育形式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如果到21世纪下半叶或22世纪,我们的经济力量大大增强了,能够办几千上万所普通高等学校,满足所有有条件而又希望上大学的人们的要求时,可能就不必大力去发展现在这种“自学考试”了。但是,自学考试的助学点却很可能成为新的高等学校的生长点。这种新的高等学校很可能将继承“自学考试”的若干本质优点,如分散性,灵活性,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要,等等。但是“自学考试”也有一个很大的局限:难于形成像普通高等学校那种“学术环境”、“教育环境”对人才成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陶冶。因此,如果要对“自学考试”作总评价的话,可以借用郭沫若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评价:“凡事有经有权。”毛泽东很欣赏这个评价,总觉得找到了知音。胡乔木对此解释说:凡事既有经常的道理,也有权宜之计。

三、促进发展的原则

根据目前的情况,从宏观角度考虑,发展高等自学考试教育,似乎应该坚持“分散、小型,灵活、多样,宽进严出,民办为主”这样一些原则。

分散、小型。自学的固有特点是分散;而“助学”则要求相对集中,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两者的结合,就是“分散、小型”。在分散的前提下相对集中举办辅导助学点。

我国12亿人口8亿在农村,“助学点”应尽可能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延伸,充分发挥“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的优势,更好地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

灵活、多样。这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灵活、多样的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是自主、助学这种教育形式的优势,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和个性等等方面,都非普通高等学校可以比拟。“自学考试教育”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可随时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其办法之一是各个专业都可制定必考课加选考课的方案。有的地方把自学考试课程和技能型课程结合起来,以融化和改造自学考试的某些长线专业。如中文专业加设秘书学、公共外语、公关礼仪、办公自动化操作及管理课程,这些经验都是很可贵的。美国社区学院经常向来访者炫耀的一句话是:我们可以按照每个学员的要求来设置课程。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助学点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助学形式灵活、多样:这种教育形式最便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上海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了多种的助学形式,如主管部门为培训本系统干部,组织对口专业自学,举办辅导班和函授学院;各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主考学校根据每次开考课程面向社会举办大型辅导讲座;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配合自学考试举办各种广播、电视辅导讲座和自学园地,等等。

辅导时间灵活、多样:全日制、半日制、钟点制、隔日制,等等,完全可以根据学员的情况和要求,灵活安排出多种多样的授课和辅导的时间表。

宽进严出。“宽进”是自学考试制度的本质特征,既有长处,也有缺陷。人们的天赋是各具特点的,高等学校入学采用一种考试标准,其弊端为人所共知。入学“门槛”多样化,即在必要的统一要求基础上的多样化,是其改革的方向。“自学考试”的大门是向各界人敞开的,没有学历要求;没有年龄限制;没有一定的学制;自由选择或改变专业;业余学习,便于解决工学矛盾,等等,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但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人“圆大学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并能最大限度地让各具特长的人们都有发展其特长的深造机会。

凡事“一分为二”,“进门”没有最低的标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弥补缺陷的办法就是严把“出门”关。现在,从主管部门到全社会,最关心的或者说最担心的就是“自学考试”这种形式能否保证教育质量?可以毫无夸张地说,质量已成为它的生命线。它的生存和发展都取决于它培养和选拔的人才的质量。国家一定要加强对考务的管理,牢牢把住质量这个关。如何保证质量?十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教考分离”,办学的不办考,辅导的不命题,助学的不评卷,等等。关于质量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注意处理好质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综合。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重点问题。像我们这类具有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注意“多样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要充分肯定,国家必须坚持不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全国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标准。但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其知识能力结构是各有特点的。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已经讲过,“自学考试”这种形式,从入学到学习、教学过程,都是最易于发挥人们的特长的。因此,“出门”的标准就应有相应的多样性,应制订出基本标准加专业(职业)特长的考核方案,否则就会影响其“入门”和“过程”的优势的发挥。如果说,普通高等学校是把“入学门槛多元化”作为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以考促学”为特征的“自学考试”教育则应在“出口门槛多元化”上下功夫。当然,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是有难度的,但我们应该敢于迎接这个挑战,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解决。目前,有的地区、有的主考单位在颁发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的同时,还颁发各种“专业证书”和“职业证书”,等等,都是有意义的探索。

助学要以民办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强民办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这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在政府举办的一部分普通高等学校,都将逐步改革为“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的体制。如上述所述,“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的优势之一,是便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管理,这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国家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无形之中使“政府办”、“官本位”成为衡量各种机构的准绳,“民办”转“公办”似乎也成为“升级”的标志。我们的“自学考试”中的“助学”千万要避免走进这个怪圈,一定要坚持“民办为主”,并沿着这个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别的形式就不能替代,就能以自己的特色去进行竞争,与别的教育形式进行互补、交流、切磋,就有无限的生命力。

另外,用什么指标来评价“自学考试”的教育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看来也是促进这种教育形式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评价不同形式教育的效益,其指标体系应有共同之处,也应有差异。例如,毕业率、合格率这个指标,对普通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都是重要的,但其权重是否应有区别?对“自学考试”来讲,恐怕更应看重自学者通过这种学习在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而不应过分看重多少人参加考试,只有多少人获得毕业证书。过分强调这个指标,不仅不符合自学考试的总体目标,而且会产生许多负面作用。我们还应看到,参加“自学考试”的人们,并非每个人都把获得证书看得很重。其中一部分人,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更新和拓宽知识以及转换职业。

标签:;  ;  ;  ;  

自学考试:一种应积极发展的教育形式_自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