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活动与精神本质的自然主义解读_本质主义论文

概念活动与精神本质的自然主义解读_本质主义论文

观念活动与心灵本质的自然主义诠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主义论文,本质论文,观念论文,心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人类心灵的本质问题是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际哲学界长期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物理主义与人类中心论的争论。本文在揭示了当代心灵理论的类型及其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及其心灵活动所具基本特征的角度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对人类心灵的本质作出了既非纯粹物理主义,又非纯粹人类中心论,而是结合二者所长的自然主义新诠释。

关键词 观念活动 心灵理论 自然主义 物理主义

心是什么,是一种心理载体或精神实体,还是动物机体的一种机能或活动,这是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心灵哲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语言问题的解决最终有待于心的本质问题的解决)。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至今也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哲学家们局限于个体还原的立场和实体思维的分析方法所导致的,因此,本文从观念活动的角度对“心”的本质作出了自然主义的诠释。

1.当代心灵理论的类型与困境

对于心的本质问题,哲学家们虽然大致有上述两种不同的看法,但由于包括人体在内的动物有机体及其大脑在当代实证科学中可分成数种不同的层次去研究,所以持后一种看法的人也是看法不一,既有物理主义与突现论之争,也有行为主义与符号论之别,粗略地讲,当代心灵理论可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理论可称为“心脑二元论”,它把心看成是大脑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实体,或者看成是大脑所特有的一种属性,一种不可还原的精神属性。其代表人物是当代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哲学家J.C.艾克尔斯(Eccles)和心智哲学家K.坎贝尔(Campbell)。

艾克尔斯根据自己研究裂脑人的最初成果,根据脑电生理研究的新发展和大脑皮层柱状假说,提出了有名的“脑——意识相互作用”理论。他认为,人脑不只是一个接受外界刺激、唤起人的知觉经验的物质实体,它还包含着一个所谓的“自我意识精神”的独立实体,这种“自觉的精神有一种并不完全依赖于大脑事件的特性和活动,这些大脑事件是处在由自觉的精神的决定和控制的影响下的”,〔1 〕它的功能是为人们具有离散特征的意识经验提供统一性。换句话说,在他这里,所谓心就是人脑中的“自我意识精神”实体。与艾克尔斯不同,坎贝尔在实体观上是个唯物主义一元论者,不过,他认为传统的唯物主义(包括物理主义在内)对精神活动的因果分析有缺陷,因为它遗漏了人的精神活动所具有的现象学性质即主观特征,因此他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副现象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载体是所谓的“大脑要素”(brain—item),这种载体除了具有物理性质以外, 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现象学性质,这些性质在人们有关疼痛和颜色的知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内省也可以觉察这些特殊性质的存在。 〔2〕由于他在实体观上是个唯物主义一元论者,所以,他的理论其实是一种属性二元论。

这种理论的缺陷有二:第一,它只是一种假说,它所假设的实体或属性都缺乏直接的科学依据;第二,它企图从物理层次上对心理现象的起源作出直接的说明,也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心理现象至少是在生命有机体层次上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尤其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在根本上乃是一种社会现象,脱离了社会,便无从产生。因此,它企图从物理层次直接说明心的起源,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可能取得成功。

第二种类型的理论可称为“心脑同一论”。它认为,所谓心就是大脑,它是一种物质存在,并不存在所谓的精神实体。受后期行为主义和当代脑科学等理论研究的影响,这种理论在当代心灵哲学学界影响很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当今心灵哲学界颇有影响的中枢论(the central—state theory)、 功能主义、 取消论( thedisappearance theory)和突现论等理论在广义上都属于这一类 。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J.C.斯马特(Smart)、H.费格尔(Feigl)、H.普特南(Putnam)、R.罗蒂(Rorty)和斯佩里与邦格等, 他们把人的心理活动或者还原为大脑的物理运动,或者还原为大脑结构所具有的一种功能,或者还原为大脑中枢的生理运动(以致否认心理现象的存在),或者还原为大脑在神经生理运动基础上突现出来的一种更为高级、更为复杂的物质运动。

这种理论的缺陷在于:第一,它把人类的心理活动等同于人类大脑的某种物质运动或机能,忽略了人体其它部位(如心脏)在其心理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则表明,“我们的思维确与全身肌肉有关,不仅仅是脑的活动。可以说,中枢说与外周说是相互为用的”。〔3〕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 人体内部器官如心脏在其心理活动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它忽略了人类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社会特征,这是人脑的物质运动所无法说明的;第三,它们忽略了心理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意向性,这是任何类型和任何层次的物质运动(包括物理运动)所不具备的特征,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三种类型的理论可称为“生物体机能论”。它认为,心理活动是生物有机体的某种机能,如反应机能、调节机能或反馈机能,并不存在所谓的精神实体或心理载体,心就是生命有机体或人体本身。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文化学专家L.A.怀特和前苏联哲学家尼·伊·茹可夫。怀特认为,所谓精神“就是心性活动过程,是有机体作为全体,作为一个密切关联的单元的反应活动”,〔4〕精神、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作为一个单元而发挥作用的整个有机体,而非其它;茹可夫则认为,意识是“主体—客体”系统中的调节器,是按反馈原则同客观现实相联系的,心理的效用在于“它能实现有机体在具体情境中的更适当的行为,它是有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过程的调节器;而如果指的是人,则是他的外部活动对象的调节器”。〔5〕人脑在其中只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种理论其实是把人的心理活动还原为动物的心理活动,然后再还原为动物机体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活动和反应活动,所以,它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类的心理活动与动物的心理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人类的心理活动尽管是从动物的心理活动进化而来的,二者之间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差别,如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社会性、符号性和超越当前环境的相对独立性,而动物的心理活动就没有,显然不可混为一谈。

第四种类型的理论可称为“心理符号论”。它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与人类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并非完全由人类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而且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还原为具有某种表意性质的符号活动,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乔治·H·米德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米德认为, 人类的心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进化的产物,是从动物的有声姿态,通过语言媒介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经内化而产生的;人类的符号语言与动物的有声姿态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表意性,而后者没有;正是凭借语言这个媒介,具有心灵的有机体能够成为自身的对象,由此形成了自我意识,以致于使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与其相似,卡西尔也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符号化的语言活动。不过,他认为,人类的符号语言是从动物具有信号特征的情感语言进化而来的,“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一定会象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他开放的。”〔6〕

与前述诸种心灵理论相比,这种理论无疑要深刻、合理得多,它既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发生学过程,又揭示了人类心理所具有的社会性、符号性和超现实性三大特征,与动物心理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不过,同述诸种理论一样,它也具有个体还原的特征,只不过前述理论把人类心理还原为作为个体的人躯体的物质活动和机能,该类理论则把它还原为社会化个体的符号性表意活动。其缺陷在于:(1 )它忽略了人类的心理活动还具有文化学意义上的价值特征,是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的意义组合活动,因而不仅具有主观性和私人性,还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2)人类的心理活动也是分层次的,在显意识和较高级层次上, 它虽然具有符号性,但在潜意识和较低级层次上则不一定如此,如许多高级动物及婴儿没有符号语言,但都有某种形式的心理活动,就已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心灵符号论”对此难以作出恰当说明。

由此可见,当代心灵理论并未对人类心理的本质作出令人满意的说明,究其根源,还有于它们未能对人及其心理活动的本质特征作出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以致于把人的存在与纯粹的物理实在或纯粹的生物体的存在混为一谈,把人类及动物的心理活动与它们各层次的物质实体活动混为一谈,陷入了困境。因此,我们如果要对该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在逻辑上就必须首先要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

2.人的本质及其心理活动的根本特征

1.对于人的本质问题,哲学家们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看法不一。本文因为是为了解决“心”的本质问题,因而也就着重从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之间区别的角度去考察。

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哲学家们对于人的本质问题虽有多种看法,但有两种看法最为流行。(1)人是理性的动物,对于这个命题,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已作了修正。他认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6〕, P.34)因为人与动物不同,他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由语言、神话和宗教等符号形式组成的宇宙之中。鉴于此,他提出用“人是符号的动物”取代“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显然,卡西尔的命题更为合理一些,因为它不仅说明了人类行为理性的一面,也说明了人类行为非理性的一面。不过。该理论也有缺陷,即它只能说明人类心理活动高度抽象性和超越具体环境的一面,没有从根本上说明人类符号思维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2)人是社会的动物。对于这一命题, 我国哲学界通常持肯定态度,它也的确比前述命题更加深刻、更加合理。不过,如果我们仅以社会性来区别人与动物的行为,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现代动物学的研究,不仅人类存在具有等级结构的社会组织,许多高等动物(如猩猩、猿猴)也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它们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其实,人类的行为不仅具有社会性和符号性,也还具有觉知性和文化性,人在某种程度上不只是社会的动物、符号的动物,也是具有觉知性、自为性和文化性的动物。

首先,人类的行为具有觉知性。所谓觉知是指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在观念上的自我觉察与知晓之意。人类在进行有关活动时,总是对自己的行为同时进行着观察活动与判断活动(主要是进行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以便根据自己的目的随时进行调整,达到避害趋利的目的。在此意义上,人也是一种觉知的动物。

其次,人类的行为具有自为性。动物的行为虽然也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为性,但这种自为性是建立在动物的本能及其遗传结构基础上的,不象人类的行为具有观念上的觉知性与目的性,因此,动物的行为只具有准自为性,只有人类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自为性。

最后,人类的行为还具有文化性。所谓文化,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和W·H·凯利的说法,它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促动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它的功能在于利用价值观念的引导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以便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正是由于价值观念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才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之别。在此意义上,人也是一种文化的动物。

由于人类行为的觉知性、自为性和文化性因其符号性而成为可能,同时人类的语言符号又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因此,本文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性、符号性、觉知性、自为性和文化性的统一,社会性是人类行为的最根本特征。动物的行为虽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性,但主要还是受其本能制约,再加上动物的行为不具有符号性及由此而产生的觉知性、自为性和文化性,因此与人类的行为不可同类而语。至于纯粹的物理实在或物理系统,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纯粹个体的存在和完全自在的存在,盲目地按照有关规律运动,与人类的存在更是不可同类而语。

2.由于人类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其外在行为内化的产物,但反过来又对后者起支配与控制作用,因此,人类的行为既然具有上述诸特征,它的心理活动必然也具有。

首先,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社会性。这主要表现在它不仅要受到其生理结构和生物本能的制约与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即使是人类的动物本能也因长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逐渐演变成社会化的本能,与纯粹的动物本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次,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符号性。人类的心理活动在显意识层次上总是伴随着符号语言而进行的。尤为重要的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在相当的程度上还受到这种符号语言的影响,语言不仅决定着我们的认知范围,而且也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活动与意志活动。

再次,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觉知性。这主要表现人类能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欲有所感知,在观念层次上进行觉察与确认。人类所独具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觉知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再次,人类的心理活动还具有自为性。由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符号性和觉知性,再加上人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存在物,所以人类的心理活动也就显示出观念层次上的自为性,根据有关信息在内心世界调节、反馈,以便为达到有关目的进行观念上和逻辑上的预演与调整。

最后,人类的心理活动还具有文化性,这不仅表现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特征,受到一定价值观念的影响与制约,而且还表现在这种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的整个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与动物的心理活动不同,人类的心理活动并非完全由其生理遗传组织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现实关系所决定,它还要受到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受到各个时代的经济结构、知识水平和审美趣味等等的影响,因此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人类心理都显示出很大的差异。

显然,人不只是社会的动物和符号的动物,它也是觉知的动物、自为的动物和文化的动物。不过,按照现代心理学理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分层次的,有显意识与潜意识之分。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类心理活动的诸特征是就其与动物心理的区别而言的,是就其显意识层次而言的。在潜意识层次上,它并不一定具有这些特征。与动物心理也没有本质区别。从整体上看,人类的心理活动乃是一种观念活动,具有明显的表象性质。按照教育学家布鲁纳的研究,在人的智慧成长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依次表现为动作性再现表象、图象性再现表象和符号性再现表象三种形式,而且这三种形式在人们的行为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共同发挥着作用,所以,布鲁纳说:“成长并不是包括一系列的阶段,而是包括连结掌握着三种形式的再现表象,其中再现表象的一种形式部分地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7〕不过,人类的心理活动不论具有何种形式, 借用当代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的说法,它都具有意向性、意识性、 主观性和心理的因果性四大特征,而一切非心理活动并不具有这些特征。因此,前述诸种心灵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等同于人体不同层次的物质运动,是站不住脚的。

3.观念活动与心的本质

前文我们虽已探讨了人类的心理活动与动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一般心理活动与非心理的实体运动之间的区别,但只是弄清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如果要把握心的本质,还必须结合其内容来研究。

1.对于心理活动内容,我们依据反省可觉察出其内容大致包含如下: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审美活动、伦理观念活动和社会观念活动等方面。贯穿于这些活动的一条红线乃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内在的意义组合活动,都是主体为达到某种价值目标或基于某种价值目标相对于其所面临环境而产生的内在反应活动或调节反馈活动。如认知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的求真活动,以便为达到自己的价值目标服务;情感活动乃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的对现实环境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或自觉的非理性反应活动;意志活动乃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的为达到某种价值目标所进行的主观努力活动;审美活动则是人们在价值观念影响下的某种内在的情感投射活动或同化活动,在此,艺术品并非作为冷冰冰的物质存在受到人们欣赏,而是作为激发人们内在情感的刺激物而受到人们欣赏。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欣赏的并非冷冰冰的物质对象或活动,而是激发人们某种价值判断活动的外在形式,欣赏的是自己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发的某种内在情感;伦理观念活动则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对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观念性协调活动;社会观念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观念性协调活动。总之,心理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为实现其价值目标,针对其环境所进行的内在调节活动和自发或自觉的情感反应活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的对其内外环境所进行的一种意义整合活动。

2.由于人类的心理活动乃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的意义整合活动,这种整合活动具有社会性、符号性、觉知性、自为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且在根本上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决定的,而人的躯体运动乃是受其物质构成成分与内在结构决定的物质运动,并不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人类的心理活动与其躯体运动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后者只是前者的生理基础,是前者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由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在根本上乃是由人们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种在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意义整合活动,所以,“心”也只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符号载体,或一种逻辑载体,而非实体意义上的载体。既然如此,人们何以会寻找心理活动的物理载体或物质载体呢?当代哲学家们认为,这主要与语言的运用有关。正如澳大利亚哲学家D.M.阿坶斯特朗所说的,“心”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它是人们假设出来的用于联结反省内容的一种东西”,〔8 〕人们在反省中通常可以意识到人体内存在着某种易于产生某种行为的状态,在没有语言以前,人们预测自己反省的内容就是这种状态。但是,在有了语言以后,人们就产生了新的想法,即所有这些状态都是某个实体的状态,这个被假设的实体就称作“心”。一旦“心”这个概念被引进后,人们就会进而探索心的特殊本质,就象“基因”概念被引进后,人们进而探讨它的本质一样。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受西方哲学传统实体理论的影响,哲学家们误以为任何运动只能是某种物理实体的运动,忽视了观念运动的特殊性,即它有物质载体与符号载体之别;第二,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符号性、觉知性和自为性,使得人类的心理活动得以反身对象化,以致于人们把观念或符号意义上的自我等同与实体意义上的自我;第三,人们误以为自身的心理活动具有连续性,与具有连续性的物质运动相似,由此断定心理载体的客观存在。其实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这一点可以得到现代心理学中有关“现在”感觉理论的佐证。按照德国现代心理学家恩斯特·波佩尔(Ernst poppel)的研究,任何一个意识内容都只能最多保持3秒钟,而且在这个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意识内容存在;此外,只有在大约3 秒钟的时间范围之内,信息才能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单元〔9〕。由此可见, 人类的意识活动并不具有连续性,也缺乏意义上的统一性,与具有连续性的人体物质运动不可同类而语。

4.既然作为实体意义上的“心”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符号载体,一种逻辑载体,人的内心世界其实只是一种观念世界,人的心理活动只是一种观念活动,那么,作为观念活动的心理活动与人体生理运动及其物理运动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其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在这一问题上,哲学界通常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们在指称上,甚至在意义上都是同一的,其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另一种看法与之相反,认为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并非同一关系。前一种看法如前所述,是把人的心理活动与其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混为一谈,难以成立,况且,它否认人的心理活动与其生理运动和物理运动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违背常识,令人难以信服;后一种看法虽与常识相符,但又陷入了二元论(包括实体二元论与属性二元论)的困境,无法说明具有特殊性质的心理活动的起源及其因果作用的具体机制。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问题,其实,人类的心理活动与其生理运动和物理运动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但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间接的因果关系。在此,我们必须把观念上可觉知的心理语言与启动人体运转的内在程序语言区别开来,其区别应当类似于电脑的屏幕语言与程序语言。前者具有表意性,却不能直接调动人体随之运转;后者虽具有调动人体运转的功能,却不具有表意性,而是具有物理性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心理语言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这也是哲学界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与常识相符的一种看法。但是,这种看法自七十年代以来受到J.Fodor、H.putnam、W.Sellars、W.Lycan和D.Devitt 为代表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判,他们大胆提出了“思维语言”(

languageofthought)或“心灵语言”,“大脑语言”的假说。 所谓思维语言在他们这里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所专用的一种不同于自然语言而近似于计算机的机器语言的。内在的,特殊的符号系统,是储存,载荷信息并可为思维提取出来,直接呈现在思维面前为其加工的语言媒介”。〔10〕按照他们的看法,人的思维从现象上看似乎用的是自然语言的字、词、句,其实不然,自然语言不能直接进入大脑,它必须转换成为大脑所理解的思维语言才行,作为思维器官的大脑是不可能让带有音或形特质的自然语言进入的,换句话说,自然语言的文字或话语,形或音不可能直接地、赤裸裸地、原封不动地进入思维,必须转换成与思维相适应的、特定的符号形式才能为其把握和操作。就象计算机只能“理解”机器语言一样,自然语言要为其加工,必须转换成机器语言。此外,同一信念可由不同的语句表达,动物、 婴儿都有命题态度( propositionalattitude),而没有自然语言, 这些都只有运用思维语言的存在才能说明,由此他们断定人类的思维活动运用的是一种形式化的并具有物理特征的思维语言或大脑语言。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都陷入了某种误区,因为,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反省可以知道,人们对自己思维内容的觉知是凭借自然语言进行的,而非那种形式化的“思维语言”,尽管我们的反省会经常出错,但这一点确是可以肯定无疑的,否则,我们不会到今天才来假设思维语言的存在。不过,我们的自然语言也必须转化成形式化的而且具有物理特征的思维语言才能为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所理解,并推动大脑和人体作出相应的运动,就象计算机的程序语言和人们输入进去的用日常语言表达的指令的关系一样。综合二者所长,笔者认为,就象计算机存在着为机器所理解的程序语言和为人类所理解的并在显示屏上显示的自然语言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一样,人脑当中也存在着为人脑或整个身体所理解的思维语言和为人类所理解的而且具有不同民族特征的各种自然语言。而且就象计算机显示屏上的自然语言对计算机来说是一种物理信号而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具有表意特征的符号语言一样,人脑当中的自然语言对其大脑或其整个身体来说是一种物理信号,只有对作为符号存在物的人类来说才是一种表意语言,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因而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两种语言的转化现象和心身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过去,我们就是因为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自然语言的本质及其与人体的关系,而忽略了它的物理性质,才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以致出现了心身之谜(和心脑之谜)。如果我们的看法可以成立,那么,人类及动物的心理活动与其身体的生理运动和物理运动之间就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的生理基础则是条件反射运动。

总之,“心”在本质上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符号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逻辑载体,并非在人的身体中另有单独的载体,它的物质载体乃是整个人体,大脑中枢在其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物质载体的人体(包括大脑在内)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类的心理活动与身体的生理运动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鉴于本文对心的本质所作的解释既非纯粹物理主义的解释,又非纯粹人类中心论的解释,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新解释,故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解释”。

标签:;  ;  ;  ;  ;  ;  

概念活动与精神本质的自然主义解读_本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