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园林发展的研究论文_赵成雷

对生态园林发展的研究论文_赵成雷

安阳益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455000

摘要:“生态园林”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当时仅指在城郊或城内完全模仿自然状态植物群落建造的园林。现在的生态园林概念是在人们对地球环境深入研究后重新思考形成的,其特点是把园林绿化纳入整个生态系统部署。本文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通过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和表现阐述了生态园林对中国园林景观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园林;特点表现;发展研究;

前言

生态园林工程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传统园林。生态园林系统中的绿地按主要功能可分为观赏绿地、生态绿地、和自然生产绿地。这里“绿地”的含义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园林中的水面、道路等基本设施。

一、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园林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物质生活富庶之余人们想到美化身边的环境,这是园林建设的原始冲动。所以园林最早出现在皇家。椐史籍记载周文王的“灵囿”是最早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园林,选择风景优美的林地圈起来作游猎用即为“囿”,囿很接近自然。这一时期属于朴素直感园林;秦汉时期园林发展成“苑”,苑中人工栽植和建筑物增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私家园林,这一时期山水画融于造园活动,使园林成为环境艺术;唐宋时期园林已具备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人工山水等主要园林要素;到清代中国古典园林基本定型,其风格形式以北京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为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基本局限于少数人身边的美化。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对公众开放的园林。进入现代,造园所涉及的植物学、建筑学等自然科学逐渐渗入,使园林成为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的综合学科。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展,外来文化在园林方面影响力度加大。规则式布局、草坪、及植物摸纹造型等西方园林风格在我国流行起来。但都是以美化环境为宗旨,属于传统园林。

1866年德国人海克尔(Erst Haeckel)提出生态学以来,人类在生态环境研究中所揭示出的问题使园林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和面对。如城市热岛效应(夏天同一时刻城市气温比郊外高,据测算同一地区草坪32℃、沥青路面63℃)、空气碳氧平衡(25㎡草地或10㎡林地可满足一人呼吸需要)。基于生态学研究产生了“生态园林”。生态园林概念被提出来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2005年8月和2006年6月我国有关部门分别制定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指标,明确了我国要发展生态园林,从本质上改善城市环境。

二、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其物理环境结构和物质能量流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系统的自然调节净化机能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三、生态园林设计的景观生态表现

1.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3.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四、生态园林对中国园林景观形式的影响

基于生态学产生的生态园林更注重园林的功能性,这是生态学对园林产生的本质影响。

1.从小环境美化到大环境绿化

生态学使我们认识到身边小范围的绿化美化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从整个生态系统着手。增加绿色植物量是启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引擎。增加绿色植物量首先要扩大绿化范围、扩大植被面积,在绿地面积限定的情况下选择体量大的乔木是增加绿量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园林还包括对外围农林生产用地统筹布局,如将一年生草本植物改种木本植物,形成固定植被,使生产绿地发挥生态功能。生态园林工程的实施将营造出大规模绿郁葱茏的景观,供人们远视野欣赏。

2.在共性中凸出个性、强化地域特色

生态园林的性质要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绿地效益。这要靠乡土植物,乡土植物适应性强、易成活、养护成本低。如我国暖温带地区的刺槐、构树、臭椿、苦楝、火炬树等,质感色泽好、姿态优美,少量栽种、依靠其自身繁殖能力可很快成林。从园林景观价值考虑也应该发挥乡土植物的作用,有特色才有价值,例如华南沿海的棕榈科植物和东北的白桦林都具有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特点。由于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限制,跨气候带引进的植物不但建植养护成本高,也不可能形成原产地那样优秀的野生自然景观,因而异地引进植物只能定位在少量展览的层次。在生态园林中乡土植物占主导地位、必然使地域特色凸显出来;凸出个性、强化地域景观特色有利于中国园林持续繁荣和发展。

3.景观风格趋向简洁自然

园林的景观风格由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两方面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布置和植物点缀基本是对自然美景的缩仿,具有精致幽雅的风格,适应人文思想浓厚的人们寻享闲情逸致;生态园林是对自然风景的一比一真实重塑。建设生态园林涉及范围广、工程量大,人们不可能把过多的精力用于精雕细凿。具有较多建筑设施的精管绿地在整个生态园林体系中比重会变小;生态园林中植物数量会大幅度增加但品种组合会简化,基于生态园林营造的景观、其风格将趋向简洁自然、。呈现自然之美、忽略自然之杂。趋向自然不是简单模仿自然界,而是态度手法自然。简洁自然的风格反映了科学现实的文化思想。这种风格会全方位影响未来的中国园林,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亭子较过去砖木结构的古亭局部细节简化许多,就是这种风格对园林建筑的影响。

结束语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学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把景观生态学引进城市园林绿化,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与设计,将大大推动园林学科的发展,拓展和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的外延和内涵,而且也为最终实现城市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论文作者:赵成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6期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对生态园林发展的研究论文_赵成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