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中的国情教育论文_王三立

历史学科中的国情教育论文_王三立

王三立(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曲兴镇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 开封 475131)

【摘要】一部中国历史,向人们展示了历代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对伟大祖国产生亲切、依恋感。

【关键词】国情教育、凝聚力、向心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040-01

中国人把中华之地视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朝大国,提起五千年的文明史,无不为之自豪,说到祖国无不为之豪情满怀。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祖国形成的一种特殊之情爱国。历史以自身史料的真实性,内容的客观性,通过生动的、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去感染人。在不知不觉中使人们对祖国的了解增加了,感情升华了。这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其特殊的作用。

一部中国历史,向人们展示了历代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上古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消除多年的水患秦国的李冰修建都江堰,千百年造福四川人民;汉时修筑的白渠、六辅渠使关中成为沃野千里之地;东汉的王景长期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的几十个县免受水灾;九八年中国百万军民治洪抗灾这些无不显示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气概。商朝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秦时统一的文字,汉时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僧一行推算出子午线的长度,郭守敬的《授时历》,到近代冯如的先进飞机,今天的两弹一星,智能计算机,“神舟”飞船的试飞成功,足以显示我们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起了巨大的作用,足以证实中华文化的悠久和博大。

世界上很多文明,如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及拉美的一些文明都衰落了,中断了,或消失了,只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尽管她经历了许多次的改朝换代,分裂割据,但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多次出现统一的盛世局面,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巨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缘故。人生就有一种依附性,对环境的依附,对文化与传统的依附。这种“依附”形成了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既对乡土,民族,国家的热爱。世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早就形成了一种手足之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历史上每次割据之时,就是民族大融合之机,结果每次都会出现一个新的统一局面。统一局面使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它们彼此依赖,吸引,共抗外敌,同赴国难,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整体。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的种种阻挠,万里归国。台湾人民请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打击荷兰侵略者。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和地质学家李四光谢绝外国的高薪聘请,回到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无一不是对祖国热爱之情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使人们产生了对自己祖国尊重,自爱,自豪,亲切,依恋之情。内忧外患的历史,能使人对祖国产生强烈的使命责任感。近代中国是落后,挨打,备受欺凌的屈辱时代。因此近代“救亡图存”、“自强”、“求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国近代爱国思想的基础。坚决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康有为;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立志推翻清政府的洪秀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孙中山及同盟会;自觉抗击英国侵略的三元里人民,宁波黑水党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他们由忧患而反思,变压力为动力,激起了自己的使命感,寻求富民强国的道路。

近代屈辱的事实,给人们以痛苦的反思,使现代的中国人从先人们那里得到启示,开始眼望世界。过去的闭关自守,变成了今天的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我们的祖国更繁荣,富强。

世界历史是讲世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我们知道,历史是古今相通的现在是发展的结果,今天的世界,是前天、昨天的世界。当代的许多问题都有它的历史根源。学习世界历史,可以使多人们从发展的、全面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从联系的对比的角度,从中西方交往的过程中,来培养对中外历史和中国国情的认识。

十四——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使欧洲人思想大解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步发展,这时的欧洲人已开始了殖民活动。对这一情况,当时的中国人在以后的很长时间中并不了解,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其它的国家都是落后的“蛮夷之邦”。这可以从中国近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外政策上看出。学习西方各国的历史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东方及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掠夺之时,正是中国进入近代的历史时期,如离开这时的历史状况,来考虑中国问题,是找不出中国近代蒙受屈辱原因的。中英之间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都是以中国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是英,法,日这些国家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它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了,中国还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国从科技上,还是经济实力上远远落后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的发展是无情的,事实告诉人们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必须通过向西方国家经历的那种改革,方能强大起来。

一部世界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爱国教材。爱国是各民族共有的特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爱国之情都是有相同之处的。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构成了一曲由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演奏的反法西斯斗争的爱国凯歌。这些事实令人起敬,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些爱国者的形象,必将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块丰碑,也将能渗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准则。

参考文献

[1]齐世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CS]

[2]朱良忠.中华上下五千年L].

论文作者:王三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历史学科中的国情教育论文_王三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