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指引下的辽西地区田园综合体环境提升设计研究论文_许梦圆

乡土建筑指引下的辽西地区田园综合体环境提升设计研究论文_许梦圆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与支持,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以田园综合体的形式建立,为我们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机会。本文从乡土建筑研究发展为指导,分析传统乡村建筑元素在田园综合体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角度出发,不仅考虑传统装饰元素,也还原乡村历史传统耕作方式,营造更多体验互动环境氛围,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新模式。

关键词:乡土建筑;辽中南地区;田园综合体;环境提升

1.研究背景

乡土建筑通常是指产生于本土的,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民间建筑。它来源于人们对世界各地民居的调查研究,以各地的民居为代表。它扎根于本土文化,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土生土长的朴素自然美,[[]]能够唤起人们对家乡、民族甚至对国家的激情,迎合人们暂时远离都市忙碌生活的愿景,从而能够真正体验到归隐田园、返璞归真的意境。

可以说从建筑出现的那一刻开始,乡土建筑就随之产生了。建筑师从未停止过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建筑的地域性一直以来都是设计中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不能否认,历史上许多建筑师很早之前就主动的去调查研究乡土建筑,并从中汲取营养,得到灵感,设计出了一些具有乡土特点的建筑。

在《New Vernacular Architecture》一书中乡土建筑被理解为“人们的住所和其他的房屋,是与环境背景和可利用资源密切相关的,而这些建筑是通常意义上的自行建造,并且利用传统的工艺。所有的乡土建筑形式都是为了迎合特殊的需求,适合新环境的价值标准、经济体制文化生活方式而创造的。”[[]]

此处的乡土建筑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伸,其范围不再局限于民居建筑,还包括其他产生于人民日常生活的其他建筑,同时在乡土建筑的形成发展也有了明确的指示,所有建筑形式都是从对于建筑的使用需求出发并且适应当下时代的认知水平、经济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所产生的,真正做到了适应使用者的需求的发展。

“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是指综合打造现代农业、田园社区、休闲旅游的业态模式。由村政府鼓励牵头引导,带动本村居民加入运营,使乡村发展具有村民主体性,并让城市资本回流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在新型城乡发展策略下衍生出来的,赋予新田园主义现实意义。其适用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城郊以及自然资源丰富的美丽乡村,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提升当地休闲旅游业的品质。

2.当代辽西地区乡土建筑语汇

辽西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区,其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均以 平原居多,西北方向因处于和内蒙古交界的高原地带山地较多。 这里历史悠久,是多个民族、多元文化之地,保留至今的古城、 古镇、古建筑群和传统民居建筑仍有不少。[[]]

辽西地区是指位于辽宁辽河以西与内蒙古河北接壤的辽宁西部地区。狭义上辽西地区特指辽西走廊,即从今日的锦州城区到山海关城区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在交通不便的冷兵器时代因地势平坦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行政区划上包含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五市。即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和盘锦。

现今,因历史的变迁和跨时代的发展,保留完整的、大规模的、成片成片的辽西地 区传统民居建筑几乎没有了,只是在个别乡镇、部分村落、山村里尚有少数传统民居建筑存在。每个传统村落也有各自特点,辽西地区也是 中原地区一些汉族与东北等地一些少数民族迁徙、聚居的重要区域, 是多个民族居住、融合、聚集在一起的独特区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 的风俗习惯,所居住的房屋建筑也具有不同的建造风格。

3.荣兴田园综合体建筑改善与环境提升

3.1项目背景

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与支持,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以田园综合体的形式建立,为我们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机会。本次以盘锦荣兴田园综合体设计为例,介绍乡土建筑元素在当代乡村建筑中的应用。

盘锦位于辽宁省辽西地区,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东北邻鞍山市,东南隔大辽河与营口市相望,西北邻锦州市,南临渤海辽东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地理位置,使退海冲击平原成为盘锦的主体地貌,也形成了“多水无山少树,苇塘潮沟遍布”和“坨多岗繁”的主要特征。

该项目位于盘锦市大洼区荣兴朝鲜民族乡,有着独特的水稻耕作发展与民族融合历史,场地周边为曾经用于水稻种植浇灌而开挖的水渠,整个场地被南北向车行道路分割,一侧为乡村聚集院落改造的民宿与商业活动区域,另一侧紧邻大片稻田,开辟以自然环境为主的互动性田园景观,融入与朝鲜族文化相关的传统活动与节日庆祝用地。

3.2设计原则

3.2.1因地制宜

荣兴田园综合体开发项目充分考虑到盘锦市独特的区域环境特征,利用当地特产的稻草与木材进行环境提升,追溯传统辽西民居特点,分析东北乡村日常耕作生活习惯,重现真实的当地乡村生活场进行民宿院落改造。

盘锦地域文化孕育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之中,其最本质的几个文化特征即湿地文化、辽河文化、渔雁文化、帆船文化、渔猎文化和平民文化。作为退海之地,本境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曾为湿地,都曾经历“海洋-湿地-陆地”的变迁,湿地文化促成了碱蓬滩与苇塘的文化发育,进而产生了盐碱制造和芦苇编织业的发展。以田庄台为的辽河文化则带动了盘锦的交通和商贸。二界沟的古渔雁文化借助辽东湾天然渔港留下有鲜明时令特征的渔村风俗、渔获加工及贮存、销售及网铺的文化特色和往返于二界沟“候鸟”型生活印记。帆船文化的孕育主体有滨海渔船、沿河商船、内陆渔船和海上运苇船,展现了以勇气为内核的文化属性、使船习俗和修造历程。渔猎活动作为本境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形成了丰富的夏捞冬捕之法。盘锦平民文化的本质则在于百姓求生求强的努力,而非贵族求胜求赢的拼搏。 如今的盘锦,石油业、稻作农垦、河蟹养殖业纷纷成为本境的支柱产业,成为新时代的地域文化特征。

对于保留下来的村民住宅,要充分保留既有建筑的年代特征,对其进行尽可能少的改建;对于院落要体现乡村生活的特点;对于道路两侧及公共空间,要体现“宅在田间,宅在林间”的乡村风貌;对于散布其中的小品则要尽可能采用经过艺术加工的,与不同历史时期荣兴稻作生产、生活相关的元素。

3.2.2追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之前说到乡土建筑的研究随时代进步而发展,对于建筑的理解和传统建筑理论也在不断的修正、适应中得到传承,总体采用“轻博物馆”的设计理念,通过延续场所人脉,保存农业体验,借景田园风光,注重反映乡村景观所体现的场所历史,使其成为构建新景观,体现荣兴稻作文化独特性的方式。

在历史生产生活事件再现过程中,不仅在园区入口采用设立博物馆的方式进行集中展览,还将不同相关元素融入到各个区域中,将不同时期农具生产工具陈列在步道两侧,是空间环境集观赏功能与科普功能于一体,提高园区环境的趣味性。

3.2.3融入和谐理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共享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社会资源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而共享理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次设计结合共享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的民宿建筑打破原有的独家独户的模式,加入社区共享模式,将民宿内部一些私密性较弱的空间,如厨房、客厅、餐厅等,采用组团内共享的新模式,也将合院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将室外空间院落环境进行重新打破整合,打造多变的民宿空间。

为打造更加生态自然的居住环境,创造出更多人与人交流的平台,在民宿内部的公共空间还加入共享花园、共享农庄的形式,每一位住在民宿的游客或民宿主人都可以在其中栽种、收获,共同劳动,共同享有收获,在传统的乡土建筑中融入新时代下的共享共赢新理念。

参考文献:

[1]郑小东.全球化语境中的新乡土建筑创作[D].北京:清华大学,2004

[2]Vicky Richardson. New Vernacular Architecture[M].America:Watson-Guptill,2001

[3] 杨建中. 基于“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乡村建筑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 李珠,孙冠杰.辽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J].大众文艺,2016(04):72.

作者简介:许梦圆(1995-),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专业:建筑学

论文作者:许梦圆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3

标签:;  ;  ;  ;  ;  ;  ;  ;  

乡土建筑指引下的辽西地区田园综合体环境提升设计研究论文_许梦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