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边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_边境贸易论文

西双版纳边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_边境贸易论文

西双版纳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双版纳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边境论文,现状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双版纳州的边境贸易,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指引下,按照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八五”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劳务输出,边贸与旅游相结合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边贸已成为西双版纳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优势产业。边贸的迅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西双版纳传统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对繁荣民族经济、稳定边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的战略举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西双版纳的边境贸易,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年50%以上的增长幅度,目前增势不减,可以预见其发展趋势在“九五”期间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跨上一个大的台阶。

一、西双版纳边境贸易的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全州面积19125万平方公里,辖一市二县,国境线长 966.3公里。其中,中缅段288.5公里,中老段677.8公里。有国家级口岸2个,省级口岸1个,能形成贸易运输的通道11个。

1995年,全州边贸仍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共实现边贸总额 8.2亿元,比1985年起步时的120万元增长了690倍,比1994年增长67%。其中,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2项,合作金额4544万元,边境小额贸易 56498万元,边民互市20967万元。全州边贸发展的情况是,1985年120万元,1986年257万元,1987年1212万元,1988年2692万元,1989年3211万元,1990年3962万元,1991年4692万元,1992年10261 万元,1993年29274万元,1994年56265万元,1995年82126万元。 西双版纳边贸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劳务输出和经济技术合作占了很大部分。到1995年止共劳务输出41120人次,工程项目合作累计达30余项, 总投资1亿多元,实际完成4216万元。目前,全州从事边贸业务的企业306户,从业人数3400余 人,涉及边贸业务的近万人。

几年来,西双版纳两个国家级口岸,一个省级口岸,七个地方口岸进出口的商品,出口以日用工业品、化纤棉布、建材、小型农机、石腊原料、干鲜果品为主,约2700多个品种,进口以林产品、矿产品、农副产品、南药为主。从1991年—1995年,共输出劳力4.2万人次, 进口原木108万立方米,进口矿石219万多吨。西双版纳以边贸形式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劳务输出,带动贸工、贸农、工程承包、林矿产品开发的贸易环境已初步形成,良好的氛围为“九五”边贸跃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双版纳发展边贸的有利因素

1、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西双版纳边贸在“九五”期间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一是国境线长达966公里,与缅、老直接接壤, 与泰国一江相连,其地缘优势是省内任何地州所不具备的。在全省边贸滑坡的情况下,西双版纳边贸持续、高速发展便是最好的说明。我们只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要躺在“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花蕊中陶醉,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势扬帆,再造辉煌是可能的。二是从国际、国内和全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看,边贸是在同周边国家各种政策、规定相互不衔接的夹缝中穿行的,边贸以价差取胜,边贸的二重性使边贸超然于大贸之外而会长久保留。究其根源,边贸实际是对大贸的调剂和补充。正如国家外贸法所指出的,“国家对边境城镇与接境国家边境城镇之间的贸易及边民互市贸易,采取灵活措施,给予优惠和便得”。三是西双版纳境外老、缅、泰三国相对稳定。老的支付能力虽差,但在对老贸易中,经济技术合作占了很大比例,这对发展边贸十分有利。缅甸其内部民族矛盾趋向缓和,军人政权对缅东北地区采取“统战”安扶政策,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为目的的和平环境基本形成。四是西双版纳州对缅、老、泰三国的贸易有很大互补性。1994年以来,进口贸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商品有,矿产品、林产品、玉石、粮油食品,出口贸易有水泥、小型农机、石油制品、化工产品、棉纺织品等。而且,西双版纳与境外民俗相通、语言相近,有历史的血缘的联系,消费水平相距不大,存在实际的互补性,以合作方式进行的种植业、养殖业已为老、缅边境地区普遍接受。

2、四国区域经济将促使西双版纳边贸持续、高速发展。就外围讲,1992年泰国正式提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经济的设想,经过四国的共同努力,目前区域气候逐步形成,在这片东起老挝南乌江,西到缅甸萨尔温江,南抵泰国清迈府,北至西双版纳约2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是概念上的大金三角所在地,也是目前东南亚地区最为活跃的经济发展区。作为五景之一的西双版纳,由于历史的沿革和民俗、血缘、语言、姻缘、宗教的必然联系,使之成为五景之首。“五景”即“景洪(中国)、景栋(缅甸)、景莱(泰国清莱)、景迈(泰国清迈)、景邦(老挝琅勃拉邦)。历史留下的客观现实已成为西双版纳对外开放的先决条件,这一条件是省内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所不可能具备的。其次,澜沧江——湄公河将四国区域经济串联起来,形成北起景洪港、南达会晒港的水上大通道(411公里),二条公路进老挝、三条公路入缅甸, 加上西双版纳口岸机场的开通,可以认定,西双版纳在四国次区域经济中的位置,将成为我国对东南亚幅射的支点,是一江连六国的立交桥。外围环境的结构状况,促成了西双版纳边贸将持续升温。就内涵说,四国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包涵了西双版纳五年来走过的发展道路。西双版纳在沿江、沿边开发的过程中,闯出了一条实事求是发展边疆民族经济的路子,可以说功不可没。“九五”期间还将继续从民族区域经济的前提出发,制定相应宽松的政策,发展中一不怕别人分利益,二不怕别人占土地,舍得金弹子,打得金凤凰,是今后发展西双版纳边境贸易的大思路。

三、西双版纳边贸在“九五”期间的发展趋势

1、相关边贸政策的延续使用, 为“九五”期间边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国家给边贸进出口商品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将延续使用,这一政策,为西双版纳边贸的发展拓展了可操作的空间。西双版纳原来就没有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加上政策效应的层层递减,往往有一半不清楚,清楚的有一半不会用,会用的还有一半不兑现,“八五”时期西双版纳边贸可以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刚刚学会了一点使用政策的“技巧”。国家边贸政策的延伸,又给西双版纳发展边贸提供了“千年等一回”的机遇,因此应该很好地把握之。二是国发(1993)56号文件精神,其实质是国家给西双版纳又一次大发展的关怀和支持,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开阔思路,锐意创新,继续改革开放,那么实现西双版纳经济的又一次腾飞是可能的。

2、双港齐飞,三线同步的环境为实现边贸飞跃创造了条件。 国家级陆路口岸磨憨、水运口岸景洪港和已批准的版纳空港,均向第三国开放,在同一个地区,同时具备陆、海、空口岸,又同时批准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的唯有西双版纳。 澜沧江——湄公河沿江水运一条线, 仅1995年进出境船只就达169航次,运输货物11200余吨。从泰国清莱经老挝会晒、南塔至勐腊磨憨的公路,从泰国清莱经缅甸大其力、景栋至勐海打洛的公路,使整个西双版纳形成水路穿中间,公路绕两边,三线环四国,空中还相连的“三维”网状运输线。西双版纳可谓尽了天地人和,是大自然对版纳的钟爱,是版纳边贸又一次跃上新台阶的保证。

3、规模经营为“九五”边贸起飞注入了活力。 “八五”期间西双版纳边贸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边贸的启动效应改变了全州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使经济同步运行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有效释放,实现了边贸的第一次飞跃。“九五”期间,边贸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向有利于边贸的方向继续发展。国家给边贸的优惠政策将延续执行,在边疆经济的诸多变革中,边贸、尤其是易货贸易已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可以预见,人为启动型和社会效益型的边贸,在对外贸易的不断规范中,将体现出正面效应,其效益性则日趋明显。这是因为:一是引入股份制后,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形成规模(集团)经营,是西双版纳“九五”期间发展边贸的路子。各边贸企业之间按照自愿平等原则,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资金、人才、技术和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按股份制联合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避免以往十指向外,盲目竞争而“元气”大伤的事再发生。目前州内有这类股份制企业四家。二是扶持边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市场,实现规模流通。边贸“龙头”企业立足于两个市场。首先占领与周边邻国的衔接市场,实行贸工、农、技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运行机制,提高西双版纳小商行进入大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分散的小经营和规模经营实行有机结合,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的边贸生产组合,这类“龙头”企业已形成五家。三是发展内涵型边贸规模经营。内涵型主要在不增加商行数量而对现有边贸企业的潜在能力进行释放以达到外延扩大的再生产,使之逐步向实业与流通相融并进的良好方向发展,提高现有企业设备的利用率。内涵边贸规模的实现与整体经济环境相关,是企业走向大市场的重要途径。这类企业主要以来料加工升值为主,目前形成木材加工、矿石加工两大类。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的边境贸易,在“九五”时期的客观条件下,将会以不低于17%的年平均速度增长,到2000年,全州边贸预计达18亿,相当于“八五”时期的总和,以实现边贸的第二次飞跃。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应该讲清两句话,下好两步棋。第一句话,必须承认西双版纳的经济与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将长期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前,这里是阶级斗争的前沿,政治边防的试点,长时期的封闭,使这里的一部分人产生了依靠、等待、观望的懒惰思想,实践证明,只靠国家扶贫、输血,其结果很难激发起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贷款自醉”的现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应该承认西双版纳仍是经济落后地区。第二句话,作为西双版纳先导产业的边境贸易,虽占尽了天、地之势,而更重要的是人和的奋起,只有穷则思变,才会进步,怨天忧人是无济于事的。既然历史、地理、社会诸多因素给了西双版纳大发展的机遇,就应该抓住机遇,把握机遇,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只有在总体经济水平提高的前提下,西双版纳的边贸才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总之,不能错失良机,不能做千古罪人。走好一步关键的棋,上靠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下靠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九五”最后一年要实现18个亿的奋斗目标,要靠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要按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观念来规范我们的动作,保持步调的一致性。小平同志曾指出“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谁能统一?中央!”(邓选三卷278页)。要取得胜利,步调一致是取胜的关键。

另一步关键的棋,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正确处理好西双版纳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的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新矛盾,要顾全大局兼顾各方,只有社会稳定,经济才会繁荣。作为涉外运行的边境贸易看之简单,行之复杂,往往小事会引发新的矛盾,导致民族间、邻国之间的纠纷。因此,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稳定,保持团结是发展边贸关键的又一步棋。

总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选三卷375页),多做少说,多办实事, 那么西双版纳经济在本世纪末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先导产业的边境贸易也将顺势扬帆,胜利实现第二次质的飞跃。也将使“九五”时期68个亿的边贸总额能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大地上轻盈地软着陆,为世纪之交的西双版纳献上一份金色的辉煌。

标签:;  ;  ;  ;  ;  

西双版纳边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_边境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