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_农民论文

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_农民论文

影响中国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主要因素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赖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之一。中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农业发展快了,社会就安定,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顺利,全局就活;反之,什么时候农业生产形势严峻,国民经济就难以持续发展,就出现被动乃至下滑局面。因此,如何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是需要研究的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课题。

一、政策因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充分肯定了安徽省凤阳县18户农民1978年自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在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在农民生产者与土地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促使农民从切身利益上关心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农民也有了充分的自主权,能够因地制宜地灵活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从1979年开始,我国调整了农产品价格政策。包括:(1)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平均达24.8%,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2)降低了农用工业品的销售价格,农用工业品的销售价格从1979~1980年降低了10~15%;(3)松动了农副产品的价格管制,逐步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使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可以随行就市。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蕴藏在农民中的积极性充分迸发出来,成为推动1979~1984年间农业突发式增长的主要因素。

1985年,我国摒弃了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政策,对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代之以合同定购,其它农产品放开价格的政策,实行多渠道经营。本来这一政策既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应当能够更进一步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在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收购时,普遍出现压级压价现象,收购价格偏低,农民不愿交粮、棉。于是,不少地区强化了合同定购的行政手段管理,严重违背了等价交换和平等自愿的原则,使合同定购政策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结果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国家定价的农产品与放开经营的农产品收益差距拉大。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1988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每亩纯收入56.19元,棉花是103.55元,花生99.40元,苹果1214.99元,柑桔1025.55元。显然,粮食处于最低谷。“谷贱伤农”,农民对比较效益的选择,使放开经营的水果、水产品等大幅度增长,国家合同定购的农产品缺乏生产的动力。这是导致1985~1989年农产品生产徘徊不前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某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够好。例如,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政策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就其绝对数来看虽然是增加的,但就其相对数来看则是下降的。如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1991年为4%,1992年为3.7%,1993年为2.8%,1994年为1.7%。由于落实农业政策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非常突出,造成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1995年《中国经济年鉴》的资料表明,199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1990年下降了390多万公顷。因此,采取有力的措施、包括通过制定法规、条例等方法,切实落实中央和政府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确保政策的严肃性,保证政策落实不走样,是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二、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及价格变动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越来越充足。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978年是1475.6万马力,1983年达到2597.1万马力,1993年增加到4786.31万马力。化肥施用量1978年是529.34万吨,1983年达到863.82万吨,1994年增加到1200多万吨。农用薄膜1978年是10057吨,1983年是21900吨,1994年达到143286吨。农村用电量1978年是14.1亿千瓦时,1983年达到36.51亿千瓦时,1994年增加到132.33亿千瓦时。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平有了长足地发展,这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1979年由于我国降低了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因而缩小了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这成为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1985年以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升。农民出售每百公斤粮食可换回的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柴油等,1988年比1986年分别下降了15.1%,35.7%,39.5%和59.9%。进入90年代以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继续上涨。据调查,1993年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比1992年上涨了11.6%,涨幅最高的柴油上升了44.9%。另据国家计委价格管理司的统计资料,1994年比1993年化肥价格上升25%,柴油上升28.60%,农药上升10%,农用薄膜上升6.6%。这说明1985年以后,使本来已经缩小的“剪刀差”又重新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从而使农民的实际投资减少。1994年山东省农民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虽然比1993年增长26.8%,但这部分增长主要是因为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造成的,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94年农民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促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比较利益进一步下降,必然抑制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农民不愿意向农业增加投资,特别是不愿意在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上多下功夫,而是热衷于搞第三产业。这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用生产资料涨价过快,主要与农资流通秩序混乱,中间环节多,监督管理乏力,加之主渠道资源少,无力平抑农资价格有关。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于1994年8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国务院通知精神的落实。整顿农资流通秩序,充分发挥农资部门的主渠道作用,减少流通环节,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督和调控,建立起有序而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资流通体制,以保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因素

从资金方面看,由于农民收益低,支农资金下降,造成农用资金短缺,影响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据1995年《山东统计年鉴》的资料,山东省对农业的投资,从1971~1985年这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省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平均超过10%,但1986~199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省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到6.5%。90年代后,进一步下降。1990年~1994年,省财政支农资金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是5.1%、4.6%、5.4%、4.8%和4.0%。要解决窒息农业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必须坚决落实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其次是尽快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应鼓励、支持和指导农村多种金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金融市场,以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从人才和科学技术力量来看,农业技术力量极其薄弱,人才奇缺。据我们的调查,1989年山东省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中专程度只占0.59%,大专程度人数仅占0.08%。农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贫乏,另一方面农业技术队伍不稳定,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1994年山东省有43个县和923个乡镇农技推广站被“减奶”、“断奶”,分别占49.3%和58.5%。由于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水平低,因而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很小。据有关科技人员估算,在我国1978~1984年农业超高速发展时期,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只有3.5%。显然,这期间的农业的超高速增长,主要是党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结果。1984年后,单靠手工劳动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达到极限,农业投资的减少、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抑制了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步伐,所以,1985~1989年的农业生产徘徊也不是偶然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比重已达60~80%,比我国高25~4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含量低,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是一种靠天农业。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尽快培育和完善农村科技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农业科技成果本来就少,加之农村科技市场不发育,缺乏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使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受到阻碍。因此,在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尽快培育和完善农村科技市场,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培育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和优化农业劳动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当前培育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一是要解决劳动力市场分散和市场网络不健全的问题,尽快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并形成包括信息、咨询、培训、职业介绍在内的服务体系。这样,可以使流通渠道畅通,并能互通信息,从而可以减少流动的盲目性,降低流动成本,提高劳动转移质量。二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软件建设问题,形成规范市场的法律、规章、条例、制度体系,强化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促进市场合理、有序、健康地发展。

其次,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长远来看,农业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还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方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先进国家的主要资本不是物资设备,而是发明、发现、其居民的才能和教育、知识和经验。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科学技术是靠人发明和运用的。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就有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有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教育的投资是效益非常高的投资。联合国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这是指头三年的教育,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教育相比,能使GDP提高27%。尔后增加的学年收益衰减为每年使GDP增加4%,或者说,其后三年的教育总共可使GDP提高12%。这些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显然,加大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广播、电视、办各种正式的或业余的文化知识、工业技术知识培训班,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不仅可以为农村简单扼要的发明、运用和推广创造条件,而且还可以通过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更新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农民的传统观念,树立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从而加快农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从信息方面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生产者制定其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引导生产者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微观经济活动才能充满活力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农村市场发展迅速,市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但是由于缺乏市场信息网络,因而,分散的农户难以与市场很好地衔接起来。农民信息闭塞,信息不灵,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低,加之市场的失灵,农民往往被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搞得不知所措,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建立和培育信息市场,完善信息网络,使农民生产者能够依据及时、准确灵敏的信息反馈,作出科学的生产决策,也是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流通方面的因素

商品经济从内容上来说,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生产决定流通,但流通对生产有着重大的反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流通扩大,必然要求生产部门向市场提供日益增多的商品,从而促进生产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流通是生产发展的加速器。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关系同样如此。若农村流通状况好,货畅其流,农民生产的产品就能及时卖出换回货币,农民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能及时地买进投入新的生活和生产过程,农业就能稳定发展;反之,若农村流通状况不好,流通堵塞,信息不灵,且价格不合理,服务不周道,买亦难,卖亦难,加之农民还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市场发展很快,到1993年底,全国已形成8.3万个农贸市场,成交额达5343亿元。农村流通体制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以国有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农产品流通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式、多元化、网络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市场机制在农产品市场上还难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农产品流通中,作为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国有商业和供销社,还缺乏市场经济观念,不少单位仍靠收购粮、棉、烟、蚕过日子,经营机制不活,以致经营困难,亏损严重,显示不出其生机和活力。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落后,运输、通讯、仓储、加工等设施短缺,而有些地方花巨资建立起来的市场、交易中心等闲置冷落,有场无市。市场管理混乱,不规范,宏观调控机制乏力,服务不配套,法规不健全。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产品流通的健康发展,从而制约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要解决农业稳定发展的流通障碍问题,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源于农村,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事实。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程中,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却大大慢于城市。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把农业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为此,就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架起农业向市场的桥梁,克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流通障碍,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土地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等。只有市场体系完善,才能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在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还要理顺价格关系,完善市场的管理机制和调节机制,完善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法制建设等。只有这样,市场机制才能在优化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农业稳定发展也就有了市场条件的保证。从我国改革实践来看,凡是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市场发达的地区,商品经济就活跃,农村经济发展就快。在山东省经济总量居前列的25强县中,有不少县就是通过大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商品流通,从而带动了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例如,山东省寿光市的经验,兴经济必须活流通,活流通必须先建市场。这个市紧紧抓住市场这个关键,组织全民、集体、个体一齐上,筹集资金,先后在城区和乡镇驻地建起了蔬菜、水产、粮食、竹杆、竹器、畜产品等20多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改造了110多处农村集市,形成了完善的、发达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仅蔬菜市场就占地340亩,日均上市3万多人,高峰达到5万多人。1992年蔬菜销售量达5亿多公斤,遍及27个省市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发达的市场体系成为带动本市经济起飞的龙头,199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量、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达到60亿元和31.1亿元,在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名列第48位,在全省经济强县中名列第4位。

其次,再造农村市场的微观主体。农户是农村市场经济和市场农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因此,我国目前农村市场的微观主体就是广大农户。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市场的这个微观主体,其经营的独立性、成熟性、规范性都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活动强度弱,竞争能力差。因此我们要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再造农村市场的微观主体。从当前来看,再造农村市场的微观主体,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提高农户经营的独立性。提高农户经营的独立性,一是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拓展家庭经营范围,扩大家庭经营规模,使家庭经营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在经营组织上为家庭经营的独立化作好组织准备。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产权制度,重点是土地承包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要搞活土地使用权,增强土地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只有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和流动,才能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解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提高农业经营的专业化和对市场的促进性、依赖性程度。三是进一步理顺农户与国家、集体的利益关系,保障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从而,保证农民能够顺利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市场主体的身分进入市场、主宰市场。第二,提高农户经营的成熟性。所谓农户经营的成熟性,主要是指农户经营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农户经营对市场的适应程度越高,农户经营的成熟性也就越高。提高农户经营的成熟性,一是要增强农民的价值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等商品经营意识,能够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各种优势,资源、技术、劳动力等,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在深化供销社、信用社改革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村的各种流通性中介服务组织,传导市场信息、传播经营技术、疏通商品流通,为农户能够顺利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第三,提高农户经营的规范性。提高农户经营规范性的目标,就是要造就大批农民企业家。这些农民企业家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并有适度规模经营和经营才能。他们具有开拓精神,善于洞察市场变化,勇于向新领域发展、渗透。这样,这批农民企业家才能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实现现代化、农村市场化、工业化的生力军。

最后,加大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力度,整顿农村流通秩序,克服当前农村流通中出现的“活中有乱”、“活中无序”以及“调控乏力”的问题,真正形成以国有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相互竞争、有序运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流通的新体制,为农村商品流通创造好的环境条件。

五、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服务方面的因素

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要以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不断深化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农村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专业组、乃至专业村,他们主要是为市场生产,因而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农村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可以拓宽农业生产链,以一种产业引发多种产业,从这一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农业分工和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稳定持久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农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特别是发展“小而专”的专业户、专业村。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专业户、专业村、乃至专业区,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给性,扩大农业生产的商品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了,能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可以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援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山东省为例,到1994年底,山东省乡镇企业已达199.6万个,就业人数达1481.6万人,总产值6800多亿元,成为山东工业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企业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对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而是促进农业经济稳定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对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就是对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农产品生产从生产资料的供应、生产过程、农产品的收购、储运、加工、包装、直到销售等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建立起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密切联系,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增强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山东省25强县之一的诸城市,就是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实行贸工农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商品经济大合唱”,振兴诸城经济的路子。这个市从1980年以来,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逐步建立了市、乡镇、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他们通过提供产、供销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和利益吸引,使农工商贸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从而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诸城市经济的腾飞。

六、交通运输条件的因素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先行条件。特别是对于交通闭塞的偏远农村来说,尤其如此。只有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才能建立起农村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才能运往市场,从而主动地使农业生产走上社会分工大循环的轨道,把农民的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解决交通运输条件问题,首先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发挥各地的优势,建设适合各地情况的路,对于农村来说,主要的是建设不同等级的公路。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很快,据有关统计资料,截止到1994年底,我国已建成各种等级的公路111.78万公里,绝大部分乡镇都通了公路。到1994年底,山东省通公路的乡镇已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9.6%。其次,要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实现运输工具的现代化。仅仅有了公路还不行,若运输工具落后,仍然解决不了分散的农村与大市之间的矛盾。因此,有了路,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实现运输工具的现代化。我国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广大农村运输工具落后。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每百户居民平均拥有汽车是0.40辆,拥有大中型拖拉机0.79辆;而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胶轮大车是6.32辆,胶轮手推车是40.68辆。这些数字足以表明,我国广大农村主要还是靠人力和畜力运输,运输工具的现代化水平非常低,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的同时,尽快实现运输工具的现代化,同样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的地区作用的力度也会有差别。各地区应从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找出制约本地区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我国2000年和2010年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  ;  

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