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制度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它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的调节手段,个人利益和竞争是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人们的经济联系都以市场交易为基础而展开的,它基本上不依赖于社会制度而存在。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亦可以搞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经济方式和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它与社会制度的结合存在一个不断增进相容与不断克服矛盾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表现于:

第一,实行市场经济符合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①],在《共产党宣言》中又说:“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于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②],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在剥夺剥削者变私有制为公有制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列宁亦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为了消灭城乡之间,体脑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③],并且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④]。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始终如一的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1980年他说:“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⑤],1986年他又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⑥],“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⑦],1992年他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⑧]。

可见社会主义的本质,毫无疑问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任务。

而在现阶段,无产阶级政党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允许非国有经济的存在并作为国有经济的补充,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政策和措施,都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表现。而市场经济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佳手段。这种要求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在统一的国内市场中自由流动,得到有效的配置,并能伸向国际市场的市场经济,最有利于实现中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有利于发展发达的商品经济;它对于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市场经济更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公有制。具体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不仅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会加强公有制和国家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大力发展现代公司制度是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举措。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建立和完善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现代公司制度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应发展国家参股、控股的公司制形式,或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的公司制形式。从西方公司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日、德、英、法等国的经验来看,控制一个公司,一般只要控制相对分散股权的20%或高度分散股权的10%左右,就能达到控股,控制企业方向的目的。同时国家还可以把原来国有企业的全部资金按比例抽出,控股或参股到其它企业。所以,把国有企业逐步改组成国家参股与控股的公司,不仅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会加强公有制和国家对整个经济的控制。

其次,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经营国有资产,不会损害公有制,反而能够真正维护和发展公有制。目前中国的国有资产的流失相当严重,现在我国每天流失的国有资产达1个亿,并有1000亿元以上的国有资产闲置未发挥作用,每年少创产值4000~5000亿元[⑨]。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浪费,严重地损害了公有制和国有经济。

实行市场经济,明确企业产权,把国有资产的管理从计划经济的轨道,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国家所有制并没有改变,改变了的只是国有资产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出售、拍卖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把一部分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到价值形态上来。对国家来说不存在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国家还可以把拍卖的这部分收入,重新投入新兴的产业,使之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但是必须强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企业,如国防工业、城市水电力工业、电信业、银行业,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转制中,亦必须按现代企业要求改组为公司制或股份制,但必须坚持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做法,对这些企业只有坚持实行国有或地方所有的公有制,才能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再次,市场经济有利于搞活企业,提高社会生产力。

目前中国有2/3的企业存在明亏、暗亏或勉强维持的现状。实行市场经济后,这些企业都必须转换经营机制,都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重组公司,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乃至企业自身的生存,都将由市场来决定,市场又通过价格来调节。这种市场机制有利于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通过市场机制来管理和经营企业,将使社会主义企业,得到更加优化的组合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和效益,使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

中国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发展。1979~1982年中国年均农业增长率为7.5%,1983~1988年更是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率社会总产值为13.66%,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98%,国民收入为11.05%,国民生产总值为11.36%,工业生产总值为16.5%,农业生产总值为6.1%[⑩],是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88年9月到1990年底,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治理整顿,经济过热的势头得到初步的遏止,但国民经济仍得到适度的发展。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3.9%,国民收入增长3.7%,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又增长5%,国民收入增长4.8%(11)。中国经过治理整顿后的国民经济,又出现高速度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1991年为8.2%,1992年为13%,居全球之冠(12)。

为了搞活企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在进一步减少,国家管理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到1992年底,已由737种减少到89种,到1992年从全国范围来看,市场决定价格的比重已扩大到80%;国家分配物资的品种,已由1979年的791种减少到31种(13)。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是“不劳动者不得食”,“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14),因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仍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动力。社会主义国家对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分配,只能亦必须遵循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而等量劳动交换只有依据通过市场供求表现出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来衡量。而市场经济不仅允许亦要求劳动力进入市场,并按市场价值规律形成社会必要劳动,体现价值。而且允许其他要素如资本、技术、信息、土地等资源进入市场,参与分配过程,并且在社会生产的初次分配中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多劳多得。

市场经济使利益分配更合理化,可以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的分配利益。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由于非劳动因素而造成的个人收入的差距。

第四,市场经济更易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故而必须是开放型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开放度要求很高,它不仅需求国内统一的市场,亦需求国外市场。市场经济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上可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相容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市场经济,引入市场机制。

毋庸讳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亦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于:

第一,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的矛盾。这对矛盾是由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对矛盾。市场经济要求各种社会资源能够在统一的国内市场中自由流动,得到有效的配置,并能伸向国际市场。只有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才有赖于国家计划的调节。但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轨的过程中,此矛盾十分明显地存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单靠国家计划调节是根本不可能而且亦是实现不了的。但是脱离了国家计划的干预,比如价格自由化,势必导致市场的混乱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改变。俄罗斯等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不可能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私有化要求的矛盾。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最先与私有制相结合。市场经济要求价格的自由化、土地和中小型企业的私有化,大型企业的股份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否则就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故而市场经济私有化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存在着矛盾。解决此矛盾的根本办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调整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和单一公有制经济形式,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形式。

第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与非国有化经济比例不断上升的矛盾。实行市场经济,必然促进多种经济特别是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公有制经济逐年下降,非国有经济逐年上升势头,非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甚至达到50%以上(15),这就发生了以公有制为主导与非国有经济比例不断上升的矛盾,此矛盾的发展,将导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性质的改变。解决此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坚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四,企业市场化与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缺乏的矛盾。过去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虽然工资低,收入少,但享受国家公费医疗、公有住房等种种优惠待遇。实行市场机制以后,企业推向了市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甚至连企业自身的生存,都取决于市场,企业员工的就业与失业,待遇的好与坏,退休待遇的优劣,又取决于企业。然而在转制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却与企业市场化的速度不相适应。这就产生了企业社会化和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将会造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解决此矛盾的办法是在企业市场化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贫富悬殊日益扩大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最大限度地给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自由,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社会上一部分人将先富起来,一小部分人将获取巨额财富,而另一部分而且是绝大部分人将出现财富相对减少,甚至部分人生活于贫困线以下的现象。如1992年我国职工平均年收入为2711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为784元(16),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还是相当落后的。但另方面我国亦出现了一批亿万富豪。贫富悬殊的矛盾,会造成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造成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带来政局不稳,社会动荡。贫富悬殊与社会主义共同致富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解决此矛盾的办法,只能通过国家调节机制,如税收、物价、利率等经济杠杆,国家扶贫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来调节,以防止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

第六,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因素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实行市场经济,利益的冲动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归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亦会出现经常趋利化。这必然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因素,如资本主义的金钱万能思想,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金权政治、权钱交易、贪污腐败、道德堕落、黄赌毒行为的滋生和发展,并带来其他行为上的功利主义、唯利是图的思想意识。这些消极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因而形成了矛盾。此矛盾任其发展,危害甚大,它将会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逐渐淡化,带来部分甚至大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中国改革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解决此矛盾的根本办法。

可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迅速而有效的结合的障碍。但是必须指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的矛盾,不是根本性、对抗性的、难以解决的矛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上述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是可以加以控制、限制、规定而不断得到克服解决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存在着既相容又矛盾的关系。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基本不依赖于社会制度而存在,但它要实现运转,则必须与社会制度紧密联系,有效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实现。在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结合方面,社会主义将比资本主义实现得更加完美,更加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性,将会导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一些领域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结合的阻碍,甚至会带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影响。但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这些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加以克服和解决。因而如何培植和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促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日益紧密的结合,尽可能地减少和不断克服矛盾性带来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危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重要任务。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这种相容与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它将决定市场经济的性质、方向,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亦将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与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这种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的阶段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亦即经历了由国家不干预或极少干预经济活动的阶段,发展到由国家不断增强对经济活动干预的阶段。而社会主义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故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它必将经历国家经济活动以国家干预为主并逐渐减少国家干预的阶段,到基本上由市场调节运转,国家干预只在市场发挥不了调节作用的地方进行的阶段,再发展到市场调节为主,国家计划干预为辅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超越的关系。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健康地稳定地向前发展。

注释:

[①][②]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272页。

[③][④](14) 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页;第3卷,第509、252页。

[⑤] 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编《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⑥][⑦][⑧] 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172、373页。

[⑨] 见梁多俊著《中国的浪费》,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⑩](11)(12)(13)(16) 见宋仲福、徐世华主编《中国现代史(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319、332、333、366页。

(15) 见《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1993年):新的突破、新的挑战》,《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标签:;  ;  ;  ;  ;  ;  ;  ;  

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