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青少年国家认同影响的调查论文

新媒体对青少年国家认同影响的调查

林岳新,席静静,李文杰

(汕头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特别是媒介文化具有新的发展形态。在当前广泛运用新媒体的人群中,青少年是最活跃、运用新媒体最多的群体。通过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开展调查,以青少年运用新媒体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为主线,深入了解新媒体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新特点和新发现等,并针对性提出在新媒体时代加快融媒体建设、分阶段分层次对青少年实施教育与引导、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和打造主流文化网站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国家认同;青少年;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媒体的更新换代,随着4G 技术广泛应用和5G 技术的面世推广,传统媒体完全被新媒体所取代,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广泛运用的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新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感觉、新视野、新思想、新思维。出生在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一代,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善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与认知世界,新媒体迎合着、吸引着他们遨游其中,新媒体自身固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给青少年文化供给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条件。青少年在享受新媒体文化快餐同时,由于新媒体媒介文化的开放自由打破了文化的国度性,容易模糊国家思想和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出现迷茫,呈现青少年国家认同模糊和认同危机。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正利用新媒体的有利条件,不断地显示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意识形态,不断地输出他们认为具有制度优势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无时无刻地冲击青少年的眼球和视线,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对国家的认识,给青少年国家认同带来重大影响[1]。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寻找新媒体媒介文化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样本情况

表2 可靠性统计量

表3 随机选取的5项相关性矩阵

二、问卷设计与信任效度检验

(一)问卷设计总体情况

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对国家认同整体情况如何?各阶段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和认同度如何?媒介文化哪些内容影响青少年国家认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一套较为严密的青少年国家认同的问卷,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测量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工具。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抽取了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小学、公立初中、私立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等五所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1 份,回收有效问卷1501 份,回收率100%,从问卷显示的结果看,受访者都能够如实地填写问卷。

如表1所示,在回收的1501 份问卷中,小学问卷为352 份,初中(包括公立和私立)问卷为332 份,高中问卷的的份数最少为131 份,大学的问卷最多为686 份。在当今青少年群体中,大部分的青少年会选择QQ 和微博这两种新媒体类型。

(二)问卷信任效度检验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采集青少年使用媒介的类型、目的、频率、态度以及青少年国家认同情况的数据。本问卷的部分选项通过了SPSS23.0 信度和效度的检测,检测结果是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2,作为青少年国家认同测量调查问卷,这一信度指标可以接受。我们对问卷部分题项进行编号,运用SPSS23.0,采用了信度和显著性对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的分析,显著性0.01<P<0.05 说明变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该列中的克α,系数由表2的信度统计分析给出。由于信度系数为0.932,说明题目之间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因此该调查评估表编制的内在信度是比较合理的。

如图5所示,在“升国旗时我会肃然起敬”这一选项中,有58.12%的青少年认为升国旗时会肃然起敬,有39.07%的青少年认为升国旗时一般会肃然起敬,这说明青少年在升国旗时较为严肃认真态度,表明青少年对国家认同感较强。在“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觉得很自豪”这一选项中,有83.17%的青少年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觉得很自豪,有32.12%的大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一般觉得很自豪,表明大学生对自己祖国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情感。在“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这一选项中,有68.73%的青少年表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有35.12%的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持一般态度,有0.98%、0.49%的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青少年有自己的身份认同,有国家归属感,拥有较高的主人翁意识。

从表3所示评估的相关系数矩形中可以看出,表中5 个项目的相关系数很大,且成正相关。

三、调查结果发现和分析

(一)各阶段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目的、内容和使用时间存在差异

从图1可以看出,青少年在接触新媒体中,主要是以社交沟通和娱乐、查询学习资料和专业信息以及浏览网页看新闻为主要目的。但不同阶段的青少年也显示出有不同的目的,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接触新媒体的主要目的在于社交沟通和娱乐,小学、公立初中以及高中接触新媒体的目的较为接近,社交沟通和娱乐为目的进行上网的主要集中于私立初中和大学。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以浏览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为目的上网的学生都占比非常少。57%的青少年上网选择浏览网页新闻;67%的青少年上网是为了查询学习资料和专业信息;社交沟通和娱乐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占比达到77%,与此相反的是,以浏览政治、经济、文化为目的的青少年占比最少,仅为23%,差距显著。

图7显示,有接近70%的青少年通过在网络上“查询学习资料、社交沟通、浏览网页新闻”,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表明青少年通过对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了解和思考而做出对国家的认知,可见,青少年对国家认同感强。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少年所关注的媒介交流平台或平台之间,人际传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有较强交互影响作用。如何加强对媒介交流平台的管理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图1 青少年上网目的

图2 青少年上网时长

如图2所示,有55%的大学生上网时长超过4 小时,在大于1 小时的上网时间段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这说明大学生是上网的主要群体。相反,高中阶段青少年上网时长基本上在4 小时以下,在上网各段时长中所占比例是最低的,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中,公立初中青少年的上网时长要低于私立初中学生的上网时长,而小学阶段的青少年上网时长在4 小时以内的人数则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生。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间较少,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

(二)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总体攀升,大学阶段青少年较多认可现实存在贫富差距

新媒体既颠覆着传统媒体,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自然而然形成了网络空间地球文化村。在这个网络空间地球文化村之中,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并相互交错,共生、共享、共存网络生态正时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可以预测的是未来谁掌握最先进的媒体技术、拥有最先进的文化,谁就占据网络制高点,谁就拥有网络话语权,谁就最有主动权和吸引力[3]。具有意识形态性特质的国家认同,在网络空间占有最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抢占网络空间这个高地,以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新内容填补和充实网络空间的短板,在国家认同的内容、传播形式与方法上寻求突破和创新。

图3 青少年国家认知情况

图4 不同阶段青少年对国家认同情况

如图4所示,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对于国家认同是不一样的。从图4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对于国家贫富差距的认同情况中,“非常认同”的人数为145 人,占比达到75.1%,公立初中的青少年“非常认同”的人数为80 人,占比为78.4%,私立初中的青少年“非常认同”人数为61 人,占比下降为58.1%,而在大学阶段的青少年中,这一比重再次下降,“非常认同”的人数为109 人,仅占比46.2%。

1.大多数青少年使用媒体目的在于学习资料、社交沟通、浏览网页新闻

通过对新媒介的使用情况与青少年国家认同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厘清新媒体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

(三)绝大多数青少年有国家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极少数青少年认识存在缺失

图5 青少年自豪感和归属感

图6 您对“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 这句话认同吗?

由于BCD-I节点获取了凸包H的信息,BCD-I节点就利用空洞核心信息HCI(Hole Core Information)消息向邻居节点传输凸包H信息。一旦接收到HCI消息,节点就计算凸包H的视图控制角θ。如果θ大于αmin,就存储凸包Ω的信息,再将HCI消息传输至它的邻居节点;否则就丢弃HCI消息。

(四)青少年使用新媒介与国家认同的关联

(2)互补效应:联合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或产品类型的中间产品,容易造成“局部不大于整体”的效果。采用中间品进口联合“相互搭配”的模式,创新产品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由式(12)可以看出,不同的虚拟电阻对应不同的线路电阻。本文结合各DG单元输出的电流和线路电阻值,采用一致性算法[13],自适应调节虚拟阻抗。

从图6中可以看出,有58%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对学习“非常有帮助”;我们可喜地看到超过一半的青少年通过浏览网络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关心国家大事,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或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参政议政热情度高。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一半的青少年持消极态度,如何教育引导这一部分青少年,防止狭隘个人主义是德育工作者新的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合作、讨论和交流”,其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有着其它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许多学者探究的课题,并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成果,这就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下面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和其它学者的研究资料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图7 媒介使用目的与青少年国家认同交叉分析

2.使用新媒体较少与使用新媒体较多的青少年对国家诸因素认同率高

例如:在设计三维目标时,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可以将其转化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同时,结合教学目标,教师更能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具目的性,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如图8所示,“经常”使用新媒体(上网)和“有时”使用新媒体(上网)的青少年在较大程度上有较低的历史认同(鸦片战争的历史)和文化认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与之相反的,“几乎不使用”新媒体(上网)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体制认同(根本政治制度)、经济认同(中国经济实力变强)、文化认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民族认同(56 个民族是平等的)、历史认同(鸦片战争的历史)和身份认同(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认同度都是较高的。可以看出,经常使用新媒体的青少年在体制、经济、文化、民族、历史和身份认同比较少使用新媒体的青少年认同程度低。这其中原因我们认为,新媒体是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的即时性可以随时为受众传播信息,新媒体的交互性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全球信息,吸引了青少年使用新媒体;另一方面,媒介信息庞杂性和复杂性夹杂在一起,媒介文化中低劣文化抵消或者盖过优质文化,影响青少年的国家认同[2]

四、对策与建议

图8 新媒体使用频数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交叉分析

如图3所示,“中国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这一选项中有810 人表示“非常符合”,即54.6%的青少年自身非常赞同这一说法;“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选项中有950 人表示“非常符合”的,占比63.2%;在“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这一选项中,有1037 人表示“非常符合”,69.1%的青少年认同了这一说法。从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普遍认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较大,说明青少年对国家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一)加快融媒体建设步伐,提高媒介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从调查情况看,有一小部分青少年消极对待国家大事,这关系到媒介文化打造问题。因此必须创新构建媒介文化平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新媒体是否健康发展、媒介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均取决于创新。结合近几年新媒体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必须提高新媒体技术,加快融媒体建设,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媒介文化为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使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得到展示,大力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融媒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青少年身份认同,强化青少年对祖国荣誉感和归属感[4]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育模式,大多枯燥死板,没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在新课改中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这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新形势下的课堂中显得更为重要。改革后的体育课堂将会给予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得到知识和体魄的锻炼,而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能够突破界限获得新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

(二)分阶段分层次对青少年实施国家观的教育与引导

青少年成长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化过程,由于年龄层次和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青少年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国家观的教育和引导上,必须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青少年进行。

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离不开感觉和形象,感觉、直接和表象是这个时期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特有的特点。因此,国家观的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为主,树立大德育观。中小学课程是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各个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各个课程和课堂教学之中;开展日常仪式活动教育,象征和仪式是对青少年教育的突出认知特征,升国旗、唱国歌是象征,通过这种仪式培养青少年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青少年观看有关国家形象、国家观念的影视作品,提高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和文化历史遗址,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发挥媒体的教育影响作用,把国家历史、文化集于图、文、短视频于一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吸引青少年,让新媒体在中小学国家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点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大学阶段,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使得青少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甚至有严重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许多教师缺乏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教师准备的教材知识以及教学重点大部分仅仅局限于书本,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化[5]。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提高教育内容的思想深度。大学生教育有别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大学生是有思想、善于思维的群体。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也要把握青少年学生现实问题,从纵横交错的原理中深度解读理论问题。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国家责任感不强,对国家性质理解存在偏差,国家职能认识模糊,国家安全意识淡薄,对国家认识不充分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的放矢地从历史观、经济观、发展观和法律观等展开教育和引导。其次,调动校内外资源,构建国家观融媒体信息网站。以图片、电影、短视频、文字等形式,展示建国以来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成果,展示国家的成长历史和成就;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做出理论与现实的解答,加强线上和线下的联动,及时破除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误区。最后,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能。调查发现,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大多数活动效果欠佳,内容流于形式。因此,必须研究和探讨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机制,从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进。我们认为,从国家观实践活动内容来说,必须围绕体制认同、经济认同、宗教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历史认同进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选择参观考察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等。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机制,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以期达到实践效果。

(三)中小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互通性、共享性和及时性,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媒介文化夹杂着西方国家文化和社会思潮,使青少年主流政治认同的认识大大减弱。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引导和教育提出了严重挑战。媒介文化纷繁混杂,文化的复杂性、多层面和持续变化的性质,决定着文化的混杂性。在现实的媒介文化中,强势文化总是主导着弱势文化的方向,弱势文化想挤身主流媒介文化必然采用主流话语权模式。同质化、异质化、主流和非主流文化呈现在网络文化之中,鱼目混杂的文化容易使青少年无所适从,丧失自我。因此,中小学、大学必须专门开设媒介文化课程,提高青少年媒介文化素养。青少年接触媒介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认知的过程,在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教会他们分析、评价信息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青少年对媒介文化的判断力和辩析力,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网络文化甄别力[6]

(四)强化主流文化网站建设,构筑网络文化防火墙

主流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它不仅具有国家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同时带有浓重的地域、人群、宗教和性别等特征。主流文化承担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在新媒体时代,主流文化网站作为媒介平台负有传播主流文化的职责和功能,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主流文化网站建设,使主流文化内容有血有肉,在形式上丰富多彩。从以上调查发现,青少年登陆主流文化网站热情不高,频率、次数不多,吸引力不强,这就要求主流文化网站必须创新传播宣传平台。我们认为,从内容方面说,网站平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国家认同为主线,通过国家历史和发展的展示,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提升青少年的身份认同;通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展示,增强青少年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对国家文化发展展示,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展示,增强青少年的体制认同。从形式方面说,网站平台可以生动活泼,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以专题、故事、电影、短视频、游戏等形式进行,并实现奖励措施,如采用积分的方式,鼓励青少年上网奖励,使网站更加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研究开发,着重构筑过滤网站,抵御破坏性信息侵袭,确保网站的纯洁性[7]

事实上,在侵害集体组织成员权益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等民事案件中,基层法院通常都会从案件当事人数量、潜在案件的规模等角度考量涉诉信访的风险。对于可能有较大涉诉信访风险的案件,法院往往采取不立案且不出具相应法律文书的方式将纠纷排除在法院系统之外。尽管当事人可能就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情形进行信访,但是往往因其缺乏已经向法院申请立案的证据而难以进入信访程序。

(五)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元素的网络平台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它的影响力与覆盖面正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快速发展,而传统文化历经岁月沧桑洗礼,其文化内核的稳定性、包容性和扩展性,即便在新媒体媒介新文化形态的冲击下,依然循其固有发展而发展并保其精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文化精华是我们之根[8]。在新媒体时代,媒介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冲突也有融合,媒介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碰撞、冲突、渗透、融合的多元文化共生之中,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互动正出现新的态势。从调查情况看,有一部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因此,必须依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选择性地打造传统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平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声有色地在网络平台中展现,实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互动并有机统一,使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生根,让传统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

[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第二版[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平,公婷,陈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罗秀华.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8(3):24-25.

[7]吕旻,杜兰晓.网络传播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3.

[8]石文亭.网络异化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6(6):45-47.

Investigation of New Media’s Influence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eenagers Identify with their Country

LIN Yue-xin, XI Jing-jing, LI Wen-jie
( Marx School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515041,China)

Abstract : In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in modern society, new forms of culture have emerged.As for teenagers who embrace and apply new media widely into their life, how has new media helped and affected them, especially in terms of identifying with their country, the author conducted surveys among teenagers to learn how new media was related to teenager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country, and new relevant trends or findings that have come up as a result of the new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the author proposed possible ways to facilitate media convergence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 adapt education and guidance to different groups of teenagers, improve their media literacy and build websites of mainstream culture.

Key words : new media; identification with one’s country; teenagers;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 :G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73X(2019)03-0048-07

收稿日期 :2019-03-13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18YJA710031)

作者简介 :林岳新(1963—),男,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教育及社会问题;席静静(1988—),女,河南洛阳人,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李文杰(1994—),女,广东肇庆人,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卢 颐]

标签:;  ;  ;  ;  ;  

新媒体对青少年国家认同影响的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