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师教学改革初探--对华英龙数学教学特点的初步解读_数学论文

智能教师教学改革初探--对华英龙数学教学特点的初步解读_数学论文

一个智慧型教师的教学改革探索——对华应龙数学教学特色的初步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数学教学论文,特色论文,教师论文,应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智慧型教师,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特色以及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正在重新书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需要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学习、挖掘和提炼。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早在10年前我就曾看过他的极富特色的数学研讨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他形成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基于对杰出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特色的学习与解读,参阅他的教学实录以及他撰写的文章,围绕他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面形成的思路与特色,谈谈我对华应龙老师数学教学特色的几点初步认识。

一、批判与反思:基于对现实把握的敏锐的改革意识

华应龙老师数学教学特色首先是基于自觉理性反思的改革意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思想的孕育形成与发展,关键在于它必须对当前数学教学改革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回答,哪怕只是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反思,实现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的透彻把握,从而找准改革的切入点。这种反思,无论在哪个层面进行,都意味着对原有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挑战,意味着对自我的超越和突破。

反思什么?改革什么?

一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现实存在问题的反思

基于对目前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行为分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华老师认为目前教学处理中的问题主要是:注重了组织学生操作活动而忽视了理性思维活动,注重了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理性,注重了数学史料的引证而忽视了对史料内蕴文化功能的挖掘。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知识点确立的反思

在《圆的认识》一课设计中,他大胆质疑:“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圆的特征?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的难点?是否一定要强调“在同一个圆里”……构成这些质疑问题的标尺,是他对当前教学内容存在的形式主义的批判。

三是对教学价值功能的反思

华老师不是以“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去进行简单地剪裁和取舍,而是从学生发展需求和已有发展实际水平出发。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也正是从学生发展这一目的观出发,他从反向思维的角度提出: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熟能生巧,但熟是不是还能生厌、熟还能不能生笨?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正是通过反思,华应龙老师不断积累教学智慧,提高反思能力,从而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实现他对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发展问题的把握,并使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数学发展性教学特色的展现

现代教学观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点通过新课程改革在观念层面上已取得共识。特别应该看到的是,人们聚焦于对学校教学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促进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时形成了不同的思路、策略和方法,从而促进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的孕育和形成。我们正在触摸时代发展的脉络,这就是,众多的学说、风格和特色将托起学科的现代发展。

某种教学特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确立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加以展现。华老师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从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展现了他发展性教学的基本教学特色:

1.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

只有做到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对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华老师认为,关键是在开放的课堂中,当学生异口“异”声各抒己见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内容,及时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提炼和概括,在学生困惑时给予延迟评点,让学生经历“头脑风暴”而受到启迪。

2.对每一个孩子“尊重、沟通、宽容和欣赏”

针对传统教学中否定评价过多,伤害了学生自尊心的做法,华老师做到:批改作业不打“×”,不打“优”以下的等级,作业订正后仍可得“优”。如书写认真,解法特别,还可加一至五颗星。而对那些学习困难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老师会送几分给他,帮助他跨过60分大关。特别是对给自己提出过不同解题思路、纠正自己一时疏忽的学生,他都题签“我的一题之师”的留言。华老师倡导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他认为,理想的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式的,只有教师的大气,才能真诚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拓展心灵空间。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将科学的求真与艺术的创新相结合

华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应体现教学的文化性,这种教学文化性,不仅表现在作为一种计数文化,强调基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而且表现在理性的艺术和理性的精神,这就是:坚持探索、富于创新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的批判精神,以及充满灵感、敢于挑战权威的怀疑精神。这种教学文化性,是一种品格,不是靠对知识的解释、理解以及逻辑推论,而是通过师生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实现对文化的理解与建构,关注的是一种合作、对话和探索的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营造。正是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实现了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

4.“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让学生充满自信和学会反思

华老师精辟地论证了差错彰显教学的价值,提出教师和学生都要欣赏和接纳差错。他认为,差错提示正确的本质,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华老师不仅从学生的出错中看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对单位“1”渗透的忽视),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学生错误的教育价值。如在复习课“审题”中,巧设几个陷阱故意让学生出错,引导学生经历自我反思、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审题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自我、对他人的赏识。因此,华老师的结论是: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这样,在华老师那儿,差错成就了教育的智慧。

5.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刷新”

“刷新”,指的不是教学花样的翻新,而是指教师所经历的一种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在“可能性”一课中,对人们十分熟悉的“摸球”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华老师四易其稿,通过不断地反思与实践,不断地感悟与体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行为,不懈地追求着卓越。

三、突破与超越:对数学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

基本教学特色的形成,在深层次上体现的是对数学学科发展以及数学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作为在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华老师没有停留在直觉的把握和经验的感悟上,而是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以敏锐的学术意识,从理论上思考数学教学的基本问题,从而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思想不断进行验证、充实和完善。

1.对数学学科本质的重新思考

华老师将数学视为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他认为,数学不仅有系统、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而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应是抽象数学符号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特别可贵的是,他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悟并提出,应把数学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理由是,游戏激发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的产生,游戏促进了数学知识的传播,游戏是数学人才发现的有效途径。华老师认为,如果课堂教学去掉枯燥,尽情去玩,倡导创造,体验规范,那么给学生的感受将是:数学好玩,数学就是符号的乐园。近年来,对数学学科本质的重新认识已形成了几种不同观点,华老师这一独特看法有助于开拓我们研究的思路。

2.关于教学设计教育价值的探索

华老师针对传统教学对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过分强调而忽视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未知的弊端,提出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以及思维过程,让学生领悟生活和数学的关系,在思考、实践活动中通过探究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正是从展现教学设计的发展价值功能这一思路出发,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发展这一主线,从而突破了教学模式的方法论局限而使教学呈现丰富多样性。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华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是:①创设情境(寻宝物),观察发现(圆心与半径);②学生讨论(圆的特征:“一中同长”);③动手操作,体悟概念;④提出问题;⑤分析数学思维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何这样做?”“一定这样吗?”五个问题进行有序的思考;⑥问题引申;⑦结合生活实际,激发探究热情。这一教学设计使我们认识到,关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仅有“提供直观→概念意义→概念形象→概念”的既有教学路径,也存在着“直观→概念形象→概念意义→概念”这一途径,如何变通运用,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而在“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一课中,华老师的教学进程为:创设情境,形成问题——提出猜想,认真求证——介绍应用,创造与欣赏。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猜想到验证、从模仿到创造、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不仅让学生理解猜想、求证的科学方法,同时体验到了数学之美。

3.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基于“教育是建构人生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实现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一种活动”这一认识,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师生之间独特的社会生活体验过程。数学学科的学习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通过经历理解社会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而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正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自我再创造过程。

4.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表达

数学、数学教学的本原在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与思维、兴趣、情感、审美的完美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华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创设体验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和理解学习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和探索数学的过程,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升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的良好品质。

最后要说明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应是开放的,不断生成发展的,同时需要人们从多角度不断去理解和认识。我们期待华老师在今后进一步的探索中,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标签:;  ;  ;  ;  

智能教师教学改革初探--对华英龙数学教学特点的初步解读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