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财政与经济问题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乌克兰财政与经济问题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步履维艰的乌克兰财政经济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克兰论文,步履维艰论文,财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乌克兰宣告独立,至今已7年有余。 这个就人口而言在欧洲仅次于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而居第5位的欧洲大国, 虽然曾拥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并且在许多领域尤其是钢材、铁矿石、化肥、电能、煤炭、粮食、甜菜、白砂糖、牛奶等的生产能力可与德、英、法、意等欧洲经济强国相匹敌甚至超过它们,但在7年多的独立发展过程中, 乌克兰与欧洲发达国家的距离却不断拉大,一直处在社会经济全面危机之中,尤以财政经济危机最为深重,其主要表现是:

(一)经济持续下滑,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的生产仍在下降

乌克兰自1990年开始出现经济滑坡,以后逐年愈演愈烈,到1994年达到最严重的程度。1995~1998年,经济滑坡虽仍在持续,但速度有所减缓,程度有所减轻,详见下表: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 16.814.2 23

工业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6

7 28

农业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 8.3 1.5 17

通货膨胀率

2100

10158 500

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7.2 9.6

1995年1996年

1997年

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 11.810.1

3

工业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 11.5 5.1

1.8

14

农业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

3.9 (1~9月) 2

通货膨胀率170 39

18

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7.9 4.5 7.1

1998年

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

1.5

工业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

4.5

农业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下降数(%)

2

通货膨胀率13

4.8

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上半年)

资料来源:据〔乌〕《乌克兰财政报》1996年12月3日;〔乌〕《国际传真》1999年1月11日等资料整理而成。

从上表虽能看到乌克兰经济的某些好转迹象,但也表明乌克兰的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尤其是乌经济仍未达到政府所预期的目标。早在1996年初,乌政府就曾预测,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仅下降1.8%, 而工业生产总值将增长0.6%,农业生产总值将增长0.2%,但从上表可见,事实与乌政府的愿望和努力完全背道而驰。到了1997年,乌克兰总理普斯托沃伊坚科预测,1998年乌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0.5%, 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997年的水平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9%。 乌经济部也作了同样乐观的预测,并称1998年将是乌克兰的“经济增长年”。事实上,1998年头8个月,乌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出现了独立以来的第一次增长,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但由于受俄罗斯经济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乌经济增长基础十分脆弱,政府扭转经济危机的措施乏力,使乌经济形势在1998年下半年又急转直下,再度步入困境,出现负增长,其结果正如上图所示。另有资料显示,仅1991~1996年,乌克兰国民收入的直接损失就达3500~4000亿美元。

分析乌克兰自1990年至今的经济衰退,其引发的原因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归结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经济体制转换发生混乱,与原苏联各国的经济联系遭到全面破坏而引起的。其直接后果是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生产秩序,造成经济危机。另一种则是由于恶性通货膨胀造成流动资本贬值而引发的。在这种情况下,正如乌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流动资本开始被大量“吞噬”掉,其后果是不仅破坏了企业的再生产过程,而且导致投资危机和支付危机。经济危机加剧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加剧又会加深经济危机。不可否认,近几年来乌克兰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了极大遏制,通货膨胀率已从1993年的10158%降至1995年的170%和1996年的39%,1998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3%, 是一个好的发展兆头。乌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据此认为乌克兰已进入财政经济稳定阶段。但另有经济学家认为,这几年的通货膨胀已开始逐渐从货币形态转换为结构形态。由于不能及时解决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中开始以隐蔽形式逐步积累通货膨胀的后果,这种后果随时都可能暴露出来。因此,用纯粹的限制货币信贷调节的方法不可能消除结构性通货膨胀(注:参见〔乌〕《乌克兰财政报》1996年12月3日。)

乌克兰的经济衰退,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使是在独联体国家内部,乌克兰的经济危机程度之深重,持续时间之长,经济复苏之缓慢,都堪称独联体国家之最。

(二)财政危机尚未摆脱,财政稳定任重道远

第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乌克兰国家综合财政赤字为36.17亿格里夫纳(按当时的汇率约折合20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该年度综合财政收入为301.42亿格里夫纳, 完成当年计划的87.6%。综合财政支出为337.59亿格里夫纳,占当年计划的86.5%。国家财政收入总额为196.33亿格里夫纳,支出为232.58亿格里夫纳,国家财政赤字为36.25亿格里夫纳。为了弥补赤字, 吸收国家银行贷款13.46亿格里夫纳,发行国内公债15.7亿格里夫纳, 吸收国外资金折合12.43亿格里夫纳。1997年, 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7.1%,大大高于乌政府规定的5.7%的水平。到1998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即高于议会通过的3.3%的指标,也与总统库奇马提出的2.5%的目标相差甚远。

我们分析,导致财政赤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 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负增长,企业亏损严重,造成国家财政状况恶化。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8%,近3/4的企业减产或亏损。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0.1%,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7%,亏损额为38.56亿格里夫纳。 当年企业和各类组织共获利141.12亿格里夫纳,其中工业企业为69.55 亿格里夫纳,与1995年相比利润减少25%。1997年,乌经济虽有所好转,国内生产总值仅下降3%,但仍有近一半的工业和农业企业产值下降和亏损,有1100家企业停产,占企业总数的11.1%。在经济形势有喜有忧的1998年,由于工业生产继续下降和农业总产值的减少,企业亏损依然严重,使国家财政状况仍无明显改观。

二是企业收入隐形化并大量偷税漏税,这是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乌官方及专家估计,近几年由于企业、组织及个人偷税漏税,使国家财政少收入120亿美元。 如果按现行汇率折合成乌货币格里夫纳,这差不多相当于乌目前两年的国家财政收入。

三是税制改革滞后,迟迟未能全面推开。税种繁杂、政策不一,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混乱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老税种不能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新税种又无法及时实行。凡此种种,都造成税款流失严重。

四是资金非法向国外转移,造成大量流失。据国外研究者估计,从乌克兰向国外非法输出的资金已超过200亿美元, 目前每年仍平均以3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乌经济分析家及银行家认为,乌目前有45%以上的货币资金处于银行周转范围以外。这些非法向国外转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影子经济。据世界银行估算,乌克兰影子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为42.4%,目前则高达50%以上。这个比重已经超过西方公认的占30%~35%的合理界限。

五是乌克兰对不赢利和亏损国有企业,以及没有及时改组的企业和部门仍实行财政补贴,从而加大了财政支出,对财政产生了很大压力。乌1997年预算用于上述目的的支出占预算支出总额的8%。

六是国家债台高筑。乌克兰内债1995年为80亿格里夫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8%;1996年为105亿格里夫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4%。到1997年初,内债达到133.86亿格里夫纳,外债达167.94亿格里夫纳,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外债占出口总额的46%。尽管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乌克兰的国债规模尚处在适度的范围内,但这些债务只是在5年间形成的,照此速度增长却是很危险的。 国债的增加使国家财政每年用于偿还债务和支付利息以及国债服务的费用不断增加。据乌财政部的数字,乌1997年应偿还外债的26.7%,偿还内债的48.1%,其支出额占财政总支出的10.3%。

第二,国家预算不能及时批准。乌克兰自1991年独立至1998年,几乎没有哪一个年份的国家预算能及时被议会顺利批准。由于预算编制的初衷与国家的实际经济状况和财政能力相去甚远,成为不现实的预算,因而往往需要翻来覆去修改,以致于整个财政年度过半,而预算尚未得到批准并执行。1997年预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预算曾被认为是“富有革新精神和建设性的”,与国家的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相配套,并以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为基础,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税收压力。时任总理的拉扎连科甚至明确表示,1997年预算是切合实际的,完成预算收入的可能性达95%~97%。然而,该预算未来得及正式出台,就已经修改了两次。其原因,一是没有充分顾及税制改革的因素。乌克兰的税制改革滞后,即使是已经进行的一些税制改革,也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难以达到既减轻企业税负又能增加财政收入的双重效果。二是预算的预计收入不准确,尤其是对税收的征收水平把握不当。由于这个原因,乌克兰差不多每年都面临国家预算收入不能基本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难题。三是乌克兰的市场总需求急剧减少,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变化很大。而预算对此考虑不足,安排增加生产与市场需求结构相脱节。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加之总统与总理之间以及议会和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使1997年的国家预算由于各种异议而迟迟得不到乌议会的批准,直到1997年10月才通过“一读”。乌1997年国家经济运行实际上是在没有国家预算的情况下进行的(注:马贵友:《1997年的乌克兰形势》,载《东欧中亚市场研究》1998年第6期。)。这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现象, 是乌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和财政危机的表现。

(三)金融动荡再添横祸,财政经济雪上加霜

1997年,乌克兰是独联体国家中惟一一个生产仍继续下降的国家。尽管如此,到这年的年底,持续6 年之久的经济危机终于出现了好转迹象。基于此,乌总理普斯托沃伊坚科和经济部都预测,1998年乌经济将呈增长态势。乌经济学家也认为,1998年将是乌克兰的经济增长年。乌经济形势确实一度按人们预测的那样发展。1998年1~8月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出现了多年以来的首次经济增长, 而且这种增长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不仅如此,乌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也一直稳定在1.9~2格里夫纳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8 月俄罗斯发生的金融危机很快席卷乌克兰,对这个与俄罗斯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冲击。仅从同年8月中旬到9月底,乌货币贬值就超过50%。到年底,格里夫纳与美元的比价达3.8:1,超过央行规定的3.42格里夫纳兑换1 美元的汇率上限。有专家估计,金融危机也使乌银行损失7~8亿格里夫纳。仅10月份央行就关闭了7家小银行, 另有几十家银行被要求必须重新注入资本金。

金融危机使本已十分脆弱的乌克兰经济再一次受到打击。1998 年9月,国内生产总值又开始下降,当月就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 通货膨胀率上升到3.8%。到1998年底,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1.5%,工业生产总值下降4.5%,农业生产总值下降2%,通货膨胀率达13%。尽管如此,乌1998年总体经济形势仍好于1997年。正是由于乌克兰经济与俄罗斯经济传统的紧密联系和两国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只要俄罗斯经济和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波及和影响到乌克兰,这次俄罗斯金融危机对乌克兰的冲击就是例证。同时,也正是由于乌克兰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加之乌政府及时采取反危机措施来消除俄金融危机的冲击,才使乌克兰经济和金融市场免遭重创,乌克兰经济并未因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从此一蹶不振。

如果从总体上分析乌克兰财政经济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第一,乌克兰处于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前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已被放弃,而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形成和建立。因此,正如独联体其他国家一样,乌克兰目前也一直回避社会制度问题。用乌克兰人自己的话说,他们自己尚不清楚乌克兰在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在走何种道路。整个社会实际上处在无序发展状态之中。

第二,乌克兰政治形势缺乏稳定,政局动荡,各党派争权夺利斗争激烈,社会秩序混乱,政府总理更迭十分频繁。乌克兰在独立后的7 年间已更换掉6位政府总理,他们是:福金(1991年4月至1992年10月)、库奇马(1992年10月至1993年9月)、兹维亚吉利斯基(1993 年9 月至1994年6月)、马索尔(1994年6月至1995年3月)、马尔丘克(1995 年3月至1996年5月)、拉扎连科(1996年5月至1997年7月)。1997年7月普斯托沃伊坚科就任政府总理至今。乌政府总理易人频繁,既说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又反映了最高领导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方面表现为总统和总理之间在治国方略尤其是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例如,拉扎连科任总理时,与总统库奇马在经济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拉扎连科的政府纲领规定,从1997年1月1日起向新的税收体制过渡,实行新税种。这可能在一开始造成税收收入的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地方财政。库奇马总统认为,政府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是用新税种来完善旧的税制,这种“税收创举”与关于降低税负措施的总统令相抵触。库奇马称政府此举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议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例如,在1997年预算草案问题上,乌议会尤其是财政预算委员会对拉扎连科政府提出不满,指责预算草案中有关大大降低税收总水平的建议不切实际,会影响国家预算的收支和预算的执行。正是由于议会对政府提交的国家预算议而不决,加之拉扎连科“保护国内生产者”的主张未能付诸实施,才导致他在执政一年后被库奇马解职。

乌克兰独立后的7年间平均每年更换一位政府总理, 这种更换频率为世界所罕见。我们暂且撇开其引起的政治后果不论,仅从经济后果看,每位总理上任伊始都要提出自己的经济纲领和计划,都试图采取使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而每位总理的这些计划和措施都毫无例外地或无法实现或半途而废,以致于成为他们很快辞职或被解职的主要原因。这种缺乏连续性的带有短期行为性质的而且即使如此尚不能得以实施的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正是造成乌克兰经济难以振兴,难以摆脱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乌克兰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摒弃了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构筑市场经济的框架。在这种经济大变革时期,由于经济改革政策失误,措施不当,造成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明显减弱,职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致使宏观经济严重失控,经济转轨步履艰难。首先,宏观改革措施与微观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协调。如何把作为商品生产主体的企业推向市场,使其对诸如放开价格和所有制改革等宏观改革措施作出灵敏反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仍是乌克兰需要解决的难题。其次,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阻碍着经济转轨的进程。虽然乌克兰对原苏联遗留下来的畸形经济结构不断做出调整,力图解决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的问题,实行军转民品生产,但进展并不尽人意。据测算,乌克兰需要投资4000亿美元,才能对畸形的经济结构进行彻底调整。再次,作为经济转轨重要内容的私有化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从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人们还不适应,心里准备不足。二是实行市场改革过程中政治矛盾尖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三是实行私有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准备不充分。四是与私有化相配套的法规不健全,而且已经出台的法规和政策也常常发生变化。正如乌克兰国有资产基金会主席叶哈奴罗夫所说,乌市场经济秩序的“游戏规则”每次都在变。最后,过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虽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但另一方面又造成基建投资规模大大压缩,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资金严重不足,加剧生产萎缩。因此,在实行适度紧缩政策的同时,采取刺激需求和投资的政策,是乌克兰面临的一大难题。

尽管乌克兰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不亚于甚或超过独联体其他国家,尽管乌克兰经济的复苏多坎坷且速度慢于大多数独联体国家,但如前所述,乌克兰经济形势毕竟在1998年上半年已出现好转迹象。虽然由于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乌经济在1998年下半年再度恶化,但我们认为,经济不景气状况不会持续很久。已有迹象表明,乌经济正呈逐渐回升态势。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经济下滑局面,到年底已逐步得到控制。仅同年12月与11月相比,工业生产就上升了2.6%。有色冶金、 化工、木材和建材等生产部门的全年产值分别上升了12.4%、1%、10.4%和4.1%。通货膨胀率由1997年的18%降至1998年的13%。 乌政府和经济界对1999年的经济发展表示乐观,对经济前景充满希望。据乌经济学家预测,1999年乌克兰经济将开始缓慢恢复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可望增长1%,通货膨胀率下降到7.8%,汇率将维持在4格里夫纳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注:关超仁:《乌克兰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前景》,载《东欧中亚市场研究》1999年第3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乌内阁批准的1999年国家预算草案规定,1999年国家财政收入总额为225 亿格里夫纳,支出为231.8亿格里夫纳,财政赤字为6.8亿格里夫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国内生产总值要比1998年预期的总额增长1%。该国家预算应当被认为是最具权威性的经济计划,如得以顺利实施,就能够实现总统库奇马关于乌经济1997年打基础、1998年求稳定、1999年求增长的总体设想。

我们认为,虽然1999年乃至今后几年乌克兰存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但只有综合采取下述措施,才能使乌经济进入缓慢的渐进的恢复性增长时期:

(一)必须改变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

经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着乌克兰经济发展,是一个突出问题。乌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规模小;二是流动资金不足;三是经济结构畸形且得不到调整,产业布局不合理。这些原因的发生都与资金有直接关系。如前所述,乌要对畸形的经济结构进行彻底调整,需要4000亿美元的投资。这对乌克兰来说不啻是个天文数字,根本无法筹措。乌的外国直接投资很少,有资料显示,截止1997年底,外国直接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1%,低于其他独联体国家。到目前, 乌克兰获得了近30亿美元的借款和16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但这些资金还是杯水车薪,并未对改善经济状况产生明显影响。吸引外资难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环境差,投资政策多变。由于这些原因,乌克兰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投资风险最大的三个国家之一。因此,改变投资环境,实行优惠的投资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用于扩大生产和投资规模,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应是乌克兰的当务之急。

(二)必须改变农业政策,加快农业改革和转轨,扭转农业拖整个国民经济后腿的局面

乌克兰素以“粮仓”著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然而由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忽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使农业改革滞后,缺少明确的农业政策,加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连年歉收,乌农业陷入十分糟糕的危机境地,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落后部门。因此,改变农业政策,加快农业改革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大国家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业机器制造、化肥和农药生产的投资力度,把实施先进的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作为投资和农业扶持的重点。二是拓展国外市场,扩大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规模,特别是发展食糖、亚麻、蔬菜、奶制品、牲畜和肉类等对乌克兰来说有竞争优势的传统农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必须对国内市场实行保护政策,对乌国内并不缺乏的进口农产品规定高税率。三是完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财政信贷机制,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为其提供信贷资金保证,解决掣肘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尤其是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实行不动产抵押贷款,用于投资和弥补生产费用。四是把发展农产品和农业原料加工业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能够满足乌国内对国产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五是改革土地关系,首先是实行土地私有化和股份化,形成实际的土地所有者,并形成确定土地价格的市场机制,这应当是乌克兰农业摆脱经济危机和进一步发展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六是支持和发展农村个体经济,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形成灵活竞争的农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

(三)必须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实行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

一是改革税制,首先是实行分税制,简化税率。其次是大大缩减税收优惠。再则强化税收对经济的刺激功能,包括:对企业利润税实行差别税率,对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规定优惠税率;对乌国内能够生产的同类科学密集型进口产品规定高于正常的关税税率;对达到国家规定投资额的外商投资者实行利润税优惠;逐渐稳步降低增值税税率,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将分别降至15%、12%和10%(注:〔乌〕《乌克兰经济》1997年第12期。)。二是要保证财政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消灭财政赤字。主要应实行量入为出的原则,努力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对财政收入和支出实行硬性国家监督。再就是及时编制和批准国家预算,避免国家经济运行缺少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不正常情况。三是实施反通货膨胀政策,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摆脱经济危机和稳定财政金融的重要措施。因为在乌克兰,大量财政赤字以及货币过量供应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通货膨胀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重要的是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规模压缩财政赤字,控制货币发行,防止货币扩张。四是增加外汇储备,增强抵御经济危机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乌克兰外汇储备极其有限,1998年头9个月动用30.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用于偿债和干预外汇市场后,目前仅余11亿美元左右,但外债却高达102.4亿美元。由于缺乏外汇储备, 乌经济显得十分脆弱,无法应付突发事件以及必要的经济需要。这就要求乌克兰必须增加外汇储备。积累足够数量的后备资金。否则,经济发展将受到极大制约。

(四)必须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

既然乌克兰把私有化作为改造所有制关系和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且私有化已取得很大进展,就要继续推动私有化向纵深发展,进而达到乌确定的总体目标即建立以多元所有制形式为基础,以私有制成分和股份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稳定经济,提高私有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资料显示,到1996年初,私有化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已达到27800多个。非国有经济成分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53%。 非国有经济工业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40%以上,而私人经济成分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但这与乌克兰的私有化计划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远未达到使私有化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来源的要求。因此,私有化任务十分艰巨,但私有化作为乌经济转轨的核心内容,必定要排除困难和阻力向前推进。早在1997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就在乌克兰设立了私有化企业支持基金,划拨3000万美元作为该基金的法定资本,向已经私有化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该基金有权获得企业的不少于25%的股份。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还打算今后投资1~1.2亿美元,用以实施支持乌私有化企业的计划。这会给乌克兰推进私有化增加信心。

(五)必须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完全进入世界统一大市场

目前,虽然乌克兰放弃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外贸自由化,取消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行政限制,加大向西方的经济开放度,但由于对外经济政策多变以及国内经济危机的困扰,使乌一直未能顺畅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乌经济要与世界经济接轨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制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实行积极的外经贸政策,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确立自己的经济地位,同时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处理好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是乌克兰必须着力解决好的迫切问题,也是发展经济、增加外汇储备的必经之路。

(六)必须坚定调整经济政策的信心

乌克兰在经济政策调整上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由于急需国外贷款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刺激经济增长,保证经济改革的进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因而乌与西方国家以及国际金融和贸易组织的联系不断加强,接触频繁。然而上述国家和组织向乌提供贷款往往附加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对其施加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4~1995年向乌克兰提供贷款,提出的条件就是乌必须在实行经济开放和外贸自由化方面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并承担相关的义务。世行也一再表示,它向乌克兰提供贷款,将取决于乌实际外贸自由化方针的连续性。世贸组织也是在其提出的要求和先决条件得到乌政府满足的情况下,从1995年初才开始与乌克兰进行有关乌加入世贸组织的正式谈判的。更有甚者,西方国家和组织1997年向乌提供24亿美元的贷款, 提出的条件竟是乌议会必须批准1997年预算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法规,包括降低税收和废止经济调整纲领。乌当时的副总理平泽尼克则希望议会能满足上述要求,因为乌克兰“没有别的出路”。不难看出,乌克兰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与贸易组织所左右,难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调整,越来越处于被动的境地。

另一方面,由于总统和总理以及政府和议会之间在经济政策上的意见分歧,使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很难进行。马索尔任政府总理期间,主张把经济政策的重心调整到努力开发国内市场和大力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上。拉扎连科成为政府总理后,提出要把“保护国内生产者”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然而,这些经济政策主张终因得不到总统的认同和议会的支持而无法实现。

尽管如此,坚定信心,克服阻力和困难,尽力排除来自外界和内部的种种压力,既避免听任他人指挥,惟命是从;也防止高层决策者之间的意见分歧,达到意志的统一,确是乌克兰在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时应当仔细斟酌的原则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乌克兰财政与经济问题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