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打造交互式编作团队论文

文学期刊打造交互式编作团队论文

文学期刊打造交互式编作团队

张潇 青岛科技大学

摘要: 文学期刊的创办和维护离不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尤其在当下文学期刊发展受冲击的今天,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精诚合作是挽救并且推动文学期刊复兴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国内许多大型文学期刊对作家团队的重视与培养成为文学界为人歌颂的佳话,编作之间建立起一种交互式的合作模式,将会对文学期刊的再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文学期刊;编辑;作者;交互式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以及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与可视化阅读方式的普及,纯文学刊物的发展再度陷入了瓶颈期,部分文学期刊开始向娱乐化、通俗化方向转型,逐渐背离了纯文学刊物的办刊初衷。即使在各种数字媒体的冲击之下,仍有许多文学期刊继续坚守纯文学办刊,并在不同时期的冲击浪潮中躲避危难,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作为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一的《十月》,创刊于1978年,即使在文学期刊举步维艰的今天,依然能够依靠10万册的发行量名列文学期刊前茅。《十月》自创刊以来,培养了数百名青年作家,并与这些作家建立深厚的文学友谊,这对文学期刊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月》与知名作家的合作是与创刊伊始的编辑思想分不开的,老编辑张守仁在他的回忆书中谈到了他与王蒙、铁凝、李存葆、汪曾祺等近40位作家的故事,并谈论到文学工作者的责任等问题,这种与作者友好往来的关系对《十月》后来的编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十月》能够吸引优秀作家、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1982年编辑张守仁认识到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的文学价值,试图率先刊发该作品,但却被作协及其他文艺期刊认为太过尖锐需加以修改,张守仁抵住压力承担风险,最后在1982年第6期发表了作品原稿。除此之外,《十月》一直把发现新人、扶植新人,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部分。许多年轻作家将其处女作发表在《十月》后,开始走向文坛,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于无形中和《十月》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罗浮山血泪祭奠》的作者中杰英,被编辑发掘后开始从业余作者转向专业作家,陆续在《十月》上发表《燃烧》《在地震的废墟上》等作品。正是在这些作家化、学者化编辑的努力下,那些默默无闻在文坛的优秀作家、作品才能公之于世,才能使文学变得多样化,真正实现文学创作的现实价值。

提到编辑和作者的故事,不得不提到发生在《十月》的一个早逝的天才诗人与一个早逝的诗歌编辑的故事。1987年第1期《十月》开辟了“十月的诗”这一栏目,青年诗人骆一禾担任编辑,不断推介当时先锋诗人的新诗作,吸引了一大批诗人给《十月》投稿,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同窗好——海子。“十月的诗”仅存在17期,海子的《农耕之眼(十二首)》《太阳(诗剧选幕)》和《太阳(诗剧选幕•续完)》分别刊登在其中的三期。另外,在1987年第3期上,《十月》刊登了海子的短篇小说《村庄》(包括《初恋》《谷仓》《取火》《歌手》),这是海子在公开出版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的唯一的小说作品。海子在1989年卧轨自杀,他将遗稿全部托付给骆一禾,骆一禾在整理海子遗作时突发脑溢血,在海子离世的七十天后,骆一禾也离开人世,享年28岁。诗人陈东东曾这样形容骆一禾与海子的关系,“我把一禾看成了一个倾听者,一只为诗歌而存在的耳朵。而海子则是嗓子,海子的声音是北方的声音,原质的、急促的,火焰和钻石,黄金和泥土”。在两者的关系中,是耳朵把嗓子卷入了音乐风暴中,倾听是在未有歌声之前的发愿,而嗓子正是为了实现倾听的愿望而开始忘情歌唱的,可见,骆一禾是海子诗歌的倾听者、阐释者,是善意的引导者和塑造者,而海子更是骆一禾在诗意上的寄托和期待。两位青年才俊的早逝让《十月》陷入悲痛之中,但他们的深厚情谊和诗歌情怀却在《十月》的发展中生根发芽,成为口口相传的经典。

回望《十月》40年来积攒下的作家人脉,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对期刊的风格定位、选题策划、读者群体以及发行量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05年,《十月》联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举办了首届青年作家班,采用授课、创作、交流、研讨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学习,在相互的学习借鉴中开阔自身视野,加深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基层作者对系统专业的文学创作的缺失。在这些对作者的重点培养活动中,可以看出《十月》对作家的重视,以及青年作家对《十月》的依靠和信赖。正是在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优秀作家不断被发掘,优秀作品不断被创造,文学期刊的内容才有了支撑,期刊的发展前景也有了极大的展望。一部部文学精品的背后凝聚着作家和编辑共同的心血,也成就了《十月》在当代文学期刊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守仁.永远的《十月》—我的编辑生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46-47.

[2]骆一禾与《十月的诗》[N].北京晚报,2013-12-28.

[3]陈东东.丧失了歌唱和倾听—悼海子、骆一禾[J].上海文学,1989.9:31-32.

作者简介: 张潇,女,汉族,山东济南人,青岛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出版实务。

标签:;  ;  ;  ;  ;  

文学期刊打造交互式编作团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