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代文学关系的结晶:“奇雅”_中原文化论文

古代南方文学关系的结晶——《赤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晶论文,古代论文,关系论文,文学论文,赤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赤雅》一时被誉为明代的《山海经》,可与《西京杂记》媲美。这是一部汇集几千年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奇书,一部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结晶。

邝露,南海人,字谌若,号海雪,生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二次攻陷广州时,被害于居所“海雪堂”,(注:屈大均:《广东新语》。)时年47岁。邝露早年因被革除功名而流落他乡。在广西期间,迷恋于桂林山水,作客于云亸山寨,浔江两岸,桂江诸奇,左右江畔,壮村瑶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所见所闻,秘闻殊俗,遣于笔端,得194条,汇集而成《赤雅》一书,凡三卷。赤谓南方,本为火的颜色,表示炎热,《宋书·符瑞志上》云:“有景云之瑞,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即南方,雅即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论语·述而》。)指规范的语言,后称注疏、训古为雅,故有《尔雅》、《广雅》诸书。由此可知,《赤雅》意为对南方风物的记叙、注疏、训诂,也就是对南方风物的叙述和诠释。

《赤雅》的结构,卷一记各土司以及各部落、各部族、各民族的制度、风俗;卷二记述岭西山川古迹;卷三记述物产及杂录,每卷又分为若干单元。卷上60条,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广西少数民族府州县的“四府三十七州”形势、畛域、割据,“似三家六分之类”,“如列国割地献城之例”,土司之间“虽暴寡凌弱,割杀夺略,终莫能越其尺寸”,各有一定地域。复述土司的世胄、土司与土民之等级划分。对于土司法制尤其兵制兵法,作者给了相当的关注,述及兵制、土兵队伍结构、指挥系统、阵法、战法、军规、军纪、赏罚和各种武器。第二部分占了多半,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壮、大良、瑶、伶人、仡人、僚、水人、侗人、苗、巴人、蜒人、马人、木客(汉人)及乌蛮国、西原蛮、广源蛮等众多民族、部族、部落的分布及其饮食、婚嫁、服饰、祭奠、居住、卜岁、渔猎、歌舞、音乐、不落夫家、山野交媾、谢罪等一系列风俗,绘声绘色,极具神秘色彩。

卷中以“山川略证”总其题,下含山、洞、水三部分。山包括名山、神山、火山以及与山相关的山道、关隘。以山之形状又有石人山、独秀山、叠彩山、屏风山、穿山之别,因传说则有尧山、中隐山、龙隐山、虞山、九嶷山等等。北至严关,南达日南。洞本为山之一部分,大约因岭西奇洞遍布,视为单独一景,一口气列了十多条,举凡岭西著名洞天,诸如勾漏洞、七星洞、水月洞、立鱼岩、玩珠洞,尽收其中。水包括江河、湖泊、运河、奇泉、名井,涉及到越南北部的左江支流、右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漓江、海洋河、灵渠、邕江、浔江、郁江,涉及到壮、瑶、侗、水、毛南、仡佬、水、布依、彝、仫佬等少数民族地区。卷中文笔流畅,文辞瑰丽,有浓郁的文字色彩。

卷三是全书最多的部分,多达80多条。它包括鸟、兽、虫蛇、鱼、特产、文物、古迹、瘴及一些杂记,而以物产为主。鸟类中涉及到传说中的六种凤凰、鹩、鸩、王母、天鸡、鹔鹴、深掘等珍禽,皆不多见。兽类中有猩猩、狒狒、子路(熊)、牛、肉翅虎、祸斗、白貘、懒妇等异兽,单是从名称上看,多为珍奇。蛇类既有现实中存在的蚺蛇、青蛇、赤蛇、白蛇、乌蛇,也有传说中的王虺、青蛇使者。鱼类中之驯龙、印鱼、鬼鱼、忽雷,也不多见。文物古迹中的赵臣庙、马林铜柱、伏波铜船、飞来钟、飞来莲、绿珠玉笛、西岳真迹,给人留下了对历史反思的空间。

总之《赤雅》记载了几百年前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种种目睹情状和传闻。由于作者生活在壮瑶乡村若干年,目睹汉族地区难得一见的风物,耳闻市井难得于闻的奇事,加上广博的征引,钩陈达到“汪洋自恣”(注:屈大均:《广东新语》。)的程度,使《赤雅》具有类似著作少有的厚度。

从结构和条目式的排列上看,《赤雅》与《岭表录异》、《桂林风土记》、《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相似,但深入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岭表录异》、《桂海虞衡志》等著作的特点是客观描述,偏于实录,属于史志一类的著作,故常常标为志。而邝露的《赤雅》不同,虽然其中部分条目有史志的特征,但真正游记式的实录甚少,全书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浪漫主义风格,而且诗、词、神话、传说、故事占有很大的份量和比重,无怪后人将它视为明代的《山海经》。

《赤雅》全书的197条中,竟有140多条包含有神话、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绝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少数为中原文士或官吏与南方少数民族山水风情相关的传说故事。这其中有的条目本身就是一则传说,有的则作为叙述的一部分融在其中。

神话有“瑶人祀典”、“青蛇使者”、“拏龙部署”等条。“瑶人祀典”载:“瑶名軬客,古八蛮之种……。皆高辛狗王之后,以犬戎奇功,尚帝少女,封于南山,种落繁衍,时节祀之。刘禹锡诗:‘时节祀盘瓠’是也。”盘瓠神话首见于汉代末年应邵的《风俗通》中,后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均有记载,情节愈演愈繁。此书所引,较为简约。这个图腾神话至今广泛流传在瑶族中。

《赤雅》因迷于奇闻,民间传说占了很大的比重,举凡人物史事传说、山川地域传说、文物古迹传说、物产传说、民族习俗传说,书中悉录。本书之所以与《山海经》齐名,在很大程度与大多数条目均为传说有关。史事和人物传说主要有禹赐药函、舜帝南巡、舜帝祀尧、秦始皇进兵岭南、马援南征、葛洪勾漏坐化、绿珠玉笛、武侯石阵、李靖怀辑、李白流放、杨贵妃井、狄青与侬智高大战昆仑关、岑氏土官世系、岑家兵法、壮族土官威仪、相思寨云亸等等,几乎涉及到华南几千年有名的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关于虞舜传说,说舜在桂林虞山有“虞山帝祠”,“其上有驾苍虬、翼紫凤、乘龙南巡之势。”舜南巡何等气派!一下把人们带到了神话的境界。

《赤雅》中直接提到的民族、部族,支系较多,书中用浪漫的笔法来记叙奇特的传闻。这里有“能杀婢媵多者,妻方畏惮”的壮官婚嫁、居思娥山的瑶仙、“卉花鸟言”的伶人、“其风罔闻”的狙人、畜蛊的壮妇、“同类有无相资”的大良、“或误杀人则以牛畜为赏”的仡人、“射生为活,杂食虫豸”的僚人、头能飞走的“飞头僚”、“但闻风声,形影双灭”的白棍僚、“弑父则疾走,得一犬谢母”的水人、“不喜杀,善音乐”的侗人、“媾精入地,是生短狐”的斑衣山子、“生首子辄解而食之”以“宜弟”的乌浒蛮、“黄少卿其产”(注:黄少卿,唐代壮族农民起义领袖,父子数辈率义军战斗长达百年,为国内最长的农民起义。)的西原蛮、产生侬智高的广源蛮、“桂钗留客”的苗人、“画蛇以祭”的蜒人、“深目猳鼻”的“伏波遗种”马人、“裸袒无衣襦”的印娘、为阿房宫采木已寿1900多岁的木客。多系习俗千奇百怪,有不少系污蔑不实之词,对少数民族不敬。如飞头僚条云:“头将飞先一日,颈有痕匝如红缕。及夜状如病,头忽飞去。须臾飞还。”这是抄自晋代《博物志》、《搜神记》,唐代《酉阳杂记》,宋代《太平御览》的奇闻,不怪邝露,偏他胡诌“予尝入石袍山洞中,偶见二头,一食蟹,一食蚓。见人惊起,食蚓者尚衔蚓而飞,蚓长尺许。双耳习习,如飞鸟之使翼也。”这段“见闻”是邝露的“专利”,也是他的败笔,被批评为“一伪而丧百真。”(注: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他竟把蝙蝠或异禽当作“飞头”了。其实,壮族等民族中多有断头不死的民间传说故事,莫一大王传说中说他被砍掉脑袋,一手提着脑袋跃上云端,大笑三声,官军吓得屁滚尿流。传说则可,后来附会于真人便荒谬了。

山川地域传说在《赤雅》中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粗略统计,达到50多条,其中有“放驩兜”的崇山,“夹水直上千余仞,诸仙之窟宅也”。仓梧火山“下有宝珠,月星皎洁,冷光烛天,如蛾眉、洛伽、南岳圣灯之状。”龙隐山则因“有神龙擘空而去”,“灵怪出而游观盛,舟车凑而雕镂繁”,因以名之。北流鬼门关,“阴风萧条,苍鸆啼而鬼鏁合,天鸡叫而蛇雾开”。唐沈佺期诗“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此地无人老,迁流几客还?!”一大石瓮摩崖石刻竟是:“诗人诈瓮”。把广西形容得如此可怖!

水道传说众多,《赤雅》多有搜集。“牂牁,系船杙也。顷襄王遣庄蹻伐夜郎,至兰,椓船于岸,趋步灭夜郎,名之以著奇绩。”牂牁江因此得名,即今红水河(《赤雅》作乌泥)上游北盘江。灵泉传说不少,富川县犀泉“观者呼之,应声而出,须臾盈科。”“绿珠井,在白州双角山下,有七孔,是多刺洞。汲此井者,涎女必丽。今以巨石塞其一孔,女绝丽者比损一窍。绿珠姓梁,石崇为交趾采访使,以珍珠三斛致之。”(注:石崇,西晋河南人,官至侍中、荆州刺史,因劫客商致富,曾与人斗富以烛代薪。八王之乱时被杀。季伦是他的字。)遂为崇妾。赵王伦专权时,其党羽孙秀指名向石崇索取绿珠,遭到拒绝。石崇被执,她不从权贵相逼,坠楼自杀身亡,族人“主祠春秋祭之。”时为公元300年。她是壮族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家,善吹笛及舞蹈,后死得很惨。乡人为此用石头堵绿珠井一个孔,意为生美女罹祸,不如不生,故事让人心情沉重。

华南属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伴随着丰富的物产,产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邝露对此有浓厚的兴趣,《赤雅》收录的很多。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表示祥瑞的百鸟之王,这种意念中的珍禽,《岭表录异》、《桂海虞衡志》都不收录,而《赤雅》则大书特书,显示它是一本文学传奇。其中提到的有邕州凤、白州凤、绿含凤、宜州凤、桂州凤和两江鸣凤,情节奇异。白州凤“飞入城中,群鸟随之。身长九尺,高五尺,备五彩,冠以金杯。至万寿寺,栖于百尺木龙树上,自歌自舞,音中笙簧。”孔雀也没有九尺长,传说很神。更奇特的是,传说绿含凤出现时,“诸鸟见之,敛翼俯首,伏不敢鸣。”(《古今图书集成·梧州府部杂录》则说:“林有鸟大如鹅,五色有冠……。所过则诸鸟敛翼俛首而伏,不敢鸣者久之。土人夸以为凤云。”原来并不是凤,因为现实中本没有这种能“降而生商”的玄鸟。(注:《诗·商颂·玄鸟》)大概是一种猛禽,吓着小鸟。

《赤雅》中记载了不少民俗传说,对研究元明时代南方少数民族习俗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但由于大多以文学手法反映而非实录,故而文学价值高于史料价值。

生活上,壮丁“冬编鹅毛,夏衣木叶,搏饭掬水,以御饥渴。”又“伐木驾楹,人居其上,牛羊犬猪畜其下,谓之麻栏子。子长取娶,别栏而居。”虽然生活艰苦,但能互助,又很敬客,“人至其家,不问识否,辄具牲醴饮啖,久敬不衰。同类有无相资,一无所吝。”

服装习俗,早期曾“裸袒无衣襦”,或“夏衣木叶”。明代,“南方草木可衣者曰卉服,绩其皮者,有勾芒布、红蕉布,弱锡衣抓苎麻所为。”其它还有火浣布、桐花布、琼枝布、娑罗龙布、吉贝布、桃花布、郁林布等,皆可为衣。所以土司的小姐“珠衣雀扇”,“乍见讶为仙者。”头发式样较多,“髻有芙蓉,有望仙,有怀人,有双蛇,有狐凤,有浓春,有散夏,有懊侬,有万叠穗,有急手妆。其下者,有椎髻,有垂鞭,有盘蛇,有鹿角。豪家髻鬟稍有不称者,群笑之,目为丁妆。”锦类有鹅头锦、花蕊锦、蛇濡锦、簇蛇锦等。

饮食习俗异闻较多,如“瑶人社日,以南天烛(注:南天烛即《本草·南烛》,木类。)染饭,竟相遗送,名曰青精饭。杜诗:‘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本草纲目》说是仙家服食之法。“苟酱,瑶峒中家家用之。以荜茇为主,杂以香草。味虽佳,不足为异耳。”此酱本为贵州牂牁一带特产,流入两粤。汉代唐蒙出使南越,在番禺(今广州)吃到,便知黔桂粤早有物资交流。

择偶和婚嫁习俗别开生面,“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这就是南方民族的倚歌择配风俗。壮族峒官婚嫁“以豪侈相胜”,宋代还有入寮之俗。在婚俗中,有关不落夫家的习俗比较可信,“丁妇”条说:“娶日,其女即还母家,与邻女作处。闲与其夫野合,有身,乃潜告其夫,作栏以待,生子始称为妇也。”

南方畜蛊的传闻,自《周礼·秋官》注庶氏为“掌驱除毒蛊”官积以来,从《左传》到《史记》、《说文》、《搜神记》,许多古籍都闹得沸沸扬扬,《赤雅》也不例外。唯有《岭表录异》质疑:“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胪胀成蛊,俗传有萃百虫为蛊以毒人。盖湿热之地,毒虫生之,非第岭表之家,性惨害也。”这是比较公允的。《赤雅》则说得有眉有眼,标题作“壮妇毒蛊”,但现实中并无根据。近年多次调查,一无所获。专家认为,这不过是过去血吸虫、疟疾等疾病肆虐造成恐惧心理所致。

文物古迹传说有铜鼓、赵臣庙、哭金祠、伏波铜船、飞来钟、飞来莲、捣衣石等。

以上是《赤雅》中的民间传说,可谓千奇百怪,异彩纷呈。民间故事则较少,主要有一些幻想故事,包括动物故事和魔法故事。“驯龙”条近于异类结亲故事:“岩洑之下,有驯龙焉。靓女欲见之,盛饰入岩,唱土歌。龙出,五色炤灼,驯习如素,望之若《山海图》中珥蛇者,神也。歌至绝伦,龙喜踊跃,盘入杯中,遗鳞而去。女即珍藏,以为护神之贶。”这条故事类似广为流传的蛇郎故事。

以上是140多条条目中大量的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故事,可谓洋洋洒洒,琳琅满目。除此以外,还引用了《诗经》、古诗、民谣及屈原、唐蒙、木客赋、谢灵运、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等数十个著名诗人的诗句60多处,引文40多处,典故100多处。由此可以看出,《赤雅》的文学内容极为丰富,其结构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其一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这是主体,涉及到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的众多少数民族,还有少量汉族民间传说,国外越南的传说也有所收录;其二是汉族古典诗词、赋、民谣,占了一定比重;其三是汉族古籍的各种引文、题词、摩崖石刻、引言、典故;其四是邝露的创作,包括有出典的和源于民间作品的条目,不包含典故的纯为游记或记叙文的几十个条目,也都是优美的散文体,有别于一般志书。总之,四个部分浑然一体,使《赤雅》声名鹊起。

《赤雅》可以说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中华文学的一个标本,其反映民族文学与汉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这种相互渗透的关系在《赤雅》中主要表现为:

第一,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水乳交融。如上文所述,《赤雅》的文学内容由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民间神话、传说、故事140多篇,除巴人、木客、舜帝南巡少数几条取材于汉族,绝大部分取材于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壮侗语族诸族和苗瑶语族诸族),而取材于汉族的几条,其内容也与少数民族相关。因此,可以说,140多个民间传说故事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其他三个部分虽然大部分取材于南方民族风情,但作者是汉族,应视为汉文学。其中涉及到的《山海经》、《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周礼》、《楚辞》、《国语》、《淮南子》、《史记》、《书》、《孟子》、《虞典》、《竹谱》、《尔雅》、《搜神记》、《西京杂记》、《岭表录异》、《岭外代答》等大量古籍,都是汉文化的经典或名著。汉族文人雅士在南方名山大川的题词,是汉文学特有的形式。大量源于汉文古籍的典故,使《赤雅》增加了厚度,生色不少。汉文诗词皆为名家作品或名著名篇,所引诗、词、赋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主要引《诗经》、《楚辞》、《礼记》等。《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为鬼为蜮,则不可得”之句,《汉书·五行志》说:“蜮生南越,在水旁能射人。”邝露引《诗经》意在说明短狐传说之久远。《楚辞》引的很多,如屈原《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不须啮人,见之立死。”《九歌·河伯》:“鱼鳞鳞兮媵予。”《大招》:“南有炎火蝮蛇蜒,鲤鳙短狐虺骞。”汉魏到隋,词赋较多,晋张华《博物志》诗:“日南有野女,群行不见夫;其状皛且白,裸袒无衣襦。”《赤雅》中说:“邕宜以西,有野女焉。”反映的是南方古代习俗。左思《蜀都赋》形容貊:“戟食铁之兽,射噬毒之鹿。”《吴都赋》形容枭羊:“猩猩啼而就擒,笑而被格。”谢灵运诗:“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尔雅》诗:“鸧麋鸹啼苦,泣血如杜鹃。”上述诗赋,多与南方动物有关。到了唐宋,到华南作官或贬谪岭表文人墨客渐多,题咏骤增。其中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东坡、黄庭坚等各有多首。杜甫诗“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源于《玄都坛歌穿元逸人》一诗,王母是一种鸟名。“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韩愈描绘桂林山水中的名句,常为后人引用。“海上千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则是柳宗元描绘阳朔山水的名句。苏东坡则从上面二诗中找到表达自己郁闷心情的佳句:“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黄庭坚“人鲊瓮中威万死,鬼门关外更千岑。”是形容鬼门关内外峻峭险境的。类似诗词很多,无法一一征引。总之,这些诗词与民族民间作品,构成了《赤雅》的文学合壁。

不过上述的合壁还只是在宏观上量的组合,在微观上,各条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汉文学的互相关系常常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瑶人祀典”中写道:“瑶名軬客,古八蛮之种。五溪以南,穹极岭南,迤逦巴蜀。蓝、胡、盘、侯四姓,盘姓居多。皆高辛狗王之后,以犬戎奇功,尚帝少女,封于南山,种落繁衍,时节祀之,刘禹锡诗‘时节祀盘瓠’是也。”短短的70个字,不露痕迹地把瑶族盘瓠神话,《周礼·夏官·职方氏》关于四夷、八蛮、七闽、九貉的记载,瑶族各支系的分布,《华阳国志》、《风俗演义》、《搜神记》等关于高辛王的神话和犬戎奇功,瑶族祭祀习俗及刘禹锡的诗,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很难区分出哪是瑶族神话,哪是汉族文学,哪是典故,可谓高手。又如“独秀峰”条:“独秀峰独如黻冕,有王公贵人之象。颜延之出守,读书其中,有五咏堂,西有雪洞,乳名最奇。下临月牙池,山翠尽落,今入靖江王邸。飞楼舞阁,隐山树杪。金碧华虫,绚烂极矣。对之如一幅小李山水图,丽而不俗。”这段描述桂林山水的游记,与古代礼服、礼冠,颜延之读书故事,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封靖江府王,《周礼·考工·画缋》所载的古代服饰上的图案,以及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的山水图,巧妙地糅在一起,趣意盎然。类似合壁,《赤雅》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中华文学浑然一体的一个缩影。

第二,南方少数民族传说故事在中原的广泛传播。五岭以南是中国山奇水秀、物产丰饶的南陲,然而在清代以前的很长时期里,在中原和北方人眼里却是既诱人又可怕的瘴疠地。直到明代,这里仍是贬谪犯人的地方。《尚书·尧典》称“申命羲叔宅南交。”实际也不过是名义上的管辖。舜南巡,也只到零陵之西南,未越五岭。楚令吴起南平百越,也只到桂北平乐一带,未站住脚便退回岭北。不过3500多年前的商代初年壮族祖先向商汤进贡珍珠、犀角、翠羽、象牙、玳瑁、孔雀、短狗等珍品,曾让中央王朝大开眼界。秦始皇灭了六国,以为大功告成。不成想见到岭南珠玑,怦然心动,立即于公元前219年派50万大军进攻岭表。拉锯战一直打到公元前214年,其间秦军曾被越人围歼,“伏尸流血数十万。”(注:《淮南子·人间训》。)后挖灵渠增兵增饷,才打败西瓯人,中原人大批进入岭南从此开始。所以华南、西南一带,对中原、北方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带。因此,这里的山水、风情、神话、传说、故事,早就引起中原人的注意,通过文化人的著作,不断在中原传播。这其中虽不乏猎奇,不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种种误解甚至诬蔑,但感到神秘和新鲜则是主要动力。传入中原以至北方的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故事,《赤雅》大部分均予收录,有的还做了印证。考《赤雅》全书,所引典故、诗词、南方少数民族民间神话传说的各种古籍,涉及170多种。先秦时期的《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国语》、《楚辞》、《吕氏春秋》、《列子》、《庄子》、《老子》、《荀子》、《穆天子传》等诸书,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南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表现出对南方奇特风情和传说的浓厚兴趣。说明华南与中原早有交流,南方传说、异闻早传入中原。不过那时文字都比较简略,如《赤雅》“四瘴”中一句:“蕴隆重衿,腊月挥扇。”来源于《诗经·云汉》中的“蕴隆虫虫。”蕴隆说的是岭南暑气炎热郁积,百虫繁衍,表明春秋战国时已注意到南方气候的信息。唯一保存南方神话较多的是《山海经》,其中《大荒经》四篇、《海内经》一篇、《五藏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共14篇成书于战国时代,《海内经》四篇成书于汉代初年。不少篇章保存了生动的南方少数民族神话,如《赤雅》“驯龙”条中的珥蛇,引自《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蚊。”说明这个神话早期流传于东南沿海的越人中,至明代仍在广西流传。

秦汉以来,华南、西南与中原交往骤增,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族风情大量传入中原,仅从《赤雅》所引就可以看出,不仅记载的古籍数量大增,而且内容趋细趋繁,与先秦的过于简约形成鲜明的对照。《淮南子》、《尔雅》、《史记》、《汉书》、《盐铁论》、《魏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周书》、《隋书》、《异物志》、《华阳国志》、《西京杂记》、《风俗通义》、《神异经》、《搜神记》、《拾遗记》、《述异记》、《逸周书》、《南史》、《水经注》、《抱朴子》、《博物志》等等众多著作,都不同程度地包含南方民族民间文学的内容。甚至还出现了《广州记》、《南方草木状》、《南州异物志》等少量专记岭南风物的著作。唐宋元明,除一般古籍兼录外,出现了众多专门记述南方少数民族风物的书,其中收录了许多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描述翔实,文笔生动传神。岭南专集最著名的有《岭表录异》、《桂林风土记》、《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广舆记》、《阳朔山水记》、《溪蛮丛笑》、《炎徼纪闻》、《岭南琐记》、《君子堂日询手镜》、《峒溪纤志》、《桂林诸岩洞记》、《广志绎》,等等。书中专设南方部分的就更多了,主要有《酉阳杂俎》、《通典》、《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老学庵笔记》、《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舆地纪胜》,等等。府州志如明嘉靖《广西通志》和《南宁府志》也有收录。《赤雅》则总其大成,将先秦至明代中叶160多本书中有关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尽录其中,有些还作了实地采录和印证,又补充了部分内容。如《酉阳杂俎》中“印鱼”传说:“印鱼,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诸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封之。”邝露补充为:“印鱼,方额有印文,类竹叶符,鸣如钟纽,长尺有三寸。巨鱼将死,以印封之。予在龙门淮,爱其神怪,市而放之,渔者勿识者。”由于《赤雅》做了前人未做的工作,总其大成,被誉为当时的《山海经》,不过《赤雅》远未把传入中原的南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全部收录,如《酉阳杂俎》中有名的“灰姑娘型”故事“叶限”就没有收入。

第三,以南方民族风物为题材创作的兴起和发展。大约由于南方各族民间作品的传播以及来华南、西南的汉族文人墨客渐多,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欣赏民间作品,也不限于猎奇,而是从南方风物中选择题材,创作了大量汉文诗歌、词赋、传奇、散文,游记勃兴。汉文学中这部分作品,是汉族作家诗人以自己的审美目光审视南方民族风情的产物,或褒或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气候、民族关系、审美差异和作家个人对民族的理解。总的趋势是,凡深入民间的,与各族百姓交了朋友,彼此增进了解,作品就比较客观,歪曲、诬蔑之词就少了,邝露就是一个。历代到岭南作官的文人,常在作品中贬损少数民族,甚至骂他们“与禽兽无异”(注:《汉书》卷六十四(上)。)伤害民族感情。当然,这在封建社会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无论如何,汉族作家的民族题材作品,总是民族交往以及民族文学关系的产物和结晶,对了解历史弥足珍贵,说明中华各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上所述,《赤雅》中引用了60多首诗词,涉及到几十位有名的诗人。这些诗词中绝大部分取材于南方民族题材,抒发了这些中原雅士对南陲民族风物的感悟和情怀。关于这些诗词与南方各族风情的关系,上文多已引,此处从略。这里主要就邝露个人在《赤雅》中的创作进行分析。这些民族题材创作,主要是三个部分,即①对诸古籍所录南方少数民族民间神话传说的进一步加工;②心有所感而创作的诗词(包括题铭);③亲历山水、古迹、民俗所写的笔记、游记等散文。第一部分虽然是对诸书所录传说故事的归纳、综合、订正、补充和加工,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再创作,因为经过他的加工,传说更为优美传神,更富于艺术吸引力。如唐代《朝野佥载》中载:“岭南僚民好为蜜唧,即鼠胎示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饤之筵上,蹑蹑而行。以筋夹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赤雅》则云:“取鼠胎未瞬未毳,通身赤蠕者,淹以蜜房,饤之盘上,蹑蹑而行,夹而啮之,唧然有声。‘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鹠。’子瞻尝云。”显然后者既准确、简练而又富于文采。

第二部分即兴诗作,仅7首,是真情的流露。邝露在桂东南见到被壮人射杀的肉翅虎。有感作诗:“朝登绿珠渡,暮宿鬼门关。合浦悬明月,长藤引白蛮。金蚕惊客梦,肉翅饱人还。此间闻征铎,凄凄思故乡。”他想起自己被迫离开故乡,在他乡奔波,疲于奔命,早上还在博白县的绿珠渡,晚上奔跑到北流县鬼门关,月夜刚在合浦,又北返到桂平与武宣之间的大藤峡,睡觉时被毒蛊的传说惊醒,白天又被食人虎和战事惊扰,不得安宁,不觉悲伤地想起有家难归,心情惨然。游桂林阳塘(今市中心榕湖),又想起家乡名胜花田:“芙容叶烂不还乡,五月玄岩尚怯霜。萝人花田看越女,手擎丹荔倚斜阳。”邝露这些诗取材于岭西风物,又联系到个人的遭遇,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遗词优美流畅,但总有一种凄苦的心境流露其中。

亲历岭西山水、古迹、民俗所写的笔记、游记等,系指不引前人著作的纯个人创作。是岭西民族风情和作家个人的审美情趣的产物。换言之,即邝露以汉族作家的眼光审视民族题材而创作的作品。这些散文体游记、笔记写得颇为隽永、流畅,又常使用夸张和浪漫手法,引人入胜。典故、古代名家诗作或文摘的穿插,增加了条目的厚度。“侗人”条写道:“侗亦僚类,不善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最后两句,颇为传神,这是他亲历得来的。“驯龙”取材于太平府(今广西宁明一带)壮族民间传说和相应的酬神活动。文中写道:“岩洑之下,有驯龙焉。靓女欲见之,盛饰入岩,唱土歌。龙出,五色炤灼,望之若《山海经》中珥蛇者,神也,歌至绝伦,龙喜踊跃,盘入怀中,遗鳞而去。女即珍藏,以为护神之贶。临女毕贺,笙箫云合。予逐队往观,见鳞大如钱,光具众色,奕奕不定。闻稍侮之,则雷电掣去,侮者罹殃。次日,予至太平横村入岩,怪石飞泉,种种异状。中有一洞,从洞左转,深翠黝苍。执炬而入,行二百步七折,有穴,内阔外狭,冷气逼人。忽然啸声起于穴内,烈如魇笛,岩石振竦,又靓女之所未闻也。龙虽不见予,而遗其声于予,是龙终不忍以予不能唱浪花歌者弃予也。”壮族民间有一种酬神活动,用铜钱串作布袋“龙鳞”,祭神仪式之后给现场设祭各家的小祭桌上各遗一枚,表示纳福,邝露有意把蛇郎传说、祭龙活动、游横村岩、岩内风吼糅在一起,真真假假,神神秘秘,让人真假难辩,可谓别出心裁。

以上从《赤雅》的篇章结构、《赤雅》所包含的文学内容和体现在该书的文学关系三个方面,剖析《赤雅》的特色。由于本书内容丰富,集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故事之大成,风格浪漫,面世以来,好评如潮。《四库全书提要》写道:“所记山川、物产,皆词藻简雅,序次典核,不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之下,可称佳本。”张沅序说:“《山海经》之后有《赤雅》,犹郑袖之后有合德。”“士缘摧折而显名,因困厄而奋志。龙门获文之奇,岂不以此欤!”崇祯八年(1635年)薛寀序认为《赤雅》“论文宗淮南,品诗薄元白。木客联吟,夜深花笑,时有惊人险句。”乾隆三十四年(1769)鲍廷跋则云:“环奇藻丽,昔人方之《山海经》、《西京杂记》,非溢美也。百余年来,为世珍秘。”

《赤雅》有这样的成果和魅力,当然应归功于邝露的才华。但归根到底是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辐射力所致。这些辐射力所产生的效应,如上所述,首先是在众多古籍中占有相应的地位,包括《周易》、《尚书》、《论语》、《礼记》这样一些两三千年前的经典,也不例外。直至《赤雅》汉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合壁。再就是屈原、陶渊明、杜甫、柳宗元、李商隐、刘禹锡、苏东坡、范成大、黄庭坚等众多历代诗人、作家从民族题材中选材,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这确是中华文学的奇观。实际上,南方各族神话传说的影响远不止在题材这一层次,各族民间散文作品中对生命的珍惜和呼唤的主题,诡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莫不对屈原等伟大诗人、作家的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赤雅》的生命意识和“环奇藻丽”的风格,就有着南方少数民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深刻的烙印。在这里,民族文学与汉文学水乳交融的关系又一次得到体现。

标签:;  ;  ;  ;  ;  ;  ;  ;  ;  ;  ;  ;  ;  ;  ;  

南方古代文学关系的结晶:“奇雅”_中原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