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家,就不能轻言失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不能论文,企业家论文,轻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进程成长的中国企业家们今天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他们所无法自行解决的难题———制度的、社会观念的、管理的和人才的———而这些,却正是他们所赖以参加竞争的。所以他们需要这股称得上是“强大”的外力去推动政府、推动社会,同时也推动他们自己去变革。在即将到来的市场的重新整合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受益者。
下面是部分产业界代表,在WTO背景下发出的声音。
陈东升(泰康保险公司CEO)
我不怕WTO
2000年末,国家在批准4家中资保险公司的同时又批准了11家外资保险公司。当这些公司筹备完成后,未来中国保险市场的格局是中资保险公司17家,外资保险公司25家。在整体市场份额上,虽然今天外资保险公司只拥有中国保险市场1%的份额,但是在局部市场上,例如上海仅友邦保险公司就已经达到了11%,这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和危险的信号。
半个月前我从阿根廷考查刚刚回来。80年代末90年代初,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了整个拉美的金融危机。当时国际货币基金采取两种手段解决危机。一是紧缩经济,再就是全面开放市场。后来被称为一个成功的模型。如今在阿根廷,从官员到同业人士到普通百姓,都知道有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都在骂这个坏家伙,为什么呢?因为阿根廷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后,今天它国内市场上前十名的保险公司都是跨国公司,几乎没有本土公司。
所以对未来我假设了三种最坏的情况。我认为你在这三种情况中找到了应对办法,就没什么可怕。
假设一是同行市场准入放开。实际上现在其它行业市场准入是放开的,只有在金融领域,特别是保险行业市场准入是没有放开的。假设突然有一天市场准入彻底放开,一夜之间出现100家保险公司的时候,你怎么应对?假设二是金融产品定价的自由化。或者叫做中央银行利率自由化,对保险公司而言,市场放开的核心就是汇率、利率和投产渠道的放开,假设突然有一天,利率是自由的,保险公司的产品可以随便定价,也就是说有竞争能力的公司,我可以把利率调低或调得很高,用价格来竞争市场。这时候怎么办?假设三是金融实现了混业经营。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可以做投资银行的生意,而银行也可以办保险公司。
应对市场准入放开,我认为第一是打一场人才大仗。要建造一整套的体系来留住人才,或者叫打造金色的降落伞。这是最重要的。至于外国同行来了,你学会去熟悉他们,你就不会害怕,因为你将知道如何躲避。
应对价格的突然放开。我首先会建立一个创新产品的体系,它是短时期获得市场份额或垄断利润的一个直接来源,放第一位。然后是创新组织体系。如果我今天有人保、平安这样一个市场份额和网络体系,我可以通过组织体系的创新节约10亿人民币的成本。第三是把企业信息化。未来人才成本很高,但信息成本会越来越低,信息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至于混业经营,实际上未来的保险公司既不是今天的保险公司,也不是证券公司,更不是基金公司,而是要演变成一个地道的服务企业。用新经济的观点来理解,未来的保险公司就是一辆车有两节,一节进行客户资源管理,一节进行资产的增值管理。
张朝阳(搜狐公司CEO)
感觉自己像个媒体大亨
互联网出现以后,影响确实很大,我们在五花八门的应用里,就要问问互联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一个凭空的泡沫呢?还是对我们正在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在中国是以一种强烈的新媒体的形式出现的。互联网是一种新媒体的概念,直到现在大家才开始认识清楚。从搜狐最早参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到现在,我越来越有一种作为媒体大亨的感觉。因为搜狐每天要吞吐9000万页面的下载,每天有近700万人在看包括chinaren在内的搜狐,这700万人读者或观众,比中国任何一张报纸的规模都要大,虽然与大的电视台还没法比,但可以跟某些小型电视台相比了。
根据一个权威的研究机构的预测,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在3年内可达到一亿人左右。而一亿人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强实媒体,而这一亿人必须是会上网或打手机上网的。这是社会比较重要的群体。因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个媒体的特征,它确实已决定了每天当人们早上醒来时,要从网上获取世界上各种的信息,来知道我们这个城市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因为人对于信息的获取是贪得无厌的。而互联网上带来的媒体更以市场为导向,大家关心的才叫新闻。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美国,互联网出现以前,就已经有许多像华尔街报、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的信息服务,而互联网是硬挤着把人们的注意力拉过来,直到现在,人们还是习惯于从ENN等传统媒体上获得信息。但在中国,传统媒体长期受到国家的控制,传统媒体既不很发达,竞争也不很激烈。因而老百姓对信息一直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所以互联网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有一种解放的感觉,他只靠着一张屏幕就能知天下事。尽管互联网还不能写新闻,但它把所发生事件整理得很好,只要花一点上网费,就可以读几十份报纸。
搜狐每天光新闻就有1千多条,其他频道就更多了,因而中国人的信息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加。人们的知识丰富了,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复苏了,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个体,关注人。所以这个新媒体的出现,不只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
我觉得在3年内,中国的互联网与电视一样重要。所以我对互联网非常有信心。互联网是一个新媒体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娱乐平台。但这个平台要等待宽带网的改革,以后,除了文本格式以外,图象声音等将进一步改变。到时候到底是电视还是互联网,大家就已经分不清界限了,到底是寻求资讯还是娱乐,也分不清了。
刘存周(哈药集团董事长)
2年进入世界医药50强
我国医药工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科研开发均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医药商业企业的国际市场开发能力明显不足,基本停留在低层次国内竞争水平上,其自身生存的空间极为有限。加入WTO后民族医药工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外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将冲击传统的科研开发模式。我国目前生产的西药品种有97.4%属于仿制品种,1400种原料中,仿制品种占97%,除了有三种药品在美国获得FDA认可外,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药品在国外获得专利。新药研制平均投入2亿美元以上,周期长达10年之久,自行研制新药的能力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是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医药工业最大的冲击。三是进口关税降低将降低国产药品的竞争能力。一般发达国家药品进口关税在5%以下,并且将有全部取消药品关税的趋势。我国目前制剂药品的进口关税为20%,加入WTO后关税要逐步降到6.5%。四是我国承诺2003年1月1日起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国外企业进入我国药品分销服务领域,就会掌握从生产、流通、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其本身的竞争力会大大加强,使我国本来落后封闭的药品流通企业处于不利地步。最后,传统的中药生产方式将面临变革。中药目前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没有法定地位,质量标准与国际上对植物药要求差距较大。
除以上5个方面的影响外,加入WTO同时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法规体系、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管理模式、科研开发、技术装备、运行机制等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以加入WTO作为中国医药行业战略性调整的推动力,调整产品结构、建立新的药品流通体系、加速实施科技创新以及规模化经营,使中国医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哈医药集团2000年销售65亿,规模相仿的还有华北制药、三九、石家庄制药、鲁抗等集团,这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力。哈医药争取在2年内销售额突破100亿,进入世界医药50强。
华荣(牛津剑桥国际高科常委副总裁)
让新教育为孩子杀出一条路
对中国城市家庭来说,未来支出计划中最大的一项是什么?子女教育。有统计说明这一块支出大概要占到整个家庭未来支出的一半以上,加上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这个市场规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不足为奇。
新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因此这个全球最大的教育市场不可避免要接受外来资本的冲击。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家来不来,而在于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现有的教育体系制造出来的“产品”能够适应未来需要吗?讲得严重一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是对青少年身心的严重摧残。
传统的教育体系必须改,社会需要“新教育”。在教育市场上,民办、私营的力量虽然刚刚萌芽,但扩张的速度惊人。市场的旺盛需求导致了私立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出现,但大部分的合法性都存在问题,他们的教育主体资格得不
到主管部门的承认,他们的文凭不被社会接纳。这就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二律悖反:一方面现行教育体系由于能力和体制的缺陷导致市场的高度饥渴,另一个方面在体系外生长的补充力量又得不到现有体系的认可和扶持。
当然众多私立学校本身也良莠不齐,其基本构成模式是资本加人才,一些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出于市场的需求,组合了一些教育领域的人士后挂出招牌,这其中的大部分缺乏完整的教育理念,他们的出现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但不能引导市场。因此这个行业最需要的是兼跨东西文化并有志于教育的人才,然后才是资本。教育部最近下文说今年将有一批民办高校取得认定证书,这说明私立学校的“国民待遇”问题已经开始有突破。但中国教育市场的准入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教育主权的问题,因此注定其过程的漫长,十年或二十年后能真正出成绩就不错了。但我们不能等,外部的挑战能够激发体系内的活力,为了孩子们,我们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钱果丰(中华网董事会主席)
真正有价值的公司不怕没人来投
现在国外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一年以前已经完全不同,那时他们要求带来眼球,现在则看你懂不懂“无线”,会不会赚钱。
风险投资到现在确实已经冷静下来了,人们不再像去年3月底以前那么心急,往往是一个人拿到一点资金,每天就会收到几十、几百个电话,而且没有人跟你抢着要投,所以不急是很自然的。他们开始坐下来慢慢地精挑细选。那斯达克泡沫破灭了,是呀,没有永久的泡沫。大家开始分清哪些是好的有价值的,哪些是混水摸鱼者。
中国政府是鼓励科技人才和私营机构的发展的,但需要资金。外国资金来中国20年,已经学精了。他们认识到中国虽然有人才,但市场没配合上来,开发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的消化,当然,可以在这里研发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市场。但在中国,什么事情都容易一窝蜂,你的产品一出来,还没来得及让市场去证明,其他人就跟上来模仿了。风险基金总是希望资金很快回笼,但由于这样他们常常来不及评估项目的价值。这是一些风险基金激情消退的原因之一。
但是中国那些出类拔萃的人仍然会得到资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现在仍然不用怕没有人来投。汇丰基金在去年3月以前网络热的时候没有投,等市场安静下来了才去慢慢挑选。有一些基金它们愿意找好人才,帮他们打开国际市场,并且利用中国这个市场,虽然在中国投资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中国越快进入WTO就越好。你有一个时间表,人们就会知道到某年某月某项政策就会放开。现在人们还多在观望。摩托罗拉早就获得政府许可建一个晶片厂,但它迟迟没有动手,其实也是在观望。没人再热衷于只听你讲故事,因为投资者已看到,那个故事在中国这个市场里实现起来会遇到很多意外的因素,实现一个预定的计划并不容易。而且,现在和一、两年以前不同,没有赢利的公司很难上市。原来香港二板的上市公司也有不赢利但上市的,但现在你不赢利,你的股票就卖不出去。中华网、国中网现在都不赚钱,当然我们不会走,因为对中国市场抱着一个长远的期待。所以现在国外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一年以前已经完全不同,那时要求带来眼球,现在看你懂不懂“无线”,会不会赚钱。风险投资改变了策略,寻找值钱的眼球,但不是就不做生意了。我认为未来基于宽频基础上的内容提供者和生物科技会是包括风险基金在内的投资热点。
郭略思(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外国企业将更加机智地竞争
我们同意加入WTO不仅意味着挑战还意味着机遇的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或很大一部分外国企业会加大他们在中国的投入。在中国开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初,许多外国公司带着非常大的热情涌入中国市场,几年之后这种热情有所减退,因为他们发现所到之处并不是一个和他们的理想那么吻合的环境。WTO重新燃起了他们的热情,但有一件事中国企业必须认识到,由于他们已经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现状,因此不会像过去那样天真。他们会采取一种更加机智的竞争方式。
从我们为一家香港零售银行业客户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只有10%的客户为这家银行贡献了103%的利润,这种状况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到,如果外国竞争者在进入中国的时候,机智地选择了这些收益率非常高的客户来进行竞争,而国内银行突然失去了这部分客户,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困境。所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认清楚你客户的构成,认清楚哪部分客户给你带来更大的收益,并想清楚怎样去更好地服务从而保住这部分客户。
今天的中国企业要做两件事情,第一就是看一看目前全球最佳的运营方式并有目的地采用这些方式,第二就是有计划地在企业内加快变革。
标签:保险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