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论文_王红英,马丽

王红英 马丽

【摘 要】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模式下家庭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干预前后用HAMA焦虑量表测定评判患者心理情况,患者调查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两组均进行糖尿病常规管理,干预组联合心理干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空腹、早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焦虑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经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焦虑得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焦虑; 心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type 2 diabetes combined with anxiety under the model of family doctor. Method 100 patients who ha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ertain diagnosi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After and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was determined by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know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atients.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therapy,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plus mental interven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fasting blood glucose, two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glycated hemoglobin and anxiety index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all of the anxiety scores , fasting blood glucose , glycated hemoglobin, and two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famil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patients’ anxiet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glucose of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anxiet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糖尿病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综合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心身性疾病,生活事件和方式、情绪等不良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比较密切[1]。为了了解家庭医生模式下家庭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本研究对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50 例患者进行了家庭医生指导下家庭成员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从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糖尿病管理数据库中通过查糖化血红蛋白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龄范围为46~83岁,平均年龄为(65.90±7.898)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为20年。纳入标准:(1)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3)神志清楚,无明显并发症。(4)患者有焦虑情绪。排除标准:(1)有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者;(2)不愿配合本研究干预项目者;(3)有精神病史的患者。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年龄范围为46-83岁,平均年龄为(66.47±8.175)岁,其中男性23人,女性27人,患者病程为1~20年,平均(13.42±3.413)年;对照组年龄(65.99±8.931),男性25例,女性25例患者病程为1~20年,平均(12.41±3.15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 对照组:利用常规糖尿病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加上家庭医生指导下家庭成员给与的家庭心理干预,针对每个糖尿病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指导家庭成员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1)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定期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焦虑原因分析,焦虑指数测定,让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程度及需要关注的方面。(2)指导家属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3)进行集体及个别心理指导,帮助家属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4)定期组织开展小组活动,鼓励患者之间相互倾诉。给患者以帮助、安慰、关心,并现身举例说教,以稳定其情绪,适时进行情绪调动,变换心境。为患者及其家属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促进互相交流,使患者不断振奋精神,坚强与疾病斗争,积极配合好医生,遵医嘱控制血糖,缓解心理焦虑情绪障碍,避免恶性循环。(5)转移糖尿病患者的注意力:用语言加以疏导,结合家属鼓励,督促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转移其对疾病的关注度;(6) 对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7) 给患者提供积极信息。每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焦虑得分变化情况。每3个月复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

2.2 焦虑评定 干预前后患者采用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定患者心理焦虑情况,该量表包含14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分:无症状; 1分:轻; 2分:中等; 3分:重; 4分:极重。该量表的总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很好的反映患者的焦虑严重程度。按照我国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资料:总分小于7分,没有焦虑症状;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症状;≥14分,肯定有焦虑症状;≥21分,有明显焦虑症状;≥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

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用 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用频数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结 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0.05),干预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焦虑得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焦虑情况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糖尿病患者焦虑得分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干预前焦虑得分干预后得分

对照组50 19.02±1.801 16.06±3.407

观察组50 19.38±1.978 10.50±4.353

t0.9517.112

P0.3440.000

2.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9个月干预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经家庭心理干预后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讨 论

1.家庭干预的历史回顾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身心疾病, 其治疗的效果除了药物治疗外,某种程度上还依赖于患者的自我管理。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家庭成员的有效干预是患者进行血糖自我控制的基础。美国40 年代就有家庭干预,即家庭治疗的观点,发展到 50 年代,心理治疗技术家庭治疗取得成功;现代家庭治疗的雏形始于60 年代,把对家庭成员和病人的心理教育同时纳入治疗过程 ,称为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模式, 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是把糖尿病的疾病原理以及饮食和药物治疗等基本知识以健康教育的形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病人存在的心理症状以及包含药物在内的各种治疗措施; 二是在上述基础上,帮助家庭成员认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提高其对病人的正确应对能力[3]。

2.负性情绪对血糖的影响 大量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的情绪异常如悲观、情绪低落、缺乏主动性,焦虑紧张乃至抑郁等[4],这些症状一般认为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本身的社会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关系。若该负性情绪长时间存在,又可加重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5] 。情绪波动可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动,促使体内酮体的出现和增高, 也可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病情不稳定,血糖控制不好[6]。因此,在药物控制患者血糖的同时,应考虑到心理情绪等对血糖的影响。

3.糖尿病病程漫长,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的关键 血糖、血脂及血压的控制可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明显降低致残率。而血糖控制受情绪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目标[7]。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病情的心理改变,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做好具有综合性、针对性、长期性的心理指导,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认真听患者倾诉,取得其信任,使患者想遵医行为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患者能熟悉疾病发病因素、主动用药、克服生活心理障碍,确定目标, 使患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自信心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8,9]。

4.正确的家庭心理干预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必须的 本研究发现在家庭医生的干预指导下,同时家庭成员的配合辅助,患者经过9个月的干预治疗,心理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血糖情况得到有效的控制,且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较,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糖改善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林豊桐[10]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因此,消除改善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不仅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患者家属的关心、安慰和鼓励,良好、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使患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严格遵守医嘱行为等,降低患者的心理焦虑指数。采取集体心理治疗和针对性个体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并将心理教育纳入患者家庭干预治疗之中,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使糖尿病的社区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更加完善,不仅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沟通,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借鉴糖尿病家庭管理经验,期待更好地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服务,同时提高自身临床及也科研技能。

综上,家庭医生模式下家庭医生心理干预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

参考文献

[1]许春宝.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 安徽医药,2012,10:1538-1539.

[2]Ramchandani P, Stein A, Evans J, et al. Patemal depression in the postnatal period and child development: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J].Lancet,2005,365(9478):2201-2205.

[3]冯峰,邹庆玲,张怀国. 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与糖尿病神经精神障碍关系的研究[J].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02:103-105.

[4]胡媛媛,曾臻,潘发明,等.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0,12:1416-1419.

[5]许敏,邓大同,王佑民. 糖尿病与抑郁症[J]. 安徽医药,2011,05:631 -634.

[6]陈晓玲. 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4:95-96.

[7]赵树菊.心理护理干预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12):147 -148.

[8]范庆利,邓彦峰.心理因素对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6):757-758.

[9]薛芳萍.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70-72.

[10]林豊桐. 2型糖尿病患者的情志分析及心理干预的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论文作者:王红英,马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0

标签:;  ;  ;  ;  ;  ;  ;  ;  

家庭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论文_王红英,马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