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咏诚声乐作品的审美特征_声乐论文

论秦咏诚声乐作品的美学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声乐论文,美学论文,特征论文,作品论文,论秦咏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秦咏诚的名字是在本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那豪迈、热情而优美的乐声飞往祖国大江南北的,是随着70年代一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而蜚声海内外的。他在从事音乐工作的四十余年中,对艺术孜孜不倦地求索,呕心沥血地耕耘,从器乐到声乐都有许多佳作不断问世。他以高超的艺术造诣跻身于中国20世纪后半叶中国著名音乐家的行列,成为人民喜爱的作曲家。

本文仅从他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中,从他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中探寻其美学特征,悟出他的“道”,他的“解惑”,他的“授业”之精髓,如果此文能使读者受到启迪,那将是笔者之所幸了。

笔者认为,秦咏诚声乐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他的“文”。其审美追求是:吹奏时代的号角。他的音乐创作是为人民,为抒情,这是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主旨——“文章合为时而作”(韩愈),“独乐乐,不如与民同乐(孟子)”,也是新时代、新中国赋予一个艺术家的天职。

那么就让我们以此为准,一曲曲去读秦咏诚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百年来在饱受了帝国主义反动派蹂躏和苦难后终于昂首阔步地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如旭日初升,一派辉煌,这是中国的“世”、“时”,一个讴歌党,讴歌进步,讴歌集体主义,讴歌公而忘私的社会风貌构成了新中国的文化总貌;热情豪迈、奋进向上、乐观进取,构成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标准。简言之,即“崇高”之美,“优美”(尤其是热情乐观)之美。

请听《我为祖国献石油》音乐的引子:

它是那么火热,充满动感。这引子象一团火,燃起人们心中对新中国的火热激动的情感。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脑海中立即映出万千联想——“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

引子过后,音乐的主题是在充满阳刚之气的大调上,那旋律以主和弦分解的形态,用豪放的“大波浪”型在中高音区为我们热情地歌唱:

它充满了崇高之美所必备的气冲斗牛的那种豪气。

在B段,音乐用进行的铿锵节奏和旋律将那热情豪气又化为无坚不摧的勇气,把新中国石油工人的追求,把新中国人们那种崇高、豪迈进取以及乐观的审美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大庆石油工人爱秦咏诚,称他为“大庆的儿子”。

再听秦咏诚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它也是一首讴歌崇高之美,追求辉煌、乐观、向上情愫的一首歌曲,只不过它是一首颂歌,它更为磅礴、宏大、宽广。在A+B的两部结构中音乐既有大海般的浩瀚博大,又有江河般的澎湃,它一往直前,是一种对崇高的全景式的塑造。他是歌颂领袖吗?是的!但不仅如此,撇开词,他的音乐就是用崇高之美同化感染人,使人为之震撼。因为领袖是十亿中华民族力量的集中凝聚,我们应该从乐声中感到十亿人民跳动的脉膊、十亿人民的心声,那是排山倒海的力量,是人本质力量自由自觉地创造和显现。

唱起它,总让人想起孔子对雅乐“尽善尽美”的那种敬慕;让人想起对法国大革命群众歌曲的依恋,对贝多芬《欢乐颂》的崇尚,对《国际歌》的讴歌……人们的心灵受到“崇高”之美的陶冶和升华。崇高之美的物化就是英雄性,而英雄性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博大”、“勇敢”、“热情”、“乐观”等等,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秦咏诚声乐作品的时代性及他的其他作品的美学特征的第一点就是英雄性,就是崇高之美。

细读秦咏诚,我们还强烈地感到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美学特征,那就是他作品的抒情性——热情、流畅、明朗等,一句话,他作品中蕴藏的另一种美——“优美”。

记得50年代末,有一首新农民诗咏道:“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诗歌豪情滚滚,想象浪漫,气魄恢宏,那是作了新中国主人的亿万农民的英雄主义写照和英雄性的优美抒情。它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它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张虚若的“江畔何人初见九,江月何年初照人”;它和苏轼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令人咂舌、击节之优美。无独有偶,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也有“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抒情佳句。可是,细心人可以品出,新农民诗也好,王进喜的佳句也好,他们的抒情不在奇丽、不在阴柔,而在热情;不在悲壮、悲切和凄苦,而在豪放,这可能就是“革命的”抒情性吧!

那么秦咏诚的抒情、优美是属于哪一个范畴的?请听他在电影《创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中吟道:

音乐优美、流畅,在那或跳跃或迤逦之中,热情的“翅膀”——那六度、五度的大跳使人在和谐和流畅中得到了热情豪放式的愉悦。

请看B段的前两个乐句:

音乐以A段主题句首上行四度音程的倒影和行进节奏,还有那极富张力的附点音符,为抒情、优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内容,人们从和谐中又品出了热情的讴歌、崇高与优美的渗透。

这种“优美”中寓“崇高”,“优美”与“崇高”相互交融也许就是时代性、革命性在秦咏诚音乐的“优美”上打上的新印记。象这样的例子还有《欢笑吧,我的祖国》、《长城颂》等。

即便是写悼念先烈题材的歌,如《假如我是一只鸿雁》,其抒情也是本着上述审美情趣和标准的,这正应了古人所说的“哀而不伤”、“悲而不戚”。如该歌的A段:

音乐缓慢,思念在诉说中闪动翅膀,在“清角”推出时出现“悲”的吟颂,这悲痛不是现时某些“流行歌”那种捶胸跺足,哭天喊地,拿腔作势,而是深沉凝重,极具内在张力。

在B段,悲情被激动所代替,就好象战士的眼泪不是奠祭亡灵的水酒,而是鼓励生者去拚杀的号角一样,秦咏诚在这首歌中的抒情在经过B段而进入C段就成了对英雄的咏赞,成了后人继承英雄遗志的誓言,成了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的号角:

我们认为,秦咏诚声乐作品中的抒情,它抒的是热情明丽流畅之情,它的“优美”是和谐、愉悦、“崇高”和“英雄性”的多重印记。

这种印记把人的个性纳入民族、阶级的整体性中,强调的是激励鼓舞人的“革命性”。

读秦咏诚的一首首作品,我们感到它还有一个美学上的特征,那就是作品非常质朴,艺术手法(包括技法)非常凝练。这就如一个上阵搏杀的将军,他没有威风旗的簇拥,没有华贵的披风,可他却有利刃良驹——这后者,现代军事上谓之“装备”。不,在艺术上它应叫形式或技法、技巧,这些“艺术铠甲”都是极有用的。

这些有用的“艺术铠甲”的使用,是他为时代而鼓吹、为人民而吟唱这一审美理想所决定的。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使用这些“艺术铠甲”的。

首先,在他的声乐作品中,他选择使用的材料是十分“吝啬”、十分珍惜的,纵观他选入《秦咏诚音乐作品精选》的25首歌,他的旋律型大致只用了分解和弦加音阶式(如《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题);“上”、“下”行形成的大波浪型(如《欢笑吧,我的祖国》的主题);上行跳跃加下行级进(《满怀深情望北京》主题);或“上”、“下”行跳跃加小波浪型如(《满怀深情望北京》的B段主题;前休止式的“叙述”型(《假如我是一只鸿雁》的B段、C段)以及号角式旋律型,而且每首歌多只是一、二种旋律型的组合。这样,他的作品就显得形象集中,曲式内部结构严谨,群众认为好唱、好记。

在调式、调性“材料”上,他的声乐作品多为宫调、羽调,而且以洋溢着阳刚之气的宫调为多。

在技术技巧的使用上,他也是“吝啬”的。在上述25首作品中,他几乎没有使用结构内转调,即便是调式交替或转换,他也是很少使用。在内部结构中,很少见乐句的扩充与补充,很少见到乐段性的不对称性;在旋律装饰上,他很少用调式音或语音性的装饰音;在音乐发展上他的音乐多是用音区的对比,节奏的对比,旋律的模进及变奏。

这一切都保证了他的声乐作品质朴这一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他声乐作品具有“群众性”的内在依据。

其次,他的作品“好听”、“好记”,又构成了“质朴”的另一面,是又一种极有用的“艺术铠甲”。

听秦咏诚的声乐作品,总觉得他的歌“好听”,有一种热情流畅、跌宕明丽的“优美”感。究其原因,我认为这得力于他的旋律的动态感——各种形式的“波浪”型有如滔滔不绝的波浪。如:

有成对称拱型的大波浪型。如:

还有多种多样的秦咏诚式的旋律波浪型……

出于滨城大连的秦咏诚是海的儿子,自然界的海洋孕育了他那波浪式的动态旋律。用美学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异质同构”来看他的作品,那种种形态的“波浪”不正是江海那潮动浪涌,水流潺潺的艺术再现?海的博大深沉,海的嘻戏吼啸,海的平静细语都以旋律的各种波浪形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都以各类情感在他的感情世界中得以升华,这也算是他那海一般的心灵在歌唱吧!

在我们以褒扬的口吻肯定了秦咏诚声乐作品的美学特征时,还应指出,真理都是相对的,美也有相对性的天性。我们似乎也感到了他的作品有某种局限,在达情上又似乎缺少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刻划,对丰富情感的细腻、全面的表达,在音乐的结构上也略嫌过分工整了些。

俗话说,瑕不掩瑜。作为秦咏诚先生的学生和挚友,读秦咏诚,让我感到骄傲自豪。愿神州有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曲家成长壮大起来!

标签:;  ;  ;  ;  ;  ;  

论秦咏诚声乐作品的审美特征_声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