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教育思想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思想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1;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0)06-38-03
一、《周易》的教育观与《蒙》卦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类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人们就不但对生产经验的传导给予注重,而且对人类社会自身的教育、整理也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见《仪礼·士冠礼》及杨宽的《古史新探》)也就是说,在《周易》诞生之前,中华祖先已经经历了长久的教育活动,有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教育在人类史上有着这样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部思想巨著,《周易》当然不能遗漏这一重要思想领域,因而,在《周易》中专为教育设立了一卦——《蒙》卦,并且将它排在了卦序中六十四卦的第四位。可见《周易》对教育思想的重视。
这里,我们以《蒙》卦为主,结合散见在其他卦中的教育思想来说明《周易》关于教育的见解。
《蒙》
之为卦下坎上艮。“蒙,山上有险,险而止,蒙。”(《彖传》)坎为险,山为止,遇险而止莫知所从,卦象以此来表明彷徨蒙稚的状况。《彖传》又云:“‘蒙,亨’,以亨行时中也。”《王注》:“时之所愿,惟愿亨也;以亨行之,得时中也。”这是说要把握适中的时机进行启蒙。亨通发展是万物之所愿,启蒙之后即通即可行。可见在蒙稚艰难、寻求发展之时,启蒙的重大意义。
用此来喻之现实人事,则是人的幼年,浑沌蒙昧犹如遇险而止,无知无识,不知天地为何物,人生有何事,彷徨幼稚,莫知所从。在这时如不接受启蒙教育,就不会健康成长。缺乏教育,就会愚昧无知,这样即使身体健康,四肢发达,同样也是一个头脑简单,思想愚昧的“残疾人”。思想残疾比身体残疾更可怕,卦序,《乾》、《坤》之后,紧接《屯》、《蒙》,它也说明了古人对于童蒙教育的重视。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八《礼部·学校》引《物理论》云:“学者植也。”。《吕氏春秋》卷四《尊师》云:“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按:爽,病也)。”宋代大思想家张载特别重视幼儿教育,要求人们以身为教,“示以好恶有常”之行,他并进一步说明其道理:“勿谓小儿无性,所历事皆不能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见《宋史》卷427《张载传》)南朝宋傅亮草拟《立学诏》亦称:“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也,莫尚于此,发蒙训滞,咸必由之。”其实不仅是政府,民间也早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虽然这是后来的事,反映的是等级制度的统治思想,但教师可与“君”、“亲”并列于“天地”之后,正可以看出《周易·蒙》卦影响的深远。
《蒙》卦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更主要的是,它反映出了《周易》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见解。从互卦看,下互九二,六三,六四组成震卦
,震为雷为动,学童年幼好动而多变。多问好学,故“动”并非坏事,由思想不定型,经过学习而逐渐有主见。上互由六三,六四,六五组成坤卦
,坤者顺也,顺从自然,强调学习应循序渐进;又坤为地,地厚德载物,说明学无止境,博大精深,犹如大地兼容并包,容纳各种学问。再还回到本卦看,上艮为山,下坎为水,山泉淙淙,冲石激湍,汇为江河,渐行渐远。这又象征着儿童接受教育后,几经曲折,智慧渐开,终于健康成长。从卦象与卦德方面看,已可明白《蒙》卦那“启蒙发智”的精神所在了。
二、“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施教原则
《蒙》卦九二是施教之主。爻辞曰:“包蒙,吉。”九二阳刚居下卦之中,初、三、四、五诸阴爻环其周围,犹如“蒙师”居于从“学子”之中,正施教诲。学子众多,开蒙益智,使人向善,正是吉祥征兆。九二广施教诲,是为人师。九二与六五相应,二以阳刚之质“果行育德”,六五谦虚柔顺以相应;教者积极施教,学子求知若渴。这一状态就是卦辞所讲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周易》对教育规律深刻认识而揭示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程传》解释这句卦辞云:“蒙有开发之理,亨之义也。卦才时中,乃致亨之道。六五为蒙之主,而九二发蒙者也。我谓二也。二非蒙主,五既顺巽于二,二乃发蒙者也。故主二而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五居尊位,有柔顺之德,而方正童蒙,与二为正应,而中德又同,能同二之道以发其蒙也。二以刚中之德,在下为君所信向,当以道自守,待君至诚求己,而后应之则能用其道。匪我求童蒙,乃童蒙求于我也。”这里《程传》揭示了卦辞所强调的师当以“道”自守而待人来求,只有当童蒙滞塞,百般苦恼,一心渴求开蒙之时,才可施教。这时即达到“中德”相同,自觉求学,教学相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它在后来的教育思想中被确立得非常牢固。《礼记·曲礼》:“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正义》:“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当人用力于思而仍然心里阻塞盈满不通,言说不清之时,前来求问才去启发他,使他开蒙通塞。这样求学是真诚来求,这时启发他,才能令其思深识远而解悟透彻。这一教学原则是人们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结晶,符合教育科学,所以它能确立牢固,影响深远。
三、严格执教的师道原则
当“童蒙求我”,求知若渴,真诚企望开蒙之时,教者应当“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蒙·初六》)“刑人”,《正义》谓“利用刑戮于人。”《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正义》:“刑人之道乃贼害于物,是道之所恶。以利用刑人者。以正其法制,不可不刑矣。故刑罚不可不施于国,鞭扑不可不施于家。”则此“刑人”是正明法度,教诫严格的意思。这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是教学过程所必须有的态度。
“教”字左边从“爻”从“子”,子即童蒙之稚子。“爻,交也。象《易》六爻交头也”。(《说文》)段注引《易·系辞》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易》中阴阳相荡,六爻运行包含了天下事物所有道理,即“所谓《易》道广大。”则“爻”之意,正如《蒙》卦所示,是要开启童蒙,而开启之内容即是要向他们传习做人的道理、生产知识,自然、人事这一切都要循循教给他们,使其成人致立。“教”字右边从“攴”则与“利用刑人”表达的意思相同。“攴”《经典释文》隶变作“扑”,两者异体同字。“攴”《说文》“小击也”。即敲击鞭扑之意。指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立法要严,纠正学生过失,执法不苟。
《蒙·上九》云:“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程传》:“九居《蒙》之终,是当蒙极之时;人之愚蒙既极,如苗民之不率,为寇为乱者,当击伐之。然九居上,刚极而不中,故戒‘不利为寇’。治人之蒙,乃‘御寇’也;肆为刚暴,乃‘为寇’也。”治人之蒙,一如用兵打仗。打仗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以达到目的为度,如果手段使用过当,军队就招致凶险,人民就遭到祸殃,用之喻启蒙教育,则是本已达到规范童蒙,使其就“道”发蒙的目的,仍刚而不止,严之过当就变成了“为寇”。这里《蒙》卦从爻辞与爻象两个方面说明了教育中师道要严,但严要有分寸限度这一教育过程的原则与方法的重要意义。
这一点,得到了后来思想家教育家们的赞同与发扬。例如,荀子在他的《致士篇》中说明可以为师的四条基本品德里就把它作为两个侧面来加以强调:“……尊严而惮(令人敬畏),可以国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又如,南北朝时“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篇528页)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也强调对子女教育要严格,勤于督训。“师道尊严”曾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共识。可见《周易》的这一思想的深刻影响。
四、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蒙·象传》云:“山下出泉,蒙。”山下出泉是《蒙》卦之象。泉,涓涓淙淙,渐行渐远,不舍昼夜,它既有循序渐远的意思,也有恒常不舍的含意。君子观此卦象,当悟知教育之道。
循序渐进,首先要持之以恒。《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象传》:“不恒其德,无所容也。”《程传》解释它:“人既无恒,何所容处?当处之地,既不能恒,处非其据,岂能恒哉?是不恒之人,无所容处其身也。”人而无恒,半途而废,于世间何所容处?将不时遭到羞辱,这是处事的一般道理,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蒙》卦象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对教育说,它既指教者教导之恒,也指学子求学之恒,两者都持之以恒才能成就教育之事而不至于半途而废,劳而无功。教育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艰苦过程。
在持之以恒的前提下,《蒙》卦展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九二既是《蒙》卦中的教育之主,也是一家之长子。它居下卦之中,是长子之象。作为教育之主,它“包蒙,吉”:作为一家之长子,“子克家”——长子能够治家。这个能治家之人就必然“纳妇,吉”。纳,既是迎娶接纳,也是让此妇能真正在思想上进入这个家庭,达到真正的而不是形式上被接纳。《家人·初九》“闲有家,悔亡”。闲,防也,指防止邪恶。初九居一卦之初,当“家人”之时,象征家刚建立,也就是《蒙》卦的“纳妇”之时,在建家伊始即“闲”,其义如《周易本义通释》言:“颜之推曰:‘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其得此爻之义乎?”它不但说明了《家人·初九》的爻义,也说明了《蒙》卦对教育的见解。九二处“蒙”之时是启蒙教者,处《蒙》卦之中是克家长子,此长子又兼教者,在家中为端正家道而“教妇初来”。这一爻从两个角度说明了同一件事,即教育当起自事之初始,在正当蒙昧不清之时便“发蒙”、“击蒙”,及时行教。
行教要及时,又要如卦象所示的循序渐进,不可紊乱了次第。
《蒙·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六三正应在上九,两者本是很好的一对,六三应当循序而从,但它却“三以阴柔蒙暗,不中不正,女之妄动者也。正应在上,不能远从,近见九二为群蒙所归,得时之盛,故舍其正应从之,是女之见金夫也。女之从人当由正礼,乃见人之多金,说(悦)而从之,不能保有其身者也”。(《程传》)六三舍弃正应上九,向下追求九二得时之盛的“金夫”,乱了礼数,行不由道,所以“无攸利”。《蒙》卦拿这一社会生活现象作比从反面强调说明教育应该循循有序,切切不可毫无章法,东讲一通西讲一通。那样,本来就蒙稚的学子,就会给弄得愈加糊涂,收不到教育效果。
循序渐进的道理除《蒙》卦象所示之外,在《渐》卦里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给后人带来很多启示。《孟子》著名的“揠苗助长”寓言就是发挥了这一思想,强调顺其规律,循序渐进,不可乱来。《礼记·学记》更具体地说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并说:“大学”之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即是按照顺序。它明确接受了《周易》揭示的学应当有序不紊,由“渐”而成的教学规律这一思想。
上述可见《周易》对循序渐进、有序不紊这一教学规律的揭示。它的揭示是深刻的,因而它能深深影响于后世。
《周易》的教育思想是丰富的,这里我们仅以《蒙》卦为纲,撮其要旨进行了一些分析。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周易》教育思想的自觉和成熟,它所确立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都给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作出了基本向度的规定,影响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可见《周易》对古代教育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