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教材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浅谈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学中英文材料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中英文论文,新课改论文,历史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新材料”中,英文材料应有其一席之地。为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引入英文材料,以期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一、引入英文材料教学与双语教学的不同

双语教学,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一般认为“第二语言”与“外语”是不同的概念。“第二语言有两种不同的界定:第一,把在非本族语国家里学习一种非本族语的语言称为第二语言。第二,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以外的任何一种语言。外语则指的是在本族语国家学习一种非本族语的语言”。[1](P16)同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双语国家不同,中国的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缺乏第二语言,故其双语教学应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来组织的学科教学,目前中国的外语教学,覆盖面最广的自然是英语。

由于学校的教育状况、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身存在差异,根据英语教学在课堂中的不同地位,双语历史教学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英语渗透型的双语教学。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学习英语的困难,历史双语教学的第一个层次,应以中文课本为依据的汉语教学为主体,引入历史专业词汇、历史事件名称等关键词,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使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英语。还可以印发一些英语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英语资料感性、直接地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开拓学生的视野。(2)英语整合型的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交替使用中英文,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互为主体。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的教学,适时地将英语整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先将一些通俗易懂、生僻词较少的原版教材和历史事件用英语教学,也可以将最新的学科动态用英语向学生介绍,还可以请学生用英语来回答和讨论。(3)英语主体型的双语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以英语教学为主体。这对师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相当的词汇量、语法结构和英语的背景知识,而且要有相当的学科功底,能同英语思维者一样思考。[2](P24-25)

从双语教学的概念及运用层面来看,笔者的教学主要是运用汉语教学,所以和双语教学采用英语教学为主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英文材料,这又和双语教学的第一个层面“英语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有类似之处,都可以达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多接触英语之目的。

二、引用英文材料的方法

其一,专有名词的引入。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际组织名称。引入人名,一般是让学生拼读出来即可。如在讲述《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可以这样提问:“New Economy”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新变化,它出现于下列哪一位美国总统在位时

A.Herbert C.Hoover B.Ronald W.Reagan

C.Bill Clinton D.F.D.Roosevelt

“New Economy”是“新经济”之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故答案为C。

引入地名时,从提高学生兴趣出发,最好将地名的含义进行解释,如美国的“弗吉尼亚”州(Virginia)源于“In honor of Elizabeth I,‘Virgin Queen’ of England”,即纪念伊丽莎白一世,因其终身未婚,被称为“处女女王”,Virginia即由Virgin(童贞女)转变而来。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584年4月,沃尔特·罗利爵士派菲利浦·阿马达斯和阿瑟·巴洛率船两艘,驶向北美海岸进行先期考察。两船于同年7月抵达今北卡罗来纳海岸以外的附陆小岛罗阿洛克。此岛长约16公里、宽3.2公里,岛上树林茂密,适宜居住,只是没有可停靠大船的港湾。探险者们在那里逗留数周,一边考察,一边和当地土著居民交易,在9月间返回英国,带回一袋珍珠、几个印第安人和一些关于北美的传说。罗利取‘处女地’之意,将这个地方命名为‘Virginia’(弗吉尼亚),以博取伊丽莎白女王的欢心;女王作为回报,加封罗利为骑士。罗利以为女王会在经济上支持他组织移民,但女王只答应以船队加以支援。他只好自己掏腰包来实施建立定居地的计划。”[3](P92)另外,国外地图的运用也应重视。

引入国际组织名称时,一般是先将其英文缩写打出来,然后让学生说说其英文全称。比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是WTO,其英文全称为“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又如联合国的简称是UN,其英文全称为“United Nations”。

其二,国外漫画的引入。石国鹏认为:“在历史教学辅助材料中,漫画往往占据一个虽不显眼但很重要的地位。一幅选材及表现手法适当的历史漫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很复杂的历史情境。”[4](P29)此外,漫画表现出来的讽刺与幽默效果,也会将教学中的沉闷一扫而光。如讲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时,可以采用这幅漫画(上图):判断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谁?图中可以看到在COMMUNIST PARADISE(共产主义天堂)有三个人,从上到下依次是马克思、斯大林和列宁,在最下部有句话“I CAN’T BELIEVE MY EYES!”(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这应该是他们三人说的,因为戈尔巴乔夫手拿花圈带着一帮人把他们三人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苏联埋葬了。漫画用夸张手法表现出列宁和斯大林的惊奇,这与戈尔巴乔夫的神态自若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笑过之后,再来作一番苏联为何会解体的探讨,这样的教学效果更令人满意。

其三,英文论著、文章等片断的引入。如讲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时,可以引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的一段话:"Our constitution does not copy the laws of neighbouring states; we are rather a pattern to others than imitators ourselves.Its administration favours the many instead of the few,this is the why it is called a democracy."先让学生翻译(译文: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多数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然后根据教材内容评价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真正掌握权力的是极少数男性上层公民。

三、引用英文材料的原则

其一,难易原则。难易原则要跟学生的英文功底相适应,基础薄弱的学生适用那些浅显易懂的英文材料,基础好的学生则适用有一定难度的英文材料。不然,基础薄弱的学生因看不懂材料而表现出茫然无知或漠不关心,基础好的学生又会因为材料太容易而觉得索然无味。

其二,适量原则。新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教学,即“高质量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5](P84)有时引入英文材料会占用过多时间,这会跟教学任务产生矛盾。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两个原则有一定的难度。司马光曰:“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慢慢摸索,假以时日,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标签:;  ;  ;  ;  

论英汉教材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