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政治: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路径的路径_政治论文

模式政治——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研究的一种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发展道路论文,路径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起飞、政治转轨以及社会转型等这些被统称为“发展”的课题。在应对发展课题上,有些发展中国家移植了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菲律宾。而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指出的,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移植了西方的发展模式,却出现了政治衰朽现象。①另外,有些国家在尝到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的苦果之后,不再迷信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纷纷基于各自国情探索出本土的发展模式,如东亚模式和伊斯兰模式等。此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主流政治精英极力抵制西方模式,不断强调自身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由此可以看出,是借鉴、移植,还是探索本土发展模式,成了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就此而言,“模式”(或道路)成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一个关键词,并且具有政治的属性。在此意义上,“模式政治”成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一种研究领域和视角。

      一 模式政治的生成背景

      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核心课题,该课题包括如何实现经济起飞、政治转轨以及社会转型等普遍议题。而这些议题显然指涉的是全球性现代化浪潮的范畴。一般而言,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转型、变化。它起始于十六七世纪的西欧,在地理大发现的助推下,后逐步向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推进,从而形成一股全球性的发展浪潮。基于此,依据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推进动力的不同,现代化被分为早发内生型与后发外诱型两种。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内部的现代性不断成熟和累积的产物。而后发外诱型现代化则是一个内部缺乏现代性的社会,在外部现代性的挑战和推动下,强制启动的现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后发外诱型现代化。

      另外,现代化是一个双重过程:一方面是传统社会结构和制度等的瓦解;另一方面是新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等的创立。对于后发外诱型现代化而言,其传统社会瓦解的速度远远快于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尽管“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②,但在现代化的全球化扩展过程中,实际上往往伴随着欧美等西方现代化模式向其他地区的扩张,那些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因而面临着被西方化的可能。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民族独立处于现代化浪潮之中的发展中国家,其所面临的经济起飞、政治转轨以及社会转型等发展问题,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发达国家遇到过的问题,因而可视为一种全球性问题。换言之,发展不是某个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化的问题。

      发展的全球化除了指涉发展问题的全球普遍性之外,还指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之一,以16世纪地理大发现为起点和标志,经历了由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两次工业革命着力带动的生产要素、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配置以及国际分工形成等经济全球化的形成阶段,到“一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美苏冷战对峙时期的曲折发展阶段,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迅猛推进阶段。正是在这样的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化从生产要素、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配置以及国际分工的形成等经济方面的全球化,扩展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使得任一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大地受到其他国家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任一国家都不能抛开其他国家而单独实现发展。因此,全球化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抗拒,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必然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如上所述,被推上现代化舞台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起飞、政治转轨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全球化的特征。而这种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具有全球普遍性;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处于全球化浪潮之中的。在此意义上,解决发展问题的方式即发展模式的移植、借鉴或本土探索等选择,就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政治议程,从而成为模式政治的生成背景。换言之,模式政治的生成背景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全球化。

      二 模式政治的内涵和实质

      对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其自身的现代化模式即发展模式,往往是内生的,较少存在外来模式的影响和干扰问题。而对于后发外诱型现代化的国家即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外来模式的影响和干扰下,其发展模式必然面临本土探索或外来移植的复杂选择问题。正基于此,模式政治指涉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精英、社会精英等主体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围绕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而产生的纷争活动。下面将通过分析其内涵和实质,来进一步理解模式政治这个概念。

      1.模式政治的内涵

      (1)模式政治的主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选择问题,全球的所有个体或群体在理论上都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发展秩序中,对于某一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意插手其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的主要是本国和发达国家。当然,有意插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的一般是精英群体,它分为政治精英(分为主流政治精英和非主流政治精英或政治反对派精英)和社会精英(包括经济精英、文化精英以及媒体精英等)两个基本群体。必须说明的是,社会底层大众虽然往往最终也会卷入模式政治中,但其往往是受到精英群体的动员和领导,因而社会底层大众往往并不是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的主导者。正基于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社会精英是模式政治的主体。只不过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社会精英往往会在该国的发展模式问题上产生分歧和争论,而发达国家的精英群体在把自己的发展模式输入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上,往往是一致的。

      (2)模式政治的客体。模式政治的客体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通俗地说,发展模式就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方式。而从学理上而言,“发展模式是人们在进行发展实践时所选择及实行的理念、途径、原则与结果的统一体,或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道路、经验和结果等的归纳总结所形成的学理抽象。它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要素。它是发展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发展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发展的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是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是发展的想法和做法的统一,是发展的为我性和示他性的统一,是发展的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总之,发展模式是发展的‘是什么’(其然)和‘为什么’(其所以然)的统一”③。由此可以看出,发展模式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也正因为发展模式的综合性、系统性,才使得每种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正因为发展模式的特殊性,才使得发展模式选择问题具有纷争性。另外,发展模式是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其中,政治要素尤其是政治体制要素(国家政权)在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从而成为某些群体对发展模式的评判依据(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更是以西式民主政治为核心特征),因而由此也体现出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的政治性。

      (3)模式政治的模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其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因此,寻求适当的发展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对此,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定历史原因直接移植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例如,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觉地延续和接纳原殖民地属国的发展模式。又如,中国等国家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缘故移植了苏联的发展模式。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探索本土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直受到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影响和干扰,甚至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最终被迫移植了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对于那些移植外来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有相当多国家并未获得预期的发展效果,反而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政治衰朽和社会动荡等问题。而那些施行本土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则又不断受到外来发展模式的影响和干扰。在此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便应运而生。如图1所示,围绕着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每个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精英群体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亲本土模式,④一是亲外来模式(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而发达国家则是外来模式的积极促动者,积极寻求与发展中国家内部亲外来模式的精英群体的共谋与合作。

      

      图1 模式政治的模型图

      具体而言,当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当局探索、坚持本土的发展模式时,发达国家为了推翻发展中国家亲本土模式的政权,会对该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封锁,或者试图通过经济援助以期执政当局向其靠拢,或者大肆揭露和宣扬该发展中国家执政当局的不良执政绩效等负面信息,或者支持该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政治反对派精英以及社会精英进行反动活动(包括反政府示威游行或军事行动、外来模式的宣扬以及蛊惑和动员底层大众等),以期推翻该执政当局,颠覆该国的政权。尤其是当亲本土模式的执政当局执政绩效不明显,甚至出现经济下滑、民生不保的时候,发达国家更是会趁火打劫,而发展中国家内部亲外来模式的政治、社会精英也往往主动地寻求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以期共同推翻现有国家政权,以便移植和借鉴外来的发展模式。而执政当局也往往会采取意识形态控制、批判外来模式、采取必要的维稳行动以及提升自身的执政绩效等手段和方式,来抵制外来模式的侵蚀和干扰。

      另外,当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政权移植和借鉴外来的发展模式时,发达国家往往会持支持的态度,以及采取实际的支持行动。而在此情形下,虽然发展中国家内部亲本土模式的政治反对派精英和社会精英会存在排斥外来模式的心理,但若执政当局执政绩效显著,这些亲本土模式的精英们往往会较少纠缠于发展模式问题,而当执政当局执政不力且又不肯自动下台时,他们则会极力批判外来模式,认为外来模式带着强烈的发达国家意志和阴谋,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不适合本国的国情。在此基础上,他们可能会采取游行示威、恐怖袭击甚至武装斗争等手段,来施压甚至推翻现有政权,以便来探索本土的发展模式。

      2.模式政治的实质

      如上所述,模式政治的主体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社会精英,而其客体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内容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社会精英围绕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纷争活动,即是移植、借鉴外来模式还是探索、施行本土模式。这些就是模式政治的内涵所在。当然,如图1所示,各模式政治主体所展开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活动,都指向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政权。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政权是模式政治主体的政治目的所在。具体而言,当政的主流政治精英亲本土发展模式或亲外来发展模式,换言之,他们极力维护自己所施行的发展模式,诋毁和抵制其他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另外,那些愿意与主流政治精英一道的社会精英,则是因为现有的国家政权有利于增进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非主流政治精英、政治反对派极力排斥执政当局所施行的发展模式,极力推崇其他发展模式,则是为了推翻现有的国家政权。为了顺应自身的战略需要,发达国家往往对亲他们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当局持支持态度和进行帮助,甚至在该国家政权正遭遇被推翻的危险时,也会极力维护现有的国家政权。而对亲本土发展模式的执政当局,则积极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推翻该国家政权,以便推行自己的战略。总之,各模式政治主体在进行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时,都绕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政权。

      国家政权在模式政治中为何具有如上所述的重要地位?此问题便涉及国家政权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国家政权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后发外诱型现代化国家,首先,它们很多在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所进行的革命战争,造就了国家政权的主导地位。其次,战后百废待兴,加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大,迅速复兴和赶超压力都造就了国家政权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此意义上,执掌了国家政权,就拥有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导权。因此,各模式政治主体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上都绕不开国家政权,其实质在于争夺发展的主导权。换言之,模式政治的实质就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导权之争。

      三 模式政治的理论依据

      如前文所述,模式政治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问题而生成的,其核心内容在于各主体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其实质在于争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导权。而为了争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导权,每一模式政治主体都会使用一些理论武器,将相关理论作为自己对发展模式偏好的依据。正是在此基础上,这些相关理论就成了模式政治的理论依据。大体而言,模式政治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如下四种:

      1.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那些亲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精英群体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理论武器,是他们选择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所谓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兴起的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型为主题的理论。它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是对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研究上述问题所形成理论成果的统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列维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和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是其主要代表作。“现代化理论一方面阐述了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阐述了现代化的结果,即已经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所处的状态和特点。具体而言,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进化的有机体,它经历一系列有秩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社会(或过渡社会)与现代化社会。受马克斯·韦伯著作的影响,现代化理论认为,一种独特的西方‘社会精神气质’——新教伦理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过程不过是一个传统走向现代的进化过程,前者是普遍的起始状态,后者则是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典范的终极状态。”⑤显然,现代化理论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也正因为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现代化理论才成为宣扬和选择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2.依附理论

      一些发展中国家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并未给它们带来预期的发展,反而更加不发达。对此,以拉美学者为代表的学术界开始探寻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原因。正基于此,依附理论便应运而生。概括而言,依附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资本主义的扩张是异质而非均质的,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并不是和欧美国家一样的经济发展。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在考察社会发展阶段时,将欧美作为参照标准,将社会发展阶段二分为传统和现代。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另外,罗斯托以欧美国家为例,将经济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一连串的阶段,认为发达国家通过资本主义达到现代化的路径是一种样板,可以被落后国家模仿。这是一种非历史的做法。因为历史条件是不可重复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重新拥有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历史条件,按照进步资本主义的方针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现有经济和政治僵局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消失。(2)不发达状态和发达状态的关系不是线性更替,而是平等共存的。发达与不发达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发达都是以不发达为条件的,而不发达则成为发达的代价,造成不发达状态的正是造成经济发达(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的同一个历史进程。(3)不平等的‘中心一外围’关系导致不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不足,不断产生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既可以通过国际生产价格进行不平等交换,也可以通过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等来实现价值的转移。而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则是贫困和不发达的积累,它表现为外向性外围经济,并且在运行中能再生产它的社会与经济条件。‘中心’与‘外围’处于对立,其表现在‘外围’剩余不断流向‘中心’,从而造成‘中心’发达的资本积累以及‘外围’不发达的积累或没有发展的增长。(4)依附既是不发达的表现形式,也是导致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结构性的变迁过程,而发展中国家则是那些缺乏自主变迁和成长能力的国家,必须依赖发达国家。而这种依附关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经济、政治自主性差的消极后果。这些后果加深了依附关系,再生出依附关系。(5)欠发达国家的出路在于变革不平等的国际结构,走非西方式的发展道路。这是依附理论的终极目标所在。”⑥简言之,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原因在于太过依附于发达国家,在于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为此,需要探索和施行本土的发展模式。显然,依附理论呈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因而必然成为亲本土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3.世界体系理论

      由沃勒斯坦所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是除了依附理论之外,对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现代化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而产生的另一种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现代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体系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迅速向外扩张,经过500年,逐渐形成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即‘现代世界体系’。由于当代世界体系中单一劳动分工、多种文化制度、经济剩余的转移是由资本主义造成的,因而当代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体系。(2)世界体系呈现‘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特征。现代世界体系由三个结构性要件构成:中心地带、边缘地带和半边缘地带。资本主义中心地带不仅控制了有利的贸易通道,而且可以利用边缘地带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始终在世界市场占据垄断地位。边缘地带的地位刚好相反,它可以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初级产品。半边缘地带介于这二者之间,这类国家就是既受中心国家控制,同时又可部分地控制边缘国家的国家,如拉美一些经济强大的国家和欧洲的整个边缘地带,以及部分亚非国家。(3)世界体系的演变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政治和经济上不断出现繁荣——平衡稳定—上升—衰退这样的周期。(4)阶级利益需要在世界体系的层次上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过程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这一核心矛盾之上的,它迫使人们以这样或那样的职位参与生产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制造者或受益者即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为了改变它们之间不平等的议价关系,必须建立起适当的制度来影响国家决策。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单一的阶级体系’。换言之,只有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以一种阶级的面貌出现于政治经济舞台,传统的身份集团(如贵族)以及工人仍处于无阶级意识的状态。(5)世界体系的前景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全球性体系,自资本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就只有一个体系运转,其他形式的政治体制都不过是资本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市场上,社会主义国家仍然要遵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它不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独立的体系。可供边缘国家选择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全面否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世界革命道路,即‘反体系运动’,一条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由边缘上升为中心的道路,即‘追赶型’道路。其中,追赶型道路其实是走西方现代化道路,认为这不仅不能削弱世界体系,反而会加强它;只有‘反体系运动’的目标,则是将资本主义世界转变为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它能够集中克服现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某些弊端。”⑦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体系理论显然是反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更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探索和施行本土模式的理论武器和依据。

      4.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首先于1993年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的《文明冲突?》中一文提出来的。该理论在亨廷顿后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并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到完整的阐述。概括而言,文明冲突论的内容包括:(1)冷战后的世界是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体不再是一般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的核心国家。冷战后的世界是由西方文明、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构成的。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2)各文明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更。文明均势正在被打破,西方文明正受到严重挑战。相比其他文明,西方文明在世界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正日益下降。相反,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新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并开始崛起。(3)文明冲突将成为国际冲突的主导形式。文明是人类的终极部落,文明的冲突就是全球规模的部落冲突。文明之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冲突战线。(4)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才能避免战争。既然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那么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就非常重要,而这就要建立以文明为基础的新世界秩序。⑧

      对于文明冲突论,亲本土发展模式和亲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都将其当作理论武器和依据。这是因为一方面文明冲突论揭示出了世界上的多文明现象,并且认为多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冲突,因而成为排斥西方文明(包括西方发展模式)进而肯定本土文明(包括本土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对非西方威胁论的‘文明表达’,具有服务于西方尤其是美国控制世界的策论志向”⑨,自然成为发达国家推广其发展模式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亲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武器和依据。

      四 模式政治的形态

      如前文所述,模式政治的核心内容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前文已经阐述了主要的纷争情形,并且已经提及每一纷争情形下各模式政治主体所采取的行动策略。而正是这些行动策略,才使得模式政治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这便是模式政治的形态。换言之,模式政治的形态是指现实中各模式政治主体借助特定的行动方式、策略所呈现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大体而言,模式政治有如下六种主要形态:

      1.民生政治

      作为模式政治的一种主要形态,民生政治是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当局为了抵御其他发展模式、维护其所施行的发展模式而推行的一种策略。作为一种策略,民生政治的基本要义在于,“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基本医疗和住房,改变财富分配的不合理状况,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约束政府权力的专横,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⑩。显然,对于执政当局而言,推行民生政治的目的在于提升其执政绩效,以提高其执政合法性,从而增强其所施行的发展模式的合法性,最终实现维护该发展模式的目的。正是在此意义上,民生政治成为发展中国家所施行的发展模式的维护策略,从而成为模式政治的一种形态。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相当大的执政绩效。但是,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却越来越悬殊,买房难、教育难、就业难以及看病难等民生问题不断侵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不断威胁到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此,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专门对民生问题及其政策安排进行阐述,从而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策略。显然,民生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用来维护其执政合法性,维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种策略所在,而这就是模式政治在中国的一种形态。

      2.安静政治

      安静政治(Quiet Politics)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政治形态。它是执政的主流政治精英借助于意识形态(以及宗教)的灌输与控制,使得特定群体接受执政当局的思想理念、制度设计以及政策安排等,并形成稳定的信仰,排斥与执政当局相左的思想理念、制度设计以及政策安排等,使得异端思想和言论无法四处散布,从而使得思想和言论环境比较单一,显得比较沉静。具体而言,执政的主流政治精英往往是通过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战略,控制媒体进而控制舆论导向,限制甚至禁止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行相关礼仪、纪念活动,通过会议学习培训以及学校教育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控制,从而实现思想和言论环境的安静的。正因为意识形态是打击对手的武器,是动员和争取国内民众支持的工具,是国内各力量团体取得共识的黏合剂,是与盟友联合的纽带,是掩盖真实意图的烟雾,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也往往积极采用意识形态灌输和控制的策略,来展开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正是在此意义上,安静政治就成了模式政治的一种普遍形态。例如,古巴和朝鲜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宣传自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全民排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而维护自身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又如,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首先都是在自己国内和阿富汗、伊拉克内部甚至国际上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控制,形成维护“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所谓“统一舆论”,为向阿富汗和伊拉克输入美国发展模式提供托词。

      3.街头政治

      “街头政治是指某些政治势力为达到一定目的,发动社会民众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或围困、冲击国家政权机关的活动。街头政治的具体表现为: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游行集会、举办街头讨论会或组织辩论演讲、发起街头签名活动、搞群众性串联、罢工罢课、静坐绝食、占领广场、围困或冲击政府机关等。它是一种政治斗争形式。革命的阶级可以用,反革命的阶级也可以用;反对派可以用,当权派也可以用。”(11)由此可以看出,街头政治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反对派向执政当局施压的有效形式,也是夺取国家政权的捷径。正基于此,街头政治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选择纷争的一种行动策略,从而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政治形态。具体而言,当执政当局亲本土发展模式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亲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反对派往往会借助街头政治,来向执政当局施压,甚至推翻现有政权,从而使得亲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反对派能够执掌国家政权,以便采取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亲本土发展模式的执政当局也往往会借助军事阅兵等街头政治形式,宣扬和维护本土发展模式。而当执政当局亲发达国家发展模式时,亲本土发展模式和亲发达国家发展模式(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两派也往往都会借助街头政治来维护自己的发展模式。因此,在现实的模式政治中,街头政治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形态。例如,在南联盟、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发生的所谓“颜色革命”式的街头政治,就是美国发展模式在这些国家发展模式选择纷争中的一次胜利。

      4.恐怖活动

      恐怖活动也是模式政治的一种主要形态。作为一种模式政治形态,恐怖活动是指某些极端社会分子或组织为表达对执政当局所施行的发展模式的不满,而对平民乃至政权机关及其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威胁,使他们处于恐怖之中,制造混乱,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行为。恐怖主义的手段包括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这种对于发展模式不满的恐怖活动,又可分为对本土发展模式不满和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不满两种类型。具体而言,对本土发展模式不满的恐怖活动,主要是那些亲外来发展模式的社会分子或组织,对执政当局亲本土发展模式不满而采取的。相对而言,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不满的恐怖主义更为常见,它主要是那些亲本土发展模式的社会分子或组织,对执政当局亲西方发展模式不满而采取的。例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正是一些极端分子和组织对西方发展模式不满而采取的恐怖袭击。又如,自从美国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推翻两个国家的原有政权,并施行美国发展模式以来,阿富汗和伊拉克国内反美国发展模式的恐怖活动持续不断。

      5.武装战争

      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不仅会以恐怖活动这类暴力活动方式呈现出来,还会以武装战争这类暴力活动呈现出来。换言之,武装战争也是模式政治的一种主要形态。作为一种模式政治形态,武装战争包括发展中国家内部战争和发达国家直接对发展中国家发动的战争两种类型。其中,发达国家直接对发展中国家发动的武装战争,是为了推翻发展中国家的现有政权,以便输入自己的发展模式的。例如,美国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是要在这两个国家施行其发展模式。而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当局与国内反对派之间的武装战争,往往是有一方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的,往往也是本土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之争。因此,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武装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间接战争。当然,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武装战争,有时也会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发动的武装战争相配合。例如,2011年利比亚国内发生了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军与亲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反对派之间的武装战争。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对利比亚发动了空袭,发动了一场被称为“非接触性战争”,即通过远程巡航导弹以及先进战斗机耗掉卡扎菲的军事力量,从而最终使得卡扎菲政权被推翻。

      6.军事政变

      使用暴力来呈现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选择纷争的,除了恐怖活动和武装战争外,还包括军事政变。换言之,军事政变也是模式政治的一种形态。所谓军事政变,就是少数国家军人通过密谋,用军事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径实现权力更替的行为。而作为一种模式政治形态,军事政变指涉的是少数军人自身因不满执政当局实行某一发展模式,而采取军事暴力手段控制住或驱逐政府元首,并成立一个临时政府,等待适当的制度调整或合适的时机再重新组织政府的行为。例如,以“先经济和军事援助后民主政治体制输入”作为扩张战略的美国,虽然此前对埃及穆巴拉克政权一直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并对2011年埃及骚乱所导致的该政权倒台感到突然,但其并不表示反对,而且还督促当时的穆巴拉克政权不能以暴力方式处理反政府示威。而后来穆尔西的上台,更是被美国视为西方民主模式在埃及的成功移植。然而,2013年7月4日,在穆尔西上台一年之际,埃及军方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穆尔西政权,以此视为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不满和排斥。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要求埃及军方把权力返还给民选政府,不要随意逮捕穆尔西总统及其支持者,以此视为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维护。

      五 余论

      综上所述,发展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核心课题,而在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模式选择问题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政治议程,因此由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选择纷争而形成的模式政治便应运而生。模式政治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社会精英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纷争,其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导权之争。模式政治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以及文明冲突论等。另外,作为模式政治主体的行动策略,模式政治形态主要有民生政治、安静政治、恐怖活动、武装战争以及军事政变等。由此可以看出,模式政治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一个研究领域和视角。当然,对于模式政治,还需要加以补充和说明的有如下三点:

      (1)模式政治模型中的发展模式分类问题。模式政治模型中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本土模式和外来模式两种。其中,前文已说明,本土模式不限指纯本土的发展模式,也包括在发展中国家内部施行了或者被本土化了的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其他发展模式。而外来模式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而不包括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可否认,现实中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和移植。此时,发展模式选择纷争就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亲本土模式和亲外来模式之间,而作为外来模式拥有者的那些发展中国家,一般不会主动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而当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因而发展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才被视为“南北问题”,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问题。因此,有意对某个发展中国家输入外来模式的,往往是发达国家。正基于此,模式政治模型中的外来模式主要是发达国家有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入的。另外,如前文所述,发展模式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它是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因此,被视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要素。它们可能在某些要素方面是一样的,换言之,发展模式之间在某些要素方面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凭借不同的要素组合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素,与西方模式中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素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2)模式政治的主体问题。如上所述,模式政治模型中的外来模式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因而模式政治的主体之一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另外,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政治、社会精英也是模式政治的主体。如前文所述,政治精英分为主流和非主流的政治精英或政治反对派精英。其中,主流政治精英主要是执政当局内部的主流政治精英以及与其一道的其他政治精英,而非主流的政治精英或政治反对派精英,主要是与主流政治精英相左的执政当局内部及外部的政治精英。因此,前文所提及的亲某种发展模式的执政当局,一般是指执政当局内部的主流政治精英。

      (3)模式政治的变迁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发展中国家所施行的发展模式,往往都会有其稳定存在的某一历史时段。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某个历史时段所施行的发展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各模式政治主体之间在发展模式选择纷争方面的暂时均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同一发展中国家中,也往往存在着发展模式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意味着各模式政治主体之间在发展模式选择纷争方面的均衡格局被打破,而这就是模式政治的变迁现象。模式政治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模式政治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模式的绩效问题。具体而言,某一发展模式若未能带来实际的良好发展绩效,那么拥护该发展模式的模式政治主体将不得民心,该发展模式迟早就会被替换掉,模式政治也就由此发生变迁。

      总之,本研究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模式政治。这一研究领域和视角将为国别政治、国际政治以及比较政治等学科的交流和整合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但是,对于模式政治的解析,只是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②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③邱耕田等:《认识社会发展的“问题→模式”法》,《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④这里的本土模式,不限指纯本土的发展模式,它也包括在发展中国家内部施行了或者被本土化的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其他发展模式。例如,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⑤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⑥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334页。

      ⑦程同顺:《当代比较政治学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135页。

      ⑧[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⑨刘建平:《文明冲突论:被揭示的与被遮蔽的》,《学海》2004年第4期。

      ⑩陈明明:《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政治发展战略》,《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1)南菁:《浅议街头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年第7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模式政治: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路径的路径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