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有制主体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_公有制论文

论公有制主体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_公有制论文

略论公有制主体条件下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条件下论文,成份论文,共同发展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不仅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在积极促进国民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关键词】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多种经济成份 社会生产力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结束时,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这条方针,才能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实践成功经验实事求是的概括,是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这个正确方针,分清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

一、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特别强调地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引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两段话,对我们要搞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公有制讲的是何其清楚!然而,有的人却在邓小平南巡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讲话中没有直接提及坚持公有制上大作文章。暗示着邓小平同志只看重生产力标准。的确,从字面上看,邓小平同志的话没有直接提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然而,我们都知道,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没有公有制主体这个根本前提作保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实,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公有制主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 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1〕试想:公有制不占主体,特区能姓‘社’吗? 很显然,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不可动摇的。

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是因为公有制特别是全社会范围内的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制有制,就是我们大家通常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基本的形成,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社会制度的。有什么样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抛弃了公有制,社会主义就不复存在了;抛弃了公有制,按劳分配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抛弃了公有制,共同富裕就成了空中楼阁。不让前苏联和东欧和平演变的悲剧在中国重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极其重要的,且具有深远而重大的世界意义和未来意义。

我们知道,与共产党人破天荒地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时,在那么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它的缔造者们竟然没有意识到这种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预想的社会主义并非一致;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以非凡的领袖气魄和理论勇气,更多地关注于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统一国人的认识。这也正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代特色和伟大之处。我们不否认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渐进的。但是,他作为一个富于思想的政治战略家不仅深深知道问题的根源之所在,而且更清楚目标在哪里,但他最多的是对当前如何运作的阐发。这是因为政治家总是从至关重要又显而易见的问题着手,以便取得社会的共识,逐步向根本解决的目标迈进。对于凝结着他那伟大思想的深邃思考过程,是不能也难以从他的一个论断、一篇文章来推断的,甚至也不能简单地从他的全部著作的字来理解,而必须把它放到中国社会变革的伟大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行整体把握,尤其是它的时代特色,才能领会其真谛。

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国家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2 〕这是因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之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观点,生产力是“历史的出发点和基础。”〔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无论谁也无论什么时候,遵循这一规律,经济就发展,反之就受到它的惩罚。我们曾为此付出过极高昂的学费才真正领悟到:所有制关系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公平竞争中共同发展,才能从整体上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才能使我国整个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一点,已被改革开放17年来的胜于雄辩的事实所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变革,逐步成熟的自然历史过程。如果过高地估计本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而急于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去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所以,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邓小平同志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曾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4〕很显然, 我们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因此,我们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但这种优越性的发挥只能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所以,在邓小平同志看来,我们过去的实践之所以艰辛曲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楚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在哪个始点上。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着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用相当大的篇幅对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问题进行了极其深刻的阐述。对此邓小平同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个设计好”。

大家知道,建国以来,尽管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是有较大发展,但其落后状况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实出表现为:12亿人口,九亿多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并存, 全球工业500强至今仍与中国无缘,中国500强的销售额仅与全球500 强前两名的销售额之和相当;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并存。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八五”期间,中国地区人均GDP差距发生了令人关注的变化:(1)各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地区人均GDP总体相对差异系数,1990年为64.2%,1993 年上升为70.9%。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 以上海与贵州为例,1990年为7.3倍,1993年上升为9.5倍,1994年达9.9倍。 广东与贵州之比,1990年为3.1倍,1993年上升为4.0倍。(2)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人均GDP总体差异系数由1990年的1133 元扩大为1993年的2220元。最富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也在扩大, 上海与贵州之差,1990年为5024元,1993年为10468元,1994年则超过13000元。(3)在同一省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1992 年广东最富的珠海市与最穷的河源市人均GDP之比为16.4倍,地区人均GDP总体相对差异系数高达95.4 %。 而珠海特区(不包括斗门县)与广东和平县人均GDP之比则达34.3倍,而与贵州睛隆县相比之差高达86倍, 绝对值之差高达28069元。〔5〕这显然是一个城乡差距过分悬殊的特例。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1/4的状况同时并存。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 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这无疑在表明我们今天依然没有跨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以视地区和行业情况的不同可以有所差异,这也是从生产力角度讲的。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只能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状况和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确定其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比重,从而确定那里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状态和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区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实践也证明,我们党从社会生产力角度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界定,和以此为依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三、积极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这是一个覆盖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大问题,它不仅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江泽民同志郑重地指出:“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使它们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并且要公平竞争,一视同仁,共同发展。这就摆正了“坚持主体”与“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吃了“定心丸”。

1.“坚持主体”与“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则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就是说,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应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抽去了这个主导,公有制就会因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而难以成其为主体,更主要的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质的体现和保证,并且这个重任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承担和完成的。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主导力量,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我们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在21世纪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竞争能力”。这就是说,无论怎么讲,国有制对于社会主义都是重要的。但是,国有化并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唯一手段。在任何时候,企业无论大小,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法人,不能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国有化,也不要害怕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和发展。不言而喻,如何正确处理好“坚持主体”与“共同发展”的关系,就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我们以为,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条重要方针,就说明它们是一个既不能对立起来,也不能割裂开来的有机整体,必须从整体上来系统地把握。它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共同发展”必须以“坚持主体”为前提;而“坚持主体”地位又必须以“共同发展”为存在条件。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都是十分有害的。既然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它们之间应当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是又要回归到过去那种单一所有制模式上去,更不是要贬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和作用,更不是在人为地限制其发展。但是,公有制主体应占多大比重确是一个要积极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必须在社会总资产中占多数和优势地位,并且要依靠自强不息来保持这种比重优势。一般而言,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应大致各占1/3,即形成三分天下各有其一,公有制经济有其二的格局, 从而确保国有经济少而精,精而威、威而壮。我们不赞成有的同志提出的“三四三”,即集体经济应占四成,应当是主体的主张。因为集体经济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成份,并且它无论从目前状态和发展趋势观察,都不能在相当短的历史时期内在质量实力和素质上赶上国有经济,更何况它的股份化和社会化,大有变相削弱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倾向。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并保持清醒的头脑。

2.在深化改革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实力。

目前,集体经济主要由城镇中的集体经济和乡村中的集体经济两大部分构成。这两个部分,不仅发展的相当不平衡,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隐患,有的甚至到了不从深层加以解决就难以再上新台阶,甚至可能大滑坡的危险。这样说,绝非危言耸听。最新的资料表明这种危险已初露端倪。据统计,1996年上半年,全国乡村工业实现增加值35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3%,增幅下降10.3 个百分点,降幅较大。从月度发展情况看,呈逐月下降趋势,发展速度从年初的30.08%下降到6月份的25.13%。同时, 乡村工业外经外贸也面临严峻挑战。出口交货值增幅逐月回落,降到近几年的最低水平。1996年上半年,乡村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6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4%, 增幅下降43.9个百分点。6 月份出口交货值增幅下降到近几年的最低水平,出口交货值居全国之首的江苏省今年却遇到了极大困难,1~5月份出口交货值仅增长了2.48%,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3.37个百分点, 已跌落到多年来的最低点。乡村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下降,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今年1~5月份,乡村工业亏损面为7.64%,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比年初的4.98%增加了2.6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目前全国乡村工业增幅趋缓,出口交货值逐月回落,下降幅度较大,乡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下滑,生产发展趋于低谷,前景不容乐观。〔6〕究其原因,我们在一些乡镇企业搞得出类拔萃的地方调查发现,就是那些搞得好的,也都明显地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管理混乱、水平低下、设备老化、技术原始,特别令人担忧的是那近似共产主义的福利水平居高不下,改革难度大,大到谁要降低福利水平,谁就会被当作罪人被赶下台,重蹈“商鞅变法”的复辙。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以外延扩大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不能不令人担忧反思。由此可见,乡镇企业更应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高素质、提高质量、提高效量。所以,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就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适时地解决深层次矛盾,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推进集体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之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基本方针。要不要坚持这个方针,过去有过争议,今天也还有这样那样的疑虑。有些同志担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太多了,发展得过了头了,这样下去会冲击乃至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主张限制它们发展。其实,这种担心必须加以重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要限制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发展,而是要不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众所周知,公有制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是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所以,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7 〕江泽民同志最近也指出:“75年来,我们有条基本的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由此看来,只要我们的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真正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以权谋私,又确有真才实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搞活国有经济就是毫无疑义的。 这是因为, “现在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有5700多万名党员,4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几千名高级干部,几百个中央委员的大党”。作为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完全有能力担当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任。只要党不变质,国就不变色。十几年的改革实践已作了很有力的回答。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还要大力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确定它们的历史方位,放手放胆地鼓励和支持它们的积极发展,特别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欠发达的地区,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主体来加大发展力度,不仅把它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要把它作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看来,多种经济成份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共同发展,就是只要符合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要放胆放手去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用“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明确回答了长期以来经常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其是非得失的标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统一认识促进共同发展。然而,在任何时候,政府都不要忘记和忽视对其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使之走得好,行得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用它来代替公有制,推行私有化。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61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5〕胡鞍钢:《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载《经济学消息报》1996年6月28日。

〔6〕孙显华:《乡企业为何不再尴尬?》, 载《中华工商时报》1996年7月31日。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

标签:;  ;  ;  ;  ;  ;  ;  ;  ;  ;  

论公有制主体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